《杨家将》中,杨业被困两狼山,绝望之中为何碰死在李陵碑前而不是旁边的苏武庙?

飞鱼小侃


杨继业被困于两狼山,撞死于李陵碑前,而没有选择苏武碑,这个自然是小说设计的情节,那小说的作者为什么这样选择呢?这个就得从杨业,李陵,苏武三个人说起。

我们知道,杨继业的原型是杨业,杨业并非像杨家将那样所说,世代北宋的忠良,而是之前是北汉的名将,有一个外号叫杨无敌。公元979年,宋太宗征北汉,围困杨业所驻守的古城,杨业就劝北汉皇帝刘继元投降。

刘继元投降后,宋太宗赵光义任命杨业为代州知州驻守雁门关,而杨业是死于公元986年,说明杨业为北宋效力的时间是七年,也就是说杨业的大半人生是为北汉效力的。

那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小说作者觉得杨业与李陵比苏武更为的接近,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李陵投降了匈奴,而苏武一肯不投降,而是在北海牧羊十九年,而杨业是从北汉向北宋投降的。

第二,李陵与杨业都是武将,而苏武是使节是文官。

第三,按照宋史,杨业率部在陈家谷口抵挡契丹大军,潘美和王侁没来接应,最后杨业寡不敌众,力战后被俘虏后不投降,绝食三日而死,辽史记载杨业是俘虏后箭伤而死。

李陵是因为率军五千在浚稽山遇到了匈奴十一万骑兵,李陵力战歼敌一万多,最后因为无援军来救被俘虏,但开始并未投降,而是后来汉武帝派公孙敖率军寻找李陵,而公孙敖没找着李陵,就说李陵为匈奴练兵打汉军。

汉武帝一怒之下将李陵的家人全部诛杀,李陵无奈之下只能投降了匈奴。所以杨业与李陵的相似之处都是寡不敌众,援兵不至。

所以总的来说,杨业的境况和李陵的比较相似,所以小说作者安排杨业选择了李陵碑,而不是苏武碑。如果杨业是一个使节,那估计会选择苏武碑吧。


历史简单说


   杨业撞死李陵碑前只是小说虚构,不过却也体现了民间对于杨业进退维谷心态的精准揣摩。

  李陵和苏武都是汉朝名臣,二人最大的不同,是李陵被匈奴俘虏之后便投降了匈奴。虽然说,李陵投降是情势逼迫,人人都渴望生存,但是,叛国卖主的恶名他是终身逃脱不了了。

  后来,汉武帝大怒,将李陵一家屠杀,后世之人会因汉武帝薄情而齿冷,对李陵心生同情,但是,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李陵确实有错,这点无法否认。

  苏武就不一样了,他虽然被困匈奴十多年,也娶妻生子,生活过得比一般穷苦百姓好得多,但是,他始终没有向匈奴投降。也就是说,他对不起自家老婆,但是在大节方面,丝毫无损。

  正因如此,当苏武回国之后受到万民追捧,也被史家定性为忠臣楷模。

  在《杨家将》中,作者让杨业临死之前来到李陵碑、苏武庙附近,明摆着有浓重的象征意味。

  在不少读者看来,杨业乃是宋朝忠臣,应该撞苏武庙死掉才对。其实,了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杨业本身可不是宋臣,他是百分百的北汉大将,父子二代都是北汉臣子。是在北汉灭亡后,他才归顺宋朝。

  因此,杨业不像苏武,更像李陵。

  杨业为何要撞死在李陵碑前?那是因为他要表明心志。他虽然像李陵一样,曾经背叛故国,做了第二次选择,但是,他不会再次背叛,而是为这第二位主子去死。

在《宋史》中记载,杨业是在被俘后绝食三天而死。这可是大大的忠臣楷模。

在《辽史》中则记载,杨业是在被俘后因为箭伤发作而死。王立群老师认为辽史的记载更合乎真相。宋史更多的是赞美杨业,维护宋朝体面;辽史既没有玷辱杨业,也没有过于夸饰,更可能是事实。


叶之秋


首先得说这个故事本身是虚构的,杨业究竟有没有死在李陵碑前,这一点本身是存在疑问的,但是小说里面既然这么明确写了,肯定是代表。这个故事他有一定的寓意,而且故事能够传送这么长时间也证明了这个故事的寓意特别好,那么这个故事有什么寓意呢?

李陵和苏武这两个人我给大家稍微介绍一下。

李陵,著名的汉朝名将李广的孙子,曾经率领5000丹阳步兵,在关外与10万匈奴狼骑血战数日,最终在杀伤敌人两万骑兵的情况之下,自身只剩400人被敌人团团包围。

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这位汉朝名将之后选择投降匈奴,为此,《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受到了宫刑,当然,大家对于这一位大佬所做的这些事情基本上分成两派,一派认为,既然你跟匈奴拼到这个程度,那就索性玉石俱焚,跟敌人直接拼了,死了还能落一个落烈士的名号,但是你偏偏却投降了,这一点有些晚节不保的意思,但是另外派人认为李陵投降绝对是。形势所迫,他投降是能够理解的。

苏武,他是汉武帝派遣到匈奴去议和的一个使臣,后来他刚到匈奴,(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结果匈奴跟汉王朝关系恶化,他就被匈奴给扣留下来了,匈奴当时的单于一直要求他投降,投降了我就给你高官厚禄,但是苏武就是不投降,被逼无奈之下,匈奴人把他驱赶到北方苦寒之地,让他去放羊,苏武仍然选择一天到晚死死的抱着汉王朝赐予他的那根节杖,到了几十年甚至这一根节杖上面的代表他身份象征的那根毛都被他给磨没了,有意思的是,李陵在投降匈奴以后,曾经去尝试性的劝说苏武投降。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前面一句话说的就是苏武,后来汉王朝在北方的战争上面占据绝对上风,匈奴被逼无奈放人,回到汉王朝的苏武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

对比两个人的经过以后,还有人会觉得为什么杨业会死在李陵的碑前,而不是死在苏武的面前呢?

实际上我们得搞清楚杨业对于李陵这件事情到底是什么看法,或者说民间对于投降这种事情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看法?

关于投降,我们明天的话会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叫身在曹营心在汉。就是你这个人做事儿不能忘本,你以前是效忠于谁的,你就必须得一直替他卖命,即便你死了,你也不能够投降。

杨业被人围困,可以说已经濒临绝境了,这个时候,他能怎么办,要么投降,要么自杀,杨业选择自杀,自杀的人会把自己鲜血践踏自己,英雄的庙前吗?苏武就是杨业的榜样,誓死不降,这个时候,李陵在小说里面正好出现,杨业也用自己的血玷污了他的石碑。

整个事情看下来,我有自己的观点。

杨业看不起李陵!或者说当时编这一段故事的人决定用李陵的故事跟杨业的至死不渝做一个对比,你觉得你投降对得起你自己的国家吗?我就设计一个故事让你觉得自卑,我用英雄的鲜血去洗涤你的灵魂,最终杨业变相的用自己的表现,震撼了李陵,誓死不降!多学学苏武!

这个故事究竟诞生在什么时代,真有点没有办法去做考证,但是很明显,这个故事代表着广大汉民族对于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时候,那种至死不渝,抵抗到底的那种情怀的舒展,曲线救国别逗啦,该投降的时候你就叫投降,你换其他的名词,我们都记住你这意思。

事实上,每种说法都有自己的狭窄性,李陵是一个英雄,杨业也是一个英雄,苏武只不过是一个完美的英雄,只不过相比较于前面二位,苏武做到了功成名就,而其他两个人只能够魂归他乡。

不能够说哪个人做的是绝对正确的,或者是哪个人做的,绝对错误,我们只能够说对于这一些在历史长河里面用自己的七尺之身,去在历史之中创造起自己涟漪的人,我们表示深切的尊重,无论失败还是成功,至少你们曾经为了自己的国家,为了自己的民族,为了自己的家乡战斗过,你们仅凭这一点,就比我们强。


漩涡鸣人yy


杨业两狼山遭伏击后,没有得到潘仁美的接应,军马皆失。只好带着残兵与六郎,七郎退守苏武庙。命七郎搬兵又被潘仁美所害,只好命六郎上京告状搬兵。自己由于年迈与劳累还有一些老弱兵将,无法突围。只得坚守在苏武庙内,等待援兵。由于残酷的交战,人困马乏,肌寒交迫。辽军有感于杨业忠勇,派已降辽的义子八郎前来送饭劝降。令公严词据绝,八郎羞愧难当,无功而返。辽兵只得重新攻击苏武庙,杨业部下全部战死。杨业见苏武庙内李陵碑而立,愤怒的碰向李陵碑而亡!一是以死尽忠,二也是对李陵失节的抗议!这是演义故事。实际是令公血战被掠,绝食三日而亡!


干杯安德烈


只能说是触景伤情,感同身受!杨继业为大宋江山安危而久战沙场,对大宋忠心不二、苍天可表,然皇帝听信潘仁美谗言,导致父子8人金沙滩伤亡离散。

肯先是潘仁美居心叵测,其次也是皇帝惧怕杨家将势力而乘机削弱。本来身为朝廷大将,杨继业父子根本不怕死,只是死得太怨,而且不明不白,还背受叛逆降金的骂名。

而李陵大概也是这种遭遇,而苏武虽然19年牧羊,最后还是回大汉,李陵却死于大漠,杨继业主要也是想已死明志自然是选择撞死李陵碑,很悲哀可叹!封建社会的模式大都如此!


知足常乐6144539457


降与不降,,,千古骂名,还是满门忠烈,或三性家奴。他妈的潘仁美,见死不救,七狼救兵来了吗?‘



浪淘沙73334059


首先,杨业跟李陵所处遭遇是几乎一样的,李陵是在兵败被匈奴围困、,而杨业也是兵败被困两狼山。苏武只是出使匈奴被软禁,情况不同。

其次,李陵被迫投降得以活命,杨业碰死李陵碑前则要以死明志,誓死不降辽人。

最后,李陵是长留匈奴不能回,而苏武最后却回到了大汉。杨业自知难回大宋,唯有一死,让灵魂能够回归大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