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大宋楊家將後來怎樣了?

鶴舞青風1


楊業的壯烈殉國,是雍熙三年太宗二次伐遼最讓人悲傷的一幕。遼國對這位縱橫邊疆三十年的名將評價極高。據說蕭綽曾下令必須活捉楊業,因此將楊業射落馬下的遼將耶律奚底沒有得到賞賜。而在大宋這邊,潘美、王侁等人最初試圖掩蓋楊業殉國的真相,但楊業的夫人折氏“上疏辯伕力戰獲死之由”,天下之人和皇帝都站在了楊業這邊,《東都事略》記述“天下聞其死者,皆為之憤嘆”,《宋史》說太宗“帝聞之痛惜甚”都說明了輿論的導向。最終,太宗追贈楊業太尉、大同軍節度使,賜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錄用六子(楊延昭),將大將潘美降三級,監軍王侁除名,隸金州,劉文裕除名,隸登州。

楊業和折氏,都出自河北地方豪族,這些大族自有武裝,對周邊政權採取朝秦暮楚的態度。楊業本身從小善於騎射,所指揮的部隊也以騎兵為主,這在宋軍中屬於異類。楊業死後被封為崇儀副使的六子楊延昭同樣是活躍在河北邊境地區。宋真宗稱讚其“治兵護塞,有父風,深可嘉也。”楊延昭的第三子楊文廣曾在范仲淹和狄青麾下為將,宋英宗認為“文廣,名將後,且有功”,最後他當到了步軍都虞侯,成為三衙的將官。楊文廣娶了當地豪族鮮卑族慕容氏為妻,這就是“楊家將”傳說中穆桂英的原型,只是民間將慕容訛傳成“穆”姓而已。

應該說,楊家三代,從楊業事劉崇到楊文廣去世,經歷了河北割據和宋朝從太宗到神宗五位皇帝,前後近130年。楊家作為地方豪族,能夠審時度勢,在宋軍中建立一番功業頗為不易。尤其是他們作為宋軍中的非嫡系部隊,又有戰功,極容易為世代高門所嫉妒。但是對整個宋軍而言,楊家這樣善於使用騎兵,甚至能夠做到以騎制騎的部隊,正是宋軍最缺乏的短板。


強武堂




楊業在北漢時名劉繼業,以善戰聞名,人稱“無敵”
當然,此時的作戰對象主要是後周,繼而北宋


楊業是一個有全局觀的人,在跟契丹人長期打交道的過程中,感覺契丹人不可信,而宋朝立國後連下湖南、荊南、後蜀,大有一統趨勢

宋太祖開寶二年(969年),宋軍攻打北漢,楊業與宋軍作戰中不復往日之勇,吃了些小虧。六月,勸北漢主劉繼元降宋


十年之後,北漢終於回到宋朝母親的懷抱

太宗得楊業如獲至寶,信任有加;楊業得償夙願,為宋朝的邊防事業盡心盡力

然而,媽媽這邊林子大了,啥鳥都有


雍熙三年,太宗北伐幽薊
開始說得好好的,曹彬佯攻山前諸州,潘美
、田重進主攻山後,待山後得手再合力拿下幽州

曹彬部下見山後進展順利,忍不住手癢,鼓動曹彬拿下了涿州,大軍在涿州呆了十多天,吃光了糧食,大家餓得又跑回雄州。在雄州籌了五十天糧後,眾人又吵吵著“再往攻涿州”,一時“謀畫蜂起,更相矛盾,彬不能制”

契丹人已加強防禦,曹彬部“敵當其前,且行且戰,去城才百里,歷二十日始至”,再次打下涿州後,“時方炎暑,軍士疲乏,所齎糧又不繼,乃復棄之,還師境上”,跑到岐溝關北,“敵追及之,我師大敗”

太宗只好下令班師


潘美、楊業得到的任務是護送山後四州民眾內遷,


監軍王(亻先)外行指揮內行,且欲爭功,“美不能制”,致使楊業兵敗陳家谷

潘美原定在谷口接應楊業,聽說楊業已敗,帶著人就跑了,老令公大哭:“這幫豬隊友啊……”
“其子延玉與嶽州刺使王貴俱死焉”

所以,民間罵潘仁美也不算冤枉



楊業的死,太宗甚感痛惜,處分了主要責任人,也褒獎了楊業的兒子們
~《續資治通鑑長編》

具體在《宋史.楊業傳》中有記載
綜合《長編》與《宋史》
可以看到,楊業有七個兒子

長子延玉,戰死陳家谷

兩本書都提到的延昭(初名延朗,楊六郎)官職地位明顯高於其他人,可以肯定不是幼子,而應是次子

另有延浦、延訓、延瑰、延貴、延彬五子(其人其事無記載)




楊延昭頗似乃父,也是宋朝一員虎將


楊六郎並非是楊業的第六個兒子,而是因為“契丹憚之”,所以“目為楊六郎”

契丹人認為北斗七星的第六星是契丹兇星,懾於楊延昭威名,送綽號“楊六郎”

楊延昭有三子,長子傳永,次子德政,三子文廣




宋朝武將蔭官層階較低,楊文廣算是從基層打拼上來的優秀幹部,也得到范仲淹、狄青、英宗等人賞識





此後,楊家將事蹟不見於史書,應該“泯然眾人矣”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