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怎樣炒粿條才能不粘在一塊?

伊帆小妞


炒粿條對於潮汕來說是最家常不過的一種做法,特別是星期六星期天節假日,都喜歡用炒粿條作為午餐或者晚餐。像我這樣一個潮汕的廚男,幾乎每個星期都會炒粿條,完全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炒出不同的效果,當然這是一種經驗的積累。


要吃溼一點,那麼在炒的過程中了可以滋一些水;如果想吃幹一點焦一點的,比如像揭陽的筍粿的做法,它下油比較多,然後火力不要太大,中到小火,慢慢的煎一下,那麼就會焦化,不少年輕人和小孩喜歡吃這種焦化炒粿條。


具體的不同的成分的炒粿條當然有不同的做法,一般情況下,不粘在一塊是正常的。粿條是用大米碾成米漿,攤開蒸熟以後切成條狀,它本身粘性不大,所以,雖然彈性很好的,要把它炒得粘在一塊其實難度還挺大的。


一般情況下,無論我們用什麼來炒粿條都會把配料,就是菜啊肉啊,與粿條分開來炒。先根據食材的不同把配料炒熟,然後再炒粿條。炒粿條如果有豬油更好,先把鍋和豬油熱好,再把粿條放進去,這個時候油溫較高,油溫高能讓粿條邊緣很快焦化,就不會粘合在一塊。我自己炒,每根粿條都是獨立的,它們之間是分離的,因為喜歡吃溼粿的話,可以在炒的中間滋上水。

許多酒店都會把粿條炒熟以後,再加進已經炒熟的肉類和蔬菜,或攪拌繼續炒幾下然後裝盤。而另外一種做法,比如炒牛肉芥藍粿條的話,不少店家都是把粿條分開炒,炒好了以後再把事先已經炒好的牛肉芥藍淋在上面就行了。


潮人陳佬


炒粿條是潮汕的一道美食,很多非潮汕地區的朋友不知道粿條是什麼東西,其實跟廣州的河粉形狀上有點像,但是原料、吃起來的口感完全不同。粿條是用米漿製作而成的,蒸熟後,切成細條狀,就是粿條。炒粿條有很多種炒法,比如牛肉粿條、筍炒粿條等等,都是很好吃的潮汕常見美食。


直接上圖了,這個就是牛肉炒粿條,炒粿條的代表作之一:


既然炒粿條是潮汕人的常見美食,那麼,親手炒粿條一定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把粿條炒好,才能算了解這道潮汕美食。下面我就教教大家一些炒粿條的小竅門,保證炒出來的粿條條條分明,不會黏到一起。


第一,炒粿條的時候,一次不要炒太多,最好一次炒兩個人的分量,同時儘量保證炒鍋夠大,這樣,在炒粿條的過程中,粿條能夠完全鋪開,讓水分快速蒸發,水分蒸發後的粿條,不會再黏在一起。在炒的過程中,可以分多次少量的放油,讓油把每條粿條包住。同時,一開始用猛火炒,來回的炒,等差不多熟的時候再把火候調到最小。這樣炒出來的粿條是最乾爽、入味的。


第二,剛買回家的粿條,你可以先放冰箱裡保鮮一天,第二天再拿出來炒,涼透了的粿條不粘手、乾爽,炒法還是按照上面第一點進行。


好了,現在可以在家裡試試了,根據自己的口味下料。肉可以選擇牛肉、豬肉等,菜可以放韭菜、芥藍、筍等,如果你是炒牛肉粿條,放些沙茶醬,那是相當的搭配。最後,上一盤筍炒粿條。


揭陽埔田筍粿,夠力不:


如果你想了解潮汕文化,請關注《吃喝玩樂在潮汕》 這個頭條號。


體育世界圖集


粿條是福建閩南地區,臺灣省,海南省、廣東潮汕等閩南語系地區的傳統小吃。“粿條”則是福建閩南地區和廣東潮汕地區那邊的叫法,同屬於閩南語系地區的海南省全省和廣東、福建、臺灣等省份的客家人則將其稱為“粄條”。粿條和河粉卻不一樣,裸條的口感比河粉更具有彈性。而像閩南、潮汕、海南和臺灣地區喜歡把用米粉,麵粉,薯粉等材料做成的食品,都稱“粿”或“粄”。所以在海南,廣東,福建,臺灣等地區人們嘴裡的粄和粿,在被別的地區可能就被叫為糕。而用米粉調成漿蒸成薄片切成條狀的叫做“粿條”或“粄條”,臺灣也有的地方管他叫“粿仔”或“粿仔條”的。現在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都可見到粿條,是當地非常受歡迎的小吃,追溯原因可能是閩粵的移民者帶出去的。

溼炒粿條

首先準備材料:粿條,包心菜,雞蛋,沙茶醬,蔥,肉,準備好後將包心菜切碎,蔥切成段,雞蛋打碎攪勻,肉切成片後放入鹽醃製,準備炒鍋加油燒熱,放入雞蛋,均勻翻炒,把煎好的雞蛋切成塊後取出備用,另起炒鍋加油燒熱,放入蔥段炒出香味後,放入肉片過油,另起炒鍋加油燒熱,放入捲心菜均勻翻炒後蓋上蓋燜大約5分鐘,放入醬油,倒入肉片,均勻翻炒後放入沙茶醬,倒入粿條燜一下,最後翻炒至粿條顏色均勻後就可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