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二战日军有迫击炮吗?怎么样?

a39818153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二战日军有多款迫击炮,性能也不错。

比如九四式90毫米迫击炮、九六式150毫米迫击炮、九七式迫击炮(3种型号)。

以九七式迫击炮为例,它是日本得到法国布朗德81毫米迫击炮生产授权后,仿造的武器。

众所周知,81毫米迫击炮是二战各列强迫击炮的原型,非常优秀

所以,九七式迫击炮的主要性能也不错,最大射程约3000米,发射81毫米榴弹威力和精度都不错,射速达到每分钟20发。

九七式迫击炮重量为65公斤,可以分解成两个部分,所以单兵可以携带。

虽然日军拥有多种迫击炮,却很少使用!

日军只有海军陆战队,伞兵部队以及太平洋少量守岛部队才装备九七式迫击炮。

即便是少数装备九七式迫击炮的步兵,也同国军、美军、苏军有很大不同。

对于国军来说,迫击炮是步兵支援火炮。中央军这种装备比较精锐的部队,步兵营都有2门迫击炮。步兵团则还有1个迫击炮连,装备6门。国军是步兵指挥迫击炮。

但是,日军迫击炮则归属炮兵指挥,只是配属步兵部队而已,数量还非常稀少。

另外,九七式迫击炮在日本叫做曲射步兵炮,还是当做步兵炮这种火炮来使用。

实际上,迫击炮只火力支援火炮,并不能用于攻坚,所以归入步兵炮本身就是可笑的。

为什么日军明明有迫击炮却不用?

主要还是日军作战思维的落后!

当时日本装备了著名的九二步兵炮。这种九二步兵炮是一战的理念,它可以直瞄炮击,当做普通榴弹炮使用;也可以进行曲射高角度炮击,作为迫击炮使用。

看起来似乎不错,但九二步兵炮作为直瞄火炮使用,相当的弱,它的弹药只有70毫米,是弱化的直瞄炮。

如果作为迫击炮使用,九二步兵炮就完全不称职了。它的射速非常慢,根本无法同真正的迫击炮相比。

日军侵华以后,遭遇了装备低劣的国军。双方各种武器,尤其是炮兵差距非常大。

但国军却有大量廉价的迫击炮,在山地战、城镇战中将日军打的满地找牙。

二战结束后,日军认为在中国至少三分之一伤亡是国军迫击炮造成的。

国军迫击炮还击毙了日军多名将军,非常厉害。

日军发现了迫击炮的厉害,但日军是在1932年刚刚大量装备九二步兵炮,不能仅仅几年后就换装迫击炮。

况且,九二步兵炮还是作为直瞄火炮使用,具有攻坚能力,这是迫击炮不具备的。

而日军基层部队装备大量掷弹筒,这是超轻型迫击炮。虽然射程无法和真正迫击炮相比,但也能起到火力支援的作用。

因为这些原因,日军始终没有大量装备迫击炮,只有负重较轻的海军陆战队、伞兵、守岛部队(需要在热带丛林转移)才使用迫击炮。

而二战其他几乎所有列强的军队,均大量装备迫击炮。

事实证明,迫击炮是步兵最有效、最轻便、最及时的压制火力。


萨沙


日本陆军1930年开始装备70毫米92式步兵炮,此炮仅重200余公斤,拆开来人驮马背就能走,尽管射程只有2.7公里,但却可以发射高爆榴弹,爆炸威力相当惊人,炮身低矮便于隐蔽接敌,充当前沿步兵进攻的有力火力支援,是日军大队级的武器装备。

此外,日军中队以下,都装备了大量的89式掷弹筒,口径50毫米,有效射程300米,最大射程670米,事实上就是一门轻型迫击炮,是日军装备数量最大,在二战期间使用最广泛的掷弹筒。

89式掷弹筒,长413毫米,炮筒身长260毫米,炮筒脚长170毫米,炮筒重1.6公斤,炮筒板重1.1公斤,整体重量只有2.7公斤,比一支步枪的重量还要轻,且造价也很低廉。

89式掷弹筒有专门的弹药袋,一个弹药袋可以携带8枚,通常一个弹药手会携带两袋总共16枚。一具掷弹筒再加8枚榴弹,还不到10公斤,比一挺轻机枪还要轻。

日军每个步兵小队(相当其他交战国军队排级作战单位)编制一个掷弹筒小组,装备2具掷弹筒,每具编制射手和弹药手各一人;1944年以后,由于战争资源消耗殆尽,只能缩小编制,每个步兵小队的掷弹筒装备数量减少到1具。

掷弹筒是日军步兵小队、中队最重要的支援火力,由于重量很轻,掷弹筒小组基本上可以和步兵一同行动,甚至比轻机枪小组还要灵活,成为日军最为信赖的随伴火力支援,抗战军民的轻重机枪往往就是被日军掷弹筒小组敲掉的,或者用92式步兵炮直接轰掉。

日军一个甲种步兵中队(相当其他交战国军队连级作战单位)编制有12具掷弹筒,乙种步兵中队编制9具掷弹筒,几乎相当于国军轻机枪的装备数量,而掷弹筒是面杀伤武器,比轻机枪的点杀伤武器威力要大多了。

对于资源匮乏的日本来说,掷弹筒就是迫击炮的最好替代品,且在侵华战场上,掷弹筒也足够了,因为抗战军民装备落后,尤其是在火炮方面,一般步兵连几乎是没有火炮,即便是装备水平最好的中央军,也只有在步兵团一级才会编制迫击炮连,装备4-6门迫击炮。

因此,尽管日军在二战时,拥有各色各样但数量不多的迫击炮,但却很少使用,因为配备了3000余门92式步兵炮包括数量多到无法统计的89式掷弹筒,配合92式重机枪、歪把子轻机枪以及96/99式轻机枪的掩护,足以突破抗战军民的阵地,所以至少在侵华战场上,日军极少使用迫击炮。

二战时期,日军装备有迫击炮,而且数量比较繁多,日军将口径90毫米以下的迫击炮,称为曲射步兵炮,伴随步兵行动;把90毫米扣径以上的,称成为迫击炮,属于炮兵部队管辖。

日军拥有大正十一年式70毫米曲射步兵炮、97式81毫米曲射步兵炮、99式81毫米曲射步兵炮,以及94式90毫米迫击炮、97式90毫米迫击炮、2式120毫米迫击炮、96式150毫米迫击炮、97式150毫米迫击炮等。

综上,二战期间,侵华日军没有大量装备迫击炮,而是用掷弹筒来替代,包括使用了大量92式步兵炮,原因是资源不足,国力不够强。

此外,在侵华战场上,92步兵炮和89式掷弹筒的配合,已能满足实际作战需要了,就没有必要再装备更费资源成本也更高的迫击炮了。

日军装备的迫击炮,基本被用于太平洋战场上,与美国海军陆战队之间残酷的夺岛战役,在步兵连就装备60毫米迫击炮的美军面前,日军步兵装备的掷弹筒就被全面压制了,对美军不再有火力上的优势。


国平军史


兔哥回答;二战日军是有迫击炮的,而且型号比较繁杂,有多种迫击炮,但数量都不大,所以很少见到它也就不奇怪了。日本二战时步兵也装备炮,而且和炮兵装备的炮分开称呼,二战时日本把迫击炮分为两个兵种装备,口径90毫米以下的迫击炮成为曲射步兵炮,归步兵部队使用,把90毫米以上的成为迫击炮,归炮兵部队使用,其实都是迫击炮,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另外,日本的掷弹筒也属于一种拉发式的小口径迫击炮。

日本二战时有哪些迫击炮(含步兵曲射炮)我们找几个曾经装备的说明一下;

(1)大正十一年式70mm曲射步兵炮;这门炮的口径小于90毫米所以叫步兵炮,而且是曲射的,服役时间段从1922~1945年,装备日本步兵,射程约1550米。



(2)九七式81mm曲射步兵炮;服役年代:1937—1945年,射程约2850米。

(3)九九式曲射步兵炮;1939—1945年,主要是伞兵,特种作战部队,这个只是在九七式曲射步兵炮的基础上把炮管缩短了近一半,射程约2000米。


(4)九四式90mm轻迫击炮,1935~1945年,射程3800米,装备日本炮兵部队。

(5)九六式150mm中迫击炮;日本把150毫米口径的迫击炮称为中迫击炮,这种炮通常是装备独立的炮兵联队。1936年~1945年曾在日本军队服役,射程约3900米。

(7)九七式150mm短迫击炮;属于把九六中迫击炮的炮管缩短了,1941~1945年服役,射程约3200米。


(8)二式120mm中迫击炮;属于日本炮兵部队,1942~1945年,射程4200米。

(10)三式81mm海军轻迫击炮,和九七81毫米曲射步兵炮一个型号,给海军陆战队用。射程2850米,1937~1945年。

以上是日本二战中部分迫击炮资料,迫击炮日本装备的数量少,主要是日本当时的装备体制由掷弹筒,各型步兵炮组成火力体系,步兵炮显然要比迫击炮的精度好。这也许是日本重视步兵炮不重视迫击炮的原因吧!


兔哥42928


在小说和影视剧形成的固有印象中,二战日军是没有迫击炮的。

刻板印象不是真相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作者解释为什么日军没有迫击炮,给出的答案是一个字“穷”。

这就有点扯淡了。

日本陆军穷要看跟谁比。跟美军比,那全世界其他军队都是穷鬼。可要跟中国比,我觉得兵员超过200万,堪用火炮457门(1935年陈诚发布陆军整理报告,全国全军共有炮567门,其中110门老旧不堪需废弃)的中华民国陆军是没有资格笑话日本陆军穷的。

而且,日军真的没有迫击炮吗?

近代迫击炮的雏形就是在日俄战争中出现的,俄军首先发明用来轰击战壕中的日军士兵,日军也曾试制迫击炮,但尚未成功战争就已结束。其后日军也曾仿制多款国外迫击炮。从大正时代开始,日军开始装备国产迫击炮,直至战败陆续有新型号投入使用。

那么为什么日军没有大规模使用迫击炮呢?原因当然不是因为穷。其实迫击炮与身管炮相比属于廉价武器,它太简单了,主体就是一根炮管一个带击针的座钣,连脚架都不是必须的。卫国战争苏联最困难的时候,前线部队申请火炮补充很困难,但迫击炮管够。而迫击炮的主流是滑膛炮管,膛压又不高,拿根无缝钢管都可以做土制迫击炮的炮管,八路和新四军都曾在敌区走私无缝钢管做此用途。所以迫击炮才是真正的穷人武器,抗战中的国军师没有山炮的也能装备数门82毫米迫击炮,而八路也能用迫击炮创下击毙阿部规秀的战果。

日军没有大规模使用迫击炮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日本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装备体系,近距离有掷弹筒,中距离则使用步兵炮。日军92式步兵炮非常轻便,可以大角度曲射,同时又能提供直射火力。早期日军的想定是北进苏联,因此非常看重与苏联摩托化部队作战时的直射能力。而在战场上,92式步兵炮拿不下的目标往往呼叫联队的山炮或更高层加强的榴炮、加农炮支援。在中国战场上,大多数时候中国军队的火力无法和这套体系对抗,因此缺乏改进的动力。

另一方面日军中保守思想非常严重。在日军传统认识中,迫击炮只能曲射,对点目标效果不好,且发射速度太快,不符合其节约资源的传统。以至于出现高层动用行政力量制止在军队中全面推广迫击炮的咄咄怪事,这也是战争初期日军中少见迫击炮的主要原因。

但迫击炮的优势毕竟是行政命令无法阻挡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所依仗的火力体系受到西方军队强力压制,不得不转而投向简单易用的迫击炮。参加南洋作战的部队大量增配迫击炮;而在江南水网地区,日军也逐渐以迫击炮替代大队编制的步兵炮;在华北山地作战的治安师团和独立旅团,迫击炮更几乎完全替代了步兵炮的位置。

在日军中,90毫米以上的迫击炮归属于炮兵武器,90毫米以下的则归入步兵武器,称为曲射步兵炮。这也反应了传统思维的根深蒂固。

下面就简单罗列一下日军先后研制和装备的制式迫击炮。

1、掷弹筒

首先要提的是日军广泛装备的掷弹筒。

掷弹筒能发射掷弹筒弹和手榴弹

掷弹筒其实就是一种超轻型迫击炮。这种武器非常简单,编制只需要两人,日军将其装备到班一级。侵华战争中常见的大正十年式和八九式重掷弹筒,有效射程为190—700米。日军一个中队装备8—12门,甚至超过轻机枪数量。除专用的掷弹筒弹外,掷弹筒还能发射手榴弹。如果从掷弹筒这个概念上说,日军反而是二战中装备迫击炮密度最高的军队。

凭经验目视瞄准

掷弹筒无瞄准装置,全靠士兵经验手动控制,二战后期日军素质下滑后掷弹筒的作用也随之下降。掷弹筒的底板为圆弧形,美军缴获后误以为此弧度是为了能在大腿上架设,称之为“膝上迫击炮”,实际上日军并不在大腿上架炮,真那么干会震断腿骨。

错误理解!真开炮后果严重

二战后掷弹筒遭到淘汰,但其设计思想并未消亡。法国LGI Mle F1和国产QLT89式榴弹发射器都可以看做掷弹筒思路的延续。

2、十一年式曲射步兵炮

老式的底板设计

大正十一年式曲射步兵炮于1922年研发成功并投入生产。口径为70毫米,炮弹由炮口装填,火绳拉发,射速20发/分,最大射程1550米。该炮设计比较老式,采用整体式底板和支架设计,方向射角有限。全重65千克,也比较笨重。

二人短距抬运状态

该炮投产后曾与十一年式平射步兵炮以1:1的比例编入步兵炮中队,但在92式步兵炮服役后即从一线师团中淘汰。侵华战争开始后,该炮主要装备二线部队和伪军。但海军特别陆战队因为无法在滩头拖曳92式步兵炮,只能以该炮作为主要支援火力。

射击状态

战争中后期,日军不得不正视廉价迫击炮的作用,因此十一年式曲射步兵炮一直使用到战争结束。

3、十四年式重迫击炮

十四年式重迫击炮

大正十四年式重迫击炮口径274.4毫米,采用整体式底板,装有驻退、复进机,发射120千克炮弹,射程约2400米。虽然在研发时要求具备野战重炮的机动能力,但实际上更类似于老式的攻城臼炮。该炮重达3吨,加装炮车后更达4吨之重。炮弹需使用滑车装填。

十四年式重迫击炮炮管放平状态

该炮生产数量较少,“一二八”淞沪会战时曾被移交海军并投入作战。

4、九零式轻迫击炮

虽然名为轻迫击炮,但九零式口径达150毫米,发射20千克炮弹,射程约2000米。该炮外形已近似现代迫击炮,但仍安装了驻退复进系统,因此重量达到530千克。

该炮于1931年正式定型,但图纸立刻被以秘密武器名义封存。“九一八”事变时8门样炮被移交海军,于“八一三”淞沪会战时投入战斗。

九零式轻迫击炮产量过少,目前我没有它的照片。

5、九四式轻迫击炮

九四式轻迫击炮线图

九四式轻迫击炮口径为90.5毫米,系仿制法式布朗德81毫米迫击炮,并增大口径制成。因为口径与后坐力增加,同样安装了驻退复进机构,全重159千克。该炮最大射程3800米,射速20发/分。

值得注意的是九四式轻迫击炮是为了毒气战需要而专门研制的,在使用中以毒气弹为主,爆破弹为辅。其口径也是依据毒气弹毒剂装药量确定的。可以说是欠下了中国军民累累血债的武器。

实战中九四式轻迫击炮归类为炮兵武器,编入36门制迫击炮大队与军级野战毒气队配合作战。后期九四式轻迫击炮也编入各旅团,配合山、野炮压制中国军队阵地。

6、九六式中迫击炮

该炮口径为150.5毫米,系与九四式轻迫击炮同时开发的重型迫击炮。在研制中同样考虑到毒气战的需要。于1939年正式定型。

该炮由于安装了驻退复进机构,重量高达722千克,远远超过山炮的重量,最终生产量只有两位数。因此最终决定以九四式轻迫击炮作为毒气战标准装备。日军遂进一步开发了较为轻量化的120毫米迫击炮。

7、九六式重迫击炮

十四年式重迫击炮的后继型号,口径为305毫米口径,射程4100米,炮弹重达346千克。研发中虽然要求该炮具有野战重炮的机动性,但最后的形制基本就是一门攻城臼炮。该炮放列重量12吨,装上炮车后重量为20.5吨。从射程上也能看出该炮几乎无法在野战中使用。

九六式重迫击炮于1938年定型,只生产了一门,在其试验期间曾送往上海在“八一三”淞沪会战中参加战斗。

8、九七式曲射步兵炮

九七式曲射步兵炮是日本第一种广泛装备的步兵支援迫击炮。该炮系仿制法式布朗德81毫米迫击炮开发,于1938年定型,1939年开始装备部队。

该炮推出时,日军已在中国战场上饱尝国军迫击炮炮火,因此推行阻力比以前大为减小。但该炮试验期间仍在日军内部引起激烈争论,最终保守势力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决定以九七式曲射步兵炮全面替换92式步兵炮。九七式曲射步兵炮编入步兵大队的大队炮小队作为步兵支援火力使用。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加南方作战的部队发现在热带雨林环境中只有迫击炮能够伴随部队行动,对九七式曲射步兵炮的需求激增。海军也索取了九七式曲射步兵炮图纸,命名为三式8厘米迫击炮,安装在舰艇上作为辅助反潜武器使用。

驻南洋日军重视该炮的原因之一是,该炮与美军使用的M1式81毫米迫击炮同源,两者炮弹完全通用,利于补充。而国军所用的自产82毫米迫击炮也是仿制法国布朗德迫击炮而来,但国军在口径上留了个心眼,扩大了1毫米。这就使得紧急情况下,国军迫击炮可以使用日制炮弹射击,但日军却无法装填口径更大的中国炮弹。这也许是在中国战场上迫击炮没能完全替代步兵炮的原因之一。

9、九七式轻迫击炮

九七式轻迫击炮口径90.5毫米,于1943年定型,是九四式轻迫击炮的改进替代型号。九七式轻迫击炮去除了驻退与复进机构,全炮重量减轻到106.5千克。但又配置了一个木质底板供松软地面和强装药时使用,加上底板全炮重量即达到173.5千克,比九四式还重,这种减重也让人无语。

九七式轻迫击炮大量应用于太平洋前线,据说中国战场南方战线也曾大量使用该炮,甚至超过联队山、野炮的重要性(此点尚需进一步考证,因为该炮常与九七式曲射步兵炮混淆)。

10、九七式中迫击炮

九七式中迫击炮口径150.5毫米,同样是九六式中迫击炮的改进型号。该炮去除了复进助推机构,为适应一般战区和通行条件不良地区,开发了长、短炮管两种类型。其中短管型重量为232.5千克,长管型重量为342千克,但长管型同样配备了一具370千克重的木质底板,加起来全重几乎和九六式相等,同样令人无语。

短管型虽然减重比较成功,但射程也降低到1600米左右。日军还想进一步缩短炮管、减小底钣尺寸开发试制九九型短中迫击炮,射程更是降低到700米。后来日军自己也意识到150毫米口径重武器火力范围竟仅相当于掷弹筒过于扭曲,所以转而开发新的120毫米迫击炮。

两种类型的九七式中迫击炮都被编入迫击炮联队,在各条战线担任支援火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11、九八式五厘米投掷机

九八式投掷机是1939年定型的一种工兵用迫击炮,口径50毫米,全重84千克。可用于发射炸药包、长柄炸药、爆破筒等多种超口径弹药。用于破坏铁丝网等障碍物,也可用于施放烟幕,或在进攻前压制敌强固阵地。该炮可将炸药包抛至400米外,爆破筒抛至260米外。

1938年该投掷机在进攻长沙的作战中投入试用,证明简单易用,其超口径炸药对阵地的破坏力巨大,多次掩护日本步兵成功突破。其后被投入量产并广泛装备日本工兵部队。

12、九九式小迫击炮

九九式小迫击炮是专供突击队和伞兵部队使用的轻型迫击炮,口径81毫米,与九七式轻迫击炮通用弹药。该炮射击方式类似于掷弹筒,炮口装填后用木槌敲击击发机发射,射程只有650米,也与掷弹筒同级。但由于采用制式81毫米炮弹,威力远超掷弹筒。

13、二式十二厘米迫击炮

二式十二厘米迫击炮口径为120毫米,于1943年定型,射速15发/分,射程4200米。与以往的日本重型迫击炮一样,该炮采用两种发射方式,既可由炮口滑落击发,也可装填后用木槌敲击击发机发射。该炮全重260千克,减重效果比较明显,射程也达到了正常标准。

该炮拟装备本土决战机动打击师团的迫击炮联队,编制为36门。并打算用其替换现有师团中的九七式曲射步兵炮、九二式步兵炮、四一式山炮,但均因迅速战败而未能实现。日本还曾打算进一步开发可由汽车牵引的机动式十二厘米迫击炮,但最终因为并非急用而停止开发。

该炮还被安装在陆军航母“神州丸”以及预定改建为航母的陆军特殊油船上,作为前射型反潜武器。

该炮至投降时总产量约750门。

14、试制四式重迫击炮

属于二战末期的狂想之一。用四式履带车背负一门300毫米三式迫击炮,全套武器重14.5吨,其中炮身重1.5吨,时速40千米/小时。炮弹重170千克,射程3150米。

因为后坐力巨大,该炮射击时需要将火炮滑动到后方位置,炮尾坐盘着地,同时连接支撑柱。装弹采用自动装弹机炮口装填。

因为该炮既复杂又昂贵,且需要补给车等辅助装备配合,而且当时喷进炮(火箭)已实验成功,因此该炮最终未被采用。

以上应该算是一个按时间排列的比较完整的日系迫击炮介绍了。

但仍不敢说没有脱漏,而且还有一些被命名为臼炮的,以及后期一些采用迫击炮形制的火箭发射器没有归入其中。

日军虽说在战争前期不重视迫击炮,即使到后期生产和装备量也有限,但绝非没有迫击炮或者愚蠢到完全认识不到迫击炮的作用。

另外还要指出一点,当时中国军队的装备普及率、后勤补给能力和装备补充能力都是远远无法和日军相比的,任何武器性能对比都不能脱离这三个现实问题。









千骑营卍首席司号员


近代迫击炮源自日俄战争,为对付战壕中的日军,俄军使用老式的47mm海军臼炮改装在带有轮子的炮架上,然后以大仰角发射杀伤堑壕内的日军。曲射火力,效果出奇的好。但是做为受害方的日军,似乎在其后的几十年间没有大量装备迫击炮。

日本人的顽固是有目共睹的,一方面由于节约弹药的保守思想,日军认为迫击炮射速过快,所以在战争初期甚至用行政手段制止使用迫击炮。而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原来所依仗的火力体系受到西方军队压制,不得不转而投向简单易用的迫击炮。

日军对迫击炮的划分:90毫米以上的迫击炮归属于炮兵武器,90毫米以下的则归入步兵武器,称为曲射步兵炮。介绍几款主要装备。

一、掷弹筒

包括大正十年式、八九式掷弹筒(口径50mm以内),同样曲射可以视为超轻型迫击炮,这是二战日军最主要的单兵压制火力。有效射程175-700米之间,一个中队通常装备8-12门。

二、大正十一年式70mm曲射步兵炮

大正十一年式70mm曲射步兵炮是二战日军主力火炮之一,主要用于攻击战壕和各种土木机枪掩体,是种轻迫击炮。炮弹由炮口装填,火绳拉发,射速20发/分,最大射程1550米,属于二线装备。

三、大正十四年式270mm重迫击炮

大正十四年式270mm重迫击炮属于攻城大炮,主要装备攻城重炮兵联队,用来破坏建筑物和工事。炮弹重120千克,射程约2400米,更类似于老式攻城臼炮。该炮重达3吨,加装炮车后更达4吨之重,炮弹需使用滑车装填。

四、九四式90mm轻迫击炮

是步兵轻型支援火炮,主要装备日军野战师团步兵联队,每个联队4-6门,用来对付机枪阵地和战壕。同时配合山炮或野炮实行战场火力压制,还是日军发射化学炮弹的主力火炮之一。

五、九六式150mm中型迫击炮

九六式迫击炮口径为150.5毫米,和九四式轻迫击炮同时开发,功能类似1939年正式定型,同样考虑到毒气战的需要。重量高达722千克,携行不便最终生产量很少。

六、九七式81mm曲射步兵炮

装备步兵大队,用来对付机枪阵地,迫击炮阵地和战壕,是步兵战场支援火力。

七、九七式90mm轻迫击炮

九七式90mm轻迫击炮别名“小钢炮”,主要用于二战期间,炮重172.5kg,最大射程3800m。

二战日军迫击炮五花八门,但是由于其装备思想的保守,以及前期作战对象主要针对亚洲各国实力有限。因此实际装备数量不是很大,反而在掷弹筒的应用上成批成规模。


河东三叔


一,正大十年式掷弹筒,其口径为50mm,轻型,重量只有2.6公斤,在二战是最佳单兵作战装备。设计目的:弥补中型迫击炮和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白点,同时以可以增强步兵的火力。

其缺点以很明显,它射程实在太短,还不到200米,就这个距离,对使用的士兵生命是一种威胁,同时它精确度以不是很高。

二,89式掷弹筒。其口径为50mm,射程为360米,使用的弹药是91式手雷。二战期间,掷弹筒就是一门袖珍型迫击炮,可以单兵作战,大大增加战斗火力。

缺点是,没有瞄准器,所以在射击的时候全靠经验,在一个经验丰富,而且是使用专业手雷,那么它的射程会达到660米。

三,大正十一年式70mm曲射步兵炮。口径为70mm,炮管长750mm,重量为76kg,所使用的弹药有榴弹,化学弹,最大射程为1550m。此炮的主要作用是:攻击战壕以及各种土木机枪掩体,也是属于轻型迫击炮。

四,九二式70mm曲射步兵炮。口径70mm,炮管长790m,重量为204kg,使用的弹药有:榴弹,爆破弹,化学弹,铝热剂纵火弹。有效射程为2800m。主要作用还是攻击战壕和各种土木机枪掩体。

五,九七式81mm曲射步兵炮。口径81.4mm,炮管长1269mm,重量为22.4Kg,使用的弹药有:榴弹,纵火弹,烟雾弹,化学弹,照明弹,最大射程有2850m。主要作用是:轻型支援迫击炮,用于对方敌人的机枪阵地,以及战壕和迫击炮阵地。

六,九九式81mm伞兵曲射炮。口径81mm,炮管长620mm,重量23.7Kg,使用弹药有:榴弹,纵火弹,烟雾弹,化学弹,照明弹,最大射程为2000m。主要作用是装备伞兵部队,用来提供火力支援。






前进的蜗牛18


看到这个问题后自己还大吃了一惊,难道当年横扫整个亚洲的日军没有迫击炮吗?我们日常看的抗日战争影片里面鬼子迫击炮齐射的镜头难道都是假的吗?感觉有点不可思议,所以几番查找资料才发现,鬼子不但装备了迫击炮,而且专门研制了和列装了具有鬼子特色的迫击炮!

迫击炮这种武器起源于日俄战争期间,也可以说是俄军的专利产品,这种武器炮管短、仰角大,弧度高,射程在一到三公里范围之内,对付战壕里面的敌人具有相当不错的毁伤效果,而且比较方便携带,所以自问世以来就一直伴随和支援步兵作战,是各国军队步兵最常见的火力支援设备,那么,作为号称大日本皇军的鬼子部队为了布国威于四方肯定要装备这种大杀器了。从资料来看鬼子先后装备了诸如94式90mm迫击炮、96式150mm迫击炮、97式81mm迫击炮、97式150mm迫击炮、2式120mm等等不同口径的迫击炮,甚至还研制了号称“秀珍迫击炮”的掷弹筒,从战争后期来看,特别是太平洋战场上,鬼子还挺重视迫击炮这种武器。

秀珍迫击炮----掷弹筒。掷弹筒其实就是一款轻型迫击炮,可以装备到班一级,目的是填补迫击炮和手榴弹之间的活力空隙,在侵华战争中常用的就两种型号,射程大约在100到300米左右,不仅可以发射专用炮弹还可以发射手榴弹,从性价比角度来说掷弹筒还是比较高的。但掷弹筒没有瞄准装置,精度不如迫击炮,而且掷弹筒只有在熟练兵手中才能达到较高的精确度,杀伤力也较差。

  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口径50mm,射程在二百米左右,服役时间较长,直至鬼子战败。由于自身性能不佳,它的射程太短(不到200米),这让士兵无法在较为安全的距离使用它,另外它的精度也不佳,这使得它很快就被后来八九式掷弹筒所取代。

   九二式70mm曲射步兵炮,这种炮是日军步兵大队的标准装备,日军每个步兵大队均装备2门,该型号迫击炮从1932年服役至1945年,口径也是70mm,不过重量比较大,可发射弹种也比较多,比较受日军欢迎,最大射程在2800 m左右。

九四式90mm迫击炮,主要是为了毒气战专门研发的,弹种以毒气弹为主,射程可达3800米,可以说这款武器毒杀了很多中国的老百姓。

  九六式150mm迫击炮,成为战场支援火炮,主要装备日军独立迫击炮联队,破坏力很大,最大射程可达3900米。

九七式81mm曲射步兵炮,这种轻型支援火炮,主要装备日军步兵大队,用来对付机枪阵地,敌军迫击炮阵地与战壕,战争爆发时,日军野战部队的步兵大队通常追加装备2门这型曲射炮。该型号迫击炮从1937年服役至1945年,口径为81.4mm,可发射弹种也比较多,最大射程也是在2800 m左右。

  九七式150mm迫击炮,其实是九六式的改进型,分为长短身管两种类型,射程降到了1600米左右。

九九式81mm伞兵曲射炮,类曲射武器为轻型支援火炮,主要装备日军伞兵部队,用来提供火力支援。该型号迫击炮从1939年服役至1945年,口径为81mm,可发射弹种也比较多,最大射程也是在2800 m左右。

大正十四年式重型迫击炮,口径达到274.4mm,可以发射120kg重的炮弹,最大射程在2400米左右,该炮自重较大,约为3吨,非常笨重,所以比较少见。

二式120mm迫击炮,口径为120mm,该炮射程较远,达到了4000多米,重量较轻,但是依然在260kg左右。

日军虽然说没有美军那样的火力,但是日军对迫击炮的研发在战争结束之前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加大了对迫击炮的使用力度和装配速度以对抗美军,此外日军还研发了车载重型迫击炮等等变态武器,要是说日军没有装备迫击炮,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可能还有遗漏,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我是绿色征衣,期待您的关注!


绿色征衣


二战中的日军是有迫击炮装备部队的,并且种类繁多,性能也都不太一样。

从简单的掷弹筒到到履带四式重迫击炮,大大小小的种类共有十几种之多,我就说几个二战日军最常见的,装备最多的几款迫击炮。

1.掷弹筒

日军装备最广泛的就是大正十年式和八九式重掷弹筒,这两种武器虽然看着构造相对比较简单,但是按照战争角色和武器性能来划分的话,这两种武器是可以划分到迫击炮这一类别的,有效射程大概在200-700米之间。掷弹筒的是没有瞄准装置的,全靠士兵根据经验手动测距。

掷弹筒发射一种类似于手榴弹的弹药,也是靠爆炸破片杀伤。由于这种武器在当时日军基础作战单位装备数量广泛,使得日军基础作战单位近距离炮火覆盖范围很大,并且很有效。值得一提的是掷弹筒就是后来步枪的榴弹发射器的前身。

2.94式迫击炮

这是当时日军装备的比较恶毒的一种武器,为什么说他恶毒呢?这款迫击炮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恶毒的是日军主要以这种迫击炮发射毒气弹,再配合杀伤破片,给当时的盟军士兵和我国的抗日军民造成了严重的人员损失。这种武器射程在4000米左右,射速20发每分钟,其口径可以根据作战需要的装药量来改变口径。是法式81毫米布朗德迫击炮的翻版。

3.97式曲射迫击炮

该炮同样也是仿制的法制布朗德81毫米迫击炮,是第一种日军真正意义上大规模装备部队的迫击炮,该炮采用抛物线线式的弹道轨迹给与打击,例如可以打击山坡背面的目标,采用杀伤破片杀伤目标。有效射程4000米,理论射速同样也是20发每分钟。

4.97式中迫击炮

该炮共用两种尺寸,一长一短,是根据不同的作战需求设计的,例如丛林山地视野受阻碍,多近战,可以装备射程短的短炮管的型号,平原丘陵视野开阔,可采用射程远的长炮管型号。该炮口径为150.5毫米,长炮管型号重量为342公斤,短炮管型号重量为232公斤。该炮子日军部队进攻中发挥了重要的炮火支援作用,是二战日军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迫击炮。

此外日军还有很多种型号的迫击炮,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大量装备日军部队,也就不一一细说了,以上几种是二战日军最具代表性、装备最多的迫击炮类武器。


善良的盘子


二战时日军有迫击炮,而且品种还不少。

其实日军接触和研发迫击炮的时间很早,现代意义上的迫击炮,其雏形就出现在日俄战争中。当时俄军首先发明了迫击炮,用于攻击躲在战壕里的日军。由于效果很好,所以日本也展开了研制工作,不过在战争结束时尚未成功。不过此后日本还是仿制和研制了多种迫击炮。

日本第一款迫击炮研制于1922年,因为正好是大正十一年,所以叫十一年式曲射步兵炮。该炮口径70毫米,最大射程1550米,最大的缺点是重量较重,达到了65公斤,运动不便。

十一年式曲射步兵炮

此后日本陆续开发了十四年式重迫击炮、九零式轻迫击炮、九四式轻迫击炮等多款迫击炮,二战期间日本研制的最后一款迫击炮是1943年定型的二式十二厘米迫击炮。二战里日军陆续装备的各种迫击炮,其口径从70毫米到305毫米不等。

九四式轻迫击炮,口径为90.5毫米

日本还研制了类似迫击炮的九八式五厘米投掷机,主要用于发射炸药包、爆破筒等物,用于破坏地方铁丝网等,主要装备工兵部队。日本甚至研制过300毫米的自行迫击炮,不过最后没有投入使用。

此外二战里日军普遍装备的掷弹筒,在很多国家里也把它归类到超轻型迫击炮,所以在二战里,日军的迫击炮并不算少。

不过在战争初期,日军对迫击炮并不重视。其主要原因是当时日军重视精确射击,而迫击炮的射击精度较差,因此陆军高层认为迫击炮浪费弹药,并不喜欢。此外日军当时装备的九二步兵炮具备曲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迫击炮,这也影响了迫击炮的推广。

九六式150mm中迫击炮

所以在二战初期,只有海军陆战队等单位因为携带火炮不便,看中了迫击炮轻便易机动的优点装备较多外,其他部队很少使用迫击炮。

不过随着侵华战争的进行,在华北山区、江南水网地带即使九二步兵炮也机动不便,所以在这些地区的日军也陆续换装了迫击炮,此时日军的迫击炮装备量就比较高了。


不沉的经远


二战日军有多种迫击炮:94式90mm迫击炮、96式150mm迫击炮、97式90mm迫击炮、97式150mm迫击炮、97式150mm迫击炮、2式120mm迫击炮。

日军的单兵掷弹筒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轻迫击炮,它的主要特点是射角大,弹道弯曲,射程不远。可以伴随由单兵携带随一线步兵移动,对一线步兵进行支援。由于单兵携带且可以隐蔽在障碍物后发射,它的隐蔽性很强。掷弹筒由特制的弹药袋携带。日军在二战中使用了大正十年掷弹筒和八九式掷弹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