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司馬懿滅魏建晉,立祖制“藏匿”帝陵,千年來終見天日


司馬懿滅魏建晉,立祖制“藏匿”帝陵,千年來終見天日

電視劇照司馬懿

高平陵政變成功後,司馬懿有了一塊“心病”

司馬懿創建的西晉、東晉王朝,有籍可考的帝陵有15座。可晉朝帝陵分別在啥地方?哪座陵墓埋葬著哪位皇帝?自古以來一直是個謎,晉陵藏匿千年無法確認。晉陵為何如此隱蔽,如此神秘呢?其根源還在晉宣帝司馬懿身上。

曹魏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初六,曹魏輔國大將軍曹爽,陪18歲的魏帝曹芳到都城洛陽南90裡的高平陵,祭祀魏明帝曹叡。此時年屆七十、老謀深算、窺視已久的曹魏太傅司馬懿揪準時機,立即在京城發動“兵變”。司馬懿派兵控制了京城的要害機關,把曹魏大權儘快掌握到司馬家族手中。

《晉書·宣帝本紀》載,司馬懿在臨終時囑咐:死後要喪事從簡,不起墳頭,不立碑記,不栽樹,不謁陵,不與遺孀合葬。後來歸納為“不墳”、“不樹”、“不謁”的祖制。他為啥要立“三不”祖制呢?這裡自然有他的苦衷。

司馬懿借魏帝曹芳謁陵而發動兵變,這個“隱憂”變成了一塊“心病”。他知道自家天下來路不正,天下諸侯、文武百官內心不服。很擔心自己奪取曹魏政權的一幕,有人再效法一次來推翻司馬政權,故而立下了“三不”祖制。

另外還有時代背景問題:在魏晉時期,由於遊牧民族侵入中原,匈奴人甚至進入宮室做官,他們經常干涉朝廷事務,引起動亂的政治局面。同時當時也盜墓成風,兩漢帝陵、王陵屢遭盜掘,這對司馬懿立“三不”祖制,也有很大的催化作用。

晉朝有15位被史家承認的皇帝,其中西晉4位(不算追封的三帝),歷52年,建都洛陽;東晉11位,雖僅半壁江山,也歷104年,建都建康( 南京)。

概而言之,西晉帝陵在都城洛陽東北北邙山之首陽山一帶。北邙山位於黃河南岸,“地勢軒然,風景絕佳”,是古代帝王建陵最佳風水寶地。此地埋葬著眾多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古有“生在蘇杭,死葬北邙”之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浩歌行》,

有“朱顏日漸不如故,

青史功名在何處?

……

賢愚貴賤同歸盡,

北邙冢墓高嵯峨”的詩句。

首陽山是邙山的一段,為洛陽城東制高點,是首先迎接陽光的地方,故謂之“首陽”。西晉阮籍《首陽山賦》有:“朝出上東門,遙望首陽基”,指的也是這裡。


司馬懿滅魏建晉,立祖制“藏匿”帝陵,千年來終見天日

北邙山風光

《晉書》對司馬懿葬時記述:“九月庚申,葬於河陰,諡曰文貞,後改諡文宣。先是,預作終制,於首陽山為土藏,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設明器,後終者不得合葬。一如遺命。晉國初建,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禪,上尊號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廟稱高祖”。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之後,其他四座帝陵也因循歸葬於此。分別是宣帝司馬懿(高原陵),景帝司馬師(峻平陵),文帝司馬昭(崇陽陵),武帝司馬炎(峻陽陵),惠帝司馬衷(太陽陵)。(前三位是建國後追封的皇帝)。

人們明知這些帝陵在首陽山,但在哪個位置卻不清楚,自古以來只好“望山興嘆”。

西晉二帝被擒獲,供出二座帝陵位置

儘管西晉帝陵“不墳、不樹、不謁”,但不可能做到密葬。特別是後來發生了國家動亂事件,更使得朝廷無以應對。

西晉末期的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建興四年(公元316年),北漢始主劉淵的侄子劉曜(後改漢為趙)率軍攻佔洛陽、長安,生俘晉懷帝司馬熾、晉愍帝司馬鄴,晉室滅亡;太興二年(公元319年)正月二十五日,劉曜逼司馬熾供出北邙山兩座帝陵的方位,派軍隊首先掘開崇陽陵,五月又掘開太陽陵。

劉曜知道西晉皇帝是薄葬,不是想得到多少金銀財寶,他的目的,主要是破壞司馬家族的風水龍穴。劉曜的“毀墓”手段非常陰毒:陵內器物全被打壞,能證明陵主身份的哀冊、墓碑全部砸爛,而這些東西正是史家和考古最重要的資料。

兩座西晉帝陵被毀32年後,東晉穆帝司馬聃永和七年(公元351年)九月,盜墓賊又盜掘了峻陽陵和太陽陵,造成二陵地宮嚴重崩塌。穆帝司馬聃只能“素服三日”,派太常趙拔,來洛陽想法修葺被毀的二陵。

盜墓賊協助人們“找到”二座帝陵

司馬懿的“三不”祖制,使晉陵“藏匿”千年,的確對部分帝陵起到了保護作用。但對多數晉陵來說,由於社會上盜墓活動猖獗,使西晉帝陵極少能逃過盜掘的厄運。南京一帶的東晉帝陵也是如此。

司馬懿的“三不”祖制,在保護晉陵不被盜掘的同時,也搞得歷代史官不能寫清帝陵的方位,這又給史學工作造成了千年缺憾。人們解嘲地說,是盜墓賊的盜掘活動,突破司馬懿的“三不”祖制的禁錮,使西晉帝陵的蹤跡昭示天下。尤其是盜墓賊發掘出晉中書侍郎荀嶽和左芬的兩方墓誌,均指明瞭文帝、武帝陵的準確方位。於是崇陽陵(司馬昭)、峻陽陵(司馬炎)位置得以確認,並使考古部門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對其進行了科學探測。


司馬懿滅魏建晉,立祖制“藏匿”帝陵,千年來終見天日

晉中書侍郎荀嶽墓誌

晉中書侍郎荀嶽就不說了,左棻卻要做一簡介。《晉書》記載:晉武帝司馬炎有個妃子叫左棻,雖其貌不菲,可詩詞歌賦,棋琴書畫無所不曉。左棻“以姿陋無寵,以才德見禮”,故而招為司馬炎妃子。荀嶽與左棻的二份墓誌,均成為確定崇陽陵、峻陽陵位置的重要史料。

在首陽山南面的南蔡莊附近,出土了西晉中書侍郎荀嶽的墓誌,稱荀嶽葬於晉文帝司馬昭陵道之右;司馬炎妃子左棻墓誌,稱左棻葬於"峻陽陵西檄道內"。由此知道西晉皇陵,包括司馬昭、司馬炎的陵墓,就在偃師市南蔡莊一帶。

按照二墓誌記載的資料推測,崇陽陵是在今偃師市城關鎮前杜樓村北枕頭山前,墓地在杜村北1.5公里的一座無名山丘南坡,山丘前面地勢逐漸下降,與低平的伊洛平原銜接,視野廣袤開闊。由枕頭山俯瞰墓地,恰似橫身臥在簸箕中心的靈龜。在這裡探出墓葬5座(多為陪葬墓),其中東部一座2號墓,是墓地中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居位最尊的一座。它應該是文帝司馬昭的崇陽陵。

司馬懿滅魏建晉,立祖制“藏匿”帝陵,千年來終見天日

左棻墓誌

司馬師死後,司馬昭率大軍回到洛陽,晉升為大將軍;景元元年(260年),曹髦發兵討伐司馬昭,被司馬昭所殺;5月,司馬昭立傀儡皇帝曹奐,鹹熙元年(264年),司馬昭晉升為王;次年8月,司馬昭死於露寢,時年五十五歲。9月癸酉葬崇陽陵,諡號文王,武帝登極後,追尊號為文皇帝,廟號太祖。

峻陽陵在偃師市南蔡莊以北2.5公里的山坡上,背靠鏊子山,面對伊洛平原。鏊子山兩端各有一山頭,分別向南伸出一條較為平緩的山樑,對墓地形成三面環抱之勢,實為一方風水寶地。此墓地共發現墓葬23座(多為陪葬墓),均坐北朝南,其佈局主次分明,排列有序,顯示出死者生前的尊卑關係。峻陽陵位於墓地最東端,居於尊位,這應該是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陵墓。

關於司馬懿的高原陵,《晉書·宣帝本紀》載:"先是,預作終制,於首陽山為土藏……"。由此可見,司馬懿生前就在首陽山修造了陵墓。就在該陵墓還無著落之際,一位農民在農耕時發現一座古墓。經考古人員調查,勘察,認為這座古墓規格很高。經過探測或局部試掘,專家從墓內出土物品上,其高頻率出現的“仲達、宣、司馬”等字上,初步判斷為司馬懿之墓,但最後確認尚需進一步證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