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土木堡之役的惨败是女人干政的结果吗?

红星照耀神州


历史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任何王朝的兴衰更替也有其必然性!但在中国,历来光彩照人的业绩都是帝王的,后妃都要为英明的丈夫背锅。于是:夏亡于妹喜,商亡于妲己,西周亡于褒姒似乎成为史实!以此推论 :使明朝由盛转衰的土木堡事变,就可以说是孙太后干政的结果了!

事实上土木堡明军的惨败与孙太后没任何关系!因为,当时她长袖善舞的婆婆张太后还健在,依史料,其对朝政的控制力手与影响力远逊于张太后(尽管她有手腕与谋略)!孙太后不可能组织与指挥土木堡之役。


所以,大明由盛转衰的黑锅,真不应该由她来背。相反土木堡之变中,孙太后对大明政局的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英宗于土木堡之变被俘后,瓦剌头目也先妄图以英宗为人质要挟大明,攻城掠地以攫取更多的利益。孙太后权衡利弊,果断摈弃了部分朝臣的逃跑主张;力排众议,采纳了兵部侍郎于谦等主战派的意见;又拥立庶子郕王朱祁钰继位,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积极备战,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人胜利,粉碎了瓦剌的阴谋,从而化解了大明的危机。

可以说:孙太后以太后之尊与谋略在一定程度上再造了大明,倘若她滥才无能,放任朝臣南逃,国事将不可收拾!


1449年,明英宗亲征瓦剌,孙太后即命郕王朱祁钰监国。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之后,孙太后和朱祁钰的钱皇后立刻筹措、送出一批珍宝要赎回朱祁镇;明英宗被俘居于漠北时,孙太后多次给他寄去棉衣御寒;明英宗还朝之后,被朱祁珏幽禁在南宫,孙太后多次前去探视。

看似是不起眼的母亲关心儿子的行为,其实,从后来事情发展的状况来看,她有意或无意地为大明的权力的平稳过渡打下了基础。

景泰八年(1457年),徐有贞、石亨、曹洁祥等密谋发动夺门政变,在策划这次行动时,政变三巨头通报了孙太后,孙太后是允许的。正月十二日 ,明英宗复辟为帝,废已病入膏肓的景泰帝朱祁钰为郕王,从而确保了权力的平稳过渡,使大明政权又延续了下去。

在"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中,孙太后以丰富的政治谋略与经验,游刃有余地驾驭两"变",两次力挽狂澜。在关健时期了,孙太后蹶功甚伟,真是她运筹帷幄才维护了明朝的统治,使国家一直处于安定状态。


希望星晨58298869


中国古代有两大背锅侠,一个是太监,一个是女人。

明朝灭亡,有人归咎于魏忠贤;西周灭亡,有人归咎于褒姒;商朝灭亡,有人归咎于妲己,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其实,国家灭亡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哪里是一个女人,或者一个太监所能决定的。


有人说,土木堡之变是孙太后,也就是《大明风华》里面的孙若微干政导致的,事实真的如此吗?

不是的!

这个锅,孙若微不需要背,因为她是朱祁镇的母亲,哪有往亲妈身上泼脏水的,亲妈不干净,儿子能干净吗?

朱祁镇不傻,他找来找去,后来终于找了个更好的背锅侠,即大名鼎鼎的王振。

王振恰好是个太监。

1449年,瓦剌进犯大明边境,朱祁镇御驾亲征,带着22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奔北方,当时瓦剌仅仅有5万大军,以22万对阵5万,平均四个人打一个,似乎怎么打都会赢。


朱祁镇信心满满,摩拳擦掌,仿佛只要他大喊一声“冲啊!”,22万大军就潮水般地冲了过去,瓦剌吓得屁滚尿流,哭爹喊娘,狼狈逃窜。

朱祁镇想的太简单了,简直是视战争为儿戏,当时于谦等大臣极力反对,一则御驾亲征风险太大,二则明军准备不足,但朱祁镇固执己见,坚持要打。

这时候,太监王振果断地站了出来,一一驳斥群臣,说道:“皇帝御驾亲征,可以鼓舞士气,大明将士以一当十,不日之内,便可击败瓦剌。”

王振是朱祁镇的代言人。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22万大军全军覆没,朱祁镇也成了俘虏,王振也被杀死了。

京城危在旦夕,好在于谦及时站了出来,稳住了局势,打赢了京师保卫战,几年之后,瓦剌放回了朱祁镇。


朱祁镇“复位”成功之后,局势得以稳定,“秋后算账”的时候到了,22万条人命,几亿财产损失,国力损耗不可估量,谁来为这次惨败负责呢?

朱祁镇自己?

朱祁镇确实是战败第一负责人,但他毕竟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如果他承认了,那他这个皇帝怎么有脸继续干下去啊!

所以,他必须找一个“替死鬼”,这个“鬼”就是王振,好在王振在土木堡战争中死掉了,死得恰到好处,死无对证。

于是,朱祁镇把责任一股脑地推给了王振:“是王振这家伙怂恿我御驾亲征的,是王振为了显摆,让大军绕道而行,到了他的老家,结果被瓦剌伏击的,当然了,朕也有用人失察的责任。”

好家伙,朱祁镇推的一干二净,难道你是个二傻子,王振怎么说,你就怎么做嘛?


土木堡战败,孙若微有责任吗?

应该也有,她有不竭力劝阻之责,倘若她寻死觅活,一哭二闹三上吊,你朱祁镇要去御驾亲征,娘就死给你看,这样朱祁镇不就不去了嘛?

呵呵,当然这是玩笑了。

说到底,战败的责任还是朱祁镇,大家认为呢?


一半秋色


又是《大明风华》惹的祸了……《大明风华》是改编于莲静竹衣的小说《六朝记事》(也是坊间流传的《大明皇妃孙若微传》,这是《大明风华》早期的剧名),小说是从孙若薇孙太后的视角,来讲述六朝皇帝的爱恨情仇、深宫中的欲望沉浮、国变证乱。而电视剧《大明风华》改了小说,前面的40集是以“好圣孙”朱瞻基的视角进行的,后面的剧情则返回到小说中的以孙若薇孙太后的视角。

最为主要的是,这是一部历史小说,与《三国演义》一样性质的,“七分真、三分假”,以历史发生为主线,以虚假的情节来充实。所以《大明风华》不是真实的历史,里面很多内容大都是编的。

如、殉葬的问题:

明朝朱元璋死后,虽然有殉葬,但是他规定了,是未有“侍奉、但未有子嗣的宫人才会殉葬”,这点从皇太子朱标、明太祖朱元璋的殉葬就能看出来,均为未有子嗣的寝妃(清朝也有殉葬,同样的延续了明朝的这项规定,但是到雍正时被完全废除,而明朝是明英宗朱祁镇废除的)。

所以剧中,朱棣遗照说让孙若薇殉葬,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正史已经明明白白写着:“英宗,讳祁镇,宣宗长子也。母贵妃孙氏。生四月,立为皇太子,遂册贵妃为皇后。”(《明史 英宗前传》)

明朝殉葬制度:

凡被封为贵妃等高等名号的;娘家原有功勋的也可 "恩免";生过儿子(女儿)并且儿子(女儿)被封潘(公主)的

(也有封藩依旧要的,主要是朱元璋时期,朱棣废除,但也有例外仁宗殉葬的郭氏生前已经是贵妃,并且育有三子,正史说是郭氏自愿的。还有宣宗殉葬十人说中,只有一人生前为妃,其余的生前不过是侍寝的宫女)。

所以小说《六朝记事》为了填坑(也包括《大明风华》)则将孙若薇说成了靖难遗孤,还参与刺杀朱棣(正史中朱棣确实受到三次刺杀事件),因此小说将剧情说成朱棣死前曾下过遗旨,让孙若薇殉葬。而明宣宗朱瞻基在临死之前,一直考虑着是否让贵妃孙若薇殉葬的问题犹豫不决。这都是小说的剧情需要,而非是史实!

因此小说为了剧情的发展,将朱祁镇说成是个一出生就多病,软骨、口不能言,这些如同残障般的疾病,还说是孙若薇孙太后参与政治,让他的儿子朱祁镇即位。
要是地府有电视,估计明英宗朱祁镇会半夜难于躺得安稳,出来找编剧们一起喝喝酒、聊聊天、交交心。

《明史》中明确表示了:母贵妃孙氏。生四月,立为皇太子,遂册贵妃为皇后。

朱祁镇生出来4个月就立为皇太子了,其母孙氏因此升为皇后。

并没有《大明风华》中表示的,虽然“好圣孙”朱瞻基爱着孙若薇,但在孙若薇入宫之前,她的妹妹胡善祥已经是定好的太子妃了。而根据小说《六朝记事》中的小说剧情,两姐妹在宫中可谓是“既生瑜、何生亮”,关键是小说中还说她们两姐妹又经常联合一起对抗外敌(说真的,作为男生,有些宫廷剧是一扫而过,因为在男生眼里都是小事)。

正史之中朱祁镇是个健康的孩子,且明宣宗即位之后,册封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宣德三年(1428年),明宣宗废胡皇后,退居长安宫,而册立孙贵妃为皇后(子凭母贵)。(因为这个子凭母贵,明朝野史还编出孙贵妃与胡皇后之间,发生了“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正史中,明宣宗死后,确实发生了官僚集团与内宫集体的纷争

而纷争的原因就是“立子还是立孙”的问题上。其原因就是太皇太后诚孝张皇后,明仁宗朱高炽元配,明宣宗朱瞻基之母,明英宗朱祁镇之祖母,她还活着。

当时的官僚集团害怕,诚孝张皇后会参与立皇帝的事务中来,因为这时候的皇太子朱祁镇才九岁,若是立朱祁镇为帝,那么孙皇后就有可能需要与辅助大臣“三杨”一起辅佐幼帝,就会出现违背祖制的“后宫不能干政”。

而诚孝张皇后的儿子并没有死光,她的儿子有明宣宗朱瞻基、越靖王朱瞻墉、襄宪王朱瞻墡,若是她立了藩王为帝,那么又会违背礼仪制度:“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内阁们害怕,若是藩王即位称帝,会再次引起“靖难之役”,因为皇太子朱祁镇还活着,会导致国乱。

所以在《明史·卷十·本纪第十》:遵遗诏大事白皇太后行中是这样描述的:

宫中讹传将立襄王朱瞻墡为皇帝。张氏马上召集诸大臣到乾清宫,指着太子(朱祁镇)哭道:“这就是新天子啊!”群臣高呼万岁,流言才得以平息。朱祁镇即位为明英宗,遵宣宗遗诏,凡朝廷大政均奏请张氏而后行

明朝的很多资料都在清朝时期被毁了,只能从寥寥几语的记载中来推测,为什么会有宫中流传立襄王朱瞻墡为皇帝,而张太后为什么是哭着指皇太子为帝?这些里面有没有逼宫的现象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很多野史、小说根据这两点,编出了许多来……

需要提的一点,正史中,孙若薇孙太后是直到诚孝张皇后死后(正统七年(1442年)),才得以真正掌控内宫,但是此时的正统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已经15岁了,可以亲政。所以明英宗朱祁镇才能在宠幸王振的道路上走到黑,因为在此之前,王振可是差点被诚孝张皇后当场砍头的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九》:有顷,宣太监王振。振至,俯伏,太皇太后颜色顿异,曰:“汝侍皇帝起居多不律,今当赐汝死。”女官遂加刃振颈。英宗跪为之请,诸大臣皆跪。太皇太后曰:“皇帝年少,岂知此辈祸人家国。我听皇帝暨诸大臣贷振,此后不可令干国事也。”

所以,重要的事情讲三遍讲三遍讲三遍:

《大明风华》是小说,不是正史,土木堡之役的惨败没有女人干政的结果!

《大明风华》是小说,不是正史,土木堡之役的惨败没有女人干政的结果!

《大明风华》是小说,不是正史,土木堡之役的惨败没有女人干政的结果!

只是《六朝记事》的剧情需要而已!!!


图片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必删除


史之为用


《大明风华》对于普通人的毒害实在是太深了。看明朝历史的话,可以看一下《明史》,《明史纪事本末》。这两本书是了解明史的基础,写的十分到位。看《大明风华》是看不出来什么历史的。下面我就根据《明通鉴》讲一下这段历史,看看明朝是如何在土木堡惨败的。

土木堡之变的起因

在正统七年(1442年),明朝的实际掌权人太皇太后张氏去世,张氏也就明仁宗朱高炽的老婆张氏。这一年明英宗朱祁镇十六岁,在实际上明英宗已经亲政,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朱祁镇的亲信太监王振开始在朝政大显“神通”。而蒙古的形势实际上已经大变,在正统初年,瓦剌的首领北元太师脱欢击败鞑靼,结束了蒙古的分裂,实际上蒙古内部的分裂已经结束了。在正统八年(1443年),瓦剌的首领脱欢去世,也先接班。此时的蒙古大汗脱脱不花只是空有虚名而已。也先先后攻灭哈密,随即和沙洲,赤斤蒙古联姻,又大败兀良哈。可以说也先基本上控制了草原。而部众不时寇略明朝的边关。

但是明朝和蒙古的关系的破裂起源于朝贡贸易。所谓朝贡就是明朝周边的地区在向明朝臣服或者表达文化认同的时,明朝政府会允许这些国家和明朝建立朝贡关系,也就是这些国家会按照明朝的规定的道路和日期,以及指定的朝贡规模到达明朝首都,向明朝皇帝进献贡品。明朝接受贡品之后,会给这些国家的使者一定的赏赐,同时允许他们在会同馆贸易。这样的制度被称作为朝贡制度。

由于明朝在朝贡贸易里面对于朝贡国的赏赐很大,很多国家都乐意前来朝贡。其中就包括蒙古,明朝在王振当权的时候,对于蒙古的赏赐十分丰厚,“以藻饰太平为名, 赏赉金帛元算, 凡所请乞, 亦无不予。 ”由于王振大加赏赐导致蒙古人更加频繁朝贡,在正统元(1436年)年到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人年年朝贡,甚至到达了一年四次,而且人数不断增加,由原来的不满一百人的小队伍,到最后发展成为三千多人的庞大队伍,其中还掺杂许多蒙古人虚报的名额,这逐渐成为也先讹诈明朝的手段,从中获取大量的财富。

在正统十三年(1448年),明朝礼部检查朝贡的使者人口的时,蒙古虚报的使者数量的事情被发现,王振大怒,淘汰那些虚报的人口,同时把朝贡的赏赐降低到原有的五分之一。也先知道后大怒,就联合各部想要攻打蒙古。蒙古大汗脱脱不花表示反对,他说:“

吾侪服食,多资大明,何忍如此。”但是也先表示:“可汗不为,吾当自为之。”由此也先发动对于明朝的进攻,脱脱不花不得已只好听从也先的话。

由此因为蒙古虚报朝贡人数意图得到利益的讹诈行为被识破后,也先意图接助强大的实力发动对于明朝的战争就这样开始了。

明英宗御驾亲征

也先分四路进攻明朝,他自己带着主力攻打大同,脱脱不花带着兀良哈攻打辽东,阿剌攻打赤城,其余将领攻打甘肃。也先大军一路直下,明朝参将吴浩在猫儿庄应战,全军覆没。此后明英宗再次派出宋瑛,井源屯兵阳和口。但是边疆的战报不断传来。在北京城的明英宗朱祁镇,此时23岁。年轻的天子做出决定,他要御驾亲征。

其实御驾亲征在当时的明朝是一种常态,我曾经也说过这个问题,那就是明朝在明成祖朱棣,明宣宗朱瞻基这接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明朝的皇帝一直是亲自率领军队攻打蒙古,而且明朝的三大营:三千营、神机营、五军营,这些军队的主帅是明朝天子,其他军事将领一般是都是偏将,这导致明英宗御驾亲征也是必然的选择。但是明英宗长大于后宫,根本不可能有像样的军事能力。但是此时王振全力支持明英宗,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兵部尚书邝埜,兵部侍郎于谦劝谏不可,明英宗不听。吏部尚书王直率领百官劝谏,明英宗还是不听。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明英宗带兵出发,命令皇弟朱祁钰留守北京,但是就在明英宗出发的当天,宋瑛,朱冕等人在阳和口被也先大军打败,宋瑛,朱冕战死。大军中的将领石亨单骑逃出战场。但是明英宗还是决定出兵,大军直出京师,先是到达龙虎台,随即到达居庸关。沿着宣府,阳和,最后在八月份到达大同。但是在王振在大同听闻兵败,尤其是经过阳和的时候,看到了满地的当初宋瑛战败时满地的死去的士兵尸体。这些战死士兵的尸体对明英宗的亲征部队打击很大。

在到了大同之后,王振下令班师,王振想要邀请明英宗从紫荆关进入蔚州,因为王振是蔚州人,但是王振又害怕军队进入蔚州会踩坏田里的苗,于是又下令往东返回京师。当时大同守将郭登建议从紫荆关走,王振不听。这就这样明军到达宣府,但是此时的蒙古人已经追上了明朝的大军。明英宗于是派吴克忠,吴克勤前去抵御也先的大军,大军继续往回走,结果吴克忠,吴克勤被也先击败,全军覆没。于是明英宗再次派出朱勇和薛绶前去抵御也先的军队,大军继续往回走。朱勇的军队在鹞儿岭遭遇也先的伏兵,朱勇和军队被击败,全军覆没。但是明朝的军队到达土木堡。

土木堡之败

在明朝大军到达土木堡,此时距离怀来城二十余里,当时有王振的辎重车千余辆没有到达,王振坚持要等待,兵部尚书邝埜劝谏不可,要皇帝即刻入关。但是王振把奏章留下不发给明英宗,兵部尚书邝埜于是跑到明英宗的别殿请求明英宗转移,但是被王振派左右的武士架出。随行的人就没有人说话,王振让军队在土木堡驻扎。

这个时候也先的军队追了上来,四面合围堵住了明军,而且也先还把距离土木堡十五里的河流给占领了,结果士兵战马饥渴,土木堡又没有水,于是挖井取水,挖了近7米的深井都没有挖出水来。隔日也先遣使说要议和,明英宗不疑有诈,遣曹鼐前去议和。同时让王振通知军队前去喝水,在队伍行走三里之后,也先大军突然发动进攻,明军毫无准备,瞬间被蒙古骑兵冲垮,死伤无数,在混战中蒙古骑兵高呼脱下铠甲,抛弃武器的人不死。当时明英宗想要冲出重围,结果被蒙古骑兵挡了回来,最后被蒙古人俘虏。

随行的重要官员五十多名,例如英国公张辅,内阁的学士曹鼐,兵部尚书邝埜等人都死于这场战乱,百官和军官损失惨重。明英宗本人也随着大批人被蒙古人押送,当时有一个蒙古士兵要求明英宗把铠甲脱下来给他。明英宗不给,这个蒙古兵要杀死明英宗,结果蒙古士兵的哥哥经过,他认明英宗是贵人,变把他带着前去拜见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到了之后明英宗问伯颜帖木儿:“你是也先,还是伯颜帖木儿,塞堪王?”伯颜帖木儿大惊,就知道这是明军的大人物,于是就把明英宗带到也先的大营,大营中有人认识明英宗,由此明英宗被也先抓住,并且带回了草原。

从《明通鉴》的历史记载来看,明英宗完全是自己把自己搞得惨败,王振传达的命令都是明英宗自己传达的,轻易出征,然后轻易退兵,最后该换路线,在到达土木堡之时,不去怀来城,最后导致被也先大军包围,又轻易相信也先的议和,不做好防备,终于被也先一举击溃。可以说土木堡的惨败是明英宗自己的原因。另外不要把电视剧当正史。电视剧都是为了收视率改编的。


人者仁义也


土木堡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宦官王振愚蠢的战场指挥能力导致。土木堡之变使大明王朝由万国朝圣的强盛国家转为国力虚弱,强盛不再。甚至一度到了国家濒临灭亡的地步,每每看到这儿,不得不让人捶胸顿足啊!!倘若朱重八(朱元璋的名字,元璋是后来改的,意思是消灭元朝的利刃)泉下有知,肯定气的破口大骂!!!

正统(明英宗朱祁镇年号)十年,1445年,瓦剌与明朝贸易通商较多,瓦剌需要中原的粮食、茶叶、铁器、绸缎等,他们通过马市和朝贡过去这些生活必需品。一方面觊觎中原财富,另一方面看到明朝边防松弛。

正统十三年(1448年)三月,瓦剌派出3500人来明朝贡马,王振根据实际人数减免了多余的马价,也先(瓦剌首领)以此事为由,大举进攻明朝。

朱祁镇召见众臣,在王振怂恿下,做出了御驾亲征的决定。这也无可厚非,明朝自开国以来就有御驾亲征的传统,朱元璋、朱棣都曾亲征蒙古,横扫北疆。这也是朱祁镇做出亲征决定的重要原因。但是他失算了,战场杀伐,岂是儿戏?

国家大权交给自己的弟弟朱祁钰后,朱祁镇亲率25万大军从北京出发经宣府,鸡鸣山到达大同。大同镇守太监郭敬上报,瓦剌军悄无声息的退到了关外,明显不符合常理,其中明显有诈。由于郭敬刚刚经历了和瓦剌的洋河之战大败,他向王振添油加醋的描述了现场的血腥,王振毕竟是个奴才,听罢再也不想建功立业了,就想马上回朝。在群臣和王振劝说下,朱祁镇同意班师回朝。

此时回朝明军是不会有损失,大军路经蔚(yu)县(王振老家),王振非要让皇帝去他老家看看,看完以后本来可以就近到紫荆关入关回京。王振竟然以大军路过会踩踏庄稼为由,命大军转向,沿来时的居庸关进京。这样不仅饶了远路,还增加了和瓦剌军队遭遇的概率。简直是疯子所为。果不其然,大军在宣府遭遇瓦剌军队,王振派朱勇带5万军队迎战,结果全军覆没。他们奋战而死,也为大军赢得时间。三天后大军赶到土木堡,离军事重镇怀来还有25里。只要进去城内,所有人都安全了。

王振又开始作妖了,以还有1000多辆兵车未赶到为由,要求大军等待。就此驻扎,固守。明军就此失去了一个脱困的机会。8月14日,明军与瓦剌大战。瓦剌骑兵勇猛,奈何明军人数众多,双方陷入焦灼。15日,也先用计求和,假意撤军。王振犯了人生中最后一个错误,大军立即转移。摄于瓦剌的强悍和几个月的奔波,明军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大军出发仅三公里,也先部队突然赶到,20万大军毫无组织,四处奔逃。

最终,朝中重量级官员50余人悉数被杀,20万大军全军覆没,那可是明军最强悍的三大营啊。神机营,五军营,三千营全没了,王振死了,朱祁镇被俘。

客观地说,朱祁镇对这次失败是负有责任的,但主要责任绝不在他,他只不过是没有多少经验的年轻人而已。而王振,才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知行合一2020


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是孙若薇孙太后的私心太重自私自利贪恋权力不肯放手和明宣宗朱瞻基陷于儿女私情未能按照朱棣遗诏让孙若薇殉葬陪葬的结果,即便朱祁镇是傻子,孙太后也要坚持立自己的傻儿子为太子储君导致土木堡之变,这让人想起司马炎立弱智儿司马衷为太子储君导致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的事情。孙太后只有家,没有民族国家的理念,孙太后或者立自己的儿子朱祁镇或者立自己的亲妹子胡善祥的儿子朱祁钰为太子,她还替胡善祥隐瞒偷盗关防刻章放走汉王导致朱瞻基平叛时差点被汉王杀死的事情。朱瞻基临终前留下遗言若朱祁镇不贤不孝,则从朱姓藩王中选拔一个太子作储君。但是朱瞻基38岁早夭后,便无人可以制约孙太后,孙太后便一手遮天把持朝政怎么可能废掉自己的儿子立别人的儿子?孙太后贪恋权力,不肯放手朝政导致土木堡之变。但是如果向前推,其根源在于明宣宗朱瞻基没有执行太宗朱棣遗诏,朱棣临终前留下遗诏,若朱瞻基早亡,幼主太子年少,则为避免子幼母壮太后专权后宫干政,要求孙若薇孙皇后为朱瞻基陪葬殉葬,朱棣生前提醒朱瞻基作为帝王要一心为天下苍生人民百姓着想切不可有儿女私情,但是朱瞻基出于对孙皇后的男女之情和对其父兄孙愚徐宾的承诺,再加上孙皇后贪生怕死祈求明宣宗让她活着继续照顾儿子朱祁镇,最终朱瞻基心一软未能坚定执行朱棣的遗旨,让孙若薇活了下来,结果不幸被言中,子幼而母壮,孙太后权倾朝野一手遮天把持朝政贪恋权力不肯放手,虽然朱祁镇很不才,但是孙太后私心极重贪恋权力,依然不想改立储君。还好,靖难之役把孙若薇的亲戚都杀光了,否则肯定会像吕后那样外戚专权干政。


红星照耀神州


土木堡之役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至八月。

这年七月,瓦刺太师也先,分兵四路向明朝内地侵扰。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由别将攻甘州;中路为重点,分两支,一支由阿刺知院统率攻击宣城、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大同兵失利,参战吴浩战死。

大同败报传至北京。当时太监王振擅权,他怂恿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劝谏,但明英宗朱祁镇偏信王振,一意孤行,执意亲征。

8月1日,明军至大同。未交锋,瓦刺军主动后撤,王振不知是计,督军北进。后闻前方战败,大军仓惶后撤。原计划走蔚州一线,后又改行宣州一线。至宣州,瓦刺大军追来,明军狼狈逃到土木堡。此时瓦刺另一支由阿刺统领的部队也赶来,将明军包围在土木堡,断绝了明军水源。

土木堡地势高,掘井二丈无水,明军连渴二日,大困。也先诈与明讲和,引军后退。明军争向河边饮水。瓦刺大军返回,四面围攻,明军大败,二十万人死亡大半。六十余员官吏战死。太监王振被杀。英宗朱祁镇被瓦刺军俘虏。

这便是瓦刺之役的全过程。

明英宗朱祁镇登基时9岁,此时已23岁。已完全可以主持正事。王振当时虽然擅权,但是,如果朱祁镇不同意,亲征之事不会发生。所以土木堡之败,明英宗朱祁镇应付主要责任,其次是王振。

在这件事情的记载上,没有后宫皇后或孙太后出主意的记载。所以,不能归咎于后宫干政。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土木堡之变”被视为明代由强盛转向衰弱的国变,明英宗被俘也创造了明朝历代皇帝“天子守国门”最为严重的一次败绩。

当时明军人数大概有五十万,而也先的军队最多不过五万人,在双方军队人数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也先在不到两天的时间内就全歼了明军,俘获了明英宗,这实在是太离谱了。实际上在这场战役发生前,隐藏着明代军政的腐败,以至于明军在不到两天的时间就被敌方全歼。事实上,早在明宣宗时期,京营就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明英宗刚继位时“在京七十七卫,官军士校尉总旗二十五万三千八百……今各营操练仅五万六千,选用不敷况。”就是上报的40 余万兵额,实际上只有 25 万人;而京营的兵力只有5 万 6 千人,而和上报的18 万总兵额相比,连三分之一都不到。可见当时明军已经腐败到了什么程度。

到了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爆发前,兵科给朝廷上报的 320 万兵额,实际连一半人员都不到。

我们可以参考正统三年,兵部右侍郎于谦在奏文中写到“天下都司卫所发册坐勾逃故军士一百二十万有奇”,这说明在土木之变前,全国卫所的空额问题已经达到了 120 万之多,土木之变时发生明军兵败的情况并不奇怪。

明朝军队空额的原因很多:(1)除了士兵对从军本身的抵触,而且各军官克扣士兵军饷,收受军人贿赂,私设军人为家仆;(2)后勤筹措拨发银两过程中贪污严重,在供给衣装等军资时侵夺军资;(3)从派遣调用角度讲,工部役占士兵营造建筑、替官营作坊劳动等,都是造成明军腐败的原因。

朱元璋在建国时,杀了很多因贪污腐败的官员,而且他设计了一套非常复杂的监督体制来制约腐败。但朱元璋死后,这套监督体制,并没有被延续下来。

比如以嘉靖二十九年的“庚戌之变”为例,俺达犯京师,皇帝急命京营出战。

但是京营军在籍几十万人,实际居然只有五、六万在编人员,“户部支粮则有,兵部调遣则无”、“今之提督武臣……平时则役占营军,以空名支饷,临操则四集市人呼舞博笑而已”。这说明朝廷的监督机构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这些监督机构也参与了腐败。


公元前


“土木堡之变”一个差点导致一个国家灭亡的战争,明朝20万精锐全军覆灭,明朝进入紧急状态,兵部尚书于谦四处引兵入京,保卫京城,最终以胜利告终。“土木堡之变”的惨败并不关后宫的女人什么事,而是太监王振。

“土木堡之变”的源头是因为蒙古瓦剌在和明朝做生意的时候,忘了向王振行贿,结果王振把蒙古瓦剌的牛马羊之类的畜牲,几乎全部扣押在了明朝,导致当时的蒙古瓦剌实际掌权者也先不满,直接兵分四路对明朝发动进攻。瓦剌进攻明朝的消息传到朝廷后,太监王振煽动朱祁镇率领北京三大营御驾亲征。

明军全军赶到大同(边境附近)时,王振遇到了刚在阳和打了败仗的太监敦敬。敦敬在向王振汇报战争情况时,添油加醋令王振胆寒,煽动朱祁镇班师,但不是回朝,而是来到他的老家蔚县参观一下。不过刚走不久,王振以“毁坏庄稼”为由,下令班师。

明军从北京来到大同,本来已经疲惫不堪,又遭到王振的胡乱指挥,有不少人直接病死在了路上。明军到达土木堡,差一点就可以进入怀来卫,按照来时的路程,原程返回时,王振下令,先等他的一千多辆车来,在一起回去。在土木堡,也先突然袭击二十万的明军。疲惫不堪,没有战意的明军,迅速溃败,四处逃窜,所率领出来的明军全军覆灭,朱祁镇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的全部过程和当时后宫有权势的孙太后,钱皇后都没有任何关系,全部责任由太监王振承担,虽然他承担不了。


永乐解史


土木堡之变的惨败不是因为女人干政,客观地讲,朱祁镇对这次即将到来的失败是负有责任的,但主要责任绝不在他,因为他不过是个没有多少从政经验,且过于容易相信别人的一个年轻人而已。 王振才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暂时不说责任在谁,其实就在大军出发的同一天,几百里外的大同已经爆发了一场大战。战争的地点在阳和,这一战以明军的全军覆没告终。必须说明的是,这场战争完全体现出了也先军队的强悍,因为明军是有备而来,且得到了大同镇守太监郭敬的全力支持。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明军仍然不是也先军队的对手。

除了全军覆没外,领军大将宋瑛也被阵斩,随军的太监郭敬还算聪明,躲在草丛中装死,才最终逃过一劫。只有一个人逃了回来,这个人叫做石亨,也是大军的主将。自己的所有部下都被也先杀死,本人也落荒而逃,这对于一个指挥官而言,是最大的侮辱,但石亨是幸运的,在不久之后,他将有机会亲手拿起武器,为死去的同胞复仇。战胜的也先已经打扫了战场,养精蓄锐,等待着对手的到来。

而对于这一切,尚在梦境中的王振是不知道的,他始终天真地认为,只要大军出发,看见敌人,一拥而上,就能得到胜利。二十万大军就在这个白痴的引导下,沿居庸关、怀来,向大同挺进,而前方等着他们的,是死亡的圈套。

八月一日,大军到达大同,在阳和差点被干掉的郭敬已经逃回来,并见到自己的顶头上司王振。看着郭敬那惊魂未定的眼神和体态,王振不禁嘲笑了他一番。“我有二十万大军,还怕也先吗?”但郭敬接下来说的话,却真正震惊了本就是无胆小人的王振。他绘声绘色地向王振讲述了那从前的战斗故事,并添油加醋地描述了战败时的惨况。

司礼监王振,也就是个奴才。在他大权在握的日子里,他作威作福,不可一世,还梦想着建功立业。其实在心底,他很清楚,自己不过是骗取了皇帝的信任,狐假虎威的一个小人,一个懦夫。于是他一改之前的豪言壮语,立刻下令班师。此时大军刚刚到达大同,并未走远,如果按时撤回,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也先暂时也摸不透这二十万大军的底细,不会立刻进攻。虽说师出无功,就算是出来旅游了一圈吧。


可是王振这个死太监偏要搞出点花样来。王振是一个小人兼暴发户,他的所有行为模式都是依据这一身份而定位的,而像他这一类的暴发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炫耀。王振的家在蔚县,当时属于大同府的管辖范围,于是他决定请皇帝到自己的家乡看看,王振带了皇帝和二十万人,回自己的家乡也就是这个目的。 他无非是想炫耀一下而已,当年那个穷学官,现在出人头地了!

既然王振决定要回家去看看,那就去吧,大军于是调转方向,向蔚县出发。事实上,王振的这个决定倒是正确的,因为从他的家乡蔚县,正是由紫荆关入京的必经之路。只要沿着这条路进发,足可以平安抵达京城。

八月三日,大军开始前行,但行进仅五十里,队伍突然停了下来,然后接到命令,所有的部队立刻转向,回到大同,沿来时的居庸关回京。这简直是个让人抓狂的决定,大军已经极其疲惫,如果继续前进,不久就能回京,并确保安全。好好的路不走,走到半路,居然要回头取一条远路回京!发布这条命令的人如果没有正当的理由,那就一定是疯了。王振有正当的理由,而且似乎还很高尚。

“秋收在即,大军路过蔚县,必会践踏庄稼,现命大军转向,以免扰民。”真是太高尚了,司礼监王振践踏人命,贪污受贿,祸害国家,诬陷忠良,现在竟然突然关心起蔚县的庄稼起来,实在是“明察秋毫”。在我看来,是不是王振的并不重要,因为即使这些田地不是他的,也不能说明他的品格有多高尚。无非是施以小恩小惠,显示自己的权力而已。 王振最终还是挽救了蔚县的庄稼,显示了自己的权威,当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数十万条人命。

天降大雨,二十万大军行进更加困难,士气极其低落,士兵们怨气冲天,然而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说什么也没用了,老老实实地走吧。 八月十日,经过艰难跋涉,军队到达宣府,眼看大军就可以安全进入居庸关,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但也就在此时,一直尾随而来的也先终于看清了这支明军的真实面目,经过数次试探,他已经明白,只要发动攻击,必定能够击败这个所谓的庞然大物。

在躲避及尾随了一个月后,也先这只黔虎终于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冲击。所幸的是,明军发觉了也先的这一企图,立即派出主力部队骑兵五万余人进行阻击,统帅这支军队的人是朱勇。朱勇带领着五万大军自信地出发了,他虽然是负责后卫工作,但其实他的兵马要多过也先两倍,因为据可靠情报,也先只有两万骑兵。这也正是朱勇自信的根由所在。

盲目的自信往往比自卑更可怕。 五万人中了两万人的埋伏,全军覆没,这充分地说明了朱勇不是一个好的指挥官。不过在我看来,死在鹞儿岭的五万大军还是幸运的,至少他们还是奋战而死的。他们没有死在土木堡,没有死得那么窝囊。消灭了朱勇,通往胜利的道路终于打开了,也先的前面,是一片毫无阻拦的坦途。

虽然朱勇指挥不利,但他的军队还是为皇帝陛下争取到了三天时间。八月十日从宣府出发,明军用三天时间赶到了土木堡,这里离军事重镇怀来只有二十五里,只要进入怀来,所有的人就都安全了。

下面的事情我想我不说大家也能猜得到,又有一个人反对。这个人还是王振。 他如同以往一样,找到了一个理由,不过这个理由一点也不高尚。“我还有一千多辆车没有运到,大军暂时不入城,就在这里等待!”

就这样,明军失去了最后一个脱困的机会。 也先终于赶到了,他擦干了朱勇在他刀上留下的血迹,准备再次大开杀戒。八月十四日夜,也先突然发动攻击,明军猝不及防,全军败退,但由于人数众多,也先不敢过于深入,明军于是趁此机会结成紧密队形,并挖掘壕沟,准备长期作战。

据我估算,也先此时的兵力应该不止两万,而是在五六万左右,但即使是这样的兵力,他也无法击溃固守的明军。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八月十五日,也先突然派来使臣,表示愿意和谈,王振十分高兴,立刻派出曹鼐参与和谈,此时,似乎是为了表示诚意,也先的军队已退去。

面对这种情况,熟知兵法的兵部尚书邝埜冷静地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是也先军队的诡计,不能轻信,应该固守待援。也就在这个时刻,王振终于完成了他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他充分地使用了自己的愚蠢,犯了最后一个错误。“大军立刻越出壕沟,马上转移!”

在正统十四年的这次军事行动中,王振以错误开头,用错误结尾,他能够一直坚持自己的错误意见,即使明知自己的愚蠢和无知,也能够发扬厚颜无耻的精神,充耳不闻,真正做到了把错误进行到底。

不出邝埜所料,大军出发仅三里,已经消失的也先军队就出现了,“铁骑揉阵而入,奋长刀以砍大军”。经过长期奔波,被王振反复折腾得士气已经全无的二十万大军终于到达了极限,并迎来了最后的结局——崩溃。 彻底的崩溃,二十万大军毫无组织,人人四散奔逃,此刻不管你是大将,大学士,还是普通士兵,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逃跑。

四朝老臣张辅曾横扫安南,威风无比,也于此战中被杀,一代名将就此殒命。 此外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铉、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鼐、张益等五十余人全部被杀。


财产损失也很严重:“骡马二十余万,并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 数十年之积累,数十年之人才,就此一扫而光。 二十万大军崩溃,五十余位大臣战死,他们本不该死,这就是最后的结局。

护卫将军樊忠在乱军之中拼杀。他明白,所有的一切都结束了,自己也将死于此地。他自然是不甘心的,二十万大军就此溃灭,只是因为一个人的错误指挥。 不久之后,他居然在乱军中找到了这个人。于是樊忠赶上去扯住了惊慌失措的王振,用手中铁锤捶烂了他的脑袋。 “吾为天下诛此贼!” 杀得好!杀得痛快! 可惜太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