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为何出土极为珍贵的无价之宝要露天摆放,专家:实属无奈

在《易经》中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古人也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铸铁牛置于河岸,人们认为这对于肆意泛滥的黄河水来说是一种震慑,象征着拦挡洪水、征服水患,造福于人民。


为何出土极为珍贵的无价之宝要露天摆放,专家:实属无奈


唐代开元铁牛被泥沙埋没,89年重新出土

古代黄河上的著名渡口——蒲津渡,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的黄河东岸。除了蒲津桥之外,历史上著名的唐开元铁牛也位于此处。

开元铁牛亦称唐代铁牛、黄河铁牛,位于永济市城西十五公里,蒲州城西的黄河古道的两岸各有四尊。铁牛铸于唐开元十三年,为了稳固蒲津浮桥,维系秦晋交通而铸。

在元末是桥毁久置不用,故习称“镇河铁牛”。这巨型铁牛除了起固定索桥作用外,还有其他多种作用。之后,因黄河东移,开元铁牛等也没入水中,悄然的消失了。

为何出土极为珍贵的无价之宝要露天摆放,专家:实属无奈


在20世纪的40年代,河水沿着蒲州西城墙外流过,据当地的老人回忆,在枯水季节时,下水还能够摸到铁牛的牛角,并且行船的还有被牛角挂伤船底的情况。

而在50年代之后,由于三门峡库区蓄洪,河床淤积,再加上河水西移,因此到了六七十年代时铁牛已被深埋在黄河水面下2米有余的河滩里了。

到了1988年,永济县博物馆在县委以及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查访勘探,最终于次年8月发现并出土了唐开元铁牛、铁人,从而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


为何出土极为珍贵的无价之宝要露天摆放,专家:实属无奈


开元铁牛体型庞大,是无价之宝

开元铁牛,是蒲津渡遗址中最突出、保存最完整,并且也最具观赏价值的文物,明代地层距地表约7米。在四尊铁牛旁还各有一铁人,如牧策牛。

铁牛分南北两组,两牛为一组,前后摆列,其面朝西。铁牛等是唐蒲津桥的遗物,排列仍如前桥头所列,由此也可领略大唐盛世筑桥工程一斑。

铁牛每尊高约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在牛尾后还有横轴,直径约0.4米,长约2.3米。轴头上有纹饰,并且各轴不同,分别有连珠饰、菱花、卷草以及莲花等。

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曾经称赞铁牛、铁人称说;“这是一个具体的工程建设,有实际功能的艺术珍品,是技术和艺术有机结合的典型,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雕塑事业的贡献,是世界桥梁史上唯我独尊的永世无价之宝。”

为何出土极为珍贵的无价之宝要露天摆放,专家:实属无奈


无价文物露天保存,实属无奈

根据以往文物出土后的经验来说,大部分出土文物都被保存在专门的地方,并且还由专门的人员来负责保管以防损坏,但是,这黄河边上的铁牛在被捞出来后,却一直安置在露天河岸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并不是专家不想保护,而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该如何保护它们,同时也不敢轻易去做。首先,这些铁牛连同各种的零碎配套,每一个都差不多重70吨,并且体积也相当庞大,给它们找一个适合的地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才把它们安置在河岸边。另外,如何妥善保护大型的铁类文物,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世界难题,不仅是中国的文物保护单位没有好的办法的保护,而是外国的专家也同样没有能够提出一些比较好的建议。

为何出土极为珍贵的无价之宝要露天摆放,专家:实属无奈


过去,我们的专家在为了妥善保护铁牛的时候,也经过了一番的探索,但是在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就吃了不少的亏。最终,在经过了一番的折腾之后,文物不仅没有能够得到好的保护,反而还使得情况变得更糟了,甚至是加快了它们生锈的速度。要知道,这铁牛在黄河水中泡的时间极长,但是也没有出现生锈的情况,如今让专家们这么一“保护”,结果倒是出问题了,惜文物如命的专家们又怎么敢在轻易的尝试呢?

为何出土极为珍贵的无价之宝要露天摆放,专家:实属无奈


小结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黄河铁牛的状况还算良好,好在是古人的铸造工艺十分厉害,制造出来的铁牛的质量过硬。

因此,从短期来看,那些锈迹并不会扩大,更不会危及到铁牛主体,所以现在保护它们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去对其做任何干预,以防情况变坏。

而由于铁牛的重量,也保证了即便是露天存放也不会遭到盗窃,留在黄河岸边,让它们继续的保护人民的安全,相信是最好的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