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百融雲創:專注科技輸出 練就服務金融機構“真功夫”

“科技賦能金融,不僅要提升金融機構的內在能力,更要讓金融服務能夠跟上企業發展的需求,真正為實體經濟提供貼身服務。”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隨著金融科技與金融機構的關係在合作中進一步走向共生,百融雲創創始人、董事長、CEO張韶峰的這句話也逐漸成為行業共識。

據悉,百融雲創成立於2014年,是業內服務持牌金融機構最多、應用場景落地最豐富的金融科技公司之一。自成立以來,百融雲創一直專注科技輸出,通過在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新興技術領域自主創新,賦能金融機構智能化轉型升級,進而幫助小微人群獲得更普惠的金融服務。

目前,公司以出色的技術實力,累計服務了數千家金融機構,覆蓋銀行、保險、消費金融、汽車金融等領域。2018年4月,百融雲創完成了10億元C輪融資,股東包含國家主權基金、國字頭金融機構、國際頂級投資基金等,其中國資持股比例超過65%,成為名副其實的金融科技“獨角獸”。

強大技術基因 打造“全生命週期”風控服務

百融雲創創始人張韶峰是一位擁有20年互聯網、人工智能、金融科技領域經驗的持續創業者,也是不斷探索人工智能應用的實踐者。清華大學電氣工程自動化專業碩士畢業後,他曾先後在甲骨文、IBM等世界500強科技巨頭公司工作。

2005年底,張韶峰創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天才博通。在此期間,他研發出了國內第一個SaaS模式的數據挖掘軟件,這可能也是中國最早將AI與SaaS結合的軟件之一。之後,他又以合夥人的身份加入了中國最早的基於機器學習的個性化推薦公司——百分點。

一次偶然的機會,一個來自金融領域的客戶希望百分點能夠幫助做理財產品的智能推薦。這個項目讓他看到了“科技+金融”背後巨大的想象空間和產業機會。百融雲創的前身百融金服就此成立,並吸引了多位清華校友高管加入創始團隊。

短短几年來,百融雲創憑藉強大的技術基因和研發實力,取得了近20項技術專利和81項計算機軟著,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證的同時,公司自主研發的多個產品獲得北京市新技術產品(服務)認證。

目前,百融雲創自主創新的信用科技,已成功切入信貸風控、企業徵信、精準營銷等多個金融場景,能夠為金融機構提供全生命週期的營銷和風險管理產品及服務,實現前端營銷獲客、貸前識別欺詐客戶風險、準確評估申請人,貸中實時動態監控預警,貸後有效觸達。

以精準營銷為例,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百融雲創精準勾勒用戶畫像,將風控前置到營銷端,能夠最大程度提升合作機構的獲客精準度和客戶質量,有效降低金融機構的不良率和獲客成本。目前,百融雲創的精準營銷技術服務了銀行、持牌消金機構等數百家正規金融機構,幫助金融機構提升了客戶活躍度,實現了服務的精準觸達。

加快創新步伐 人工智能應用不斷落地

2018年1月,百融雲創成立了人工智能金融實驗室,由科學家李俊教授領銜百融人工智能團隊進行新式算法與應用研究,深耕於機器學習領域。依託人工智能金融實驗室,通過“數據+算力+算法+場景”的疊加效應,在模塊匹配、知識圖譜、複雜網絡分析方面深入實踐,並有了成熟的案例應用。

張韶峰透露,截至目前,百融雲創已經累計投入10多億元進行產品研發,超過95%的產品都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由此,百融雲創形成了一系列核心技術優勢。

比如,百融團伙反欺詐甄別:通過對團伙欺詐特徵的深入調查,依託知識圖譜等算法技術,建立團案模型,可高效、動態定位高風險團伙,定量評估風險大小,增強金融機構對未知風險的識別能力。

百融雲創自主研發的智能語音機器人“百小融”,支持超過15-20輪的精準回答交互,語音識別及語義理解準確度高達90%以上。使用百融智能語音機器人,可以替代超過80%的人工工作量,而且客戶在通話時的感知與真人幾乎一樣。目前,“百小融”已經應用於智能營銷、智能催收等信貸全生命週期,為金融機構降本增效。

此外,還有百融模型自訓練平臺、百融聯邦機器學習、百融諦聽設備反欺詐等等,都成為助力金融機構提升業務能力的利器。

堅守合規意識 科技揚善促進普惠

張韶峰強調,當下,金融與科技融合的監管趨於嚴格,不管是金融機構還是科技公司,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在合規的前提下開展業務,所有創新也需要更加適應監管的變化,做到守正創新、安全可控、普惠民生、開放共贏。

在合規方面,百融雲創一直走在行業前列。早在成立之初,百融雲創就獲得中國人民銀行頒發的企業徵信備案證書並順利通過公安部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三級認證。此外,百融雲創還先後加入多個行業協會和自律組織,充分發揮帶頭示範作用,致力於與不同行業成員單位共同營造健康的金融科技生態環境。

在張韶峰看來,金融科技本質上是在用科技揚善,用科技為好人背書、為好企業背書,從而讓他們獲得更多金融資源,以及更多其他的社會資源。

秉持“讓金融普惠民眾”的信念,百融雲創抓住時代機遇,通過積極構建“產業+科技+金融”生態,聯合金融機構進行多產業、多場景的金融服務,通過科技輸出架起了普惠金融供需雙方的橋樑。

目前,這一服務模式目前已覆蓋紡織、快消、塑化、物流、鋼鐵等10多個產業場景,助力金融機構解決平臺上中小微企業上千億元的信貸需求,在促進普惠金融落地、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果。(文/李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