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對標微博還是抖音?張小龍口中的“短內容”命運猜想

對標微博還是抖音?張小龍口中的“短內容”命運猜想

文 | 搜狐科技 宋婉心

在微信第九個年頭的微信公開課PRO上,張小龍十幾分鐘的開場演講視頻不長,但反覆琢磨,會發現他講述的自己對信息互聯的7個思考之中,“信息獲取的被動”、“信息選擇的困難”及“信息的多樣性”三部分,似乎都在為最後對微信公眾號的反思做鋪墊。

張小龍反思,一方面,微信公眾號很長時間都只有pc web版,這限制了內容創作者的範圍;另一方面,是團隊不小心把公眾號做成了文章作為內容的載體,使得其他的短內容的形式沒有呈現出來,使得微信在短內容方面有一定的缺失。

“最初公眾號本身並不是為媒體準備的,原始想法是取代短信成為一種基於連接品牌和訂戶的群發工具,並且有效地避免垃圾短信。群發的內容並不是重點,應該是各種各樣的形式的內容都應該是可以的,如文字,圖片,視頻等。”他反覆強調微信應當服務於“每一個人”。

張小龍演講中介紹,如果順利的話,短內容業務近期就會和大家見面。微信公眾號八年以來的發展路徑一直較為平緩,這次的“短內容”是否預示著一次不小的變動?

對標微博還是抖音?張小龍口中的“短內容”命運猜想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張小龍第一次提出要做短內容,2018年初的微信公開課上,微信就宣佈公眾號將推出獨立的手機APP,“過去公眾號只能寫長文,未來會鼓勵用戶用手機來創作並進行短消息的發佈。”張小龍當時這樣說道。

隨即,2018年5月,名為“訂閱號助手”的微信公眾號App上線,然而從使用體驗上來講,這款App就只是微信公眾號後臺的移動版本而已,目標用戶群只是自媒體原創者,並沒有實現張小龍的產品願景,真正的“訂閱號”獨立App還未出現。

如今以抖音為首的短平快內容平臺甚囂塵上,張小龍不會看不到趨勢,更何況那個以微信的體量來講,做短內容並不難,但是如何在熟人社交體系內做短內容,微信團隊似乎仍在摸索。

對標微博還是抖音?張小龍口中的“短內容”命運猜想

微信公眾號上線於2012年7月,一場內容創業的風潮隨之而來,大量自媒體湧入這個風口,藉助移動互聯網的流量紅利,公眾號成為內容創業的首要陣地。只不過,衰退和增長來得一樣快。

2015年開始,針對公眾號,行業內就不斷有“打開率降低”、“粉絲增長減緩”的聲音出現。這背後,微信自身的去中心化分發機制是主要原因之一,不做內容分發的最直接影響就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後入場的內容創作者將面臨難以逾越的門檻。

其實對此,張小龍自己心裡已經很明白,在演講中他提到:“微信公眾號看似可以隨便關注,但是你的選擇其實是有限空間的……表達是每個人天然的需求,但不能要求每個人都能天天寫文章。”

微信開始為腰尾部公眾號尋求空間,比如7.0版本開始嘗試社交推薦,公眾號文章底部的“點贊”變成了“好看”,點擊“好看”後,文章會分享到“發現——看一看”,用戶可以寫評論,進行互動。張小龍表示“實驗的效果還不錯”。

這一改版將擴大每個人的選擇範圍,同時,微信自身擁有的社交體量能帶來信息分享的糾錯機制,相比於機器分發,更能貼近用戶,這也是微信堅持區別於今日頭條,堅持做社交分發的原因。

但即使上線了社交推薦,公眾號依舊存在著太多限制,比如每日推送次數、公眾號數量增長停滯,比如優質原創內容的稀缺,“小步迭代”似乎還不夠,至今已經八年的公眾號需要更大的改變來突破瓶頸。

對標微博還是抖音?張小龍口中的“短內容”命運猜想

對標微博還是字節?

如果這次微信公眾號更新實現了內容形態上的改變,無非是兩種可能,微博式的圖文短消息或者抖音式的短視頻。

“頭騰大戰”遠未停止,微信如若做短視頻,將是對頭條的新一輪進攻。

雙方此前多次交手,但細想來看實質上都是內容的比拼。比如,騰訊對多閃、飛聊的封殺就是對私密性質UGC的封殺,因為騰訊自身產品都是圍繞私密UGC起家,多閃、飛聊無疑深入了騰訊的核心腹地。

多閃、飛聊等正是頭條對私密UGC虎視眈眈的表現,基於關係鏈的UGC是微信的強項,也是頭條一直想做而做不成的。要抵禦頭條下一個“多閃”的進攻,微信需要自己先把短視頻的私密UGC做起來,以攻為守,把護城河建得更高點。

對標微博還是抖音?張小龍口中的“短內容”命運猜想

而微博作為短內容社交領域的鼻祖,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在面臨各方挑戰。微信公眾號興起之時,微博開放了140字的限制,再到當下今日頭條微頭條熱度的逐步升溫,微博不再是短內容陌生人社交的唯一選擇。

如果微信選擇圖文短消息入手,公眾號2000萬的運營者基礎和更高的日活躍度足以讓微博忌憚。

張小龍在2020微信公開課演講開頭就說道:“早期微信聚焦於每一項功能,思考怎麼做才是最完美的。現在是思考,什麼才是應該去嘗試的,以及如何組織起來做。”

這樣來看,微信以產品為中心解決用戶問題的方式正在發生改變,張小龍開始從“組織”微信生態內部資源(人、內容)入手,不管是小程序還是即將推出的短內容都遵循這一方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