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庞会为什么要灭关羽后代?

笑口常开9046874


关羽水淹七军擒杀庞德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这在古代两国交战各为其主的战场上是在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就是这平常的事情却造成了骇人听闻的是后续。《蜀书》记载:“庞德子会,随钟、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

当时,蜀国皇帝刘禅已经投降,庞会的行为相当于杀降。更关键的是,当时的魏国有法令:严禁复私仇。

曹操曾经下令:“民不得复私仇,禁厚葬,皆一之于法。”曹丕当了皇帝后,更是在黄初四年(223年)下诏:“丧乱以来,兵革未戢,天下之人,互相残杀。今海内初定,敢有私复仇者皆族之。”族之,就是灭全族。这是很严厉的法令,那为何庞会还敢于顶风作案杀关羽全家?而且事后啥事没有?

这件事情得从关羽擒杀庞德说起,关羽围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一度逼得曹操准备迁都黄河以北。对于魏国,这是莫大的军事耻辱,关羽则是最大的国之仇人。曹操和曹丕的法令,禁止的是民间私相寻仇,庞会杀光关羽全家,虽然有公报私仇之嫌,但名义上还是沾了“复国恨”的光。

庞德之死,当时是作为大忠臣表彰的。曹操“闻而悲之,为之流涕,封其二子为列侯。”而曹丕即位后,思念庞德的忠烈,赐庞会兄弟四人爵关内侯,邑百户。

亡国之君尚不如狗,一个大忠臣之子,趁乱杀了敌将一家,于当时的魏国基本不算是事。

在当时的三国时代,社会风气对复仇很宽容,礼和情大于法。复仇,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常见现象,而儒家对于复仇这种“义举”是首肯甚至鼓励的。所以,庞会敢于大胆杀光关羽全家,而且,可以想见,他获得的不但不是处罚,而是时人的“壮举”。

在现代看来,庞会就算为父报仇,但祸不及家人后代。为何对放弃抵抗的亲属妇孺动手?

有其父必有其子,抬棺材出战的庞德果然有个更狠的儿子,斩草除根灭关羽满门,让关氏后代无法再复仇,留下了一个恐怕是史上最不得人心的为父复仇的例子。








幻中诗


庞会,曹操大将庞德之子。其父庞德,曾与于禁,跟关羽会战于襄樊。关羽水淹七军,俘虏二人,于禁投降偷生,庞德慷慨就义。庞、关两家结下世仇。

后来,庞会随钟会军,攻入成都,蜀灭后,杀人关家,将关羽后人尽数屠戮。

王隐《蜀记》记载:“庞德子会,随锺、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

简单来看,似乎庞会灭关家满门就是为父报仇,然而深究起来,还有更隐蔽的原因。

庞会其人

关于庞会的史料很少,《三国志》中未有单独传记。只能从一些历史记载中,零星的研究此人。

庞会曾任魏平寇将军、临渭亭侯。上司诸葛诞(诸葛亮族弟)起兵造反,庞会不肯跟从。而是带兵出走,不断抵抗,后来得魏帝赏识褒奖,而进爵乡侯。

所以庞会其人是很忠义,也很勇猛的魏国大将。

在《三国志》有有关于他的几句评价。“勇烈有父风,官至中尉将军,封列侯。”

为何庞会要灭关氏一族?

  • 一、复仇

为父报仇,这是最简单直接的理由。然而,祸不及妻儿,庞会此举实在有失道德。


关羽与庞德二人各为其主,战场厮杀,死伤在所难免。可是关羽后人是无辜的,庞会为报私私仇而殃及池鱼,实在有些欠妥。

正因为庞会此人多少有些忠勇之性,如果单纯为报仇,必不至于灭关家满门。他如此做,而是有更隐晦的目的。

  • 二、扬名

关羽在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那是“万人敌”。接近天下第一高手的实力。天下人未有不知其名者。

庞会年纪小,从戎之路比较晚,错过了与关羽争锋时期。虽然没有与关羽较技,却可以找关羽后人动武。

当时关家人才凋零,人丁不旺。关羽子关平、关兴均已战死沙场,其家族人也大部分在荆州失陷后,被掳去东吴。在成都的都是籍籍无名之辈。

可是能力不行,声望却在。庞会斩杀关羽后人,蹭关羽的流量,“斩杀关羽后人之将”,名望必然水涨船高。


试想,若非斩杀关羽后人,谁人知晓庞会之名? 更别提在当时会引起的轰动程度。

庞会从此盛名鹊起,一战成名。

  • 三、震慑

当时钟会入蜀,构陷邓艾谋反而夺军权,手下兵马二十万,达到鼎盛。结果军心思归,不愿跟着钟会谋反,发生兵变。局势险恶而纷乱。

庞会就是借此动乱时局,杀入关家,满门抄斩。

庞会是有心机的,不是简单的莽夫。蜀国初灭,民心不稳,而这时魏军自己内部出现问题。这很容易引起蜀国反扑,没有人知道是不是还有一个姜维般包藏祸心的存在。 庞会此举,就得就是打压蜀国气焰。

于是他找上了蜀国精神领袖的关羽后人,将其尽数剿灭。目的就是警告其他蜀人,有反心者,杀无赦。 蜀人被唬住,魏将才无后顾之忧,将所有精力来平钟会之乱。

结果很显著,蜀人都很老实。没有借机兴风作浪,给魏军添乱。

关羽后人情况

虽然庞会杀了关羽在成都的所有后人。但关羽依旧有后人延续香火。

关羽是荆州之后,关羽之孙,关平之子,赵云的外孙关樾,得母亲赵氏庇护,改姓赵,得以幸存。后来晋朝大赦天下,改回关姓,延续下来。

关兴也有后嗣留下,在唐时还做了宰相。名叫关播。

《新唐书》却记载“蜀前将军汉寿亭侯羽,生侍中兴,其后世居信都。裔孙播,相德宗。”

结语

庞会斩杀关家后人,有个人目的,也具有政治目的与军事目的,而军事目的更有重要。

关羽一代名将,忠义武圣,其后人多有磨难,颠沛流离,确实令人唏嘘。然非个人之过,战之罪也。

战火蔓延之处,寸草不生。财富、名望、资源通通都会成为战争的牺牲品。战争面前,个人已微不足道,即便是以关羽之盛名,一样瞬间湮没。


黑白历史说


庞会杀关羽的后代,其实就是单纯的复仇。

公元219年,关羽率军攻打樊城,当时樊城守将就是庞会的父亲庞德。两军交战中,庞德引箭射中关羽前额,让关羽十分忌惮。

后来于禁率军前来营救,但是当时正处多雨的季节,汉水暴涨,关羽利用水攻“水淹七军”,大败曹军,俘虏了庞德。

庞德被俘了,关羽是好言相劝,表示其哥哥和旧主都在蜀国为官,不如你也加入。庞德对关羽是坡口大骂,宁死不降,最终被关羽斩首。

自古两军交战,互有伤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关羽在庞德不降的情况下,将其斩杀无可厚非。

从公元263年破蜀的时间上来算,里庞德死已经有44年,当时的庞会应该是幼年,孩童的思想是简单的,当时的他只知道关羽杀了他父亲,他要为父报仇,这个复仇的念头就慢慢的根深蒂固。

庞德当时宁死不降,还有就是因为其家小都在魏地,自己如果投降,妻儿老小肯定受此牵连。随着年龄增长,庞会肯定也明白父亲的用心,这也就更加加深了他复仇的欲望。

所以庞会自幼就勤习武艺,个性格勇烈,颇似其父庞德。再加上在单亲家庭的成长,心中埋着仇恨的种子,个性中带上了一丝偏激。

263年司马昭决定伐蜀,命钟会、邓艾、诸葛绪兵分三路向蜀地进发,庞会也随军参战。期初战事不利,但随着邓艾偷渡阴平,蜀军猝不及防,防御失败,成都被曹军包围。不久,蜀后主刘禅,率领文武出城投降。

曹军接收成都以后,庞会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率领手下士卒,直奔关氏府邸而去。破门后,二话不说,直接命令手下开始屠杀,直至屠杀殆尽,方才收兵回营。

总结:庞会自幼背负仇恨,为父报仇已成为其一生的信念,如果不灭关羽满门,或许就会成为他一生的遗憾,但是也因为此事为后人所病垢。


邓坛拜将


庞会为父亲庞德报仇,据史书蜀记记载:庞德子会,随钟、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

在《三国志》中,没有庞会的专门传记,但是在他人的传记中多次提到:

庞会,生卒年不详,三国时期魏国将领,庞德之子。庞会勇烈,有先父之风,官至中尉将军,封列侯。

从此我们可以知道,庞会很像父亲庞德,忠心曹魏,勇烈,和父亲庞德类似。


庞会恨关羽和关羽后人,和水淹七军,活捉并且杀掉庞德有直接关系。

庞德被杀后,曹操父子对庞德的忠勇大力表彰。曹操思庞德忠义为其流泪,封庞会与其一兄弟为列侯。曹丕即位后,又加封庞会等兄弟四人爵关内侯,邑各百户。

庞会从小就在父亲烈士光辉下长大,从小就树立了学好武艺,上阵杀敌,为父报仇的理想。


庞会灭门之行颇为残忍,引发争议。

在学术界,庞会是否真的灭掉关家满门,不同史书记载不同,争议很大。

庞会复仇只记载于王隐所书的《蜀记》中,未记载于陈寿的《三国志》中,此外,再无史书记载。

陈寿本人就是蜀国人,离三国历史最近,记史严谨,他为什么没有记录下来?因为这件事情是值得记录的,但是一个字没提,令人费解,难道这件事没发生过吗?

《蜀记》是晋朝历史学家王隐写的,他生活的时代比陈寿要晚,更重要的是王隐以曹魏、晋朝为正统,尊曹贬刘的倾向太明显,以向天下人显示曹魏和司马家的晋朝受命于天,是合法的。所以,他对这件事的记载十分真实,是有疑问的。


此事,史学界一直有争议,目前尚无定论。

无论真相如何,天地人心都有一杆秤。
庞德战败不屈而死,不仅在当时受到曹操和曹丕的表彰,至今我们读三国,依然褒扬称赞。
关羽忠义千秋,名垂青史,与日月争辉。

这是我在悟空问答的第138篇文章,如果您喜欢,请加关注,查阅我前面的137篇。


陈健4396


公元219年,襄樊之战后,于禁和庞德率军支援曹仁,庞德抬棺上阵,箭射关羽,后逢暴雨,于禁屯兵低洼之处,被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投降,庞德誓死不降,被关羽斩杀。

庞德被杀的消息传回魏国后,曹操为之流涕,封其二子为列侯。公元220年,关羽被吕蒙白衣渡江,抄了后路,关羽被擒,不肯投降,让孙权下令斩杀了,首级送给曹操,祸水东引。但是很快,曹操也在这一年死了。曹丕上台后,封庞德的儿子庞会等四人关内侯的爵位,并送谥号“壮候”,来表彰庞德的忠勇。而投降关羽的于禁,从东吴回来后,被曹丕下令去给曹操守陵,陵墓壁画有“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投降,庞德誓死不降”的画面。于禁羞愤而死。

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进军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这时离庞德死时已经过了44年,离关羽死时也已经有43年了。史籍记载,庞德之子庞会随钟会进入成都,斩杀关羽满门老幼,为先父庞德报了仇。

故事看起来非常完美,父仇不共戴天,庞会为父报仇,灭了关羽满门,天经地义。虽然关羽被后世尊为武圣人,但是却被灭门了。应该还有后人逃出,否则《水浒传》里面的大刀关胜也不会说是关羽的后裔了。

但是我们翻阅史籍,庞会复仇,陈寿的《三国志》并没有记载,而是记载在王隐的《蜀记》里面。而且陈寿《三国志》记载的关羽之孙关彝并没说被杀害。作为离三国里面由蜀入晋的陈寿,是离这段历史最近的。发生这样的大事,陈寿怎么会不记载呢?这可是五虎上将之首关羽家族的结局呀。

而王隐所著之书,明显的是尊魏贬刘,让人怀疑他的写作动机,故意抹黑关羽的。这里裴松之的三国注就否定了这种说法。而且我们也推测一下,一段过了44年的历史旧案,庞德死的时候如果庞会10岁,报仇之时也到了54岁了(如果20岁,就是64岁了),过了44年,仇恨应该消除不少,还能一直陪伴44年,这是有多大的仇恨呢?

庞德是战场上被关羽擒获后斩杀的,和关羽之间是国仇,并无私恨。如果战死战场需要灭对手满门,那么从古至今,要灭满门的多了去了。所以庞会灭关羽满门的说法,都让后人不可理解,唏嘘不已。

而且根据史籍记载,庞会跟随钟会一路入蜀,作为同时大将的庞会一路行动并无任何记录,只是结局突然冒出来了,灭蜀后庞会去关羽家灭门了,有点不可思议。

纵观庞会要灭关羽满门的说法,事出有因,为父报仇,也算天经地义,就是太过狠毒了一些,但是迷雾重重,让人怀疑事件的真实性。


萧子北


庞会,魏国庞德之子。曹丕即位后,赐爵关内侯,邑百户。庞会勇烈,官至中尉将军,封列侯。

其父庞德,在战败被俘之后,关羽劝降,他却辱骂关羽。关羽虽然是庞德的直接杀害者,但于公二人之事为国事,于私也并无任何私仇。

《三国志》中无庞会单独传记,但可以从《三国志·魏书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三国志·魏书四·三少帝纪》、《三国志·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和《晋书》中找到相关记载。

庞会复仇在王隐所书的《蜀记》中有,陈寿的《三国志》中未记载,裴松之在作注时引王隐《蜀记》内容加于《三国志》关羽传中。《三国志注》外,再无史书记载!

庞会灭门事件若有,那么最有可能遭到杀害的人应该是关羽之孙、关兴之子关彝,但陈寿写《三国志》时间最早,却未书他遭到了杀害!

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中,有王隐《蜀记》记载灭门的真实性,这个常遭到后人质疑,!裴松之多次辨析王隐所书《蜀记》,可见,裴松之本人也是很不认同王隐的记史习惯。

庞会是庞德之子,在高贵乡公传的记载中也是一位忠勇之人,他会杀害手无寸铁的受降之人么?我觉得不太可能吧!





知道了吧主


庞会的父亲庞德死于关羽之手,所以他是为父报仇。庞德是魏国名将,西凉人氏,初投奔马腾,与羌人的作战中履立战功,后跟随马超作战。马超失败后又归降了曹操,授予立义将军,封为关内亭侯。


219年,汉中之战结束后,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樊城危急。曹操当时在关中,派于禁和庞德率领七支军队救援曹仁,之后庞德在和关羽的交战中射中了关羽的额头,因为庞德常骑白马,所以关羽的军队称他为白马将军,对他很是忌惮。

后来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庞德被关羽俘虏,大骂不肯投降,被关羽斩杀。庞德之子庞会,跟随镇西将军钟会讨伐蜀国。在蜀国被灭亡后,庞德杀关羽后人为父报仇。



关羽如果要是知道,是庞德之子杀光自己的后代,肯定会气疯了的,但是每个人都是只能管着自己生前的事,死后之事就都管不了了。比如,曹操不仅后人被司马家屠杀,魏国也被窃取了,后来司马家的后代也被刘裕杀尽,是非成败,转头空。


扬杨刘


关羽当年攻打樊城,曹操配于禁,庞德迎战,关羽利用地势水淹七军,曹操大财,关羽生擒主将于禁跟庞统!由于劝降庞德无果,关羽斩了庞德!后来刘禅投降之后,庞会为报杀父之仇,杀了关羽全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