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鲁肃之贤,近乎圣

三国演义和电视剧中,把鲁肃塑造成一个老实人,老实的几乎平庸。他在三国演义中,充当了是诸葛亮和周瑜的传话筒。周瑜和诸葛亮之间明争暗斗,都要通过鲁肃在中间传话。而且在诸葛亮面前,他的智商几乎和小孩子没有什么区别。但是真正的鲁肃,却不是这样的,

他是三国中第一贤士,有君子之风,而且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

鲁肃之贤,近乎圣


力排众议,抗拒曹操

赤壁之战前夕,东吴上至孙权,下至老百姓,都人心惶惶,以张昭为首的文官,是投降派,主张投降曹操。而武将当中,也有绝大部分有投降曹操之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孙权也没有了主意。鲁肃知道诸葛亮很有才能,便邀请诸葛亮动员江东君臣上下一心,共抗曹操。所以便有了诸葛亮的“舌战群儒”、"智激孙权”、“智激周瑜"的故事。而且鲁肃向孙权进言,如果我鲁肃投降曹操的话,少不了加官进爵。但是主公(孙权)投降曹操的话,曹操便没有好的位置安置而加害。使孙权打消了向曹操投降的念头。

鲁肃之贤,近乎圣


目光长远,顾全大局

虽然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东吴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但是他的实际做法,却不怎么令人欣赏,尤其是对待荆州问题上。当时刘备无立锥之地时,是鲁肃提出,向刘备暂借荆州,当时有言在先,刘备取了西川便还荆州。但是当刘备取了西川之后,是违背了诺言,以各种借口推辞不还荆州。虽然鲁肃一再努力,与关羽交涉,最终只还了长沙、江夏、桂阳三郡。在和关羽的交往过程中,对关羽的咄咄逼人,鲁肃处处忍让。并不是鲁肃怕关羽,而是他为了维护孙刘联盟,维护三足鼎力的局面。因为他非常清楚从寒齿亡的道理,在交涉归还三郡的时候,和关羽约定的地点,鲁肃单刀赴会。但是在演义当中,单刀赴会的主角却由鲁肃变成了关羽。鲁肃逝世于公元217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为了维护孙刘联盟,作出了很大努力。而且他还多次劝诫吕蒙,不要打关羽的主意。不要挑起吴蜀之间的战争,他告诉吕蒙,只要曹操还在,他每时每刻都在打东吴的主意。鲁肃死后,内蒙并没有遵循鲁肃的遗嘱,攻取荆州,斩杀了关羽,导致吴蜀联盟破灭。

鲁肃之贤,近乎圣


对待庞统能成人之美

208年,曹操和孙刘连军在赤壁展开决战。以曹操的失败而告终。赤壁之战之后不久,大都督周瑜病逝,享年36岁。鲁肃向孙权举荐了和诸葛亮齐名的庞统。庞统人称凤雏,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孙权也早闻其名,纵然庞统有经天纬地之才,但是相貌却丑陋。当鲁肃向孙权引荐庞统时,孙权见庞统长的不好看,非常不喜欢。而且庞统也有文人恃才傲物的性格,当孙权问庞统,你的才能比起周公瑾,如何?庞统回答说,所学不同罢了。孙权对周瑜非常器重,而庞统对周瑜有轻视之意,孙权就不再打算用庞统。但是鲁肃非常了解庞统,是因为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庞统这时遇到别人。比如说周瑜,肯定会设法加害庞统,因为周瑜是从东吴的角度出发的,当初他千方百计加害诸葛亮,欲治诸葛亮于死地,就是因为他怕诸葛亮回到刘备身边,以后必是东吴之祸患。即使不像周瑜一样设法加害,也会想办法扣留庞统,不让他为别人效命。

鲁肃之贤,近乎圣


在这个时候,鲁肃的做法却和常人不同,当他知道,庞统欲投刘备之后,不但没有阻拦,而且像刘备写了一封推荐信,推荐信的内容是这样的: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使处治中,别驾之任,适当展其骥足。如以貌取之,恐负所学,终为他人所用,实可惜也

!从这封信的内容我们可以看,他恐怕刘备也像孙权一样以貌取人,对庞统不予重用。鲁肃在对待庞统的这件事上,足以看出来,他的确是一位正人君子。

鲁肃之贤,近乎圣


鲁肃当年是周瑜引荐给孙权的,孙权极为器重,在和鲁肃交谈之后,便屏退其他人,和鲁肃不拘礼仪的同一张床上,边喝酒吃肉边谈论国家大事。鲁肃也向孙权提出了鼎足江东的“榻上策”。在《吴书》中记载: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周瑜也曾经说: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又说: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所以如果鲁肃像演义中描述的那样,既老实,又平庸的人,孙权也不会重用他,周瑜也不会给他这么高的评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