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蜀汉灭亡时大批官员家人被杀,可诸葛亮的后代却被保护起来,这是为什么?

黄腊


原因有一下几个:1、诸葛亮治理蜀汉鞠躬尽瘁,蜀人怀念,魏军不敢对诸葛亮后代起歪心思;2、诸葛瞻父子战死绵竹,赢得魏军将士尊重,加之父子死后,诸葛家已经人丁凋零,门庭败落,不容易引起重视。



一、混乱的成都

公元263年,司马昭三路伐蜀。次年春,从成都传出了刘禅投降的诏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尘埃落定。

由于伐蜀大军主帅是钟会,而最先进入成都的却是邓艾,偏偏邓艾不把司马昭、钟会放在眼里,自行分封蜀汉降官降将。此举给了本就不和的钟会谄媚的借口,也让本就猜忌心极重的司马昭感觉到了不安。不久,几乎在钟会大军抵达成都的同时,邓艾被押解进京。

如果只是这样也就罢了,偏偏此时,钟会露出了他的野心。在姜维的挑拨下,钟会居然想要据蜀地称王,这明显是个很愚蠢的决定,然而钟会觉得自己很精明。

不久,他就为自己的愚蠢付出了代价。监军卫瓘散布谣言说钟会要将所有不服从的将领杀死,将领们惶惶不可终日。卫瓘趁机率领不服的将领和军队反攻钟会。钟会及姜维被杀死,卫瓘还派使者截杀了邓艾。



公元264年春,攻蜀大军统帅邓艾、钟会已死,杀红了眼的将士无人约束,成都已经成了人间地狱。

这样的情况下,蜀汉已经投降的官吏将士成了待宰的羔羊。混乱中,刘禅的太子刘睿被杀、妃子也被杀死了两人、左车骑将军张翼、汉城护军蒋斌、太子仆蒋显、大尚书卫继等也被乱兵所杀。关羽家被庞德子庞会灭门、姜维妻儿被杀。

但是,作为蜀汉第一任丞相、在绵竹抵抗邓艾军的诸葛家族却没有收到损伤,这是为何呢?



二、诸葛家族的现状

虽然在后人眼里诸葛亮名气很大,但是蜀国诸葛氏子嗣并不昌盛。蜀汉灭亡时,尚在世的诸葛氏后代仅有诸葛京、诸葛显二人。

诸葛京是诸葛亮独子诸葛瞻之子。诸葛瞻与其子诸葛尚死于绵竹之战,仅余诸葛京一人。

诸葛显之祖父诸葛乔是诸葛亮从兄长诸葛瑾过继的继子。诸葛乔早逝,仅余一子诸葛攀。诸葛攀回东吴继诸葛恪之嗣,诸葛显留在蜀汉。

因此,诸葛家此时并不显赫,上述遭殃的都是与魏军直接有仇的或者显赫的朝臣。诸葛家并不符合。

而且诸葛亮死后,诸葛瞻仅仅继承了诸葛亮的爵位武乡侯,并没有继承诸葛亮的朝堂权利。而到了邓艾打进绵竹的时候,诸葛瞻父子才出来为蜀汉朝廷背锅。诸葛瞻父子为国尽忠,赢的了魏军的敬重和同情。



这应该是很重要的原因,魏军杀红了眼,但他们的对象其实是盲目的,有些人被杀可能就是一念之间。只有关羽后人应该是被精准打击,庞会太过心胸狭隘,但不是所有魏军都如此狭隘。因此,诸葛家不显山不露水,自然不容易被针对。

三、后世怀念的诸葛武侯

诸葛亮治蜀十分严厉,乱世用重典,结果蜀中大治。因此,不仅在后世,仅仅在三国魏晋,诸葛亮也是得到广大民众怀念的。

同时,诸葛亮虽然多次率军北伐,但他一贯行事方正,北伐过程中,也没有做什么阴谋不德之事,因此魏军将领大多其实挺敬重这位前蜀国丞相的。相传,钟会入蜀时,还曾专门祭奠诸葛亮,由此可见一斑。

因此,要想收拢蜀中人心,高层将领当知不可对诸葛家斩尽杀绝。当时蜀中混乱但也并不是毫无组织的劫掠,因此,高层将领在尽量约束士兵和重点保护时应该会照顾到这一点。



多有疏漏,欢迎点评!

我是子彧,期待你的关注!


一品馋史官


诸葛亮的后代所剩无几,保不保护,都没什么区别了。

晚年得子

诸葛亮的原配黄月英大概率没有子嗣,因为诸葛亮直到47岁,才有了第一个儿子诸葛瞻,为此他最开始,认养了诸葛瑾的长子诸葛乔。

初,亮未有子,求乔为嗣,瑾启孙权遣乔来西,亮以乔为己適子,故易其字焉。

诸葛乔早卒,死的时候才25岁,就连他的儿子诸葛攀也早卒。但是诸葛攀的后人,后来重新归位到诸葛瑾一脉。原因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与吴国权臣孙峻发生矛盾,被灭门。

诸葛恪见诛於吴,子孙皆尽,而亮自有胄裔,故攀还复为瑾后。

独子诸葛瞻

诸葛亮47岁终于生了个儿子,然而儿子诸葛瞻才8岁,诸葛亮就病逝于五丈原。那诸葛瞻的命运怎么样呢,有点悲壮。

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

诸葛瞻年仅37岁战死于绵竹关,一来是对手邓艾太强大,二来诸葛瞻本事平平,这一点诸葛亮在写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早就预料到了。

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诸葛亮说诸葛瞻小时候太聪明,长大了就很难成就大器,真是一语中的。但是诸葛瞻生前,蜀汉后主刘禅待他甚厚。刘禅把公主嫁给了他,而且还让诸葛瞻做到了卫将军,非常高的武职。

孙子有俩个

诸葛瞻战死后,儿子诸葛尚同样战死,死前说了一句很悲壮的话:

尚叹曰:"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

那么诸葛亮的后人是否就断了呢?肯定没有,如果断了,就不会把诸葛乔的后人又还回去了。诸葛亮还有个孙子叫诸葛京。史书上记载,蜀汉降魏后,诸葛京随同诸葛乔的孙子诸葛显,一起迁到了河东。

诸葛京在晋朝,官最高做到了江州刺史。裴松之注有记载:

京位至江州刺史。

为什么没有杀害诸葛后人

也就是说,等到蜀汉降魏后,诸葛亮的所有后人中只剩下诸葛京和诸葛显,女性后代史书上没有记载。

那么对于晋朝的统治者来讲,善待诸葛亮的后人,等于是善待了宠臣的后人,对于从蜀国和吴国投降过来的人才来讲,绝对可以起到标榜的作用。当然了,很多投降的蜀臣其实也都保全了性命,就像谯周说的,因为吴国还没投降呢。


李杜文


如果诸葛亮可以立牌坊的话,无疑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会给诸葛亮立一个忠义的牌坊,如果诸葛亮允许建庙宇的话,那么诸葛亮庙无疑是任何朝代香火最旺盛的庙宇,诸葛亮就是这样因为其崇高的政治道德、完美的人格魅力、鞠躬尽萃的行事风格,成为三国时期,乃到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最受尊重的人。



诸葛亮在蜀汉执政时期,不仅得到本国人民的尊敬,而且也得到魏国和吴国士大夫的敬重,天下皆知蜀汉有诸葛亮,而不知蜀汉有皇帝刘禅,哪怕是在敌人心目中,尤其是司马昭之父司马懿心目中,诸葛亮也有着崇高的地位。

诸葛亮去世的29年后,司马昭为了转移弑君的恶劣影响,和加紧纂位换朝的步伐,于公元263年发动了一场攻蜀之战,这场攻蜀之战,魏国朝堂之上,几乎没有人赞同司马昭的建议,就连一世名将邓艾也是反对,唯有钟会支持司马昭的攻蜀之战。



没有人支持不要紧,只要司马昭下定决心就行,此时的司马昭已是魏国的实际掌控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攻蜀之战一旦成功,就会给司马昭带来巨大的政治红利,而加快纂位步伐。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三个月时间,由于邓艾偷渡阴平,兵临成都城下,刘禅举国投降,于是蜀汉全境投降,存在了42年,由刘备一手创建,由诸葛亮发扬光大的季汉政权,就这样灭亡了。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同样,两国交兵,不杀俘虏,蜀汉投降后,如果一切正常的话,蜀汉所有的官员及其家属应该是会活下来,没有性命危险,可是偏偏在蜀汉投降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事件,导致了蜀汉大批官员被杀,上至蜀汉太子、下至平民百姓,甚至魏国伐蜀最高将领钟会与邓区也被杀,更多人死于乱军之中。

而导致这么多人被杀的原因就是钟会谋反,导致魏军内哄,在监军卫瓘蛊惑下,魏军失去管制,开始胡乱杀人,抢掠,凭个人私怨干任何想干的事,而在这一个过程中,就导致了很多人被杀。



换句话说,蜀汉大批官员及家属被杀,不是魏国政府的主观的意志,而是乱军的肆意妄为,无政府状态下行为,不存在谁被保护下来的情况,包括诸葛亮的家族。

这些人全都是在钟会谋反事件中牵连被杀的人,有蜀汉原大将军姜维,蜀汉原太子刘璿、蜀汉左车骑将军张翼、蜀汉汉城护军蒋斌、蜀汉太子仆蒋显、蜀汉大尚书卫继、关羽满门,魏国太尉邓艾,魏国司徒钟会、邓艾司马师纂等主要人物。



当然了,这些人被杀的具体原因又各不相,姜维是因为参与钟会的谋反被杀,刘璿、张翼、蒋斌、蒋显、卫继等人是被无人管制的魏军所杀,邓艾是因为居功自傲且被人诬告,被卫瓘派人杀害。

钟会因为是主谋策划谋反被杀,师纂因为是邓艾的心腹而与邓艾一起被杀,关羽全家是因为关羽杀了庞德,庞德儿子庞会公报私仇而被灭门,总之,在失去管制和无政府状态,士兵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毫无约束,完全就是个人行为。



而远在长安的司马昭对于成都所发生的一切,显然是鞭长莫及的,他也无法遥控在蜀汉的魏军将领,这一切乱象等到师纂约束了魏军之后,才完全平定下来。

也就是说,发动这场战争的司马昭完全没有意料到这种情况,就算有,司马昭也只能关心钟会的谋反事件,哪里能顾及到保护诸葛亮的家族?



再说了,诸葛亮家族这个时候,也只有一个独苗诸葛京活着,也就是诸葛瞻的次子,诸葛亮的孙子还活着。

一门三忠烈,父子皆战死。诸葛亮病死战场,他的儿子诸葛瞻与孙子诸葛尚战死疆场,这等忠烈,这等忠义,让任何一个人为之萧然起敬,如果司马昭真有机会来处理乱军的事,肯定也会下诏保护诸葛亮家族,这种忠烈满门的家族不保护,忠心可嘉的事迹不弘扬,怎么能维护统治阶层的利益呢?



诸葛亮孙子诸葛京一族幸运的躲过了乱军的屠杀,只能说运气好,也许有诸葛亮巨大的声望让魏军不敢下手的原因,总之,诸葛京一族保存下来,并在后来的晋朝为官,一直做到江州刺史,这也是诸葛亮一族唯一的后裔,此后便在中原大地开花结果,繁衍子孙后代。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公元260年,魏国发生了一件大事,皇帝曹髦被杀死于大将军府上。行凶者是成济,指使者却是司马昭。当成济杀死皇帝,去向司马昭邀功,司马昭却故作惊讶,责问为何杀了皇帝。成济自知被出卖,已然是活不成了,竟脱去衣服,爬到屋顶,大声呼冤。司马昭恼羞成怒,命弓箭手乱箭射死成济。可是自此之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传遍了魏国。

(司马昭决议灭蜀)

司马昭在此情形下,需要立下一件奇功才能堵住天下悠悠众口。他思来想去,只有灭国之功才能让他威望再登上一个台阶。吴国有天险阻隔,急切不能下。蜀汉倒是一个选择,可是蜀汉不好打,因为以往都是蜀汉取攻势,魏国取守势。可是,262年时一份情报让司马昭坚定了伐蜀的决心。蜀汉内讧,使得姜维避祸沓中,而且姜维把在汉中外围防御的军队都撤回了城里,使得汉中门户大开。

司马昭调兵遣将,派了18万伐蜀大军,兵分三路入川。被称为“魏之子房”的钟会作为统兵官,在正面攻夺汉中。邓艾作为偏师,带兵三万,从侧翼威胁蜀汉。结果,邓艾绕过姜维防区,从小路摩天岭偷渡阴平,来到绵竹,出现在姜维之后。诸葛亮的儿子,蜀汉卫将军诸葛瞻带兵迎战,战前诸葛瞻自语道:“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有何面目回见陛下。”结果,蜀汉军先胜后败,诸葛瞻战死,其子诸葛尚也一同阵亡。

(邓艾偷渡阴平)

刘禅见此情形,虽说成都城里尚有兵将粮食,但是谯周等本地人一再制造投降言论,刘禅为免成都遭受战火,决意投降,带着六十多个官员投降邓艾。

邓艾擅自循东汉将军邓禹以前作法,以天子的名义,任命大批官吏。他拜刘禅行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对蜀汉群臣,则根据其地位高低,或任命他们为朝廷官员,或让他们领受自己属下的职务。 邓艾任命师纂兼领益州刺史,任命陇西太守牵弘等人兼领蜀中各郡郡守。派人在绵竹把作战中死亡的战士跟蜀兵死者一起埋葬,修筑高台作为京观,用以宣扬自己的武功。

他曾对蜀国士大夫们说:“诸位幸亏遇上我,所以才有今日。如果遇上像吴汉这样的人,你们早被杀掉了。”他还说:“姜维自然是一时的雄杰,但与我相遇,所以穷途末路。”

邓艾和钟会在伐蜀之战中建立大功分别被封为太尉和司徒,然而和所有的功高盖主的大将一样,他们都遭到朝中掌权者司马昭的猜忌。

邓艾虽然自己心里没有反意,但所作所为超出界限,难怪司马昭要怀疑,毕竟人家自己也是欲仿曹家故事,怎么能容许属下也有半点类似倾向? 钟会在平蜀后,手里掌握着十几万大军,心里自然飘飘然了,再加上姜维在旁边怂恿鼓动,心里还想着,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做刘备也不失为枭雄。

于是钟会先是联合卫瓘诬陷邓艾谋反,突然袭击邓艾,将还在积极策划攻吴计划的邓艾绑送洛阳。邓艾是寒门出身,与钟会、卫瓘这些世家子弟不同,所以,邓艾建立了这样大的功劳,是自取其祸。卫瓘和钟会几乎必然会达成同盟。后来,卫瓘发现实际是钟会想谋反,担心邓艾回到洛阳后事情水落石出,就派人追上邓艾父子,在路上截杀了他们。

(魏之子房的钟会)

钟会与姜维交好,他是喜爱与名士结交的人,姜维名重当时,因此钟会待姜维甚厚。姜维撺掇钟会在成都策划兵变。钟会请来了很多将领吃饭,在席中突然以太后名义,要求讨伐司马昭。其他将领面面相觑。钟会眼看这些人不愿助自己谋反,于是就准备杀掉他们。可是消息走漏,城外的士兵攻进城内,与将领们一起反杀钟会与姜维。

这些北方来的将领,痛恨钟会与姜维要谋害他们,于是他们杀了钟会的数百士兵,又杀了姜维的妻子儿女。乱兵杀的性起,于是成都城在264年初,终于不可避免迎来了刘禅一直想避免的战火之灾。庞德的儿子庞会趁乱杀了关羽满门,以至于武圣人关羽绝后。蜀汉的很多官员都在这场动乱中丧生,甚至刘禅的太子刘叡也被杀了。

可是,在这场兵乱中,诸葛亮家人却得到了保全。这是因为虽然乱兵祸害成都,但是乱兵是在将领的纵容之下发生的抢劫屠城行为的,因此,这实际上是一场有组织的打砸抢活动。诸葛亮名声在外,虽然去世已经30年,可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气节早已传遍了华夏。孙权一直都非常看重诸葛亮,曾经对诸葛恪表达了希望诸葛恪也要像诸葛亮那样做臣子。

(诸葛亮名声风评很好)

在当时的三国乱世,能够成为军队将领的,决然不是普通人家,像邓艾这种寒门子弟,即使立了大功劳,也会被人挤兑死。这些将领,大多都是世家贵族,他们自然是知道诸葛亮的威名的,因此心生敬意,专门保护起来就显得合情合理。就如邓艾战胜了诸葛瞻后,还要心生敬意,厚葬了他和他的儿子。

另外,琅琊诸葛家族可谓是三国时期布局最好的家族,不管是魏蜀吴三国哪一个政权,诸葛家族都有人物担任要职。诸葛诞在淮南发动反对司马昭的叛乱,事败被杀,有数百人甘愿从死。诸葛诞能得人至此!诸葛诞虽被诛三族,但是门生故吏必然还在军中。魏军兵将做事留一线,免得被心向诸葛家族的人记恨,因此善待诸葛家族也是可能的。

(诸葛诞也是一个狠角色)

最后,诸葛亮后代人丁单薄,诸葛瞻、诸葛尚已经战死,如今诸葛亮家中仅有诸葛京、诸葛质,都尚未成年,于魏军威胁不大。而且,蜀中百姓对诸葛亮很是敬重,犹如一面精神旗帜,如若杀了诸葛亮一家,蜀中百姓不服,会大大加大治蜀的成本。卫觀深知其中利害,自然不会放任兵将为难诸葛府邸。

因此,诸葛亮府邸被妥善保护了起来,没有在这场灾变中受到太大冲击。


而知而行的历史


264年刘禅投降,魏军占领成都,此时距离诸葛亮去世整整30年。在几个月前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曹魏兵分两路,钟会帅大军与姜维决战,邓艾走小路,突袭成都,诸葛亮的儿子和孙子在成都的最后一道防线绵竹战死,刘婵投降,蜀汉灭亡。

时魏军初入成都,主帅邓艾,钟会为稳定局势,皆有明令不允许军士肆意抢掠,其中邓艾更是借魏帝之名,赦免蜀汉君臣,以避免人心惶恐,造成动乱。但继邓艾被害后,钟会又因与姜维密谋叛乱被杀,一时间成都的魏军也因此陷入了无序状态,开始屠杀蜀汉军民。当时有不少蜀汉权贵惨遭毒手,一代名将关羽的后代更是被庞会灭门,刘禅的太子刘睿被害。

但同为蜀汉重臣的诸葛亮,其后人不仅得以活命,还被多加关照,原因何在呢?

第一,葛亮的忠诚品质,在当时得到了全天下人的尊重。诸葛亮是蜀汉丞相,他大公无私,执法公正,使得蜀汉军民包括少数民族非常爱戴他。这个名声同样传到了魏国和吴国。比如蜀汉大臣黄权在夷陵之战中被迫投降魏国,他就在魏国不遗余力地吹捧诸葛亮的才能和道德。后来钟会灭蜀,还专门到诸葛亮的庙祭拜,禁止魏军破坏庙宇。

第二,外无深仇,内无余财。魏军屠杀成都人民时,无非出于两个目的,一是报仇,像庞会这种,而绝大多数的当然是为了钱财。但是诸葛亮家本来比较清贫,也没有什么多余的财富。

第三,诸葛家一门英烈。蜀汉灭亡前夕,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战死绵竹,随同一起去的还有诸葛亮的长孙诸葛尚,至此诸葛亮的嫡系子孙只剩下了幼孙诸葛京。诸葛尚战死时不过年仅十九岁,可想而知魏军攻破成都时,诸葛京还是一个未成年之人,加害诸葛家必定会被唾骂。

第四、诸葛家有后台。蜀汉虽然灭亡,但是诸葛三兄弟,一人士一国,老三诸葛诞。此时乃是魏国将领,在曹魏官至征东大将军。东吴诸葛恪如日中天,乃是东吴的权臣。

所以诸葛亮家族没有遭到残害,首先有先祖积德,然后还有自身忠烈,加之外有贵人,所以不足以遭到残害。


帝国烽火


264年刘禅投降,魏军占领成都。最初钟会还维持了秩序。但随着钟会图谋叛乱被杀,成都陷入无秩序状态,魏军到处烧杀抢掠,残杀了不少蜀汉权贵。比如刘禅的太子刘睿被害,关羽的后代满门更是被庞会杀绝。

那么,为何诸葛亮的家人在当时未曾受到波及呢?

主要原因,应该是诸葛亮的忠诚品质,在当时得到了全天下人的尊重。诸葛亮是蜀汉丞相,他大公无私,执法公正,使得蜀汉军民包括少数民族非常爱戴他。诸葛亮死后刘禅一直没给他立庙(到262年才立庙),于是朝野官民就在街头巷尾、荒郊野外烧香祭拜。甚至朝廷上有任何得到民众欢迎的政策,大家都会传说这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推动的。

这个名声同样传到了魏国和吴国。比如蜀汉大臣黄权在夷陵之战中被迫投降魏国,他就在魏国不遗余力地吹捧诸葛亮的才能和道德。后来钟会灭蜀,还专门到诸葛亮的庙祭拜,禁止魏军破坏庙宇。

钟会对诸葛亮如此崇敬,大部分魏国将领应该也是很崇敬的。蜀汉灭亡后成都的动荡,很大程度是魏国将领们在杀死钟会后,趁机有怨报怨,有仇报仇,或者抢劫肥私。但是对于诸葛亮的家,魏国将军们应该都不会狠下心去杀戮。蜀汉的士兵们也可能自发保护诸葛丞相府邸。加上诸葛亮素来为官清廉,家里面姨太太都没有第二套衣服,也没啥可抢劫的。

所以说,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了,真做到诸葛亮那个程度,遇上战乱还是可以避免灾祸的。


巴山夜雨涮锅



公元263年,曹魏派出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大军,发动灭蜀之战。钟会吞并诸葛绪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占领汉中,与姜维对峙于剑阁,而邓艾另辟蹊径,效仿韩信,偷渡阴平,进入蜀汉腹地,血战绵竹,到达成都城下。随后,后主刘禅在谯周等投降派的劝导下,开城投降。

投降后,本来万事大吉,由于钟会和姜维作乱,蜀汉大批官员被杀,而诸葛亮的后人却被保护起来,毫发无伤,这是为什么?依据演义,分析如下三个原因。


首先,蜀汉大批官员被杀,是有原因的。

蜀汉被杀的官员,或多或少参与姜维和钟会作乱。如发起人姜维被开膛破肚,大将张翼、蒋琬的儿子蒋斌和蒋显曾和姜维一同投降钟会,被视为钟会一党,蜀汉前太子刘璇(璿)被误认为这次作乱的幕后主使,而汉寿亭侯关彝家族,是庞德之子庞会借机公报私仇。

庞会本来以为报仇无望,结果剧情大跳转,钟会和姜维都死于非命,成都群龙无首,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庞会借机,找到杀父仇人关羽的后人,并将其灭三族。老将廖化、董厥都是因蜀汉亡国,感叹复国无望,忧心忡忡而死。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却说钟会、姜维、邓艾已死,张翼等亦死于乱军之中。太子刘璇,汉寿亭侯关彝,皆被魏兵所杀。


其次,曹魏军队和诸葛亮及其家族只有国恨,并无私仇,没必要报复诸葛亮后人。

诸葛亮在辅佐刘备前,在隆中隐居,和曹魏各位大人物并无私仇。他出山辅佐刘备后,同曹操及曹魏的作战,都属于公事。如诸葛亮曾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上方谷,都是和曹军两军交战。在战场上,两军交战,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是不会留情面的。


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战场上两军交战被杀,不会牵扯到家人。像关羽已经俘虏了庞德,却将其处死,这就违背了不杀俘虏的潜规则。因此,庞会在蜀汉灭亡时,报复关羽,就可以理解了。蜀记中相关记载如下:

庞德子会,随锺、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


最后,诸葛亮家族的成年男子诸葛瞻和诸葛尚已经战死绵竹了,仅剩下老弱幼残,不值得曹魏军队报复。

古代对待弱势群体,尤其是老弱病残,非常优待,轻易不会赶尽杀绝。邓艾偷渡阴平,占领江油后,诸葛瞻父子临危受命,率领七万御林军,开赴绵竹,与邓艾决一死战。他决策失误,没有听从黄权之子黄崇的抢占险要地势意见,进退失据,兵败绵竹。诸葛瞻及其子诸葛尚,战死于绵竹。诸葛尚战死时,年仅17岁,他的弟弟诸葛京岁数应该还小,是一个孩子。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尚叹曰:“吾父子祖孙,荷国厚恩,今父既死于敌,我何用生为!”遂策马杀出,死于阵中。


所以,诸葛家族壮年男子均已战死,只剩下老弱病残。而如狼似虎的曹魏军队,他们也不好意思报复诸葛家族的弱小孩童。这样,诸葛亮后人才幸免于难。

公元264年,蜀汉灭亡后,诸葛京和堂侄诸葛显等人迁徙到河东。直到公元268年,前蜀汉大臣罗宪向晋武帝司马炎举荐人才,诸葛京才被任命为郿县县令,后官至江州刺史。说明诸葛亮后人还是受欢迎的,更加不会被灭族。

如果曹魏乱兵将屠刀伸向诸葛亮后人,那些放下武器的原蜀汉士兵不答应,那些蜀汉老百姓也不会答应。因此,曹魏乱兵尚存一点理智,不会犯众怒,侵犯诸葛亮后人。


总结:蜀汉灭亡时,被杀的大批官员,都是事出有因的,他们或多或少参与了姜维和钟会作乱,或者是和姜维关系密切的。而诸葛亮家族成年男子诸葛瞻和诸葛尚父子均已战死,只剩下小孩子诸葛京。曹魏乱军,还未完全失去理智,出于对对手诸葛亮的尊敬,他们没有伤害诸葛亮后人。

关注三国、分析三国、研讨三国,为您揭开三国未解之谜。


魁哥说历史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兵临成都城下,后主刘禅在谯周的劝谏下,顺应天意开城投降。刘禅下令在剑阁与钟会对峙的姜维向其投降,不久,钟会率领大军进入成都。此时,钟会在姜维的挑唆下,假借郭太后遗诏,发动叛乱,欲讨伐司马昭。在这次动乱中,本已投降的蜀汉大批官员被魏国乱兵所杀,而诸葛亮的后代却很少受到伤害,这是为什么?下面根据《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见解,简要分析如下。


首先,诸葛亮是魏国值得尊敬的对手,德高望重。

蜀汉能在三国争霸中夺得一席之地,统治长达43年,诸葛亮居功至伟。诸葛亮为报先主刘备三顾茅庐之恩,呕心沥血,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最终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的这份忠义之心,感天动地,蜀汉的军民爱戴,就连对手魏国将军也敬重。虽然诸葛亮已经去世29年了,他的威望不减反增。即使钟会之乱引发的骚乱再大,那些失去理智的魏国士兵在汉武乡侯府门前也会保持清醒。


如后世金国大将金兀术特别敬重多次打败自己的英雄岳飞,满清给予被崇祯处死的抗清英雄袁崇焕。这些英雄为了自己的祖国,精忠报国,是值得敬重的对手。他们死后,能得到曾经的对手的崇高敬意。《三国志》晋泰始起居注载诏曰:

“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其次,诸葛京还是个孩子,在古代,妇女和儿童有“免死金牌”。

诸葛亮的独子诸葛瞻及其长孙在绵竹战死,他的直系子孙只剩下诸葛京。诸葛京,字行宗,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孙,诸葛瞻次子。因诸葛恪被东吴灭族,诸葛显的父亲诸葛攀为延续诸葛瑾的血脉,而将身份恢复为诸葛瑾的后代。公元263年,诸葛瞻的长子诸葛尚死时,年仅17岁,他的次子诸葛京岁数肯定比诸葛尚小,还是个孩子,对魏国军队没有威胁。

在古代,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战场上两军交战,死伤在所难免,战胜的一方是不会肆意屠杀未成年人和妇女的。他们可能将妇女儿童作为胜利品押解回国。蒙古草原上,成吉思汗在屠杀时,也有个规定,只杀高于车轮的男人,对于小孩和妇女是不会随意杀害的。


再次,蜀汉后主刘禅已经投降,没必要赶尽杀绝,至于被杀的官员,大都有原因的。

邓艾大军兵临成都城下时,刘禅未做抵抗便开门投降,魏国军队伤亡不大,没理由疯狂报复。钟会作乱,被下属斩杀后,姜维作为核心参与者,自然也未能幸免。同时遇难的蜀汉官员还有太子刘璇(璿),汉寿亭侯关彝,大将张翼、蒋琬的儿子蒋斌和蒋显。庞德之子庞会借机公报私仇,将关羽的后代关彝等人斩杀,而张翼、蒋斌和蒋显都和钟会关系密切,被魏国乱军认为他们参与了钟会叛乱,因此被杀。至于太子刘璇,史书上没有证据表明其是否参与钟会、姜维叛乱,有可能被误杀。而廖化、董厥皆都是因蜀汉亡国,忧心忡忡而死。


如果魏军大肆屠杀蜀汉官员,会激怒还未投降的蜀汉地方势力。他们会奋起抵抗,如南中都督霍弋。因此投降的蜀汉官员大都没有被杀,如樊建、张绍、谯周、却正等人跟随后主刘禅迁往洛阳。《三国演义》:

却说钟会、姜维、邓艾已死,张翼等亦死于乱军之中。太子刘璇,汉寿亭侯关彝,皆被魏兵所杀。


最后,蜀汉剩余军队、民众自发保护诸葛亮的武乡侯府。

在诸葛亮的独子和长孙战死沙场后,只剩下未成年的诸葛京和诸葛显。诸葛亮在世时,身为丞相,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为政清廉、制定法律,兴修水利,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当时益州经济、民智与中原各州比起来,相差甚远,诸葛亮将中原的先进技术传播给益州,提高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


在诸葛亮死后多年,益州人们仍未忘记其功劳,导致有什么好的政策实施,还都以为是诸葛瞻的倡议。因此,如果武乡侯府有难,蜀汉的军队和民众会自发地组织起来,保护诸葛亮的后人诸葛京。他们是真心敬重曾经的蜀汉丞相诸葛亮的。

总之,魏军灭亡蜀汉的过程中,伤亡不大,没理由大肆屠杀蜀汉官员,更加不会杀害德高望重的诸葛亮后代。至于那些被杀的少数蜀汉官员,大都有一定原因的。

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264年蜀汉刚刚灭亡,钟会和邓艾就展开了内斗。钟会先和卫瓘联手除掉了邓艾,后又在姜维的挑拨下妄图割据称王,不料计划败露,钟会被乱军所杀,姜维更是被碎尸万段,剖尸取胆。

之后曹魏士兵为发泄压抑已久的怒火,整整在成都洗劫了数日,是为“钟会之乱”。在变乱中,刘禅太子刘璿,蜀汉老将张翼等大批官员被杀,而关羽后人更是被庞德之子庞会灭门。

不过诸葛亮的后人却免于此难,这是为何呢?

先来看一下诸葛亮后人的情况。

诸葛亮的独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在绵竹之战中壮烈殉国。

诸葛瞻的次子诸葛京在变乱结束后迁居至河东,后以才能和家族名望历任西晋郿令、江州刺史。

那为何诸葛京能幸免于难呢?

一、因为诸葛亮家族的名望。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不仅被蜀汉臣民所尊重,更得到了魏吴两国的尊敬。钟会拿下汉中后,不仅特意派人保护清扫诸葛亮墓,还亲自前去焚香祭拜,以示尊敬。

而诸葛瞻和诸葛尚父子在绵竹壮烈殉国,更显示了诸葛一门的忠贞之节。邓艾在战后特意为其举行了悼念仪式,可见诸葛亮家族在曹魏军中的名望是很高的。

如果魏兵杀死了诸葛亮的后人,不仅会激起蜀汉百姓的激烈反抗,还会受到曹魏的严厉处罚。虽然士兵已经杀红眼了,但这点他们还是清楚的。

二、因为诸葛府中并无遗财。

诸葛亮虽然贵为蜀汉丞相,但他清正廉洁,家中并没有多少积蓄。诸葛瞻父子为国捐躯后,诸葛京很可能将剩余的财物分发给了阵亡将士的家属,所以家中并无遗财。

而士兵在成都作乱主要是洗劫财物,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家里没啥好抢的,所以就放过了诸葛京。

另据清代著名考据学家张澍《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卷一》记载,诸葛瞻还有第三个儿子诸葛质。诸葛质在蜀汉灭亡前夕,接到后主刘禅的命令前往南中和孟获后人孟虬通好,得知后主投降的消息后便隐居于永昌地区。


石头说历史


诸葛亮在蜀中治蜀,深受蜀汉军民爱戴。诸葛亮对内执法公正严明,调和蜀内各方派系势力,对外通过伐魏,转移内部矛盾,蜀国虽然连年征战内耗严重,但是有诸葛亮的声望在,大家都心悦诚服。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时期,休养生息,汉中在水利农田生产各方面均得到很好的发展,诸葛亮死后不久,蜀汉各地多次上书请求后主刘禅为诸葛亮立庙,刘禅以违背祖制为由一再推脱,于是,蜀汉百姓们只好在四时节日时,纷纷在路上祭奠诸葛亮,此举一直坚持三十年,刘禅这时才同意为诸葛亮立庙。

诸葛亮确实做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点也得到了天下人的认可,以至于连敌人都尊崇他。当时,魏国将领邓艾与钟会分兵伐蜀,钟会对诸葛亮就非常崇敬,当大军经过汉中时,钟会还特意派人前往祭祀诸葛亮,并下令不准士兵在诸葛亮墓旁割草放马砍柴焚毁庙宇,由此可见一斑。

在魏军灭蜀期间,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也都战死在抵御魏军的路上,可以说是一门忠烈,这点在当时的魏国实际当权者司马昭集团内部上下对其都是认可的。

晋武帝司马炎就曾经这样评价道: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诸葛亮在蜀汉百姓心目中就是神明一般的存在,杀其后人易引起民愤,更不利于战后的川蜀稳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