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个病句,是鲁迅笔误还是有意为之?

说起来,现代作家里面,鲁迅的作品是要求背诵最多的,也是最多需要分析段落思想,尤其是某个字、词在句中涵义的。像在小说《故乡》里,开头有一句“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好了,作业来了,句子中为什么要用一个 “横”字,而不用“立”字,“躺”字,“竖”字,或者其他什么字,好在哪里?诸如此类,鲁迅最多,不一而足。学生怕周树人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对于“大约”与“的确”在一句中的同时出现,当年的中学老师也是飞着唾沫星子隆重剖析过的。总之不能说它是病句,要讲出一个好来。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个病句,是鲁迅笔误还是有意为之?


这当然不可能是鲁迅的笔误,鲁迅写文章都是反复修改定稿的,从留下的一些手迹看,极个别字句也不放松,对于一个讲究“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答北斗杂志社问》)”的人,又是在全文结尾这样明显的地方,如果是笔误,不可能两次都没有看出来。所以这一句显然是有意为之。

如此奇特的句式用法,可谓鲁迅仅见。明知是病句还要用,我们不禁要问,作者有何用意呢?

“大约的确死了”,从文中看,这是小伙计的心理活动,“大约”是因为毕竟没有亲见,也没有听说,而“的确”,是因为一个没有生存技能的人,又断了双腿,他怎么活?之前还能偷,“吊打”把这唯一的可能也堵死了。看似矛盾的话,却是高度的严谨。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个病句,是鲁迅笔误还是有意为之?


如果我们跳出文本,以现代视角观之,这一句话还可以理解成,时代过去那么久了,像孔乙己这样的人还有吗?作为封建社会的多余人,他当然已经死了,他的影子是不是绝迹了呢?

你发现把这句话放在现代,更绝。不得不佩服鲁迅语言的穿透力。

鲁迅如果当初写一句“大约孔乙己死了”,你会觉得顺理成章,完全没问题,根本不会对文章结尾留下什么印象,恰恰是加了看似对立的两个字,因为异乎寻常反而引起关注,文章的结尾和全文一下子多了讨论点。这也是客观的事实。

因为教科书对鲁迅文章中的字、词、句长期的关照,过分的解读,以致引起了一些人的不适、不爽,甚至反感。有些还是有道理的,但一上来就“真香”定律,也不太好吧。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个病句,是鲁迅笔误还是有意为之?


有时候想,孔乙己活在当下,会是什么结局?他固然有些迂腐,好吃懒做,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但细细一想,却也不是没有专长,比如茴字有四样写法,知道的人就不多。有人说这是读书读傻了的表现,有些钻牛角尖了,但反过来想,又何尝不是更专业、更精通的表现?

看似冷知识,说出来也是一个新鲜。

也许真到了21世纪的今天,他也不用偷了,以他抄书的功底,开直播写字就能吸粉,时不时再爆点冷僻的知识点,相信会有很多人感兴趣,好玩,毕竟考过科举的人,懂的不会比“流浪大师”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