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關於項目估值,投資方的邏輯是什麼

“悲歡一瞬間。”




上一期專欄中提到投融資中的“羅生門”——也就是投資機構、企業雙方對項目的理解和評價大相徑庭,導致一場融資以本著成為一家人的歡喜開始,卻最終不歡而散。


關於項目估值,投資方的邏輯是什麼 | FA日記⑧


其中,一家新能源企業提到曾和某知名創投接觸數月,並順利完成盡職調查,為此拒絕了其他機構,而最後投資機構拿出苛刻的條款,並最終投資失敗的案例,這個過程令他氣憤並感到“欲哭無淚”。然而,當某機構投資人看到這個故事,他立刻私信我說:“我還以為這是在寫我呢,深有感觸。”


這個投資人分享了自己的一個案例:位於廈門的某項目,前後拖了半年,一直到最後協議階段,為回購是10%還是8.5%雙方爭論不休,始終沒和企業談攏,最終導致投資失敗。


“當時我很生氣。”這位投資人說,創始人也是,還直接把他拉黑了。在後來的覆盤中,他反思,還是因為項目不足夠好,心裡沒底。但是,項目方也有很大問題,當時投資機構並沒發TS,都是口頭商議,企業就對其他投資機構說已經確認了投資方,不繼續談了


“大多數情況下,不是機構不願意出錢,實在是現在好項目太少,移動互聯網那陣子閉著眼搶投的時代早過去了,如今投資機構都比較謹慎,所以大多采取的策略是能拖則拖,除非是特別眼前一亮的項目。”這位投資人評價說。


然而,項目在拖延中就會出現變數,比如發現企業發展不達預期、突然出現更好的項目、基金策略變了等,這些都是完全不可控的因素。


“歸根結底,要麼是項目不夠優秀,要麼是基金沒錢了,無非就這兩種可能。”


而對優秀的企業則完全不同。“像某項目,我們擠破頭要了幾千萬額度,到頭來企業還是不肯要我們錢,但我們死纏爛打,項目組天天耗在企業,不籤協議不走,硬是又要了幾千萬老股。”


除了對項目本身的理解,對估值的爭議也往往是投融資雙方從蜜月到冰點的主要因素。


某科技項目,C輪估值超過十個億,創始人給出的各項數據——用戶、銷量、收入、淨利潤都非常有吸引力。起初,投資機構積極推進,然而在盡調後卻發現事情出現了烏龍,首先是過往收入遠不及描述,更主要的是,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的增長預測也遠不如公司給出的數據。


投資人還發現,之前投資機構內部在一年多年前就有人立項推進過這個項目,當時對利潤的預測是後來實際發生的近百倍。而當時的估值只有如今的不到二分之一。這讓機構感到非常打臉。“簡直是天方夜譚。”


那麼,站在投資機構一方,如何對項目進行估值?對於不同賽道、不同階段(早期和中後期)、以及不同類型的投資機構都有著不同邏輯。


某科技領域投資人認為,早期項目估值是博弈的結果,主要是投資方和老股東的博弈,投資方考慮因素是多多益善——只要能壓價都行,因為早期項目本質就是心理戰。“你看好這個未來,肯定是賺錢,賺多賺少取決於你能把估值談多低,對方能讓你投。”


而中後期項目估值基本參照二級市場,以及動態市盈率估算,還要考慮退出期限,計算一個回報率。動態市盈率一般是因為有可期的業績增長,那就取決於項目新產品、新產能有多靠譜,市場有多大需求。如果靠譜,但是進入市場時間長,二、三年也正常,預期的靠譜程度,也是分行業的。比如,to B相對穩,但是導入週期長,如果技術壁壘、行業壁壘高,客戶需求明確,就是個時間問題。但這個是很理想的情況了,實際情況要複雜的多。


作為某頭部機構的投資人,如今對於中後期項目的利潤非常看重。“一般不錯的項目我感覺要20倍(市盈率)起,也看供需關係,領域不好的再有利潤也不會投,頭部項目搶起來就更瘋了。早期一般產品不錯的,會看戰略打法和商務能力,還有產品落地節奏。”


專注智能製造領域的某投資人認為,“早期主要是看項目成長性,20-30倍PE(市盈率),中後期一般15倍左右PE,高科技行業、互聯網一般PE倍數會給的高一些。當然,PE倍數一般只是參考,最終還是要算賬,能不能滿足基金退出倍數和IRR(內部收益率)的要求。”(作者為凝視諮詢創始人王丹,若需與她溝通請聯繫塗鴉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