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汉朝比“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更霸气的一句话,听完都觉得骄傲

中国历史上前前后后建立了数十个统一王朝,算上割据政权,更是不计其数。但中国主体民族一直都只以汉人自居,以汉族为民族自称,以汉字为文化传承。汉朝到底凭什么这么牛,能使其国号成为了中国人的代名词的呢?


原因就在于汉朝的霸气。也许汉朝不是开疆拓土最为厉害的朝代,也许汉朝不是历史上人口最多,商业最繁华的时代。但却是华夏民族最有血性的时代。那时的中华儿女无不豪气冲天。

汉朝比“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更霸气的一句话,听完都觉得骄傲

汉武帝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随着陈汤的这句豪言,大汉军人孤军远征,斩杀匈奴郅支单于,大汉声威响震西域。比“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更为霸气的,其实是汉宣帝时期设立的定胡碑。

汉宣帝受远嫁乌孙的公主求救,发兵十五万北击匈奴,匈奴不敢应战,进而北迁。但在西域的匈奴依然被汉军打得落花流水。更遭遇罕见的雪灾,匈奴人死伤惨重。其后又因内乱不止而陷入衰落,其间五个单于并立。一番内部的混战厮杀后,剩下了两个单于,其中一个呼韩邪单于决定向汉称臣,永为汉朝外藩。汉武帝的梦想终于实现。定胡碑也因此而设立。

汉朝比“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更霸气的一句话,听完都觉得骄傲

汉宣帝

“凡日月所照,皆为汉土,江河所至,皆为汉臣”。这是大汉帝国的恢弘气度,纵观历史,只有大汉能够有这样霸气的豪言壮语。

此外,大汉使臣出使安息,安息王为展示军威,派两万军队前往边境迎接。汉朝的使臣看了一眼,只是惜字如金地用了两个字评价,那就是:兵弱。要知道,安息一度是罗马帝国最大的对手,一度与罗马帝国势均力敌。然而这样的军队在汉朝一个文弱的使臣眼中,都没有浪费笔墨,只留下“兵弱”二字的评语。大汉睥睨天下的眼神可见一斑。

“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大汉虽已不在,但到三国时期,裹挟大汉的余威,曹操仍能北击乌桓,公孙氏依然能够打得鲜卑落花流水;孙权抚百越征夷洲;诸葛亮更是扫平西南。汉朝即便是亡了,但余威仍在,华夏民族依然震慑四方。

汉朝比“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更霸气的一句话,听完都觉得骄傲

陈汤

正是大汉这种强大的武力震慑力和压倒性的文化优势,使得汉文化成为了中华历史的主流文化。大汉朝体现出的自信、包容、强大和开放使得汉文化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强大的兼容性和同化性。使得中华文明延绵不绝,世代相传。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以汉人自居,以汉族为民族称谓,以汉字为文化传承的载体。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大汉朝的雄壮豪迈的英雄气魄,正是我中华儿女的最佳代言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