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明末清初"关中三李"

李颙(1627~1705)明末清初人,字中孚,号二曲,又号土室病夫,二曲镇二曲堡人,父李可从,于崇祯十五年(1642),战亡于河南襄城。留下李和母亲彭氏,无片瓦寸土,度日艰难。彭氏决意教李颙从学,但无力供学,屡被塾师拒绝。李9岁入塾,只读过20天书,但李发愤自学,仅靠母亲纺织缝纫和李打柴换粮,杂以糠菜,维持生活。因之,面色如菜,人称李菜。李颙在挖菜拾柴的空闲,也手不释卷。县内藏书之家,渐知李家贫力学,便任其翻问。李随阅随还,数载之问,披览群书,写出了等笔记体习作,大约30岁时,认为这不是切己之学,非儒家正脉.便把这些著作烧掉了。从此.潜心于宋明理学。康熙九年(1670),李在母亲3年丧服期满后,去河南襄城,为父亲“招魂”。常州知府骆钟麟,派人迎请李讲学。常州的士绅名儒争相听讲。后来骆钟麟把李讲学的内容汇集起来,名为。李又在武进、无锡、江阴、靖江和宜兴等地讲学,所讲内容被记录下来,整理为、、。康熙十一年(1672),李返回陕西。次年主讲于关中书院,又在雁塔、富平等地讲学,力主讲学自由,认为“立人达人,全在讲学;移风易俗,全在讲学;拨乱反正,全在讲学;旋乾转坤,全在讲学。”与清廷钳制思想的政策相对立。李所交皆一时名士,平生最为知己的是骆钟麟。骆为浙江临安人。

明末清初

顺治十六年(1659)春,任周至知县,下车伊始,便到李颙草庐,竭诚造谒。骆钟麟崇敬李的学问和为人,在生活上大力资助李。次年,80余岁的关中理学家,大荔人党子澄,冒雪来周至求学于李。是年秋天,甘肃天水人菜溪严,前来访问,结成忘年交。顺治十八年(1661)初夏,蒲城70岁的王省庵,来周至拜访他.相谈甚为投饥机。康熙年间,学者顾炎武两次访问他,探讨学术。李颙的学问,兼采朱矗、陆九渊两派,认为“朱之教人,循循有序,中正平实,极便初学”;“陆之教人,一洗支离锢蔽之陋,在儒者最为儆切”。李主张各取所长,重视实学,反对空谈,提倡明体适用。他说“儒者之学,明体适用之学也”。“明体适用之正业,处也有守,出也有为,生民蒙其利济,而世运宁有不泰?”并强调“道不虚谈,学贵实效,学而不足以开物成务,康济时艰,真拥衾之妇女耳。亦可羞己!”李与顾炎武反复辩论体用问题,提出“明道存心以为体,经世宰物以为用”。把“格物致知”的“物”扩大到“礼乐兵刑,赋役农屯”以至“泰西水法”等实用学问。赞同“非气无以见性”的观点,说:“言性而舍气质,则所谓性者何附;所谓性善者和从而见?”李颙在理学上的造诣,被称为“海内大儒”;有和眉县李柏,富平李因笃统称为关中三李。李的著作,康熙、雍正年间均有刻本,光绪时补入《四书反身录》等篇,刻成46卷。其墓在二曲堡南。

李因笃,字子德,一字孔德,号天生,陕西富平东乡(今富平薛镇韩家村)人。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自幼聪敏,博学强记,遍读经史诸子,尤谙经学要旨,精于音韵,长于诗词,诗逼杜甫,兼通音律,崇尚实学,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教育家、音韵学家、诗人。被时人称为不涉仕途的华夏"四布衣"之一。

李因笃幼年时人呼为"神童",李因笃的先世是山西洪洞人,金元时,迁移关中,定居富平东乡(今薛镇韩家村)。其高祖、祖父经商于陕北的延安、定边、安边一带。父亲,名映林,"从师明末关学儒宗冯从吾,为得意门生“。崇祯七年(1634年)4月,患病而亡,年仅27岁。其母田氏,为富平人田时需的女儿。是年7月,李自成率义军攻占富平,其居韩家村被围,祖母杨氏囿于传统"忠君"思想,率族人81人俱焚,3岁的因笃与弟因材随母去外婆家才幸免于难。从此,李家门户萧条,无依无靠,母子三人只得客居外婆家。

李因笃外祖父为增广生员,对因笃"提携教诲",使因笃受到良好教育。因笃天资聪颖,5岁即读经史,过目不忘。7岁时,其母见因笃逐渐懂事,便取出其父遗书及冯从吾小像,哭诉曰:"此孔孟真传,若父畴昔之潜心从事者也,小子从此自励,若父为不亡矣。

看着李因笃学有长进,才华过人,一家人特别高兴,尤其是外祖父视因笃若掌上明珠。这年过春节,外祖父特意为外孙买了新衣服和花炮,亲自带着李因笃给老师拜年。感谢老师的辛勤教诲。这位老师对李因笃也十分钟爱,常和因笃作诗题对。因笃每次都对答如流,使老师非常满意。大年初一,师生见面,自然格外高兴,免不了吟诗作对,以逗乐助兴。老师见李因笃身穿蓝色缎袍,朴素大方,彬彬有礼,天真可爱,开玩笑道:"三尺天蓝缎"。吟罢,老师和外爷都静静地盯着小因笃,看有如何反应。李因笃抬头骨碌了一下水汪汪的大眼睛,想起路过薛镇时,药店广告牌上的药名,随即和对道:"六味地黄丸"。这题对。幽默风趣,新颖别致,惹得外祖父和老师都哈哈大笑,连声称赞:"好,好,对得好。"

此时,适逢师母上楼。老师闻声,再出一联:"登楼望南北"。李因笃从衣袋里掏出一把炒黄豆,一边"咯嘣咯嘣"往嘴里填,一边说"行路吃东西"。老师一看浅对难不住他,想出得更深一点,试试他的才思如何。老师向门外眺望,想起过顺阳河时便桥年久失修即将断裂,不由叹息,遂出上联:"今日过断桥,断桥何日断?"李因笃略加沉思,想起除夕夜的一线残月,应声脱口而出:"明朝盼明月,明月几时明?"老师又指着书桌上的蜡烛道:"红烛冲天亮光华射斗"。李因笃随即取出外爷给他买的"二踢"点燃。只听"呼"的一声飞上天空,立即对老师说:"爆竹落地响怒气冲天"。接着老师又出一联更难对的:"除夕月无光点数盏灯为乾坤增色"。李因笃一时无对,急得抓耳搔腮,双目四顾。突然发现上房台阶上有个小鼓,立即说:"有了,"疾步上前,扬槌一击:"新春雷未动击一声鼓替天地扬威"。老师看小因笃文思敏捷,智慧过人,喜不自禁,连连称赞:"神童,神童,真乃神童也!"外祖父见外孙才学大进,更是喜不自胜。带着小因笃,向老师深施一礼,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游历时期

崇祯十七年(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攻陷北京,明亡。时因笃13岁,深感亡国之痛,立志反清复明。顺治五年(1648年),18岁时,他告别故里,出外游学,看见山河依旧,朝服易改,思想故国家邦,祖先遗训,不禁感慨万千,仿杜甫作《秋兴》诗八首以寄之。翌年,经友人苏生紫、赵一鹤推荐,抵达代州,在知州陈上年家任塾师,后陈上年调至雁平道,因笃随同前往。此间数年,他益发愤读六经及濂洛关闽诸大儒书籍,所著诗文更加高古精邃,名播海内,一时骚人词客,趋之若鹜,至邸舍不能容。其中著名学者昆山顾炎武、太原傅青主、粤东屈大钧和他结为至交。人称"自有名士以来,以布衣耸动四方,未有如公之盛也"。

康熙五年(1666年),顾炎武二次会因笃于代州,他们在陈上年的庇护下,联络志士20余人,于雁门、五台之间,披荆斩棘,垦荒种田,以图复明之举。李因笃在塞上八、九年间,被陈上年"视为畏友,投契之深,有同骨肉。"使李因笃无内顾之忧,精心研读学问。康熙六年(1667年)9月,陈上年离职而去,李因笃携家归秦。

康熙七年(1668年)春,顾炎武因文字狱牵连,在济南入狱,经李因笃、朱彝尊等友人的多方奔走竭力营救,于是年10月获释出狱,与因笃在北京相会。此后,李因笃与顾炎武的情谊愈加深厚。

康熙九年(1670年),39岁的李因笃再次东出潼关,走河南、下扬州,南游湘、鄂、楚等地,结交四方学者。康熙十一年"三藩之乱"突起,社会动荡不安,因笃虑及老母安全,遂急速返里。此时,陕甘一带也发生动乱,朋友郭九芝、总兵张梦椒欲推荐他从军,因笃力辞,遂避居富平北部明月山下。但军政官员仍不断缠扰,后"避地凤翔,又之延安"。

康熙十四年(1675年),周至李二曲,"以避兵氛",应县令郭九芝之邀,隐居于郭为其修建的隐士庄拟山堂别墅(在今富平王寮镇军寨村),李因笃为其作序以记大略。以后,李二曲与顾炎武、李因笃、王山史、李雪木等学者名士经常在此研究学问,和诗唱文,讲学质疑,长达五年,后二曲返回周至。

为官时期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政府为延揽人才,缓和与汉士族的敌对情绪,攻固统治基础,开博学鸿词科、诏举文行兼优之士。内阁学士项景襄、李无馥、大理少卿张云翼,以"学问渊通、文藻瑰丽"荐举李因笃,因笃以母老家贫为由,力辞不就。然而,康熙早闻其名,称他与秀水朱彝尊、慈溪姜宸英、无锡严绳孙为"四布衣","必欲致之"。地方官吏奉旨催促,因笃不从,以死抗拒,后在母亲的规劝下,于秋季涕泣登程。

明末清初

李因笃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月一日,李因笃扶病考试,皇上拔之前列,授翰林院检讨,受命纂修晚史。因笃自抵都以至授职后,以母老孤丁,无所依托为由,屡次具呈具疏,先后上疏陈情37次。人云,《告终养疏》其文情词恳切,可与"李令伯(李密)《陈情表》同擅千古","其父可追班马,为我朝第一篇文章"。康熙看了疏文,深为所动,遂准许他的请求。离京那天,京师士大夫数百人为其送行,朱彝尊"祖饯于慈仁寺,挥泪而行",龚鼎孽为其题写"西京文章领袖"的堂匾赠行。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春,李因笃应聘到关中书院讲学。此前,为重振关学学风,因笃与关中李二曲等名士积极倡导修复关中书院。虽然他谦让,不任书院负责人,但为关中书院的恢复和关学的振兴奔走效力。经常在这里讲学,与诸学者切磋学问。随后,关中书院成为"关学大兴"的圣地。是年7月,其母去世,因因笃平日谨尊母训,"乐善亲贤",四方亲友万余人前来送丧。是年李因笃已54岁,坚持不仕。后又应邀为创建朝阳书院撰写序文,并在此讲学,推动了关学的进一步发展。

李因笃晚年,因为年迈体弱,出外讲学不便,便在家乡镜波园或家中收徒讲学,常以著书立说写诗唱文为乐。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春,突患偏瘫,友人朱长源前来探望,李因笃拉着他的手说:"吾一生作诗文,不下数百万语",又抚摸胸口说:"无一字不以此中刻画出"。从此说话困难,但仍伏案读书,撰稿不绝。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一代著名学者离开了人世,终年61岁。

李柏,字雪木,号太白山人,陕西眉县人,生于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生而赤面伟躯,器宇异常儿。"家贫,9岁丧父,俑于酒家。后入私塾读书,一入小学,就常吐奇语,令师生惊叹。17岁时,偶读朱子小学,见古人嘉行嘉言,便焚去案头科举时文,受塾师怒斥而不顾,发誓要学古人。后来又屡次避乡试,漫游山野。24岁依母命应试,"补博士弟子员"。母逝后,他守墓三年,旋弃冠服而隐,后避兵移家入太白山,率家人力耕,生计颇为艰难,衣食居室简陋。但他安贫乐道,拒绝入仕做官,发愤读书,终成关中大儒。

明末清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