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吳軍:互聯網創業到底有多蠢?

以下內容來自高山大學2019年經典課程。授課老師:吳軍,著名學者,投資人,人工智能、語音識別和互聯網搜索專家。豐元創投創始合夥人,前Google智能搜索科學家,前騰訊副總裁。著有《數學之美》《浪潮之巔》《硅谷之謎》《文明之光》《智能時代》等多部暢銷圖書。

吳軍:互聯網創業到底有多蠢?

今天主要給大家講講硅谷的技術趨勢。

為什麼硅谷今天的技術是這樣的,他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叫做:預先要求

比如說我們能在2007年的時候用上智能手機,原因是20年前也就是1987年左右,伯克利發明了雙觸屏技術。這就是預先要求。

再一個就是要有足夠的市場規模。比如互聯網市場其實就是一個很小的市場,養不活那麼多公司。全世界有上百萬家互聯網公司,但99.9%是虧錢的。

今天我用一個投資人而不是教授的眼光來看看在硅谷投資,看看硅谷的技術發展趨勢

大概從2008年開始有兩個熱門的詞,一個是雲計算,一個是移動互聯網。當時標誌性的事件就是亞馬遜和Google開始對外提供收費的雲計算服務,而不是僅僅是他自己的企業級內部的服務。另外一個就是當時安卓系統出來了。

這兩件事的發生帶來了企業級的軟件和服務的升級。

2010年前後,全世界的企業級軟件和服務的市場大概約5000多億美元。當時美國一個IT企業裡平均每個員工IT費用約5000美元左右,即使是一個UPS的投遞員,一年所花的企業級軟件費用大概也有500美元,到現在這個規模就更大了。所以這個市場很大。這也是為什麼微軟、IBM這樣的公司很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5000億美元是什麼樣一個概念呢?拿互聯網行業來比的話,2016年全世界互聯網市場是3800億美元,2018年估計是4500億美元。互聯網市場增長很快,但是依然沒有達到企業級軟件服務的水平。

然而全世界的互聯網公司比軟件公司要多得多,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全世界互聯網公司大部分不掙錢。當然,更主要的是,互聯網公司和軟件公司不一樣,Google一家佔了全世界1/4的市場,1/3的互聯網收入,再加上阿里巴巴、騰訊、Facebook、亞馬遜等等,共佔到了80%,然後剩下全世界一百多萬家互聯網公司(其中一大半在中國)去爭不到1000億美元的市場,所以是不可能掙得著錢的。

所以就創業來講,互聯網創業是很蠢的一個行為

企業級軟件和服務這個市場在中國大家並不熟悉,因為中國大部分都是不付軟件費,付也付得很少。所以這種環境就生生把一個本來可以很做的很大市場給做沒了。今天中國做企業級軟件的公司像東軟、金山、用友等上市公司市值全部加起來,都不到Adobe的一半,而Adobe還只是一箇中型的軟件公司。

中國出了一個新概念,其實就是這件事的一個翻版。叫工業互聯網或者企業互聯網。

那麼話說回來,為什麼從2008年到2016年大概8年時間裡,美國要通過這兩件事把企業級的軟件做轉型升級呢?

因為如果用亞馬遜的雲服務或者Google微軟的雲服務,加上原來的企業級的軟件服務這種解決方案。相比過去買IBM的計算機和Oracle的計算機服務器,再用他們數據庫,成本要低70%左右。所以大家都覺得這是一個趨勢。

今天大家都在說,為什麼微軟好像又重新起步了,市值超過1萬億美元。但是仔細去讀微軟財報,就會發現它利潤其實並沒有增長。

它的市值漲了一倍多,原因在於它的估值PE漲了一倍多。為什麼PE漲?原因很簡單。微軟原來賣軟件,現在變成了在雲計算上賣服務,大家覺得這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所以它估值又高了。

中國過去在企業及軟件和服務這件事上收不來錢,但今天有可能收得來錢,為什麼?因為現在不賣軟件,而是把軟件放在雲端賣服務了。這已經慢慢的形成一個趨勢了。

趨勢能夠形成,就在於它的預先條件成熟了。

有了雲計算,有了移動互聯網,有了傳感器技術,就帶來了大數據。很多數據原來不是沒有,而是有但我們無法收集。過去3年裡,我們收集的數據是人類有史以來到3年前所有數據的總和

有了雲計算和大數據,機器智能或者說人工智能就產生了。

今天之所以有人工智能,有三個重要原因。

一是處理器的處理速度非常快

處理器進步的速度有多快,你們可能想不到。舉例來說,就是如果我們用1946年的計算機技術來實現2016年Google AlphaGo贏李世石的那臺計算機,用電量要多少?

要用掉幾百萬個三峽的發電量。

這就是一個基本技術進步。正是因為有這樣快的技術進步,今天的計算機才變得如此聰明。

第二個是數學模型比較好,能把我們現實生活中很多看上去不是數學問題的問題變成數學問題,然後用計算器計算。

第三個就是大數據

面對大量的數據,如果用的還是用我們傳統的方法先建數學模型再去琢磨,那是不行的。用到大數據,就需要機器智能。有了機器智能,有了移動互聯網,有了傳感器,自然而然就到了今天很熱門的一個概念:萬物互聯IoT。

IoT這個市場有多大呢?

當我們周圍全部是智能設備的時候,智能汽車、智能家居等等,都能夠直接上網,這裡不是說通過你手機或者通過Wifi上網,而是每個智能設備都會有一個類似於我們手機SIM卡,通過這個卡來上網。這個時候我們現在的4G就不夠用了。因為不可能併發處理這麼多信息,那麼就需要5G,所以這兩個是關聯的。

IoT和5G的結合,最保守的估計,到2030年,可以把這目前這兩個市場的總和翻一番。每年增長6%不算太快,跟中國的GDP比的話。

但是在世界整個IT行業的增長來講,這是一個很令人振奮的信息。為什麼呢?

剛才我提到全世界互聯網市場大概4000多億美元,那電信市場有多大呢?大10倍,將近4萬億。

這其中運營商拿到了一半左右約2萬億上下,然後設備商拿到一半也是2萬億左右,這2萬億是華為、小米、中興、諾基亞他們拿走了。前幾年創業,這些公司都是不聲不響的,華為現在因為貿易戰處於風口浪尖,但實際上前些年大家都不關注他們的。

電信市場是個十倍大的市場,而且從業的公司沒有那麼多。到2030年,這個市場大概能擴大到8萬多億美元。差4萬億。4萬億什麼概念呢?今天日本的GDP就是4萬多億,德國是3.8萬億。80多年前,日本人說大東亞共榮根本不可能實現,但現在,中國要是真在IoT+5G時代佔了一個主要的大的市場份額,創造出相當於日本現在的GDP的市場,其實也就是相當於實現了大工業大東亞共榮。

通過技術的方式,能做到這一點,這是一個未來大的市場。

從投資角度來講,為什麼有些技術我們投有些不投呢?

原因在於,首先這些預先的技術你是否滿足了。

第二個就是市場規模的前景要很大。我一直覺得大家來高山大學學習特別好,就在於高山大學教大家科學,學習科學你就會算這筆賬。很多科技媒體報道,甚至有一些大學商學院講他們不會教你科學的底層邏輯,糊里糊塗告訴你一個趨勢,這個趨勢沒有科學基礎是不行的。

再接下來就是大數據。機器智能和生物醫療技術結合起來,就形成一個大產業,就是IT+醫療,這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

我們現在檢查身體的很多設備其實都很老,聽診器大概用了幾百年了,心電圖也有上百年的歷史了,CT和MRI都現在也有40多年了,但這些都被認為是目前比較先進的診療手段。仔細想想,我們的手機是什麼樣的,更新迭代的速度有多塊,如果我們用的一個IT產品還是40年前的,你肯定會覺得這東西基本上沒法用了,但是我們的醫療設備就是這樣的。

此外,我們做的檢查也很老套,比如你心臟不舒服了,去醫院醫生會讓你測一下心電圖,但如果檢測的時候心臟正好正常的話,那就測不出來任何問題。我們希望有什麼樣的檢查方法呢?那就是最好有一些設備,能夠隨時監控跟蹤我們整個人的新陳代謝,細到我們身體出了任何問題它都會馬上知道。

特斯拉汽車與寶馬或者奔馳車相比,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一旦車出了什麼問題,給他們一個電話,他們能立刻預約維修。因為特斯拉對自己的車有監控,能夠隨時進行分析。但是奔馳寶馬不一樣,他們有記錄,但沒有互聯網監控,一旦車出了什麼問題,就會要比較長的維修時間。

今天很多工業設備是有監控的,比如說像商用的噴氣式飛機的發動機,上面有一千多個傳感器,每天運行一下,能夠收集大概超過1G的原始數據,就是它裡頭溫度、燃燒、溼度等等各方面都記錄得很好。

再比如說機場維修發動機也是很快的一件事情,因為他們也有非常好的記錄和監控。但是我們身體沒有一個傳感器。所以說智能與醫療結合會產生一個大的市場。

那麼這個市場到底有多大呢?

美國2018年GDP為20萬億美元,醫療方面費用約佔18%的GDP,也就是3.6萬億美元。中國市場多大?如果除掉其他雜費,只按照醫院的收費,這個市場非常小,佔GDP的不到5%。如果把買保健品等各種醫藥雜費都算上,佔比就很大,但是這個沒法估算。

上海交大商學院有一個大概估計,約佔GDP 13%到14%,跟美國也差不多。所以這兩個國家AI+醫療的市場就差不多6萬億。所以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我講這些東西就是要告訴大家眼界要開闊一些,不要老想著技術,或者老想著互聯網上我能琢磨點什麼東西,市場太小,格局太低。

另外,當我們有了人工智能,有了IoT、有了區塊鏈,整個世界就會形成一個超級智能。單個蜜蜂的智能水平非常差,但是一旦形成了一個群體的智能的時候,就會很強。相比於人而言的個體決策,人工智能收集了很多數據,最終形成綜合的決策,所以這在未來會是一個很大的市場。

來源:高山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