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 「山海炎亭」炎亭镇地名志初编

炎亭镇位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东部,东濒大海,南邻金乡镇石坪村,西接金乡镇,北望龙港市舥艚社区。全镇总面积14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地原在东沙村,2005年10月迁振兴村,距县城所在地灵溪镇27公里。

史料记载,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有人在此搭建棚屋晒盐,因此设所征收盐税,得名盐亭,民国《平阳县志》仍载为盐亭,后方言谐音改为炎亭。

「山海炎亭」炎亭镇地名志初编

清代绘本平阳县

明代洪武十七年(1384),设军事据点炎亭寨,马迹堠、凤凰堠,凤凰山烟墩,驻扎官兵,抵御倭寇,归金乡卫节制。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三月,倭寇船只数十艘犯金乡炎亭,包围炎亭寨。金乡卫指挥佥事察罕帖木儿调善射弓兵埋伏卫城上,自己率数十名兵赴炎亭,假装惧敌退却。倭寇误认为官兵胆怯,大举追击。察罕帖木儿且战且退,诱敌深入,至还迎旭门下,城上伏兵齐出猛射,察罕帖木儿率兵回头反击。倭寇大溃而逃,擒斩甚多。明建文三年(1401)十月,倭寇在炎亭登陆,金乡卫指挥佥事戴顺立即驰援。到炎亭时,寇已攻入寨城,杀守寨官兵,并乔装官兵列队海口。戴顺不知,趋前问敌情,没人回答,戴顺自知受骗,立即挥刀,连斩数倭,终于寡不敌众,而战死。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犯平阳前仓、径口诸处,从此港入,南至巴艚、炎亭,北至瑞安飞云、凤凰,皆其哨探处也。

「山海炎亭」炎亭镇地名志初编

清代绘本凤凰山台

清代顺治十八年(1661)秋,下令“迁界”,沿海十里之内百姓背井离乡,炎亭寨废弃。康熙九年(1670),奉旨展界,设凤凰山台,归金乡寨节制,设炎亭山台归舥艚汛节制。

民国三十六年(1947),在炎亭修筑碉堡,驻兵守卫。营行前、教园场、烟墩脚等地名至今尚沿用。清代属金舟乡,民国初年盐亭属江南镇,二十一都和二十二都各占一半,民国22年(1933)属震海乡。民国29年(1940)炎亭属宜山区方城乡,民国36年(1947)属江南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先后归方城乡、万和乡管辖。1952年炎亭乡成立,属金乡区。1958年9月以区建社,炎亭乡改称炎亭管理区(生产大队),属金乡人民公社。1961年10月恢复区建制,炎亭管理区(生产大队)改称炎亭人民公社,属平阳县金乡区。1981年6月苍南建县后,炎亭人民公社隶属苍南县金乡区。1984年5月政社分设,炎亭人民公社改称炎亭乡。1987年8月改为建制镇,属金乡区。2011年整体并入金乡镇。2016年行政区划调整后恢复建制镇。2019年,炎亭镇辖6个村委会,主要街巷有文兴路、渔港新村、东沙街、宫后街、海源路、宏达路、金沙滩路、顺风路、通海路、沿溪路、耀华路、友谊路、渔港路、中兴路、望海路、文一路、西沙街、迎旭街、康乐巷等,主要地片名有榕树脚、殿坎下、娘娘宫、上头厂、徐家底、新街路、陡门头、陡门底、冷冻厂、哨所等。全镇4640户,17284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24人。

「山海炎亭」炎亭镇地名志初编

炎亭镇行政区划图


【东沙村】因驻地得名。1952年为炎亭乡东沙村。1956属炎亭乡炎亭高级社。1959年为炎亭管理区(大队)东沙生产队。1961年称炎亭公社东沙大队。1984年改称炎亭乡东沙村委会。1987年属炎亭镇。2011年随镇并入金乡镇。2016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归属炎亭镇。驻地东沙。辖东沙、流湾2个自然村。东至渔港新村,南至炎亭湾渔港码头,西至西沙村,北至振兴村。面积1.39平方千米。1440户、5152人。以渔业为主。

【东沙】因地处炎亭沙滩之东首,故名,又称东排。为东沙村委会驻地。聚落呈块状分布。地形平坦。1440户、5280人。

「山海炎亭」炎亭镇地名志初编

流湾



【流湾】因地形似龙,处于海湾,故名龙湾。后因闽语谐音,改为流湾。杨氏祖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迁此。属东沙村委会。聚落呈点块混合状分布。海湾秀丽,地势平坦。80户、366人。

【西沙村】因驻地得名。1952年为炎亭乡西沙村。1956年属炎亭乡炎亭高级社。1959年为炎亭管理区(大队)西沙生产队。1961年称炎亭公社西沙大队。1984年改为炎亭乡西沙村委会。1987年属炎亭镇。2011年随镇并人金乡镇。2016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归属炎亭镇。驻地西沙。辖西沙、横溪、晏公庙、流水坑4个自然村。东至东沙村,南至炎亭湾,西至东埭头村,北至振兴村。面积1.16平方千米。1472户、5209人。以渔业为主。

【西沙】因地处炎亭沙滩之西首,故名,又称西排。为西沙村委会驻地。聚落呈点带混合状分布。地形平坦,属海滨谷地。有沙滩浴场,为旅游胜地。800户、4200人。

【晏公庙】因位于晏公庙之旁而得名。李氏祖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项桥乡李家迁此。属西沙村委会。聚落呈带状分布。200户、1000人。

【横溪】因有小溪横在村北,聚落呈点 前而得名。属西沙村委会。地处凤凰山以北,聚落呈点带混合状分布。85户、360人。

「山海炎亭」炎亭镇地名志初编

流水坑



【流水坑】因村东有条长年不断的流水溪(俗称坑)而得名。郑氏于乾隆年间(1791)迁此,渐成村落。属西沙村委会。聚落呈点带混合状分布。120户、730人。

【新兴村】2001年由倒桥坑和燕窠2个村合并,称新兴村委会,属炎亭镇。2011年随镇并入金乡镇。2016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归属炎亭镇。驻地炎亭镇银河前路。辖燕窠、岗头、坑里、新坟、马迹、龙台背、倒桥坑、上绵岙、下绵岙9个自然村。东、南、北三面临东海,西至东沙村。面积3.64平方千米。475户、1752人。以渔业为主。

【燕窠】因其地古时为海燕筑巢之地,故名。属新兴村委会。聚落呈点带混合状分布。500户、1200人。

【岗头】因村处山岗之巅,故名。清同治年间(1862-1874),陈氏祖从繁枝元店迁此居住。1980年陆续搬迁下山,现无人居住。属新兴村委会。聚落于山岗之顶,呈点带混合状分布。130户、380人。

【坑里】因地处山凹里,与岗头对称,故名坑里。朱氏祖于清乾隆间(1736-1795)迁此。1985年移迁炎亭。属新兴村委会。聚落于山北坡呈点状分布。三面环山,西朝大海。120户、260人。

【新坟】此地原有一坟,后又造一坟,故名新坟,遂为村名。周氏祖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迁此。1979年陆续迁走,现无人居住。属新兴村委会。聚落沿山坡呈点状分布。东南二座山,地势东南高西北低。83户、240人。


「山海炎亭」炎亭镇地名志初编



【马迹】因其地有一山谷形似马蹄,故名马迹。郑氏祖于清咸丰年间(1796-1820)迁此。1983年陆续迁走。属新兴村委会。聚落于山坡呈点状分布。地处山坳,村前小溪,南流入海,地势西高东低。15户、150人。

【龙台背】村东南有一山脊,犹如一条龙直冲下山,形如龙背,故称龙台背。陈氏祖于清道光间(1821-1850)迁此。1980年陆续搬迁下山,现无人居住。属新兴村委会。聚落于山西坡呈点状分布。地势东高西低,属丘陵地带。85户、260人。

【上绵岙】山岙渊深多弯,从外滩观望此岙,可谓是“迷”。因方言“迷”与“绵”谐音,遂名绵岙。因海拔较下绵岙高,故称上绵岙。陈氏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从仙居乡柘园迁此始居。属新兴村委会。聚落于东山坡呈点状分布。地势西高东低。110户、300人。

【下绵岙】山岙较深且弯,从外滩观望此岙,可谓是“迷”。因方言“迷”与“绵”同音,遂名绵岙。因海拔较上绵岙低,故称下绵岙。林氏祖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迁此。属新兴村委会。聚落于东山坡呈点状分布。东临大海,地势西高东低。150户、367人。

【振兴村】取“振兴农村经济”之义,故名。2000年由洪家、洪岭头、杨家尖3个村合并,称振兴村委会,属炎亭镇。2011年撤镇并人金乡镇。2016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归属炎亭镇。驻地炎亭镇。辖洪家、洪岭头、杨家尖、岙底、斗门岗、夹底山、大木宫7个自然村。东至新兴村,南至东、西沙两村,西至金乡镇蔡家村,北至崇家岙村。面积3.93平方千米。596户、2200人。耕地面积700亩,主种水稻。

【洪家】因洪氏居此,故名。据当地《洪氏宗谱》载,清康熙年间(1662-1722)洪氏迁此,聚族而居。属振兴村委会。西北靠山,聚落于海滨谷地,呈点带混合状分布。60户、300人。

【洪岭头】因其地四面环山,村居岭头,相传为洪氏始居,故名洪岭头。施氏祖约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迁此。属振兴村委会。聚落于四面环山之山坳内,呈点带混合状分布。115户、550人。

「山海炎亭」炎亭镇地名志初编

杨家尖



【杨家尖】其地近海多风,俗称凉坪基。后冠以姓,改名杨家基。因方言“尖”与“基”音近,讹为杨家尖。据当地《杨氏宗谱》载,后唐清泰年间(934-936)杨氏族人避乱,由闽泛舟至炎亭外岙,后在此山定居。属振兴村委会。聚落于海滨山湾谷地,呈点带混合状分布。70户、350人。

【岙底】相传,古时其地系一海岙,后海岸填了,仅留山边一点陆地,因名岙底。郑氏祖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迁此。属振兴村委会。聚落于岙底小平原,呈点带混合状分布。三面环山,属滨海谷地。100户、500人。

「山海炎亭」炎亭镇地名志初编

斗门岗



【斗门岗】因地处炎亭山岗之上,山下有一斗门,故名。王氏约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北港水头迁此。属振兴村委会。聚落于山坳上呈点带混合状分布。南面朝海。45户、200人。

【夹底山】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林氏迁居于此,取名夹底山。属振兴村委会。聚落于山坳中,呈点带混合状分布。40户、150人。

【大木宫】因村中有一庙,庙旁有株大树斜倚在宫庙边,故叫大木宫,遂为村名。林氏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从浃底迁此。属振兴村委会。聚落于山坳里呈点状分布。30户、100人。

【崇家岙村】因驻地得名。1952年为东山乡崇家岙村。1956年随乡并入炎亭乡。1956年为炎亭乡崇家岙高级社。1959年称炎亭管理区(大队)崇家岙生产队。1961年为 炎亭公社崇家岙大队。1984年分为内、外岙村委会,属炎亭乡。1987年属炎亭镇。2003年二村合并,称崇家岙村委会。2011年随镇并人金乡镇。2016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归属炎亭镇。驻地崇家岙。辖崇家岙、浦口山、杨梅坑、峰门、坎岭5个自然村。东至大海,南至新兴村,西至山林,北至白林寺。面积3.65平方千米。2781人。以农业为主,兼渔业。

【崇家岙】因其地处三面环山之山岙内,崇氏始居,故名。民国《平阳县志.建置志》作崇家岙,宋末元初(1271-1279)已有崇家岙之名。为崇家岙村委会驻地。村落呈点带混合状分布。500户、2000人。

【浦口山】因此山原属浦口村,后浦口村民迁此居住,故名。陈氏始祖由老城浦口迁此,传7世。属崇家岙村委会。120户、400人。

【杨梅坑】村边有条溪 (俗称坑),周围有许多杨梅树,故名。杨氏祖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迁此。属崇家岙村委会。80户、300人。

【峰门】地处高山之凹,三面环山,形如山门,故名。陈氏祖由郊外坊下迁此。属崇家岙村委会。村落呈点带混合状分布。80户、238人。

【坎岭】地处浦口山之腰,故名半岭。又因全村石路的台阶是一步一级的,遂名坎岭。陈氏祖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迁此。近年村民陆续搬迁外地,现无人居住。属崇家岙村委会。60户、180人。

【海口村】因驻地得名。1950年为石砰乡海口村。1953年划归湖里乡。1955年冬又划归炎亭乡。1956年称炎亭乡海口高级社。1959年称海口生产队,属炎亭管理区(大队)。1961年为炎亭公社海口大队。1984年改称炎亭乡海口村委会。1987年属炎亭镇。2011年随镇并入金乡镇。2016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归属炎亭镇。驻地海口。辖海口、扁礁、黄坭坪、八老垟4个自然村。东至东海,南至金乡镇坑东村,西至金乡镇溪头村,北至西沙村。面积2.43平方千米。185户、868人。以渔业、农业为主。

【海口】因其地在沿海之山岙口,故名。据当地《杨氏宗谱》载,清同治癸亥年(1862)由水头移居至此。为海口村委会驻地。聚落呈阶梯形点带混合状分布。有沙滩浴场,为旅游胜地。90户、368人。

「山海炎亭」炎亭镇地名志初编

碥礁



【碥礁】因村东南海滩有礁,形似碥鱼,故以礁名村。黄氏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从金乡黄金河村迁此。属海口村委会。聚落呈点带状分布。60户、200人。

【八老垟】据传,因地处偏僻,村民陆续迁出,仅留八个老人看守家园,故名。吴氏祖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迁此。属海口村委会。聚落于半山坳里,呈点带混合状分布。15户、70人。

【黄坭坪】因地处大黄土坪上,故名。戴姓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由金乡戴家堡迁此。属海口村委会。聚落呈点状分布。20户、70人。

「山海炎亭」炎亭镇地名志初编

凤凰寺



【凤凰寺】地处凤凰山之巅,始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毁于文革期间,今存清嘉庆二年凤凰寺碑,2000年重建。相传,法师林金秀云游至此,观其地山势形如凤凰顶立,称之“凤池”,于是在此修建庙宇,故名。

【海潮北寺】地处凤凰山之坳,依山濒海,由昌定师高徒释西涨法师倡建于1982年,因其与前屿山屿的海潮寺南北遥相对望,故名。

【庆安寺】位于西沙村横溪,建于1943年。

【安心寺】位于振兴村杨家尖山,建于1957年。

【镇东庵】位于炎亭镇,民国三十五年(1946)拆毁,今不存。

【天主堂】原址位于原炎亭中心小学内,始建民国二十二年(1933),2000年拆毁重建于西沙村流水坑。

【基督教横溪堂】位于西沙村横溪,始建于1983年。

「山海炎亭」炎亭镇地名志初编

炎亭金沙滩



【炎亭金沙滩】属沙滩。位于炎亭镇,因沙质细腻,色泽金黄,故名。属“滨海-玉苍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为炎亭景区的重要景点。金沙滩长800米,宽200多米。滩上焦黄色石英细沙,纯净鲜亮,是天然的海滨浴场。

【海口沙滩】属沙滩。因三面环山,东临大海,故称海口沙滩。属“滨海-玉苍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为炎亭景区重要景点。位于炎亭金沙滩南面的独立性沙滩。长300多米,宽200米。滩上焦黄色石英细沙,纯净鲜亮,是天然的海滨浴场。

「山海炎亭」炎亭镇地名志初编

前屿山屿



【前屿山屿】因独居湾口,眺望近在眼前,故名。位于炎亭正南,距炎亭487米,距大陆最近点0.42千米。曾名前屿山、前树山,2010年改称前屿山屿。基岩岛。陆域面积3.3万平方米,岸线长度752米,最高点高程44.8米。出露岩石为上侏罗统高坞组熔结凝灰岩。土壤为棕黄泥土。岛上长有草丛、灌木和乔木。岛南部山坳有海潮寺,原为古代废寺,20世纪70年代初信徒为昌定法师而重建。昌定法师(1894-1975),炎亭人,出家后曾在此孤屿上结茅棚种甘薯度日,日夜念佛坐禅,坚持戒行,过午不食,后被请为涌泉观音院住持。昌定法师时有奇言异行,被众徒称为“圣僧”。因苦于膜拜者络绎不绝,晚年又遁回前屿山屿,徒众追随至此,为其建立此寺。昌定法师圆寂前留有“无云遮山顶,有月映波心”的偈语。寺下山脚有石井1口,井水澄碧,与海水相通,涨潮时会发出海潮音,名谓应潮井。

【炎亭内岛】因位于炎亭渔港内,故名。原为无名岛,2013年命名。位于东沙村东侧,距东沙村19米,距大陆最近点0.01千米。基岩岛。陆域面积1788平方米,岸线长度161米,最高点高程22.3米。岛上长有草丛、灌木和乔木。西南面建有防波堤。

【海口新岛】因其处于炎亭海口外,故名。原为无名岛,2013年命名。位于彭家山东侧,距彭家山238米,距大陆最近点0.01千米。基岩岛。陆域面积229平方米,岸线长度54米,最高点高程4.3米。岛上无植被。

【箱笼东岛】因其处箱笼礁东面,故名。原为无名岛,2013年命名。位于炎亭东南侧,距炎亭87米,距大陆最近点0.06千米。基岩岛。陆域面积41平方米,岸线长度25米,最高点高程5.7米。岛上无植被。

【半屏礁】形如半幅屏障遮于海边,故名。系明礁,高7.7米。位于流湾村东北侧,距流湾村481米,在糕头礁南1.3千米,距大陆最近点0.01千米。基岩岛。陆域面积24平方米,岸线长度20米,最高点程7.7米。无植被。

【大小架礁】因礁由一高(10米)一低(7米)两架礁石拥合,而中间又隔一沟(2米宽),故名大小架。位于半屏礁西南侧,距半屏礁564米,距大陆最近点0.01千米。基岩岛。陆域面积743平方米,岸线长度113米,最高点高程6米。礁石光裸,暗赤色,无植被。

【箱笼礁】系方形礁石二块,一为明礁(高6米),一为干出礁。两礁基座相连,有如高机卖绡所挑的一担箱笼,故名。位于箱笼东岛西南侧,距箱笼东岛278米,距大陆最近点0.02千米。基岩岛。陆域面积36平方米,岸线长度23米,最高点高程5.2米。无植被。

【平阳咀】系岬角。因原是分县前平阳县沿海最为突出的一个岬角,故名。或称北高尾(尾,指岬角),与大渔镇的南高尾相对应。民间流传“南不过北,北不过南”的俗语即是指北高尾、南高尾。西距县政府驻地灵溪29千米。系殷堆岗主脉基线750米向东北延伸人海1100米而成,面积0.57平方千米。由火山凝灰岩组成。山巅较为平坦,有马尾松及禾草,并有导航灯座。

(本文主要参考书目《苍南县志》、《苍南县地名志》等)



往期回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