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 「山海炎亭」炎亭鎮地名志初編

炎亭鎮位於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東部,東瀕大海,南鄰金鄉鎮石坪村,西接金鄉鎮,北望龍港市舥艚社區。全鎮總面積14平方公里。鎮人民政府駐地原在東沙村,2005年10月遷振興村,距縣城所在地靈溪鎮27公里。

史料記載,五代後梁開平元年(907),有人在此搭建棚屋曬鹽,因此設所徵收鹽稅,得名鹽亭,民國《平陽縣誌》仍載為鹽亭,後方言諧音改為炎亭。

「山海炎亭」炎亭鎮地名志初編

清代繪本平陽縣

明代洪武十七年(1384),設軍事據點炎亭寨,馬跡堠、鳳凰堠,鳳凰山煙墩,駐紮官兵,抵禦倭寇,歸金鄉衛節制。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三月,倭寇船隻數十艘犯金鄉炎亭,包圍炎亭寨。金鄉衛指揮僉事察罕帖木兒調善射弓兵埋伏衛城上,自己率數十名兵赴炎亭,假裝懼敵退卻。倭寇誤認為官兵膽怯,大舉追擊。察罕帖木兒且戰且退,誘敵深入,至還迎旭門下,城上伏兵齊出猛射,察罕帖木兒率兵回頭反擊。倭寇大潰而逃,擒斬甚多。明建文三年(1401)十月,倭寇在炎亭登陸,金鄉衛指揮僉事戴順立即馳援。到炎亭時,寇已攻入寨城,殺守寨官兵,並喬裝官兵列隊海口。戴順不知,趨前問敵情,沒人回答,戴順自知受騙,立即揮刀,連斬數倭,終於寡不敵眾,而戰死。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犯平陽前倉、徑口諸處,從此港入,南至巴艚、炎亭,北至瑞安飛雲、鳳凰,皆其哨探處也。

「山海炎亭」炎亭鎮地名志初編

清代繪本鳳凰山臺

清代順治十八年(1661)秋,下令“遷界”,沿海十里之內百姓背井離鄉,炎亭寨廢棄。康熙九年(1670),奉旨展界,設鳳凰山臺,歸金鄉寨節制,設炎亭山臺歸舥艚汛節制。

民國三十六年(1947),在炎亭修築碉堡,駐兵守衛。營行前、教園場、煙墩腳等地名至今尚沿用。清代屬金舟鄉,民國初年鹽亭屬江南鎮,二十一都和二十二都各佔一半,民國22年(1933)屬震海鄉。民國29年(1940)炎亭屬宜山區方城鄉,民國36年(1947)屬江南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先後歸方城鄉、萬和鄉管轄。1952年炎亭鄉成立,屬金鄉區。1958年9月以區建社,炎亭鄉改稱炎亭管理區(生產大隊),屬金鄉人民公社。1961年10月恢復區建制,炎亭管理區(生產大隊)改稱炎亭人民公社,屬平陽縣金鄉區。1981年6月蒼南建縣後,炎亭人民公社隸屬蒼南縣金鄉區。1984年5月政社分設,炎亭人民公社改稱炎亭鄉。1987年8月改為建制鎮,屬金鄉區。2011年整體併入金鄉鎮。2016年行政區劃調整後恢復建制鎮。2019年,炎亭鎮轄6個村委會,主要街巷有文興路、漁港新村、東沙街、宮后街、海源路、宏達路、金沙灘路、順風路、通海路、沿溪路、耀華路、友誼路、漁港路、中興路、望海路、文一路、西沙街、迎旭街、康樂巷等,主要地片名有榕樹腳、殿坎下、娘娘宮、上頭廠、徐家底、新街路、陡門頭、陡門底、冷凍廠、哨所等。全鎮4640戶,17284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224人。

「山海炎亭」炎亭鎮地名志初編

炎亭鎮行政區劃圖


【東沙村】因駐地得名。1952年為炎亭鄉東沙村。1956屬炎亭鄉炎亭高級社。1959年為炎亭管理區(大隊)東沙生產隊。1961年稱炎亭公社東沙大隊。1984年改稱炎亭鄉東沙村委會。1987年屬炎亭鎮。2011年隨鎮併入金鄉鎮。2016年行政區劃調整後歸屬炎亭鎮。駐地東沙。轄東沙、流灣2個自然村。東至漁港新村,南至炎亭灣漁港碼頭,西至西沙村,北至振興村。面積1.39平方千米。1440戶、5152人。以漁業為主。

【東沙】因地處炎亭沙灘之東首,故名,又稱東排。為東沙村委會駐地。聚落呈塊狀分佈。地形平坦。1440戶、5280人。

「山海炎亭」炎亭鎮地名志初編

流灣



【流灣】因地形似龍,處於海灣,故名龍灣。後因閩語諧音,改為流灣。楊氏祖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遷此。屬東沙村委會。聚落呈點塊混合狀分佈。海灣秀麗,地勢平坦。80戶、366人。

【西沙村】因駐地得名。1952年為炎亭鄉西沙村。1956年屬炎亭鄉炎亭高級社。1959年為炎亭管理區(大隊)西沙生產隊。1961年稱炎亭公社西沙大隊。1984年改為炎亭鄉西沙村委會。1987年屬炎亭鎮。2011年隨鎮並人金鄉鎮。2016年行政區劃調整後歸屬炎亭鎮。駐地西沙。轄西沙、橫溪、晏公廟、流水坑4個自然村。東至東沙村,南至炎亭灣,西至東埭頭村,北至振興村。面積1.16平方千米。1472戶、5209人。以漁業為主。

【西沙】因地處炎亭沙灘之西首,故名,又稱西排。為西沙村委會駐地。聚落呈點帶混合狀分佈。地形平坦,屬海濱谷地。有沙灘浴場,為旅遊勝地。800戶、4200人。

【晏公廟】因位於晏公廟之旁而得名。李氏祖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由項橋鄉李家遷此。屬西沙村委會。聚落呈帶狀分佈。200戶、1000人。

【橫溪】因有小溪橫在村北,聚落呈點 前而得名。屬西沙村委會。地處鳳凰山以北,聚落呈點帶混合狀分佈。85戶、360人。

「山海炎亭」炎亭鎮地名志初編

流水坑



【流水坑】因村東有條長年不斷的流水溪(俗稱坑)而得名。鄭氏於乾隆年間(1791)遷此,漸成村落。屬西沙村委會。聚落呈點帶混合狀分佈。120戶、730人。

【新興村】2001年由倒橋坑和燕窠2個村合併,稱新興村委會,屬炎亭鎮。2011年隨鎮併入金鄉鎮。2016年行政區劃調整後歸屬炎亭鎮。駐地炎亭鎮銀河前路。轄燕窠、崗頭、坑裡、新墳、馬跡、龍臺背、倒橋坑、上綿岙、下綿岙9個自然村。東、南、北三面臨東海,西至東沙村。面積3.64平方千米。475戶、1752人。以漁業為主。

【燕窠】因其地古時為海燕築巢之地,故名。屬新興村委會。聚落呈點帶混合狀分佈。500戶、1200人。

【崗頭】因村處山崗之巔,故名。清同治年間(1862-1874),陳氏祖從繁枝元店遷此居住。1980年陸續搬遷下山,現無人居住。屬新興村委會。聚落於山崗之頂,呈點帶混合狀分佈。130戶、380人。

【坑裡】因地處山凹裡,與崗頭對稱,故名坑裡。朱氏祖於清乾隆間(1736-1795)遷此。1985年移遷炎亭。屬新興村委會。聚落於山北坡呈點狀分佈。三面環山,西朝大海。120戶、260人。

【新墳】此地原有一墳,後又造一墳,故名新墳,遂為村名。周氏祖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遷此。1979年陸續遷走,現無人居住。屬新興村委會。聚落沿山坡呈點狀分佈。東南二座山,地勢東南高西北低。83戶、240人。


「山海炎亭」炎亭鎮地名志初編



【馬跡】因其地有一山谷形似馬蹄,故名馬跡。鄭氏祖於清咸豐年間(1796-1820)遷此。1983年陸續遷走。屬新興村委會。聚落於山坡呈點狀分佈。地處山坳,村前小溪,南流入海,地勢西高東低。15戶、150人。

【龍臺背】村東南有一山脊,猶如一條龍直衝下山,形如龍背,故稱龍臺背。陳氏祖於清道光間(1821-1850)遷此。1980年陸續搬遷下山,現無人居住。屬新興村委會。聚落於山西坡呈點狀分佈。地勢東高西低,屬丘陵地帶。85戶、260人。

【上綿岙】山岙淵深多彎,從外灘觀望此岙,可謂是“迷”。因方言“迷”與“綿”諧音,遂名綿岙。因海拔較下綿岙高,故稱上綿岙。陳氏於清咸豐年間(1851-1861),從仙居鄉柘園遷此始居。屬新興村委會。聚落於東山坡呈點狀分佈。地勢西高東低。110戶、300人。

【下綿岙】山岙較深且彎,從外灘觀望此岙,可謂是“迷”。因方言“迷”與“綿”同音,遂名綿岙。因海拔較上綿岙低,故稱下綿岙。林氏祖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遷此。屬新興村委會。聚落於東山坡呈點狀分佈。東臨大海,地勢西高東低。150戶、367人。

【振興村】取“振興農村經濟”之義,故名。2000年由洪家、洪嶺頭、楊家尖3個村合併,稱振興村委會,屬炎亭鎮。2011年撤鎮並人金鄉鎮。2016年行政區劃調整後歸屬炎亭鎮。駐地炎亭鎮。轄洪家、洪嶺頭、楊家尖、岙底、斗門崗、夾底山、大木宮7個自然村。東至新興村,南至東、西沙兩村,西至金鄉鎮蔡家村,北至崇家岙村。面積3.93平方千米。596戶、2200人。耕地面積700畝,主種水稻。

【洪家】因洪氏居此,故名。據當地《洪氏宗譜》載,清康熙年間(1662-1722)洪氏遷此,聚族而居。屬振興村委會。西北靠山,聚落於海濱谷地,呈點帶混合狀分佈。60戶、300人。

【洪嶺頭】因其地四面環山,村居嶺頭,相傳為洪氏始居,故名洪嶺頭。施氏祖約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遷此。屬振興村委會。聚落於四面環山之山坳內,呈點帶混合狀分佈。115戶、550人。

「山海炎亭」炎亭鎮地名志初編

楊家尖



【楊家尖】其地近海多風,俗稱涼坪基。后冠以姓,改名楊家基。因方言“尖”與“基”音近,訛為楊家尖。據當地《楊氏宗譜》載,後唐清泰年間(934-936)楊氏族人避亂,由閩泛舟至炎亭外岙,後在此山定居。屬振興村委會。聚落於海濱山灣谷地,呈點帶混合狀分佈。70戶、350人。

【岙底】相傳,古時其地系一海岙,後海岸填了,僅留山邊一點陸地,因名岙底。鄭氏祖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遷此。屬振興村委會。聚落於岙底小平原,呈點帶混合狀分佈。三面環山,屬濱海谷地。100戶、500人。

「山海炎亭」炎亭鎮地名志初編

斗門崗



【斗門崗】因地處炎亭山崗之上,山下有一斗門,故名。王氏約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自北港水頭遷此。屬振興村委會。聚落於山坳上呈點帶混合狀分佈。南面朝海。45戶、200人。

【夾底山】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林氏遷居於此,取名夾底山。屬振興村委會。聚落於山坳中,呈點帶混合狀分佈。40戶、150人。

【大木宮】因村中有一廟,廟旁有株大樹斜倚在宮廟邊,故叫大木宮,遂為村名。林氏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從浹底遷此。屬振興村委會。聚落於山坳裡呈點狀分佈。30戶、100人。

【崇家岙村】因駐地得名。1952年為東山鄉崇家岙村。1956年隨鄉併入炎亭鄉。1956年為炎亭鄉崇家岙高級社。1959年稱炎亭管理區(大隊)崇家岙生產隊。1961年為 炎亭公社崇家岙大隊。1984年分為內、外岙村委會,屬炎亭鄉。1987年屬炎亭鎮。2003年二村合併,稱崇家岙村委會。2011年隨鎮並人金鄉鎮。2016年行政區劃調整後歸屬炎亭鎮。駐地崇家岙。轄崇家岙、浦口山、楊梅坑、峰門、坎嶺5個自然村。東至大海,南至新興村,西至山林,北至白林寺。面積3.65平方千米。2781人。以農業為主,兼漁業。

【崇家岙】因其地處三面環山之山岙內,崇氏始居,故名。民國《平陽縣誌.建置志》作崇家岙,宋末元初(1271-1279)已有崇家岙之名。為崇家岙村委會駐地。村落呈點帶混合狀分佈。500戶、2000人。

【浦口山】因此山原屬浦口村,後浦口村民遷此居住,故名。陳氏始祖由老城浦口遷此,傳7世。屬崇家岙村委會。120戶、400人。

【楊梅坑】村邊有條溪 (俗稱坑),周圍有許多楊梅樹,故名。楊氏祖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遷此。屬崇家岙村委會。80戶、300人。

【峰門】地處高山之凹,三面環山,形如山門,故名。陳氏祖由郊外坊下遷此。屬崇家岙村委會。村落呈點帶混合狀分佈。80戶、238人。

【坎嶺】地處浦口山之腰,故名半嶺。又因全村石路的臺階是一步一級的,遂名坎嶺。陳氏祖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遷此。近年村民陸續搬遷外地,現無人居住。屬崇家岙村委會。60戶、180人。

【海口村】因駐地得名。1950年為石砰鄉海口村。1953年劃歸湖裡鄉。1955年冬又劃歸炎亭鄉。1956年稱炎亭鄉海口高級社。1959年稱海口生產隊,屬炎亭管理區(大隊)。1961年為炎亭公社海口大隊。1984年改稱炎亭鄉海口村委會。1987年屬炎亭鎮。2011年隨鎮併入金鄉鎮。2016年行政區劃調整後歸屬炎亭鎮。駐地海口。轄海口、扁礁、黃坭坪、八老垟4個自然村。東至東海,南至金鄉鎮坑東村,西至金鄉鎮溪頭村,北至西沙村。面積2.43平方千米。185戶、868人。以漁業、農業為主。

【海口】因其地在沿海之山岙口,故名。據當地《楊氏宗譜》載,清同治癸亥年(1862)由水頭移居至此。為海口村委會駐地。聚落呈階梯形點帶混合狀分佈。有沙灘浴場,為旅遊勝地。90戶、368人。

「山海炎亭」炎亭鎮地名志初編

碥礁



【碥礁】因村東南海灘有礁,形似碥魚,故以礁名村。黃氏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從金鄉黃金河村遷此。屬海口村委會。聚落呈點帶狀分佈。60戶、200人。

【八老垟】據傳,因地處偏僻,村民陸續遷出,僅留八個老人看守家園,故名。吳氏祖於清同治年間(1862-1874)遷此。屬海口村委會。聚落於半山坳裡,呈點帶混合狀分佈。15戶、70人。

【黃坭坪】因地處大黃土坪上,故名。戴姓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由金鄉戴家堡遷此。屬海口村委會。聚落呈點狀分佈。20戶、70人。

「山海炎亭」炎亭鎮地名志初編

鳳凰寺



【鳳凰寺】地處鳳凰山之巔,始建於清嘉慶二年(1797),毀於文革期間,今存清嘉慶二年鳳凰寺碑,2000年重建。相傳,法師林金秀雲遊至此,觀其地山勢形如鳳凰頂立,稱之“鳳池”,於是在此修建廟宇,故名。

【海潮北寺】地處鳳凰山之坳,依山瀕海,由昌定師高徒釋西漲法師倡建於1982年,因其與前嶼山嶼的海潮寺南北遙相對望,故名。

【慶安寺】位於西沙村橫溪,建於1943年。

【安心寺】位於振興村楊家尖山,建於1957年。

【鎮東庵】位於炎亭鎮,民國三十五年(1946)拆毀,今不存。

【天主堂】原址位於原炎亭中心小學內,始建民國二十二年(1933),2000年拆毀重建於西沙村流水坑。

【基督教橫溪堂】位於西沙村橫溪,始建於1983年。

「山海炎亭」炎亭鎮地名志初編

炎亭金沙灘



【炎亭金沙灘】屬沙灘。位於炎亭鎮,因沙質細膩,色澤金黃,故名。屬“濱海-玉蒼山”省級風景名勝區,為炎亭景區的重要景點。金沙灘長800米,寬200多米。灘上焦黃色石英細沙,純淨鮮亮,是天然的海濱浴場。

【海口沙灘】屬沙灘。因三面環山,東臨大海,故稱海口沙灘。屬“濱海-玉蒼山”省級風景名勝區,為炎亭景區重要景點。位於炎亭金沙灘南面的獨立性沙灘。長300多米,寬200米。灘上焦黃色石英細沙,純淨鮮亮,是天然的海濱浴場。

「山海炎亭」炎亭鎮地名志初編

前嶼山嶼



【前嶼山嶼】因獨居灣口,眺望近在眼前,故名。位於炎亭正南,距炎亭487米,距大陸最近點0.42千米。曾名前嶼山、前樹山,2010年改稱前嶼山嶼。基岩島。陸域面積3.3萬平方米,岸線長度752米,最高點高程44.8米。出露岩石為上侏羅統高塢組熔結凝灰岩。土壤為棕黃泥土。島上長有草叢、灌木和喬木。島南部山坳有海潮寺,原為古代廢寺,20世紀70年代初信徒為昌定法師而重建。昌定法師(1894-1975),炎亭人,出家後曾在此孤嶼上結茅棚種甘薯度日,日夜唸佛坐禪,堅持戒行,過午不食,後被請為湧泉觀音院住持。昌定法師時有奇言異行,被眾徒稱為“聖僧”。因苦於膜拜者絡繹不絕,晚年又遁回前嶼山嶼,徒眾追隨至此,為其建立此寺。昌定法師圓寂前留有“無雲遮山頂,有月映波心”的偈語。寺下山腳有石井1口,井水澄碧,與海水相通,漲潮時會發出海潮音,名謂應潮井。

【炎亭內島】因位於炎亭漁港內,故名。原為無名島,2013年命名。位於東沙村東側,距東沙村19米,距大陸最近點0.01千米。基岩島。陸域面積1788平方米,岸線長度161米,最高點高程22.3米。島上長有草叢、灌木和喬木。西南面建有防波堤。

【海口新島】因其處於炎亭海口外,故名。原為無名島,2013年命名。位於彭家山東側,距彭家山238米,距大陸最近點0.01千米。基岩島。陸域面積229平方米,岸線長度54米,最高點高程4.3米。島上無植被。

【箱籠東島】因其處箱籠礁東面,故名。原為無名島,2013年命名。位於炎亭東南側,距炎亭87米,距大陸最近點0.06千米。基岩島。陸域面積41平方米,岸線長度25米,最高點高程5.7米。島上無植被。

【半屏礁】形如半幅屏障遮於海邊,故名。系明礁,高7.7米。位於流灣村東北側,距流灣村481米,在糕頭礁南1.3千米,距大陸最近點0.01千米。基岩島。陸域面積24平方米,岸線長度20米,最高點程7.7米。無植被。

【大小架礁】因礁由一高(10米)一低(7米)兩架礁石擁合,而中間又隔一溝(2米寬),故名大小架。位於半屏礁西南側,距半屏礁564米,距大陸最近點0.01千米。基岩島。陸域面積743平方米,岸線長度113米,最高點高程6米。礁石光裸,暗赤色,無植被。

【箱籠礁】系方形礁石二塊,一為明礁(高6米),一為幹出礁。兩礁基座相連,有如高機賣綃所挑的一擔箱籠,故名。位於箱籠東島西南側,距箱籠東島278米,距大陸最近點0.02千米。基岩島。陸域面積36平方米,岸線長度23米,最高點高程5.2米。無植被。

【平陽咀】系岬角。因原是分縣前平陽縣沿海最為突出的一個岬角,故名。或稱北高尾(尾,指岬角),與大漁鎮的南高尾相對應。民間流傳“南不過北,北不過南”的俗語即是指北高尾、南高尾。西距縣政府駐地靈溪29千米。系殷堆崗主脈基線750米向東北延伸人海1100米而成,面積0.57平方千米。由火山凝灰岩組成。山巔較為平坦,有馬尾松及禾草,並有導航燈座。

(本文主要參考書目《蒼南縣誌》、《蒼南縣地名志》等)



往期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