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雍正王朝》邬思道如何会知晓叛军主力藏匿在法轮寺呢?

历史茶坊


西北大军一直在西北盘桓,雍正皇帝当时已经揭不开锅了。可是年羹尧这边迟迟找不到罗卜藏丹津的藏身之处。

十万大军居然能够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消失,这本身就是一件比较奇葩的事情。到底是年羹尧不想找他们决战,还是真的找不到呢?

01年羹尧取代胤禵成为大将军,这是雍正拿皇位在赌。

雍正是不可能让自己的兄弟们再掌握兵权的,胤禵一旦再次掌握兵权,极有可能引起兵变,到时候内部混乱起来,可就没办法控制了。

所以雍正就想了办法,用年羹尧取代了胤禵。年羹尧好歹也是多年带兵出身,可以说是文武双全的人物。不过他并没有统领数十万大军的经历,这次的机会,可以说是雍正在考验年羹尧,也可以说是雍正在拿自己的皇位去做赌博。

所有阿哥们都在看雍正的笑话,只要年羹尧打了败仗,那雍正就没有脸再呆在皇位之上。而且到时候,雍正也绝对没有可能再有机会呆在皇位上。

各路阿哥们会联合起来逼宫,就算雍正不下台,也不会再掌握实权。朝中官员对雍正的领导能力,也会产生质疑,这就是雍正最担心的地方。

可是他必须要去赌,因为除了年羹尧,雍正压根就没人可以再用了。忠心的李卫和田文镜倒是有,可是他们都不善于打仗,唯一善于打仗的,就是年羹尧了。

所以雍正只能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押在年羹尧身上。只要年羹尧能够大获全胜,他这个皇位也算是能够坐稳了。

02年羹尧是真的找不到罗卜藏丹津吗?

年羹尧在西北已经找了足足一年时间,20万大军每天所消耗的粮草是非常可怕的。不过这不算什么,因为年羹尧的待遇,是任何人都想象不到的。

做了大将军以后的年羹尧,终于意识到了什么叫做权力。他能走到今天,一方面是因为雍正的提拔,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自己比较懂得为官之道,学会了钻营之术。

年羹尧在西北,完全就是一方帝王,他不要看任何人的脸色,生杀予夺的权力,简直比皇帝还要大。

皇帝杀个人还要审几遍,可是年羹尧杀个人,跟捏死一只蚂蚁没什么区别。为什么年羹尧迟迟不跟罗卜藏丹津决战,有两种说法。

  1. 第一种说法,也就是年羹尧报奏给雍正的说法,一直没办法确定敌人隐藏的位置。20万大军找了一年都没找到对手在哪儿,这比李广迷路还要尴尬。
  2. 第二种说法,年羹尧是在拖延时间。每拖延一天,那么他在西北的特权就能够多行使一天,他也能多一天时间捞钱。

现在来看,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可以结合起来看。首先就是年羹尧一直找不到罗卜藏丹津,可能找了半年终于找到了。后来他发现,寻找的这段时间,他能够捞不少钱,所以就继续拖延,这么一拖,就拖了足足半年时间。

03邬思道的到来,其实是在提醒年羹尧。

如果上面的说法成立的话,那么年羹尧便是其心可诛。雍正每天顶着那么大的压力,就是盼望着年羹尧把仗打完。

每天所花费的军饷吓死人,雍正甚至抄了江南几个康熙的老熟人的家,才给年羹尧凑齐了军饷,可能曹雪芹要恨死年羹尧了。

可是年羹尧却为了一己私利,将战局一拖再拖,事情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但是年羹尧丝毫没有察觉,依旧还是我行我素。

做个土皇帝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呢?何况还比皇帝要舒服的多,只要罗卜藏丹津存在一天,那么年羹尧就能够在西北多做一天土皇帝。

这个时候邬思道替河南押解军粮来了,这表面上是来押解军粮,实际上是来给雍正解围的。谁都看出了年羹尧的贪婪,但是这件事不好放在明处来说。

就算雍正怀疑年羹尧有拥兵自重的想法,可是这一切都是他造成的,他总不能不相信自己亲自任命的大将军吧?这岂不是让其他兄弟看笑话?

邬思道前来,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醒年羹尧,差不多得了,别得寸进尺了。可是年羹尧似乎还想拖一拖,就故作不明地表示为难,因为他压根就找不到罗卜藏丹津的藏身处。

邬思道却一语道破,叛军就在法轮寺。既然已经为年羹尧指明了方向,那年羹尧如果再推脱,可就真的不像话了。所以年羹尧只好带着大军围剿了叛军。

04那么邬思道为什么能够知道叛军在法轮寺呢?

很多人说这是导演安排的,不过我们可以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的罗卜藏丹津手里也有十万大军,不是一个小规模的人马。

20万的大清铁骑,在西北转了一年都没有找到罗卜藏丹津的位置,可见这帮人躲在了一个比较隐蔽的地方。

那么西北隐蔽的地方有很多,为什么邬思道会看中法轮寺这个地方呢?因为十万大军需要源源不断的粮草,这跟雍正所担心的一样。

雍正每天都在发愁,手里的20万大军每天的粮草该如何供给,同样的问题,罗卜藏丹津也有。

可是为什么罗卜藏丹津的十万大军,偏偏不动声色地就有了这么多粮草呢?答案只有一个,这帮叛军,躲在了当地人居住的地方。

极有可能是跟当地人混在了一起,而且得到了当地人的资助,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支撑一年时间,却没有露面。

这件事邬思道看得出来,年羹尧也能看得出来。所以我认为法轮寺就是这么一个当地人较多的聚集地,年羹尧最初肯定是万万想不到,罗卜藏丹津居然这么大胆子。

可是后来想通了这一点以后,也就没有执着地再往前走一步了。这就是为什么邬思道能够发现叛军位置的主要原因。

05雍正皇帝知道年羹尧拥兵自重吗?

我估计雍正当时已经有所察觉,年羹尧的20万大军,不可能连叛军的一点影子都摸不着,唯一的解释,那就是年羹尧包藏祸心。

不过雍正对年羹尧非常了解,他明白年羹尧就算是胆子再大,也没有谋逆之心。他只是想要借助大将军这个位置,在西北多捞点钱。

那么雍正为什么不揭穿年羹尧呢?三个原因。

  1. 第一,年羹尧事关重大,手握20万雄兵,一旦现在揭穿年羹尧,可能就会引起兵变。对手尚未消灭,自己就先乱了,这不是雍正想要的。
  2. 第二,年羹尧是雍正最信任的心腹,是雍正一手提拔上来的大将军。如果年羹尧在这个时候被雍正拿下,那么雍正的那些兄弟们,又会借此讽刺雍正一番。
  3. 第三,就算雍正排除心理障碍拿下了年羹尧,那这一仗也没法打下去了。主帅都被抓了,军心自然是不稳的。军心不稳的情况下打仗,不可能获胜。

所以雍正一直忍着,直到他忍不住了才会爆发。而且在击败罗卜藏丹津之前,他是绝对不会忍不住的。毕竟国家大义,比他个人的好恶要重要的多。

结局:年羹尧惨淡收场,法轮寺时就埋下了祸根。

年羹尧的结局是比较悲惨的,其实这个时候就已经埋下了祸根。在邬思道点拨过他以后,年羹尧终于意识到了,如果皇帝撑不下去了,那他这个大将军也是会当到头的。

所以年羹尧只好带兵平叛,最终消灭叛军班师回朝。这件事得到了雍正的大加赞赏,雍正甚至将年羹尧看做自己的恩人,是大清国的恩人。

年羹尧本人其实对西北的职位还是比较留恋的,为此他向雍正提出了一系列比较过分的要求,这些都被雍正一一答应。

不过雍正已经非常不高兴了,毕竟年羹尧回来以后,并没有显得谦虚小心,反而狂妄自大,看来历史书都读到了狗肚子里去了。

难道萧何、徐达的智慧他就一点也没有学会?他还真的没有学会。所以这直接导致了雍正对年羹尧下手。

雍正将年羹尧从大将军,一路往下贬,一直贬谪成为了看城门的小吏。年羹尧最终还是逃不过被雍正赐死的下场,其实这是雍正所有情绪的集中爆发,从年羹尧找不到法轮寺开始,雍正本就打算发作了。


江湖小晓生


已经有很多人分析过“灯下黑”的故事了,在这里,我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邬思道为什么知晓叛军主力藏在法轮寺?他一不是主帅,二不是谋臣,三不是兵士,他哪里知道?他根本就不知道。

但是他知道有一个人一定知道,这个人就是主帅年羹尧。

为什么说邬思道知道年羹尧知道叛军的主力,这当然来源于曾经的经历。江夏镇事件是邬思道了解年羹尧的开始,从那一刻起,邬思道就知道年羹尧杀伐太重,坚决果毅,难以控制。于是,邬思道建议派出李卫对年羹尧进行监视,以便控制年羹尧。这是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年羹尧送礼事件。年羹尧共计送礼四次,包括给上书房大臣张廷玉,每一次送礼的动机并不单纯,张廷玉能看出年羹尧的“慧根”,自然也逃不过邬思道的眼睛。这说明什么?说明年羹尧虽是雍正府邸的奴才,但是却有着“择良木而栖”的投机心态。

第三件事,老四胤禛给年家抬旗之后,遇上西北平叛的事儿,邬思道建议举荐老十四出任大将军王,年羹尧则出任陕甘总督,以牵制老十四在西北的兵马。但是,年羹尧回京之后,没有首先到老四胤禛那里,却跟着老十四跑到八爷府上去了。像年羹尧这样的人,难道真的连“忠心事主”这点规矩都不懂吗?明明就是在向老四胤禛寻求更高的价码和赌注嘛。害的邬思道连忙将心有爱的年秋月让给老四胤禛做侧福晋,以牢牢拴住年羹尧蠢蠢欲动的野心。

有了这三件事,换做是谁也基本看透了年羹尧。他是一个不安分的人,随时在进行着政治选择和博弈,以便换取更大的价值和利益。

西北的战事几乎掏空了大清的国库,即使雍正成立了军机处,也难以维持继续战争带来的巨大消耗,如果西北的战事没有一个大胜的结果,雍正的位子只恐难以坐稳。这就是最大的政治时局。

也该邬思道出马了,因为时局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年羹尧对利益的博弈很可能带来毁灭性的结局,邬思道既然将胤禛送上了帝王宝座,同样也能送佛送到西,再送他一程。

很显然,年羹尧手握雄兵,养寇自重。邬思道看得很真切。

你当真以为雍正皇帝不知道年羹尧的动机吗?当然知道,要不然,也不会去迎娶年秋月了。那既然知道年羹尧的动机,为什么雍正又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呢?因为雍正的手里除了个老十三就再没有可胜任之人了。老十四倒是行,可不是一路人啊,用老十四的风险比年羹尧更大。雍正那会儿还离不开老十三,故不可能派老十三出征。

可以说,雍正是把宝全部压在了年羹尧的身上,希望通过这一战的胜利,来奠定自己的统治基础。有人说,雍正就不怕年羹尧反吗?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雍正担心的并不是年羹尧养寇自重,他担心的是年羹尧因为养寇自重而导致国家会因为这场战争被拖垮,从而使得自己的统治无法稳定,岌岌可危之下被八爷党或者其他政治势力所颠覆。

他并不害怕年羹尧反,因为他可以通过曾经牵制老十四的办法牵制年羹尧。

当雍正的统治无法继续或者被颠覆,年羹尧同样会遭遇厄运的到来,也就是说,年羹尧的命运实际上和雍正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邬思道必须为他点破这个关口,而要突破这个关口,唯一的办法就是年羹尧对罗布赞旦增进行决战,结束这场消耗战。

叛军的主力在哪里对于邬思道或者雍正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快速结束这场战争,以确保雍正岌岌可危的统治基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邬思道希望年羹尧能够明白这个道理。

粮道是解决叛军生存的血脉,作为领兵多年的大将军,为什么就不知道断粮道,还是在邬思道的提醒下恍然大悟,这个戏也演得太过了吧?所以,邬思道显然是看透了年羹尧的心理,他哪里是不知道叛军的主力在何处啊,分明就是养着叛军寻求自重啊。

在邬思道的点破之下,年羹尧应该是明白了与雍正利益关系共同体的原理。所以,大家都是明白人,随邬思道往哪里指,叛军就该在哪里。你说是“灯下黑”的法轮寺,好吧,就在那里。你若指向别处,结果当然也是一个样。

其实,邬思道真的不知道叛军主力在哪里。但是他知道,年羹尧一定晓得。


青灯问史


邬思道给年羹尧指出叛军的藏身之处,他给过理由,就是所谓的“灯下黑”。

年羹尧忽视了“最危险的地方,恰恰是最安全的地方”这条至理名言。


不过这个理由貌似很牵强。因为邬思道去西宁大营之前,他一直待在离青海有千里之遥的河南,前线的具体情况他并不清楚。然而他刚到西宁,跟年羹尧随便聊了几句,在地图上随便看了几眼,居然就能非常肯定的指出叛军位置就在法轮寺。

这未免太扯了!

毕竟,硬要说“灯下黑”,那西宁周围可以躲藏的地方太多了,可以“灯下黑”的地方多了去了。凭什么就认定是法轮寺呢?


所以,要解释清楚邬思道为什么知道叛军躲藏的位置,就不能只看电视剧。真正的答案要从原著小说中寻找。

在原著小说中,作者是这样解释的。

正当年羹尧在为苦于无法找到叛军藏身之处而焦头烂额时,一个叫汪景祺的人走进了他的大帅营帐。

PS:汪景祺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年羹尧的幕僚。不过这人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中没有出现。在小说中,他原先是索额图的谋士,索额图倒台后又投奔胤禩。他之所以要帮助年羹尧找出叛军,是因为他窥探出年羹尧有当叛徒的潜质,想拉拢年羹尧叛乱。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小说中汪景祺也不确定叛军的位置,他其实也是猜的。

汪景祺对年羹尧说:我估计叛军就在离大营只有几十里外的“塔尔寺”。(原著小说中叫塔尔寺,电视剧里面改为法轮寺)

年羹尧反问:你凭何认定就在塔尔寺?

汪回答到:我有三个理由。

第一,如今青海四周已被围得水泄不通,罗布藏丹增虽然是游牧部落,但他们也照样离不开粮食。而现如今他们能坚持住,即证明他们现在有吃有喝。

第二,为什么他们能有吃有喝?因为塔尔寺里有吃有喝!

第三,为什么塔尔寺有吃有喝呢?因为塔尔寺是先帝敕封的黄教总寺,它不但有在青海筹粮和去内地买粮的权力,并且它还能得到朝廷调拨的粮食。换而言之就是说,罗布藏丹增现在吃的粮食,就是你年羹尧拨给塔尔寺的皇粮!

说到这里,答案就一目了然了。原著中汪景祺对叛军位置的猜测,主要有两点依据。

①:喇嘛和尚这些修佛之人也会叛乱,但年羹尧却疏忽大意了,导致他没想到和尚喇嘛也参加了叛乱。

②: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年羹尧只盯着远处,却忽略了叛军恰恰就躲在自己眼皮子底下。

应该说,第一点才是最关键的。因为这才是年羹尧忽视了“灯下黑”的大前提。

然而,如此关键的线索依据,当年央视在拍电视剧时,却把它删掉了。只强调年羹尧被“灯下黑”了,却不解释他为什么会被“灯下黑”,继而又导致当邬思道指出叛军躲藏在法轮寺时,观众们一头雾水,表示看不懂。

可能,电视剧版的编剧是想突出邬思道的神机妙算,但说实话,这个改动很突兀,说服力不如原著小说。

毕竟邬思道是从河南来的,作为远在千里之外的人,随便看一眼地图就能判断出叛军的位置在哪里,这也未免太玄幻了吧?

这恐怕只有《三国演义》里面,半神半妖的诸葛亮才有这种本事吧?


总结。《雍正王朝》电视剧中关于年羹尧平定罗布藏旦丹增叛乱的情节,是基于原著小说改编的。改编的较为差强人意,不是很精彩。剧情除了凸显邬思道的厉害之外,其他人都沦为了陪衬,尤其是年羹尧这位清朝名将被黑的最惨,除了杀人就是骂娘,完全看不出名将该有的风采。

另外,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原著小说,都不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历史上真实的年羹尧平罗卜藏丹津叛乱,远比电视剧和小说要简单的多。年羹尧从出兵到剿灭叛军,仅仅用了三个月时间而已,可谓是摧枯拉朽。

当然了,电视剧也不是全无亮点。邬思道提到的“灯下黑”,在当时确有其事。

比如原著小说中提到的的塔尔寺,在现实中真正存在。这座寺位于现在的湟中县城,离西宁市区的直线距离不到五十里。

雍正元年,罗卜藏丹津叛乱时,身为西北地区佛教中心和黄教圣地的塔尔寺就参与了叛乱,这让年羹尧也非常惊讶。


(现在的塔尔寺)

当然,叛乱最后被年羹尧剿灭了。


Mer86


雍正王朝中为什么邬思道知道叛军主力藏在哪?邬思道:我瞎蒙的!

一、

年羹尧是何许人也?

年羹尧是雍正帝在府邸时的包衣奴才,是雍正帝的铁杆部下之一,也为雍正帝的即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他骨子里又是一个比较自卑的人,之所以这样说,完全在于他的种种表现:

别的人树立威信往往靠个人魅力,比如老十三胤祥,或者是显赫的家世,皇子们都是这个类型,而年羹尧树立威信只有两条,那就是萝卜和大棒。

听我的,给你萝卜吃,不听我的,那就只能大棒伺候,要么站队效忠,要么金钱开路。这也是年羹尧长期以来的为人之道和做事的原则,他打算要主子知道的事情,即使花再多钱,杀再多人,都要让主子知道,他不想让主子知道的事情,即使跪死在院子里,也半个字不吐。

他后来当上大将军以后,开始飞扬跋扈起来,这其实也比较好理解,有一种小人得志的感觉。但凡一个人掌握了一项独有的权力,他往往会把这项权力发挥到极致,年羹尧就是这样一个人。

只是在那个特定的时期,要想打赢仗,也确实需要这样的人,并且年羹尧之所以变成这样,雍正帝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比如他表面是追逃犯,实际上是借报老四胤禛在江夏镇下马之辱的仇,竟然血洗了江夏镇,这跟老四胤禛当年放下的一句话有很大关系:

“以后谁也不许再提江夏镇!”

当然,顺便自己也发了一笔小财,但是他只字没提!

比如刚出任大将军后,为树立军威,竟然白白牺牲掉富宁安的几万兵马,连老十三胤祥都看不过去了,结果雍正帝一句话就怼回来了: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啊。再说了,为了大局,有时候也不得不这样做!”

甚至因为老九胤禟跟雍正帝不合,年羹尧就敢让他当众下跪……

二、

雍正帝的忧虑:

由于西北战事迟迟没有进展,雍正帝愁的天天烧香拜佛,并多次催促年羹尧速速决战。

要知道,此时的国库已经被掏空;而雍正帝先前的追缴户部欠款也以诺敏案的爆发而失败;好不容易举行一次科举考试,还牵扯出一个科场舞弊案;老八胤禩一伙还通过铸新钱,赚取中间的差价……

为了打赢仗,雍正帝不惜让李卫抄了几名大员的家,这其中就包括了曹雪芹家,即使这样,也已经到了强弩之末了。

朝中大臣,尤其是老八胤禩一伙的,就等着雍正帝崩盘呢,一旦崩盘,天下大乱……

年羹尧这边则对叛军主力形成了合围之势,用他们的话讲叫“关门打狗”之势,只是迟迟找不到叛军主力藏在哪!

这时候的年羹尧痛斥手下,说的是:

“你们知道整个大军一天要花多少银子?二十多万,就这样拖下去,就连皇上也坐不稳了。”

也就是表面上年羹尧也替雍正帝着急,甚至下令杀掉那几个没有打探到敌情的士兵,看起来是那样的忧心忡忡。

其实,他完全是装的,他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在做样子给别人看,大家仔细看他杀探子兵之前是跟谁说话呢?

正是伊兴阿:

“伊兴阿,派去的探子都回来了吗?”

“回大将军,都回来了,仍然没有叛军的下落。”

“斩!都给我斩了!”

而伊兴阿是谁呢?

是雍正帝安插的眼线啊,之前老九胤禟带去的十名侍卫被年羹尧收买后,也是伊兴阿汇报雍正帝的。后来除掉年羹尧大将军职位的时候,张廷玉也是派人给伊兴阿将军送的密信。

三、

年羹尧为什么迟迟不决战?

年羹尧此时想的却与别人不一样,他要最大限度的巩固自己的大将军位置,尤其是在西北四省的位置。

所以,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跟叛军决战的,说到底他就是在探雍正帝的底,到底能支撑他到什么时候,支撑的越长,他在西北的地位越巩固,况且这时候他的大将军位置并不稳!

他本想让那些西北官员们也簇拥在他的手下,结果就出现了甘肃巡抚范时捷求见,年羹尧听了他的汇报以后让他回去的,结果他一句话惹毛了年羹尧:

“我已将我们甘肃的难处,禀告了岳钟琪将军,请他驻守松潘……”

年羹尧此时的内心是愤怒的,你竟然禀告岳钟琪,难道不知道我才是大将军?你这个巡抚还想不想当了?

于是甘肃巡抚范时捷直接摘了帽子,说不干了,回家伺候老母去了……

然后年羹尧就气得拿刀扎帽子,其实他扎的不是帽子,是自己的位置,因为粮草就要供不上了,而自己还没有完全掌握权力。

果然如此,因为邬思道已经来了,留给年羹尧树立威信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邬思道也算跟年羹尧是老交情,俩人寒暄完后,直接就步入正题了,邬思道先问:

“你知道……找不到叛军决战,是有什么样的后果吗?”

年羹尧当然知道啊,再不决战,皇上的位置也不稳了啊。

邬思道又讲了目前朝廷的难处,意思就是告诉年羹尧,是时候该决战了,再不决战,一旦雍正帝崩了,你的大将军生涯也到头了。

随后年羹尧为自己找借口说找不到叛军主力决战啊!

四、

破局者邬思道:

年羹尧辩解一番后,突然就拔出了佩刀抚摸,以此立志,但是邬思道一句话就给他点了题:

“你处处算无遗策,为什么就没有想到我军需要庞大的军饷开支,难道叛军就不需要军饷开支?”

我们仔细看年羹尧的表情,他是先斜了邬思道一眼,随后眼珠明显的一转,一副被人识破心机的表情。

被戳破心思的年羹尧眼睛左右转个不停,随后恶狠狠地对邬思道说:

“我要立刻截断内地运往青海的粮道,就是饿死青海的全省人也在所不惜!”

这年羹尧实在是狠,为了辩解竟然说出这样的话来,目的很简单,你邬思道说的好啊,到时候青海全省的人都饿死了,别怪我!

最后邬思道实在是没辙了,索性直接表明了态度:

“你为什么不问问我,叛军的主力在哪呢?”

随后俩人看了一张地图,大家仔细看这张地图,总共就没有标注几个地点,顶多一只手就能数过来,而且法轮寺标注的那么大,年羹尧怎么可能不派人去看呢?

而且法轮寺总共多少人?每个月有多少粮食运过去,他不知道吗?

所以当邬思道指出叛军主力就在法轮寺的时候,年羹尧的眼睛明显的一闪,他知道,到了决战的时候了。

看到年羹尧一脸迷惑的样子,邬思道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这就叫灯下黑!”

你以为这是说发现不了叛军吗?当然不是,他其实说的是年羹尧的心思,不要被灯下的黑暗蒙蔽了自己,再拖下去,对谁都没有好处。

而邬思道之所以能指出叛军所在地,一方面他是临时分析的,另一方面则完全是瞎蒙,因为他和年羹尧话说到这个份上,叛军主力在哪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年羹尧已经明白了自己的处境,说的再明白点,叛军的粮草是不是就是年羹尧提供的呢?他是不是在养寇自重呢?这玩意谁说的清?

而叛军真打起来是要命的,年羹尧万不会拿大军开玩笑,所以,即使邬思道没有蒙对,年羹尧也会找到叛军决战的,说到底这俩高手过招,只不过是演了一场双方都心知肚明的戏而已!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在《雍正王朝》里,不但邬思道知道叛军主力藏在法轮寺,甚至雍正、年羹尧、岳钟琪也知道;连西宁种大白菜的老兵也知道。但是打完了仗,年羹尧的白菜就吃不完了,只能吃菜心不嫌浪费了。

西北平叛打仗,年羹尧算的账和别人不一样。


在剧中,茫茫大漠,年羹尧抓耳挠腮地一批批地往外派斥候去找叛军主力,可翻遍了西北,都没有找到叛军主力。这其实都是做给雍正和朝廷看的。

年羹尧何许人也,不必赘述。但是在《雍正王朝》中花了那么多镜头给他做注解,就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无利不起早”的角色。从四川到安徽,杀了江夏镇那么多人,为的是几百万两银子。

朝廷供应军饷是年羹尧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而在西北二十万大军集结在一起,随时准备和叛军主力决战。可是年羹尧真的急着决战吗?非也。每天全国的粮草都往西北运,大军一天消耗的粮草都在几十万两银子。但是这些银子真的都用于大军了吗?


显然没有,否则就没有那段甘肃巡抚范时捷多次跟年羹尧要帐篷而不得,最后因为求年羹尧未果,而去找岳钟琪,最后惹恼年羹尧,而被迫辞官的事情了。

年羹尧甚至还借着饮食的名义,做着生意。

那么军费里的这大部分钱哪去了?从后来的年羹尧的伙夫口中得知,年大将军在西宁专门有块地给他种大白菜,每天从四川运送瓜果蔬菜的也约有几千人。


而年羹尧在西北啃的啥?没错,羊腿。而年羹尧在后堂设宴请胤禟吃的伙食,也没见着多珍贵。

那这些问题就来了,年羹尧的菜种给谁吃了?在军队里,几千人的伙夫班从来都不是供应一个人伙食的,而是可以供应十万人的伙食。而这些人根本不是供应伙食给年羹尧的二十万兵马的。


他们实际上是在做生意,和谁做生意?和西宁的那些喇嘛们。可是那些喇嘛们实际上根本没有那么大消费力,但是围困半年之久。西宁的叛军们有这个消费力,十万人马也是要吃饭的。

年羹尧打死也不能和叛军直接交易。当年袁崇焕、毛文龙和蒙古和后金做粮食买卖,最终这事永远说不清,成为了罪证。所以年羹尧也没那么傻,他只和喇嘛做生意,至于喇嘛和其他谁做生意,说破大天赖不到自己身上。

而朝廷为了西北平叛立威,几乎把全天下的银子和粮草都往西北运。而年羹尧从中吃点回扣,拿出来继续做生意,扩大自己的财富。这对于年羹尧而言,是“最佳賺钱模式”。没有比这个更完美的模式了。


但是万事都有临界点,是邬思道出马的时候了。

河南的粮草只筹到一个零头,只有5000石。意味着天下粮草即将枯竭,这就不能够长期维持年羹尧想要的状态了。而雍正此刻也已经骑虎难下了,既无法和年羹尧撕破脸,也无法继续供应下去了。所以邬思道知道,只有自己出面点出问题症结,又避免撕破脸,给各方都留足面子。


所以邬思道押运粮草到了西宁大营的时候,和年羹尧坐下来的第一句话就直奔主题,是时候该动手了,天下粮草差不多了,人也都得罪光了,你现在如果不打或者打不好,大家就都玩不下去了,皇上位子也坐不稳,你就更要完蛋啦。

看到年羹尧开始犹豫了,邬思道干脆把话说深点,亮工啊,当初你误就误在没有切断叛军的粮草啊。年羹尧听到这话,紧张起来,青海早就水泄不通了,这粮道岂不是故意放的吗?这个明眼人只要往这个方向一想,特别是雍正如果也往这个方向想一下,年羹尧你就是千古罪人啊。


但是年羹尧立马开始赌咒发誓,就算是饿死全青海,也不让一粒粮食流进来。以证明这的确是个疏忽。

但是立马枪头一转,我每天都在找叛军主力,可是就是找不到。不但给自己解套,还故意把难题抛出去。你看不是我不想打,而是的确找不到敌军主力。


邬思道呵呵一笑,我知道。因为邬思道只要找到喇嘛们在哪?就能找到叛军主力在哪?法轮寺周边又有水流经过,正好可以屯兵。

邬思道给年羹尧留足了面子,指出年羹尧思维定势。

叛军驻扎的法轮寺离年羹尧大营不足百里,这就是“灯下黑”,意思就是“利用对方的思维定势,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

实际上年羹尧的“思维定势”并不是看不到叛军究竟在哪里。而是在于他一直在算小账,他如何利益最大化,从而忽略了“崩盘”的危险。

剿了叛军简单,但是一旦罗卜臧丹增的叛军被剿灭。朝廷供应的军饷粮草即将逐步缩减。而自己在这块的收益将大幅缩水;


而叛军被剿灭后,自己种的几千亩大白菜就得自己消费了,光吃菜心也是猴年马月吃完?养的猪也就吃一块小炒肉,不知何年吃完?更关键的是,这部分收入也将大幅缩水。

所以在水泄不通的地方,罗卜臧丹增最终还是神奇地带着部分人马逃跑了。而换来的是整个西北的防务军费不能缩减,即便雍正亲自开口,也被年羹尧给否了。

在当上抚远大将军,准备与叛军开战之前,年羹尧的名望和利益达到了巅峰。但是自从开战以后,年羹尧的利益逐步被缩减。到后来雍正竟然拍了个孙嘉诚来搞“火耗归公”。年羹尧与雍正的共同利益就越来越少,方向也就越来越不一致了。



炒米视角


年羹尧是否知道叛军就藏匿在法轮寺,答案必然是肯定的。

这里先给大家讲一个正史中关于年羹尧的故事。年羹尧在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的期间,在一次勘测地形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很远很远的地方突然有一群鸟从树林中飞出,这个时候年羹尧马上意识到,此时无风,而鸟群受惊逃走必然是有人进入,于是马上派兵前往,直接消灭了一股叛军。这个故事说明,年羹尧是非常聪明,并且是非常善于把握战场局势的一名文武全才。

《雍正王朝》中的年羹尧亦是如此,实际上年羹尧不会不知道叛军主力在哪里。一方面,年羹尧已经在西北任职多年,也与准格尔和青海地区的叛军打了多年的交道,对于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宗教势力影响等等必然是非常的了解,不可能对于叛军主力的动向没有任何反应;另一方面,年羹尧已经派去了探马,就是用排除法也能确认叛军的位置了。

既然年羹尧已经知道了叛军主力在法轮寺,那么为何派出去的探马和斥候,以及其他的将领没有发现和察觉呢,特别是雍正派去的伊兴阿等人,也没有发现叛军主力的动向呢?

一来,年羹尧作为军队统帅,在安排军事行动和探查方向的时候,必然是可以避开了法轮寺等地区,这样就不会是的目标予以暴露;

二来,在信奉藏传佛教的青海地区,内地而来的军事必然不敢在寺庙地区贸然造次,引起不必要的民族和宗教冲突,这也使得寺庙成为了叛军最好的保护。

三来,法轮寺离着西宁太近了,这个位置反而为人所忽略。

可是年羹尧就是按兵不动,不去找叛军进行决战的原因就是在于,此时的年羹尧并不想就此终止这场战争,只有战争继续打下去,继续增加雍正的负担,增加雍正的危机感,才能在自己获胜之后,得到雍正更多的封赏与回馈。更为重要的,年羹尧更是需要借助战争来不断打压身边其他势力包括雍正的亲信,同时培植自己的力量,这样才能让自己真正成为西北的“土皇帝”。

所以,面对近在咫尺的叛军主力,年羹尧选择了拖而不打,这样就让国家继续因为西北的战事,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年羹尧的部众们无法找到的叛军,却让邬思道一语点破了。

以河南巡抚田文镜府上押粮官身份出现的邬思道,第一次进入青海地区,确敏锐的感受到了叛军位置的所在。

首先,邬思道非常清楚此时年羹尧的想法。

邬思道与年羹尧交情非常之深,两人的关系也是非常的密切,因而邬思道对与年羹尧是非常了解的,不是年羹尧不知道叛军在哪儿,而是不愿意尽快结束这场战争,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代价而沽,殊不知,这样一拖就把雍正陷入到了极为不利的境地。

其次,邬思道准确的判断出叛军必然与宗教势力有联系。

年羹尧已经掐断了青海所有的出入口,在青海实施了戒严,也就是说一般的贸易和物资交流都受到了限制,但是叛军还能够继续维持,并且是在没有大规模的进行军事转移、暴露大军踪迹的情况下完成的,必然是就地补给。

能在这个时期做到这一点的只有青海的寺庙和宗教势力了,一方面便于隐蔽,另一方面则可以不受影响的继续从内地征集粮草,再加上年羹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让叛军撑到了现在。

再次,邬思道料算到了叛军的距离不会远。

这就又要提到年羹尧了,叛军的距离如果过远,那么年羹尧必然进行中军大帐的转移,以求能够在他想要消灭叛军的时候尽快消灭叛军,以免除后顾之忧,增添新的不必要麻烦。

所以,邬思道认识到,此时的叛军主力必然是在距离年羹尧并不远的寺庙地区,而法轮寺就此进入了邬思道的视线之中。

邬思道的一句“灯下黑”让年羹尧即可出兵,平定了叛乱。

邬思道并没有直接道破年羹尧的“虚伪”,而是在与年羹尧的交谈中,拿来一盏灯,放在地图上,这个时候灯柱的影子正好将法轮寺完全遮住,而年羹尧也心照不宣的明白了邬思道的用意。

一方面,此时的雍正因为年羹尧在西北的战事不利,已经到了极为不利的境地,在这样拖下去雍正垮台了,年羹尧自己的必然也将无法自保,邬思道这是催促年羹尧出兵,为的是要年羹尧帮助雍正稳定皇位,更是要年羹尧借此以自保。

另一方面,邬思道用这招灯下黑,也是在提醒年羹尧,年羹尧玩儿了一手灯下黑,“藏住了”叛军,但是雍正也在玩儿灯下黑,年羹尧自以为是西北的土皇帝,但是一切依然能为雍正所掌握,他这也是要年羹尧你能调整自己,好自为之。

最终,年羹尧明白邬思道的第一层意思,带兵迅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但是年羹尧并没有愿意接受邬思道的第二层意思,居功自傲,最终为自己惹来了杀身之祸。


雍亲王府


邬思道不可能知道叛军主力藏在哪,但邬思道断定年羹尧知道。

青藏高原接近200万平方公里,您要是去过,一定会明白,当地部落的10万兵马找个地方躲起来,故意不让找到,是根本找不到的。

我十几年前,在青藏高原呆过大半年,有高速公路,越野车队,卫星电话,氧气机,高原反应药物这些现代设施和保障,还有向导,到牧区找个小地方都千辛万苦,数次遇到生命危险。一个乡到另一个乡,通常几百公里,一个村到另一个村,几百里地很正常,路上一旦遇上强对流,坏天气,车坏了,就是等死,凭运气,这还是现代。没去过西部的现代人,不会明白这些情况,也很难想象。

电视剧那时候是清雍正朝,人口更少,地方更荒凉,行动更不便,保障更少,风险更多。

所以年羹尧说找不到叛军,谁也不会怀疑,那太正常了。

邬思道不是西北人,要说他仅凭推断,能知道叛军在那,除非他是神仙。西北当地人,除了熟悉地形,还有特殊的生存技能,那些生存手段出了西北,很难想象。

但邬思道太了解年羹尧了,年羹尧在西北大营飞扬跋扈,穷奢极欲,说明了他对平叛,已经胸有成竹,只是在拖延时间,谋求他想要的资本。

电视剧里的年羹尧,除了西北大营,和贬到杭州临死前的表现,除了这两段的飞扬跋扈。还有很多别的剧情,康熙朝的表现,九子夺嫡时的表现,任西北巡抚总督的表现,初任大将军时的奏章与表现,都显示他是个隐忍,谨慎的人。看电视的都能看出来,何况曾与他朝夕相处的邬思道。开始嚣张跋扈,说明他已经胸有成竹,形势不明时,年羹尧始终是个隐忍,谨慎的人。

邬思道断定他在拖延,他想等到朝廷濒临崩溃再出手,才会政绩最大化,所以见面一句“灯下黑”,已道出玄机。灯下黑,说的不是叛军,是年羹尧。

另外,《雍正王朝》里,对于邬思道的每个谋略,因为所以都交代的很清楚,唯有这次,一句灯下黑,没有别的交代了,说明什么?他知道的是年羹尧,不是叛军在哪。

邬思道已经看出来了,年羹尧还敢再拖吗?年羹尧其实更怕邬思道是雍正派来的,那样彻底玩砸了。

只针对电视剧,不针对正史。


杜新治


邬先生之所以知晓叛军的藏身之地法轮寺,主要是年羹尧没有断绝青海通往内地的粮道,叛军在往西北走私粮食的过程中,暴露了法轮寺。

有关法轮寺的情况,年羹尧应当是清楚的。

罗布藏丹增、阿拉布坦拉扯起来的叛军,人数足足有十几万人之多。这么一大堆人聚集在法轮寺一地,要想对周围一点都不造成动静,几乎是不可能的。

时间久了,难道年羹尧会一点都察觉不出蛛丝马迹来?

唯一的解释,就是年羹尧故意向朝廷隐瞒叛军的方位动态。为的就是避免雍正胡乱干涉青海前线的战事,以便让自己能够准确捕捉到最有把握的决战时机。

年羹尧的考虑极有道理。

当初传尔丹之所以兵败,就是因为康熙太过渴望一场胜利,兵部一天一道命令催促他与叛军决战,因而导致传尔丹轻敌冒进、一败涂地。这次富宁安擅自率领8万人马单独行动,又被叛军包了饺子,可见叛军的战斗力十分彪悍,不是轻易能够击败的。

真实情形也正如年羹尧所料。雍正曾顶不住前线每天巨额的军饷、军粮消耗,想改动一下年羹尧的用兵方略,要不是通晓带兵的十三爷阻止,雍正这个军事“门外汉”保不齐就要胡乱干涉了。

这一战,年羹尧是输不起的,甚至连雍正都输不起。年羹尧要打赢,就必须立足于青海战局的真实情况,寻找最有利于自己的战机。

而在战机出现之前,年羹尧最好是连叛军主力的位置都假装找不到。否则雍正和朝廷的言官们,势必会天天给年羹尧巨大的压力,逼他与叛军决战。

对法轮寺的叛军,年羹尧也不能逼得太急。他之所以不切断内地通往青海的粮道,为的就是给叛军“一条生路”。如若让这十几万人吃不上饭,他们势必饿急了跑出来与年羹尧打仗。在没有全胜的把握之前,年羹尧不希望看到与叛军交战的情况出现。


再来看看叛军四周,新疆、西藏等地本身也是自给自足都困难的贫瘠之地;南面的四川有岳钟琪在松潘一带的兵马,年羹尧有此安排,为的就是阻拦叛军去骚扰他出任过总督的四川大本营;再往北,各蒙古部落也不是很好惹,叛军不会轻易朝这个方向出动。

看来看去,也只有陕西、河南一带,能够通过走私途径获取叛军需要的粮食。

邬先生也许就是通过这些走私路线,最后得知的叛军主力藏身之地——法轮寺。而且,他也大概猜到了年羹尧此时心里的打算。


于是,邬先生主动向田文镜接下了押解粮草去青海的差事,目的就是要到西北军营说动年羹尧与叛军决战。

邬先生虽然没有面对面明说,但几句话下来,年羹尧竟然发现邬先生对西北的情形知道得一清二楚,甚至连法轮寺藏有叛军的机密也都知道,所以当即明白自己是再也拖延不下去了,只能孤注一掷得出兵决战了。


剧透历史


年大将军顿兵西北,日耗23万两白银,粮草无数,以致天下困顿!2万担军粮派到了田文镜处,而河南省实在缴不起,作为拿八千两银子一年年薪的邬思道,当然看在眼内,为主分忧了!自动请缨押还粮草也在情理之中。他老人家不穿官服,平民打扮,与微服私访差不多!就是一个化妆侦查的!这样,沿路的叛军看这个平民打扮的外地老人家脸生,而且是残疾人!提防之心当然放下了,以邬思道的道行,扮演平民的叛军当然逃不过他的法眼了!再者,环顾年大将军的防区只有法轮寺具备拥有水、草、粮等作战物资。物资储存在寺庙里谁也发现不了!而且,他们是当地的游牧骑兵,年大将军派出去的侦查兵个个都是熟人!想发现这些物资根本不可能!邬思道指的:灯下黑!就是这种情况。叛军几万人马选择这里就是为了可以随时对年大将军的中军大营发动致命一击!一举击垮清朝在西北的最后军事为量!总之,邬先生来得及时,在叛军动手前,先下手为强一举歼灭!保住了大西北永远留在中国的版图内,为西北停止杀戮创造条件!所以,一进大帐气定神闲,一声:亮工!就真是威镇西北,在大西北敢叫“亮工”的人就是活得不奈烦了!能叫亮工者,整个西北唯有帝师邬思道而尔!但是,在指导老年破敌的同时,也犯了雍正的大忌!以白丁之身,没有请示皇帝,就指挥年军部队,动了雍正军权!后来,雍正趁黄河发大水,秘密到河南,就是为了邬思道,但是聪明人邬先生早已经闻风先遁,隐居而存身去了!


毕生高人



邬思道在《雍正王朝》里是神一般的人物,对于藏在法轮寺的叛军自然也是心知肚明。当时的邬思道正在河南做田文镜的师爷,得知河南送粮官悉数都被年羹尧杀了,没人再敢去送粮,这时邬思道自告奋勇承担起了运粮的重任去了年羹尧那里。


对于邬思道的到来,年羹尧是想不到的。基于他们过去的交情,年羹尧自然是不会为难邬思道的。年羹尧脑海里也马上有了一种错觉,是不是雍正给邬思道密旨,让邬思道来的。而邬思道和年羹尧推心置腹之下,邬思道很快点明了叛军的位置,就是离自己大军不远处的法轮寺。有了邬思道的“提醒”,年羹尧很快和叛军决战,并取得了西北大捷。



而远在河南的邬思道,一来到西北大营就告诉年羹尧叛军的位置,那邬思道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很简单。青海的十几万叛军不可能每天都在移动,肯定是固定在一个地方“潜伏”起来,而这些叛军又都是有宗教信仰的,隐藏在法轮寺这种地方再合适不过了;再者十几万叛军基本上是以骑兵为主,法轮寺附近的草皮一天天减少、马粪一天多起来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当然,与其说是邬思道“提醒”年羹尧,还不如说这是邬思道在暗示年羹尧。


当时年羹尧已经把青海翻了个底朝天,就是没有找到叛军的主力,这正常吗?要知道青海本来就是一个贫瘠的地区,要想养活十几万叛军,每天得多少粮食和草料。而粮食和草料在青海估计早就吃光了,只能靠外面运进来。但是整个青海都被年羹尧包围住了,要想从外面运送足够养活十几万大军的粮食进来,自然瞒不过年羹尧的耳目。



那为何年羹尧又不有所行动呢?


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养寇自重”。年羹尧此时在西北已经活成了“西北王”的样子,连蒙古王公大臣见了年羹尧都要下跪,这是何等的荣耀。而年羹尧为何会受到这份礼遇,还不是因为被雍正寄予厚望,手握重兵,到西北来平叛的吗?如果哪天叛军被消灭了,自己岂不是就要被打回原形了吗?


所以西北战事久拖不决,迟迟等不到决战时刻。而年羹尧的大军每天吃喝拉撒,则是全国各地为年羹尧在买单,这也是邬思道为什么以运粮官的身份前来的原因。



至于年羹尧为何会听从邬思道的“建议”与叛军决战,还是因为年羹尧是知道邬思道的底细的。此次邬思道前来,说不定就是雍正的授意,所以年羹尧不得不听从。况且西北战事已经拖了这么久,再不决战会惹毛雍正的,所以邬思道的“及时”“提醒”,也为自己决战找到了理由。


对此,你认为叛军藏在法轮寺附近吗?欢迎留言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