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五塔寺(真覺寺)金剛寶座塔:明代建築和石刻藝術代表之作


五塔寺原名真覺寺,始建於明永樂年間,是敕建藏傳佛教寺廟。明永樂帝對藏傳佛教非常重視,為不遠萬里來到京城的印度高僧建設了這座寺廟。寺廟的建築風格仿照了印度的佛陀迦耶大菩提寺建設,寺內建有金剛寶座,上有象徵著五位佛祖的五座寶塔,於明成化九年正式完工。到了清雍乾年間,真覺寺改名正覺寺,後被選為乾隆母親的祝壽場所而被大規模擴建,成為當時紅極一時的皇家寺院。

到清朝末年,一場大火徹底改變了正覺寺命運,寺內所有殿堂都化為灰燼,僅僅留下金剛寶座和上面的五座寶塔,成了一座荒廢的寺廟。圖中被玻璃罩保護起來的,是大雄寶殿遺址;後面的即為金剛寶座塔。

金剛寶座塔使用的建築材料是磚和青石,內部磚砌,外表甃石,其建築外形可分為下層寶座和上層五塔兩部分。寶座高7.70米,建於高約50釐米的臺基之上。立於高大寶座之上的五塔及其它建築,給人以高聳但錯落有致、層次分明的感覺。

金剛寶座塔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金碧輝煌,彰顯著皇家寺院的威嚴氣勢。

須彌座至寶座頂分作五層,每層挑出石刻短簷,簷頭刻成椽子、滿頭和滴水,每層四周刻佛龕,龕內各刻有坐佛一尊。龕與龕之間及轉角處刻有花瓶式柱子,柱頭刻有一斗三升斗拱,用以承託枋、檁、短簷。

每個佛龕內的坐佛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充分體現了我國當時石刻藝術的高超水平。

寶座頂部檯面四周繞以石護欄,五塔就建在這寶座頂部的檯面上,中央為一大塔,四角各置一小塔,全部採用青石砌成。另外,中塔的正南有一座兩層簷的琉璃罩亭,階梯的出口就在裡面。

位於西北角的小塔。

主塔塔座南面正中刻有佛足跡一對,是佛的象徵,有“佛跡遍天下”之意。傳說佛祖圓寂之前留足跡於摩揭陀國一塊石頭上,後人刻佛足以示敬仰。在我國有十餘處佛足跡,北京地區僅此一處。

金剛寶座塔前兩棵與塔同齡的銀杏樹,距今已有500多年了,但依然鬱鬱蔥蔥、果實累累,一到秋日,金黃的樹葉灑滿一地,是北京三環內一處不錯的遊玩和溜娃佳地。

金碧輝煌的金剛寶座塔,與金黃色的銀杏葉相映成趣。

現在的五塔寺,是新中國成立後經過重新修繕,並建為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專門收藏北京地區的石刻藝術品了。目前北京地區如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房山鎮江營遺址、平谷上宅遺址等出土的各種石器,以及作為元、明、清三朝帝都留下的無數摩崖石刻、碑刻、墓誌等石刻藝術品,都收藏在五塔寺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