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梁晋争霸四十年=五代十国?SAY NO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王朝,标志着历史进入了新纪元。但朱温虽然建立了后梁王朝,却并没有平灭所有割据的诸侯,相反各个诸侯也一一效仿称国建制,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血腥的五代十国大乱世。

五代十国也被网友称为“最乱的乱世”,因为这个乱世的故事迄今为止也没有一个人能够理清一个完整清晰的脉络将它讲透讲顺。

先前撰写五代十国的大部分作者都是以梁晋争霸四十年为主线贯穿叙述五代十国的,也就是说以朱温父子与李克用父子两代人的恩怨情仇为主线叙述,但以这个叙述为五代十国历史的主线有三大弊端,导致读者最终并没有理清五代十国的整体脉络。

梁晋争霸四十年=五代十国?SAY NO


第一大弊端:以偏概全

梁晋争霸只是五代十国历史的一部分,而且这条主线结束的也很早,到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王朝为止,这使得这条主线时间篇幅有限,难以贯穿整个五代十国历史。

此外,以梁晋争霸为主线,焦点都放在了以朱温父子与李克用父子两代人身上,不仅忽略了真正具有极大后世影响力的南方九国,而且忽略了后继者们如建立小康社会的后唐明宗李嗣源,儿皇帝后晋高祖石敬瑭,改革先锋后周太祖郭威与“五代第一人”后周世宗柴荣等等真正具有推动历史发展的关键性人物。

他们对历史以及当时社会的贡献比朱温父子与李克用父子要大的多。所以说以梁晋争霸为主线,是以偏概全。



第二大弊端:名过其实

以梁晋争霸为主线,还有一个弊端就是过于夸大了晋王李克用在当时的影响力。

李克用终其一生,不过是割据山西的一方诸侯,而且他并没有能够与朱温分庭抗礼,我们其实可以通过朱温三次太原之围就可以看出,这是被吊着打,直到朱温暮年,李存勖接班后,形势才发生逆转。

当时真正能与朱温分庭抗礼的其实是吴王杨行密与前蜀王王建。尤其是素有“十国第一人”之称的吴王杨行密,功劳最大。

梁晋争霸四十年=五代十国?SAY NO


朱温称帝时,率先奉唐反朱的就是吴王杨行密,在他的号召下,前蜀王王建、晋王李克用、齐王李茂贞、燕王刘仁恭,还有赵王王镕组建了“反朱联盟”,盟主之位从一开始就是是杨行密而不是李克用。

为何?

很简单,两个字。

实力。

李克用被朱温围了老家三次,而朱温对杨行密,在吴国的家门口被胖揍了两次。其中梁吴第一次交战时,朱温的心腹后梁名将庞师古作为当时的征吴主帅就当场阵亡。

《新五代史•庞师古传》:“呜呼,兵之胜败,岂易言哉!梁兵强于天下,而吴人号为轻弱,然(庞)师古再举击吴,辄再败以死。其后太祖(朱温)自将出光山,攻寿春,然亦败也。”

我们看五代十国历史,发现在后周之前,北方一直乱,南方相对安稳,南北好似互不交集,那是因为吴王杨行密把北人打怕了,就连灭了后梁的李存勖,也只敢灭蜀不敢伐吴。正是由于横跨江淮的吴国存在,才保持了南方九国大体稳定的局面。

梁晋争霸四十年=五代十国?SAY NO


和平是打出来的,不是求来的,这句话放在哪里都不过时。

比李克用实力强的不止吴王杨行密一人,还有前蜀王王建。

蜀国为当时天下富国,这个谁的知道,但蜀之强,却被忽略了。其实我们从其中一个角度来看就可以看出端倪,那就是岐王李茂贞的强悍。

岐王李茂贞仅割据凤翔(今陕西宝鸡市)一代,可以说是地盘最小的诸侯,但却能一直硬气与朱温角力,可不是因为晋王李克用。李克用是个泥菩萨,只能打被动的防守反击战,哪里顾得了李茂贞呢?

那李茂贞的底气何来呢?

梁晋争霸四十年=五代十国?SAY NO


他靠的是前蜀王王建。

没有前蜀的财力支持,狭小的岐国怎么能如此顽强。前蜀也需要岐国做战略缓冲,两国各取所需,共同维持了西南和西北的割据格局。这一笔笔帐,李存勖看的清楚,所以他灭了后梁之后,紧接着就伐岐灭蜀,他可太知道这两个西边的搅屎棍不亡,中原王朝永远都安稳不了。

李克用名过其实,还有一个力证就是李克用临终前留给李存勖的三只箭,可以说是李克用的三大憾事。这三大憾事,概括起来就是,李克用用尽一生都未能剿灭的三个敌人,他们分别是朱温、刘仁恭和契丹。

从这里我就可以看李克用的真正实力了吧,被力捧的晋王李克用活的有多么的憋屈。相比之下,朱温不仅灭了一圈诸侯,而且跟剩下的一圈诸侯对着干这么多年,也没有哀叹自己憋屈,而是纵情享乐。郁郁寡欢的李克用,豪放粗暴的朱温,这两人的心境,高下立判,所以说李克用是名过其实。

梁晋争霸四十年=五代十国?SAY NO

晋王李克用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李克用值得称道的是,他生了个好儿子李存勖,帮他一统了北方建立了后唐王朝,他还有一个好义子李嗣源,真正带着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创造了七年的“小康之局”。

但这些影响都是在朱温死后,生前把李克用拔高到与朱温平齐的高度,而且忽略了真正具有实力的吴王杨行密和前蜀王王建,这是一大弊端。



第三大弊端:太过单一

以梁晋争霸为主线,有一个明显的好处,那就是主线是显得很清晰,让读者一目了然。但是这却让整个五代十国历史显得太过单一,完成演变为朱李两家的家族恩怨史,而且串联起来的故事也过多的倾注在北方,却忽视了五代十国真正的历史意义所在。

五代十国真正的历史意义所在,它是“唐宋之变”中国大变革历史进程中的关键阶段,在五代十国期间,中国由中古社会向近古社会迈进,最明显的两个特征就是政治中心的东移与经济中心的南移。

政治中心的东移,就是由秦汉至隋唐以来长安洛阳垄断政治中心的格局被打破,由中原腹地更临近东部的开封所取代。这个熟悉宋朝的读者比五代十国的要多得多,这里就不展开了。今天主要说说经济中心的南迁。

在五代十国之前,南方除了传统的吴楚蜀三强,即金陵(南京)与扬州、荆州、成都,四座大城市之外,其余大城市均在北方,而这一格局在五代十国时期也被打破。

梁晋争霸四十年=五代十国?SAY NO


我们可以从诸国的都城分布看出这趋势:洛阳(后梁、后唐、后晋都城)、开封(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城)、太原(晋国、北汉都城)、镇州(今石家庄正定县,赵国都城)、凤翔(今宝鸡,岐国都城)、幽州(今北京,燕国都城);成都(前蜀、后蜀都城)、扬州(南吴、南唐都城)、金陵(今南京,南吴、南唐都城)、南昌(南唐都城)、杭州(吴越国都城)、江陵(今荆州,南平国都城)、潭州(今长沙,楚国都城)、番禺(今广州,南汉国都城)、福州(闽国都城)。

南方城市占九席,而北方城市只占了六席,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南方超过北方。

这一经济中心南移的格局直接影响到了宋朝。

在北宋朝中担任宰相者共有72位,其中31位都是南方人,占比43%,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宰相人数南方人超过北方人。

对比一下唐朝宰相大多被“五姓七宗”垄断,唐宋之变是非常明显的。

唐朝的五姓七宗博陵崔氏、清河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太原王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清一色全是北方人。

再比如从唐宋八大家籍贯分布也可以看出,唐朝的韩愈是河南人,柳宗元是山西人;而宋朝的欧阳修与苏洵、苏轼、苏辙都是四川人,王安石、曾巩是江西人,明显南方成压倒之势。

梁晋争霸四十年=五代十国?SAY NO


这个大趋势形成的关键时期就是五代十国,这个是非常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值得大书特书。

而把笔墨仅局限在梁晋争霸这一条主线上,不仅单一,而且单薄,更是失珍。

综上所述,梁晋争霸四十年≠五代十国,理清这点的读者朋友们再去看五代十国,你会发现更多有意思有意义的知识点。

梁晋争霸四十年=五代十国?SAY NO


【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与关注,我是羚羊飞渡,中简堂历史文化交流群领头羊,擅长隋唐五代史与网文小说创作。中正简素,立志弘扬历史文化,羚羊挂角,多元角度解读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