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老照片带你看看清末的山东:看看那个时候山东祖辈们是怎么生活的


位于太行山东面的山东早在先秦时就因属齐鲁二国管辖而得称“齐鲁大地“。它有第一高山的泰山,还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这是1909年人们赶集的热闹场面——在山东登州府。

画面中是捡拾棉花的母子三人。当时的小孩子放牛放羊、喂猪割草等等一系列的家务都是要做的。照片里的三人都兜着可以放棉花的兜子,等兜子满了再放到袋子中。

这是一位正在弹棉花的妇人。据资料显示,在元朝时我国就有弹棉花的记录,这算得上是中国的老手艺了。尽管现在这手艺已经从手工变成机器代替了,它依旧存在。

这是妇女正在纺线的画面,在古时候棉线都是手工制作的。这只是其中一种方式,另外一种是用筷子和铜钱,转动筷子捻线,它可以在山东其他地方看到。

这是拿着水烟袋的裹脚的山东女子。裹脚会导致行动不便而且会对女性造成身心上的不可弥补的损害,同时还会减少社会劳动力,这就是封建社会的陋习。甚至在古代裹脚还是一种美的审判。可以判断出照片里的女子家庭还是不错的,那水烟袋连慈禧都甚是喜爱。

有济南“七十二名泉”之称的黑虎泉原本是三个兽头,到清末只有一个了,民国后修缮变回三个兽头。它名字可能是因为它岸上有“黑虎庙”也可能是它水声像“虎啸”。

这是在农村河边洗衣服的清末百姓们。古时百姓们都是拿着木棒在河边打洗衣服的,衣服用木棒打过后放河里洗一洗。而那时的河水非常清,甚至还可以直接喝,在十几年前的农村还可以看到一些老太太到河边洗衣服呢,不过现在估计是看不到了。

趵突泉是“济南七十二泉”的第一,也是“天下第一泉”。顾名思义这趵突就是跃出的意思,据说它里面还养有海豹,颇有争议。照片中是清末时期的趵突泉。

为了纪念李鸿章而建立的祠堂在全国大概有十处,济南的李公祠就是其中一处。李公祠在1961年为纪念辛弃疾改名稼轩祠。照片中是清末时期济南李公祠后的飞龙楼,它是唯一保存下来的,剩下的已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