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血汗工廠”即將消失?富士康熄燈工廠試運營 員工數量恐銳減

2018年6月8日,全球知名代工企業富士康正式在上交所上市,這個曾經的蘋果加工廠在經歷了2018年蘋果在中國的折戟後,並沒有隨之一蹶不振,全年營收超過4100億元,淨利潤高達169億元。而在富士康上市之後,股價一路高漲,董事長郭臺銘身價也跟著水漲船高達到490億,成為了臺灣首富。

“血汗工廠”即將消失?富士康熄燈工廠試運營 員工數量恐銳減

曾經的富士康就是一個傳統的加工廠,無數的工人在車間幹著流水線的活,看上去就沒什麼技術含量,雖然是代工巨頭,但是說白了就是用最廉價的勞動力給高科技打工,賺錢的大頭都被別人拿走了。進入互聯網時代,郭臺銘對這種現狀也很是不滿,富士康決定轉型,從傳統代工廠向工業互聯網高科技公司轉變,而此次上市募集267億元就是用“工業互聯”的噱頭。

2018年富士康員工數量超過25萬人,在淨利潤169億的情況下,富士康的工人工資支出為212億元,可見郭臺銘對於員工的待遇還是不錯的,換算成平均工資就月薪超過七千。 但是在這25萬人裡,一線工人的數量明顯佔比最大,這一大部分群體的工資又是多少呢?想來肯定是大大低於平均數的,調查顯示,80%的工資都被20%的高管領走,所以很多人都稱富士康為“血汗工廠”。

“血汗工廠”即將消失?富士康熄燈工廠試運營 員工數量恐銳減

說起富士康,不得不提鴻海精密,這家全球500強企業才是郭臺銘的資產來源,而富士康不過是其旗下的子公司,鴻海精密作為全球500強排名最高的民企,實力還在阿里、華為之上呢,而富士康就是鴻海精密大陸業務分拆而來的。與蘋果的合作,是富士康真正騰飛的開始,隨著蘋果手機在全球銷量的增長,富士康的訂單越來越多,很快就成為了代工廠行業的巨頭。

業務量的迅速增長,導致一線流水工人的壓力倍增,雖然富士康的發展變好了,但是口碑卻不斷下滑,屢屢傳出員工跳樓事件,給富士康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富士康的轉型也就不可避免了。當富士康把轉型目標放在科技行業的時候,作為一個純粹的代工廠,要工人可能一聲吆喝一大片,但是要技術卻是無從下手。面對這種困境,富士康只能加大研發力度,網羅各種科技人才。

“血汗工廠”即將消失?富士康熄燈工廠試運營 員工數量恐銳減

2018年,富士康投入用於研發的費用近90億元,整個企業研發人員佔總員工的9.2%,這一數字遠遠超過了同為科技公司的比亞迪和小米。當然,大量的資金投入也得到了應有的回報。自動化效率提升15%就是最好的體現。在技術研發的同時,富士康還把目光放在發展工業互聯網上,針對以前繁重單一的流水線,富士康開發人工機器人初見成效。

在2018年的財報中,富士康提到了“熄燈工廠”,在樣板改造中,在不開燈的情況下,全程沒有工人參與,人工機器人自動運轉,大大的降低了工人成本和工作效率,全年實現了47.6億元的營收,效率則提高了30%,庫存週期降低15%。深圳熄燈工廠的成功運營給了富士康更大的信心,目前國內已有多個城市開始進行熄燈工廠的試運營,一旦熄燈工廠的運營技術更加成熟,相信在未來富士康在成本和效率上都會有很大的提升,而在員工方面恐怕也會有一個大幅度的減少,也將是富士康轉型走科技工廠的一大步。

從目前看,富士康的轉型之路已經邁出了第一步,而在轉型的過程總會遇到些挫折,但是隻要能夠挺過去,富士康的未來還是大有發展前景的。富士康的發展也是這個時代企業發展的一個縮影,事實證明要想在時代的步伐中堅定的走下去就得與時俱進,不能一味坐在以前的基礎上停步不前,抓住市場的風向提前轉向才能跟隨潮流。而富士康在轉型中做的最好的就是能夠不吝科研投入,要想跨進不熟悉的行業就得交出該繳納的學費,雖然在前期的投資成本上大幅度提升,但是一旦轉型成功帶來的回報也是豐厚的。

很多人對富士康的爭議都是“血汗工廠”,殊不知因為科技成本的投入,人才的作用性自然變得更加重要,要想獲取更多的人才必然要付出更豐厚的報酬,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擁有更多的能力,自然就能成為那些平均值以上的薪資待遇。

“血汗工廠”即將消失?富士康熄燈工廠試運營 員工數量恐銳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