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是因為看到了儒家對社會發展有弊端嗎?

塑木新型材


關於秦始皇“焚書坑儒”這個事件,史學家們歷來是各持己見,紛爭不已。

有的說焚書坑儒讓中國的文化倒退,有的說因此鞏固了君權一統。到民國時期,還出現了“疑古派”的觀點:焚書坑儒事件不存在。

但根據正統文獻《史記》以及出土文物來看,秦始皇焚書坑儒事件確實存在。只不過“焚書”與“坑儒”並非一起發生的,焚書在前,坑儒在後。

我們來捋一下這兩個事件的來龍去脈,來摸索一下秦始皇這兩個舉動的意圖,分析一下他究竟為什麼這麼做。

一、“焚書”的起因。

始皇一統天下後,為避免前朝弊端,改分封制為郡縣制。事實證明,這一舉措其實是很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其後的劉邦立漢後,大封劉姓子弟,到文帝手裡,即爆發了“七國之亂”。

但在當時,始皇推行“郡縣制”時,遭到了主張復古的知識分子的反對。以博士齊人淳于越為首,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恢復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對此加以駁斥,向皇帝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

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除《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保留醫學、農牧等技術實用書籍,焚燒《詩》、《書》等;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這就是“焚書”。

由此可見,秦始皇焚書的目的是為了順利推行“郡縣制”,但李斯的建議過於粗暴,秦始皇的決策也顯得過於大刀闊斧。

焚書造成了中國文化史上的損失。

不過,據說,秦皇宮內尚藏有全套圖書。劉邦佔咸陽後,蕭何當先收拾的就是書籍圖冊,想必也算是保留了一些火種吧,但肯定不如未焚書前能廣泛流傳下來了。

二、“坑儒”坑的是什麼?

焚書的第二年,又發生了坑儒事件。坑儒不是焚書的直接繼續,而是由於一些方士、儒生誹謗秦始皇引起的。

秦始皇在攫取到巨大權力和享受到榮華富貴之後,十分怕死。在統一中國之後,他異想天開地要尋求長生不死藥。方士侯生、盧生等人迎合其需要,答應為秦始皇找到這種藥。

按照秦律謊言不能兌現,或者所獻之藥無效驗者,要處以死刑。侯生、盧生自知弄不到長生不死藥,不但逃之夭夭,而且誹謗秦始皇天性剛戾自用,專任獄吏 ,事情無論大小,都由他一人決斷,貪於權勢 等等。

秦始皇聽後,盛怒不可抑止,以妖言以亂黔首 的罪名,下令進行追查,並親自圈定460餘人活埋於咸陽。這即是所謂的“坑儒”事件。

所以說,“坑儒”並不是我們一般意義上理解的坑殺儒生,主要坑殺的是坑了秦始皇本人的方士,當然,也波及了部分儒生。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初衷不僅僅是看到了儒家的弊端,實質是認為:不僅僅是儒家思想幹擾統一思想,一切與中央集權不統一的思想都要使其統一起來。

施行“焚書坑儒”意在維護統一的集權政治,進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見解,他的這種暴力行為雖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秦朝的統治,但其實這般嚴苛與暴虐也加速了王朝的滅亡。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暴君必定要焚書坑儒,掩飾殘暴的合理性!人民應與暴君對立!

儒家宣揚統治者關心人民,人民供養統治者,而殘暴的統治者卻以殘暴的手段統治人民,強迫人民供養他們,所以他們必定要焚書坑儒!


求真實的人


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主要還是對儒家的那套學說不感冒。大家知道秦始皇是法家,而且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時代,秦國依靠法家走上了富國強軍的道路。前期的商鞅,後期的呂不韋,李斯等全都是那個時代,有代表性的法家人物,而無一例外都在秦國都得到重用,在秦滅六國統一華夏的進程中,法家學說和法家政治人物一直被秦始皇所倚重,"焚書坑儒“的主張也是李斯提出來。也正因為秦國依靠法家的變法,使秦國從弱到強,最後統一中國,使秦始皇也更加對法家深信不疑。秦的統一,打亂實行了千年分封體制,實行郡縣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看,都是一項了不起的變改,如此宏大的偉業是主張“厚古薄今”崇尚空談的儒生們很難完成的。


任何一項變改,實際都是利益再洗牌,必然有得利的一方,肯定也有失去利益的一方,何況是秦始皇轟轟烈烈,改天換地的變改。秦滅六國,當時生活在六國上層的既得利益集團,自然也就失去他們的利益和賴以生存政治體制。不要小看"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在未統一之前各國都有各自的標準,統一後執行統一的新標準,也損害了不少人的利益。剛剛完成統一的秦帝國,危機四伏,我前面提到的失去利益的原六國高層,並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他們和落魄不被重用的儒生們一拍即合,煽動民粹,造謠中傷,對秦王朝的任何一項舉措都指手畫腳,和自己原來的屬國及上塑更遠的古代作比較,實際上是為復辟作理論準備,我們熟悉的"荊軻刺秦""張良刺秦"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歷史沒有記載的類似的事件一定更多,為了維護新興帝國的政權,堅決"鎮壓反革命”(焚書坑儒),對秦王朝是十分必要和及時的。

秦始皇雖然依靠法家制國,自己也是百分百的法家,但也沒有走極端,在他的政權機構裡仍然保留著相當數量的儒生,如叔孫通等。他活埋的460人中,絕大部分是裝神弄鬼,招謠哄騙的方士,當然也有一部分愛和方士們混在一起的儒生;還有部分失去利益的六國的貴族,這類人本身又是儒生,他們散佈分裂國家的言論,對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持排斥的態度。焚書以列國的史記為主,對建立大一統的國家和民族是十分必要的。醫、農牧等技術實用型書則得以保留。儒家經典不是也沒有焚燬麼?

兩千多年來,無論朝代怎麼改換,體制上基本上沿用了秦始皇開始的中央集權統治,中華民族歷史上多次分久必合,首功歸祖龍贏政。如沒有"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今天我們生活的中國大陸,分裂演變成幾個或十幾個國家也未可知。

毛澤東1964年6月24日,在接見外賓時說:"孔夫子是有些好處的。我們應該講公道話,秦始皇比孔夫子偉大的多。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關於本問答的第二個部分,是因為看到儒家對社會發展有弊端嗎?我覺得毛澤東也是在64年,另一個場合的談話很有參考價值:"歷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會前期有建樹的,都是法家。這些人主張法制,犯了法就殺人,主張厚今薄古。儒家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主張厚古薄今,開歷史倒車的"。


最後我想用毛澤東晚年寫的《七律 讀封建論 呈郭老》結束我的回答: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老兵32380


在支持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前,看看孔子怎麼評價秦國的,《史記-孔子世家》記載:齊景公問孔子曰:“昔秦穆公國小處闢,其霸何也?”對曰:“秦,國雖小,其志大;處雖闢,行中正。身舉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紲之中,與語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雖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說。

孔子評價秦國,國雖小,其志大,處雖闢,行中正,稱霸天下都是小的,稱王天下也沒有什麼不可以。在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只有周天子可以稱王,而孔子說秦穆公可以稱王,這明顯是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歷代以來,都說孔子思想上保守,想恢復周禮。一個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的人,思想上會保守嗎?

秦國焚書坑儒,叔孫通就是儒生,他就沒有被坑。秦始皇坑的儒,並不是真正的儒生,都是一些江湖騙子,就象現在的磚家叫獸一樣,都是禍國殃民的大忽悠大騙子。

孔子和秦國並非誓不兩立,並非水火不容。孔子對秦國很欣賞,也很看重,並且說將來一統天下的會是秦國,秦國可以王天下。

商鞅變法,無非是耕戰立國,而子貢也曾問政於孔子,如何治國?孔子回答:足食足兵民信。足食是講耕,足兵是言戰,孔子的足食足兵和鞅商的耕戰立國不謀而合。我們都知道商鞅變法之前弄了個木杆立在城門口,讓人從南門扛到北門,誰敢扛就賞五十金,有個人扛了,馬上得到了金錢,這叫徙木立信。孔子也說過“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就此可知,所謂的商鞅變法,不過就是在抄襲孔子的足食足兵民信而已。所謂的法家,不過是儒家寶庫裡的一個偏方罷了。

秦始皇坑儒反儒,反的都是打著孔子儒家旗號坑蒙拐騙,混吃混喝的假儒。真正的儒家,既不騙人也不誤國,真正的儒家,是要救國,是要救民的,是要為民請命,為國盡忠,為萬世開太平的。


小杜笑看風雲


秦始皇之所以焚書坑儒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為了鞏固秦始皇所堅持的郡縣制的君主集權制。

百家爭鳴是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事情,其所處的大的政治環境就是周朝的分封制。而雖然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時不短了,但是除秦之外的其它各國到秦統一前都一直是分封制。所以秦始皇即使統一了中國,然而做為分封制下的即得利益階層的殘留勢力仍然十分強大。

而儒家學說正是極力提倡“復禮”~即復周禮、也就是政治制度上仍然贊成分封制。這顯然是與秦朝的君縣制君主集權制大唱反調麼。而當時留下的各家學說著作中,對政治制度的觀點贊成分封制的也決不僅僅是儒家。這些學說及其著作自然為秦始皇深惡痛絕了。

所以,秦始皇才會焚書坑儒。


史可見證


每一個新生政權的誕生,為了鞏固得來不易的成果,肯定會採用一定的非常手段的方式來穩定已得之成果。此做法,千古如此,很難改變的。也許是你我也出不了這定律的,只是程度些許不同罷了。

秦王朝是中國,更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的。在當時,始皇帝兼併列國之前,各諸侯國的文字、語言、風俗習慣、度量衡、法律、貨幣等等制度都存有極大的差異。所有這些都是在始皇帝統一列國後,為了集中領導與民眾交往的方便,必須完成的大事。除此之外,逼迫始皇帝進行血腥鎮壓的事情,更在於那些被統一後的列國殘餘力量,他們心懷已失去的利益,藉機大肆煽動親己勢力,不但沒有放棄奪回已失利益的努力,還利用一些同樣失去利益的文痞積極抨擊新政權的合法性,試圖挑撥原治下的民眾造新政權之反,達到推翻之。眼看此形勢不甚利於新型政權的穩定與生存,秦始皇才接受了李斯的建議,實施了這一千古的“血腥鎮壓”的策略。至於長時間在國內歷史上書籍中記載成了“焚書坑儒”之說。現在已有出土文物指出:秦始皇當年坑殺的並非儒學之士,也就是說不是儒學派所說的“儒生”,而一些積極煽動造反的術士,再說那時的儒學並沒有成勢。史書上這種記載,是取得政治利益的儒學派為了抬高自己的聲譽,一邊藉此鞏固既得利益而已。

正是儒學派努力鞏固既得利益,不惜用盡一切可以利用的辦法,才被大多數有識之士評為“滿口仁義道德,滿腹男盜女娼”的。


上坪農夫


今天小編帶大家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一下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的真真原因!

秦始皇( 公元前259 --公元前210年),姓嬴,趙氏,名政。因生於趙都邯鄲,故又稱趙政。13歲即王位,39歲稱皇帝,在位37年。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改革家、戰略家、軍事統帥。

秦始皇在我們心中成為一代暴君的原因,除了抓壯丁修長城以及從事大規模的營造工程(阿房宮)之外,還有焚書坑儒這一殘忍舉動。

前景:公元前213年,一次秦始皇在咸陽宮大擺宴席,慶祝攻打匈奴大勝。席間眾臣無不為秦始皇歌功頌德,但有個叫淳于越的學者藉此引用古人,建議提倡分封制,反對秦始皇剛頒發的郡縣制進而否定秦始皇的國策。

秦始皇聽了非常生氣,但忍住了,並想以此為導火線加強文化領域的統治即統一文化思想。後提出郡縣制的李斯例舉三皇五帝得到天下大治的原因,並非是分封制,李斯繼續向秦王獻言說:“士人善其所學,對抗政令,在朝廷內部心中不滿,在百姓中間借古諷今。如果不嚴禁這種情況,則國家威信必然受損”。李斯經過假設,把事情推到詩書,然後又開列一張清單奏請秦始皇發佈焚禁令。這一建議正中秦始皇下懷,於是便下令焚書。

焚書:

根據李斯的建議,秦始皇向全國頒佈“焚書令”:凡秦國以外的史書,除了博士館收藏的《詩》、《書》、《百家語》的書之外,其他都一律燒掉,醫藥、卜筮、種植一類的書籍,不在焚燒之列;若有再談論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官吏知情而不揭發的一樣治罪。焚書令下達三十天內拒絕焚燒書籍者處以黥刑。若有學法令者,以吏為師。

不到30天,民間大部分的“違禁”書籍化為了灰燼。

秦始皇焚書,是為統一人們的思想,但究其實質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皇權統治,使自己的統治長久下去,這是文化專制主義的重要表現

坑儒:

秦始皇怕死且非常迷信,他千方百計想尋找長生不老的藥。一些方士編造了鬼神和不死之藥的謊言來哄騙秦始皇。後由於謊言暴露,那些方士都出國避難。同時他們列出秦始皇的一系列罪狀,說他“貪於權勢、樂以刑殺、獨斷專行等等”。秦始皇聽後勃然大怒,他說:“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亡去;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煉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返,徐福等費以鉅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妖言以亂黔首”。

於是下令追查誹謗朝廷的方士儒生,經過這些方士儒生的互相告發,秦始皇將460多人抓在咸陽城外,命人將這些儒生的身體埋在土裡,腦袋露到外邊。讓人用牛車拉上石頭磙子,在這些頭上走來走去。這就是“坑儒”事件。

可見焚書坑儒事件並不是秦始皇發現了儒家對社會發展的弊端,而是他為了加強文化統治和自己因迷信的長生不老而妄殺的無辜方士儒生。


O亮劍O


千古一帝秦始皇(趙政、秦政、嬴政、祖龍),他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人。他在橫掃天下滅六國後在地方上實行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但是他後期求仙藥夢想長生不老,進行“焚書坑儒”,受到史學界爭議,褒貶不一。



當時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但是六國口服心不服,他們在尋找有利時機,試圖復辟,秦始皇對此有了防備。

一、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

“焚書”是為了推行郡縣制

丞相李斯諫言秦始皇“焚書”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加強中央集權。213年,秦始皇召集儒生大排酒宴開會討論是否實行分封制。秦始皇決定採納李斯的建議。

當秦始皇實施時遭到了太子的老師、李斯的好哥們、博士淳于越的反對。淳于越要求遵古制,分封弟子,丞相李斯強烈駁斥他,堅持“焚書”。性格耿直的他不聽李斯的勸告,對秦始皇強諫,觸怒龍顏,被判了死刑。李斯利用職權之便放他回家,在回鄉路上,他又為公子扶蘇代言,哭著寫了血書上奏,諫阻焚書,被殺。



據記載:

秦朝建立後,於公元前213年至公元前212年,先後發生了“焚書”、“坑儒”事件。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聽從丞相李斯的建議,推行“焚書令”,規定“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等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其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史稱“焚書”。



萬幸的是秦始皇所焚的一些書在咸陽宮和民間多有副本,部分得以流傳。但是周王室存放一些珍貴史籍沒有備份,從此絕跡了。據《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記始皇三十四年焚書,所焚者為民間私藏之“百家語”,而非針對儒家。《詩》、《書》,諸子百家的書籍統一被燒燬,另外,《秦紀》、醫學、占卜、農業這三類的書籍沒有批判秦國的郡縣制度,因而沒有被焚燒。

二、第一次,秦始皇並非是要坑儒,坑的是術士

1、仙藥引起

秦始皇晚年追求長生不老,多次巡遊天下,他踏遍天下山山水水,尋覓仙藥。他重用巫術方士煉丹求仙,尊崇厚賜方士韓眾、侯生、徐市、盧生等人去仙山求仙賜藥。


戰國時韓國人侯生和燕人盧生,被秦始皇任命去尋仙藥,他們藉著秦始皇求仙丹靈藥為名,行騙秦始皇,他們也知道仙藥根本不可能找到。但是根據秦律找不到仙藥就得被處死。完不成任務的侯生跟盧生譏諷秦始皇還說秦始皇暴政無道,後來他們一起逃遁,隱居到深山荒野。秦始皇苦苦等不到他們回來,再加上之前他派徐福去蓬萊仙島尋求仙藥,“費以鉅萬計”也杳無音信,秦始皇估計他們這些人不會再回來了。當他覺察自己被騙“人財兩空”,又受到“誹謗”,秦始皇龍顏大怒,便將咸陽城中的460個方士都抓來殺掉了,殺雞儆猴,“使天下知之”, 以懲效尤。關於秦始皇坑儒事件確切的說坑的是“方士”。

侯生、盧生指責秦始皇無道,他們說的一些話中與儒家觀點類似,但是這與儒家的政治主張或學派觀點無關,他們不能算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史記》記錄“焚書坑儒”事件,用的是“方士”或“方術士”,明確指出是神仙學派之士,所以確切地說秦始皇這次應該是“坑方士”而不是“坑儒”。



2、第二次是真正的坑儒,秦始皇秘密暗殺700多人。東漢衛宏在《詔定古文官書序》中記載,秦始皇在驪山利用溫泉種植反季節水果,冬季瓜熟在當時來說是奇蹟。秦始皇趁機召集眾儒生來大飽眼福,並要求他們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大家都在興奮的激烈討論,秦始皇趁機秘密下令活埋了這700多人。這一秘密被隱瞞了200多年。直到唐朝張守節編寫《史記正義》時,將這段史料編入了史書。

三、秦始皇的確看到了儒家對社會發展的弊端

秦國一直以來用的是法家的思想“以法為教、以吏為師”來治國,追求秦國萬世不滅。統一天下後,秦始皇堅定認為只有法家思想才能使秦國富國強兵,而儒家思想提倡的是分封制,不利於加強中央集權。

秦始皇的長子扶蘇曾說:

“天下初定,遠方黔首來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結果觸犯了龍顏,秦始皇“使扶蘇北監蒙恬軍於上郡。”


很顯然,扶蘇傾向儒家的思想。最終被秦始皇處罰,發配到上郡(今陝西省綏德縣)和蒙恬將軍一塊修長城、秦直道,和匈奴廝殺去了。


小姐姐講史


很簡單儒家思想是維護即定階級的存在!不具有造反精神和打壓底層社會!比如幾十年前窮人有被推薦上大學的機會,現在上了大學的社會底層想有一番做為是很難的!儒思想下加快了剝削階級的成長,使得底層從小要面臨教育不公平,(比如九幾年我的鄰居天天放學後請學校的老師到家裡輔導孩子學習一個小時(每小時5O元)。這就是現在輔導班的前身!底層孩子千辛萬苦上了名牌學校畢業後直接面臨就業比不上權利的孩子!還要面對高房價,等等問題!這種在儒思想下成長的社會底層壓力具大!其人才也不具有革命思想了,也會加入儒思想團隊去壓榨社會上的所有弱勢群體!所以說儒思想長期高位統治不具有先進性,不利用國家發展!


傲霜雪61611052


秦始皇焚書坑儒是兩件事,雖然起因不同,但實質上都一樣。

一、焚書的起因

中央集權郡縣制郡縣制施行七年之後,在以此慶典酒會上,儒生博士淳于越再次提出分封皇子的事。而分封皇子的前提必須是建立封地制度。這是對現行政治制度的挑戰和否定。當場,丞相李斯就站出來反對,並揭露,這幫儒生為主的“諸生”一直在民間抹黑中央集權郡縣制,以人治理論詆譭中央集權郡縣制。於是,引發了焚書。焚書實際上是禁止《詩經》、《尚書》等人治理論的私下傳播。禁止傳播、收藏,查到傳播、收藏的一律焚燒。但是,博士宮例外,醫學等實用技術書籍不少。

二、中央集權郡縣制

春秋戰國時期是分封制,分封制以及具體的井田制是在周朝得到完善的。但同時,也是激化社會矛盾,引發幾百年內戰的根源。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春秋無義戰、高山為骨深谷為陵等等,這些那個時期特有的詞彙,都是很國內戰爭聯繫起來的。

秦朝究竟是施行分封制,還是中央集權郡縣制是有過廟堂討論的。最終秦始皇拍板施行中央集權郡縣制,給出的理由是“再施行分封制,是樹兵也”。通俗的說,施行分封制,又埋下了內戰的種子。因此,在當時而言,中央集權郡縣制扼制內戰的需要;在現代而言,中央集權郡縣制是反對分裂的需要。

因此,淳于越以及其代表的儒家,在當時鼓吹分封制,客觀上就是鼓吹分裂。以分封制為背景,中華因秦始皇統一中國、並施行中央集權郡縣制,到現代,成就了現代的56個民族大團結的中國。同為分封制的歐洲,也曾有過拿破崙努力統一,但是最終沒有實現。到現代,歐洲為歐盟而努力,同時還有英國退出歐盟。雖然歐洲總體說來是比較富裕、也比較先進的國家,但是歐洲各國實際上並非完全主權的國家----國防是靠美國,換句話說,軍權主要在美國。

三、反對分裂是中華的共識並列為法律的

作為歷史上主張分裂的儒家,被焚書、被坑儒(實際上不是坑儒,是坑諸生),有問題嘛?在我看來,執意分裂中國的,都應該被判處死刑。不管是諸生、還是儒生,殺了是理所當然的。

至於題主說的,儒家的弊端。我覺得這個問題太難了。

換個簡單點的,儒家的益處是什麼?舉一個例子證明下。容易的多吧?恐怕沒有人能做到。不信,看回復,最終有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