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 樂善好施,抗倭救難,林兆恩用生命踐行真道,成為人皆尊敬的神靈

樂善好施,抗倭救難,林兆恩用生命踐行真道,成為人皆尊敬的神靈

林兆恩像

明代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慈善家,抗倭義士、三教合一思想的集大成者林兆恩一生充滿著傳奇色彩,他全面質疑後世的儒道釋三教,認為後世人心不古、道德淪喪、社會紛擾、百姓哀怨,偏離原初的儒道釋三教之支流末節,難逃其責,從而創立了“三一教”。而林兆恩思想和三一教的重要內容——“九序心法”,在明末清初廣為流傳,一直流傳至今。其宗孔歸儒,度人心靈的理念,深受世人的尊崇,由此衍生的龍江文化,在中國哲學史與宗教史上都佔有一席之地,在港澳臺地區和東南亞各國影響廣泛。

林兆恩(1517-1598),字懋勳,號龍江,道號心隱子,子穀子,心隱子,常明先生,混虛氏,無始氏等,世稱“三教先生”、“三一教主”,明興化府莆田縣城內赤柱巷人(今莆田市荔城區英龍街赤柱巷)。林家曾為莆田鉅富,他捐獻巨資,抗擊倭寇,樂善好施,賑濟災民,世稱“人豪”、“善士”。林兆恩之墓現在莆田市城廂區華亭鎮后角村石門山,系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8月26日(農曆戊戌年七月十六日),莆田東山祖祠舉辦林龍江先生501週年華誕的祭祀典禮,進一步弘揚大德、至善、包容的龍江精神。


因緣際會的人生選擇

樂善好施,抗倭救難,林兆恩用生命踐行真道,成為人皆尊敬的神靈

紀念林兆恩的石門祠

林兆恩出生於書香官宦門第,為福建望族——“莆田九牧林”端州刺史林葦第七代孫。七代之間,林家共出了十二位進士,第七代有進士三人,其中有林兆恩胞兄林兆金、堂弟林兆珂。叔父林應聰,進士及第,官封戶部員外郎;叔父林雲同,進士及第,官任工部尚書;父親林萬仞為太學生。而“明代士子的思想形態與行為模式,普遍受到家族與科舉的影響,尤其是家族與科舉結合所形成的階層化體系,以既有的財富、權勢,取得社會中上層縉紳的地位,並經由知識的傳授,以知書識禮承續了文明教化,在主觀的條件與客觀的形勢下,成為領導社會的知識階層”,良好的家庭環境,聰慧過人的天賦,使林兆恩對諸子百家、佛學教義等多有涉獵,有了深厚的學術積澱,為其日後研究和著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家族裡對於林兆恩影響最大的是祖父林富。他為人生性耿直,不畏權勢。在與其叔林塾同榜中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後,官授大理寺評事。當時權宦劉瑾弄權,正德元年(1506),林富因忤逆劉瑾而遭廷杖入獄。在獄中,林富結識了同樣因為得罪劉瑾而入獄的王陽明,兩人在獄中患難與共,時常一起談學論道,頗為相知。隨後,王陽明被謫為龍場驛丞,林富被貶為廣東潮陽縣丞。劉瑾被誅後,兩人均得昭冤。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林富任廣西右布政使,王陽明任兩廣御史,嘉靖七年(1528),林富協助王陽明鎮壓了八寨瑤族起義。王陽明病重後,推薦林富接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制兩廣。

嘉靖十一年(1532),林富因部下收剿海盜失敗,被削職歸家,在莆田東巖山設立講壇,宣揚王陽明心學。林兆恩一直是在林富的教導下習舉子業,直到嘉靖十八年(1539)林富去世。陽明心學是林兆恩思想體系中的一個核心,正是在此基礎之上,林兆恩才完整地建立起其三教合一的理論框架。

在父親的影響下,林兆恩從青少年起,就富有同情心,樂善好施,幫助貧苦民眾,據《林子年譜》載:林兆恩十三歲時,每次出門外出時,常把隨身攜帶的銀兩捐贈給貧民。

雖然童年的林兆恩似乎比較遲愚,“每讀書數行,須數十遍方能認識”,但十六歲時他“文竅始通”,撰寫了《博士家言》,文詞華麗通暢,其祖父林富讀後“大奇其才”,開始悉心教導;十八歲時,林兆恩的文章被督學潘潢評為“見理之文”。嘉靖十九年(1540),二十四歲的林兆恩赴福州應省試,卻落選而歸。嘉靖二十二年(1543),林兆恩再度落第。嘉靖二十五年(1546),在莆田已是“文名籍甚”的林兆恩第三次應省試,“眾鹹以閩解期之”,他自己也信心百倍,不料竟又名落孫山。科舉的屢次失敗嚴重打擊了林兆恩,也阻斷了他進入官僚體系參與政治、社會運作的可能。

在這個科舉應試階段的林兆恩,主要接受的是傳統儒學的薰陶。他三十歲時,曾為了替其去世的叔父林萬潮乞求墓誌銘,前往江西拜見堪稱與荷蘭人墨卡託同時代的東方最偉大的地圖學家羅洪先,之後二人常有書信往來。據此推測,林兆恩除了接觸王陽明思想,受到祖父林富的教導外,還有可能源於羅洪先的影響。


用生命倡行真道

樂善好施,抗倭救難,林兆恩用生命踐行真道,成為人皆尊敬的神靈

林兆恩三十歲科考失利之後,決定放棄科考,致力於心身性命之學的探求,開始四處尋師訪道,出入儒、釋、道三教。數年間,他如痴如醉,如顛如狂,後悟“三教合一”之理,於是開始宣講三教精義、提倡“三教合一”思想。

嘉靖二十七年(1548),林兆恩三十二歲。有一天莆田道士卓晚春登門拜訪,林兆恩與之一見如故,相談甚歡,遂成莫逆之交。自此二人經常相與論道、縱飲行歌,人稱“卓狂林顛”。卓晚春精通道教內丹之學,道教內丹學乃道教的心性、精神修煉理論,林兆恩素好心身性命之學的探求,在卓晚春的影響下,也開始重視內丹之修煉。

嘉靖三十年(1551),林兆恩受其友黃州之請,開始收受門生,逐步組織成一個學術、文化、教育團體,講學著述立說,開始書院教育。收受的對象主要是親友中的讀書人,其學以儒家倫理綱常之教為本,三教心性之學為主;也教授讀經、作文、作詩之道以及各種禮節、禮儀、禮學;並訂定明經堂、崇禮堂規條,列明讀書、生活、應對進退等應注意的事項,以供諸生遵行。

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二月,倭寇騷擾閩浙沿海,莆田受害甚烈,,將士們飢寒捱餓,苦不堪言。林兆恩組織鄉親送米、送酒、送錢,犒勞慰問,極大地鼓舞了士氣,兵民同心協力,終於擊退倭寇,保住興化府城及百姓。

嘉靖三十七年四月(1558)的一天,有數千倭寇突襲莆田,將興化府城團團圍住。這時剛好有一支廣東兵路過此地,在城中駐紮,林兆恩出面牽頭鄉紳,與廣東兵協議,出資千金請他們參戰。擊退倭寇後,廣東兵卻乘機搶奪百姓財物,城內一片狼藉,鄉紳們看不下去就拒付賞金。廣東兵只拿到林兆恩兌付的100兩,感到不過癮,就把林兆恩抓到演武場毆打,強迫他帶他們向爽約的鄉紳索款。林兆恩一口回絕,並義正詞嚴對廣東兵說:協議中答應給你們的犒賞金,是為了百姓的安全而言的。如今倭寇退去,你們卻四處搶劫,這與倭寇胡作非為又有何異。我寧願捱打致死,也不能昧著良心帶你們去索賞金。鄉紳們聽到這一席大義凜然的話語後,甚為動容,立即籌齊賞金來贖人,廣東兵這才釋放遍體鱗傷的林兆恩。事態平息後,為表彰林兆恩的義舉,興化百姓贈予林兆恩一張寫有“一券全城”的彩帳,以示敬意。


充滿家國情懷的抗倭救難

樂善好施,抗倭救難,林兆恩用生命踐行真道,成為人皆尊敬的神靈

嘉靖四十年以後,倭患頻繁發生,每到一處就殺人越貨,無惡不作。“莆中文物,同歸於盡”。更有甚者,倭寇還慘絕人寰地用沸水燒燙嬰兒,“視其啼號,拍手笑樂”;“把孕婦剖腹,賭猜男女”。其手段無所不用其極,許多村莊成為廢墟,屍橫遍野,慘不忍睹。

林兆恩協助官方抵禦倭寇,撰寫《防倭管見》,提出“不宜清野,不宜閉城,不宜遏糴,不宜惜費,濱海以至城邑,鄉人各自團練,首尾救應”等主張;為救難民,林兆恩還積極捐錢捐米、賑災勞軍。他兩次變賣田產,並組織門徒,先後6次收屍、焚化或掩埋屍體,先後收埋屍骨3萬多具,火化白骨無數,有效地抑制了瘟疫的流行。就連倭寇也對林兆恩的高尚情操肅然起敬,倭寇在攻陷莆田城時,擄戮無數,卻獨對林兆恩全家網開一面,怕觸眾怒,不敢冒犯。

對於林兆恩的善舉,興化百姓沒齒難忘,當時莆田民間流傳有“龍江功不朽,捐產度眾生”的俚歌。也有人上書朝廷,稱讚林兆恩為“人豪”、“善士”。據莆田縣學教授劉仕銳查勘上報,列舉林兆恩的義行有13項:(1)恤民還卷;(2)建立義田;(3)設立社倉;(4)倡平糶之價;(5)施錢米給城內避倭的貧民;(6)分粥蔬給貧窮孤寡之不能自主者;(7)惠施棺材1300部;(8)禮助葬埋340柩;(9)與廣東兵訂千金之卷,以保全城池;(10)募兵百餘人協助守城;(11)捐田30畝倡建戚繼光生祠;(12)念鄉夫守城之苦,以酒食迭賜於中宵;(13)率門徒埋全屍三千餘身,積薪火化二萬餘數。以上一切費用取自林兆恩的家產,故鉅萬家產變賣殆盡。


充滿現實關懷的政治改良

樂善好施,抗倭救難,林兆恩用生命踐行真道,成為人皆尊敬的神靈

兵戎相見之後將會伴有瘟疫流行,林兆恩曾創“墾被法”,傳授於人,用以防病健身和治病。“墾被法”簡單易行,深受無力問醫購藥民眾的歡迎。據《林子本行實錄》記載,戚繼光驅倭寇時曾不幸患病,林兆恩教他採用氣功療法,不久獲救痊癒。聲名大振後,曾有貪官汙吏聽說療法獨特,能治療疑難雜症,就想方設法求取藥方,但林兆恩向來痛恨貪官汙吏,從未開出一個處方,使得來者自討沒趣,狼狽而去。

林兆恩還針對時弊,提出一些政治改良主張。如針對土地兼併嚴重,農民大批破產,他主張“因地度田,計畝均授”,每人授田二十畝,不必拘泥於“方井之常”的陳規;針對宦官專權,政治黑暗,他極力反對濫用刑罰,要求統治者博採眾議,傾聽民眾呼聲,不僅要採用“知者之知”“賢者之賢”,也要採用“愚者之知”“不肖者之賢”;針對軍隊腐敗無能,軍費開支龐大,他主張寓兵於農;針對道士僧尼眾多,提出嚴格限制道士僧尼人數,沒收大部分寺院土地為公有,以寺院土地的租谷賑貧救災,獎勵兩袖清風的告老還鄉的官吏,資助貧困的讀書人等。

晚年的林兆恩,仍經常賑濟災民。萬曆十八年(1590),閩中發生旱災,民不聊生,林兆恩捐獻稻穀數百石,銀百餘兩,幫助城中的災民渡過難關。萬曆二十二年(1594),歲歉民飢,林兆恩捐銀一百二十兩救濟府縣饑民,還捐一百石稻穀,補充東廂龍坡社義倉。他還熱心於公益事業,先後捐銀建麥斜巖上帝殿及山門,倡建囊山、梅峰寺正殿、玄妙觀玉皇殿,造三清、東嶽等諸殿。另外,他還募修赤屹、寧海諸塔及常太裡漁滄溪等橋樑。林家世代為官,曾為莆田鉅富,捐獻巨資抗倭,樂善好施,賑濟災民,自己到了晚年,則家貧如洗,一生過著清貧的生活。


創立“三教歸儒”的“三一教”

樂善好施,抗倭救難,林兆恩用生命踐行真道,成為人皆尊敬的神靈

隆慶元年(1567)至萬曆二十六年(1598),林兆恩對於真“道”的渴望和探求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創教授徒、傳教倡道以及著書立說。隨著以林兆恩為核心的知識分子學術團體的不斷壯大,其宗教性不斷加強,開始向民間宗教的方向發展。這個轉變是一個過程,明顯的轉折點出現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林兆恩開始雲遊天下,四處傳教,信徒則“人人肖像以祀”,至萬曆十五年(1585)被門人奉為“三一教主”。這樣,林兆恩所開創的學術團體,也因此開始演變為宗教組織——“三一教”。 “三一教”修道的工夫進階,分為立本、入門和極則三個部分。以儒家的綱常禮教為立本,以道教內丹修煉為入門,以佛教的涅槃寂靜境界為極則。而“三一教”“三教合一”的本旨,則是“三教歸儒”,即主三教的修行根本上都應以“孔子之儒”為遵歸,而其所謂的“孔子之儒”則是指以儒家三綱五常為至德,以士農工商為常業,以心本體的體證為最終目標的思想。


獨創救治將士百姓的“九序心法”

樂善好施,抗倭救難,林兆恩用生命踐行真道,成為人皆尊敬的神靈

而九序心法,是林兆恩獨創的修身養性的方法。當時,瘟疫流行,他帶領門徒通過傳授“九序心法”為平民百姓治病,許多官吏,士大夫對此也很感興趣,按院朱光宇,開府劉思問,都憲劉勳等都登門求治病之方。更有朝廷高官、翰林致書請教法度。據說,總戒戚繼光驅倭時,不幸患病,在榕城拜謁林兆恩,授以“九序心法”,不久就痊癒了。

“九序心法”是由九個逐漸深化的修持程序組成,又是圍繞著“心”這一本體展開。林兆恩將這套修持方法說是成儒家秘密心傳法門,故又稱“孔門心法”。由於九序心法第一序為“艮背”,或徑稱九序心法為“艮背心法”。九序心法在明末清初廣為流傳,且一直流傳至今,是林兆恩思想和“三一教”的重要內容。

林兆恩創立的修身煉性方法——“九序心法”在林兆恩思想和三一教發展演變中佔著相當重要的地位。當時,瘟疫流行,他帶領門徒通過傳授“九序心法”為平民百姓治病,許多官吏,士大夫對此也很感興趣,按院朱光宇,開府劉思問,都憲劉勳等都登門求治病之方。更有朝廷高官、翰林致書請教法度。據說,總戒戚繼光驅倭時,不幸患病,在榕城拜謁林兆恩,授以“九序心法”,不久就痊癒了。

其實,在林兆恩創教之初,就開始獨創的氣功療法,用於修身養性,救治百姓。據說林兆恩有個姑母遠嫁仙遊鳳山,老來病痛纏身、久治未愈。林兆恩去看望她,就試著用自己剛獨創的修身養性的氣功療法來為姑母治病,調和氣血、平衡神經、調動身體潛能,以達到祛病強身的功效。林兆恩頭回行醫便初露鋒芒,為姑母解除了多年的頑疾。後來林兆恩因忙脫不開,姑母就叫人畫了一張他的肖像掛在廳上,也許是心理因素作用,只要看肖像一眼,她身上的病痛就減輕了許多。姑母於是以為林兆恩是仙人下凡,在她行將就木前,還特意為他建造了一座廟宇,把他的肖像供在院中。這廟宇就是現今的仙遊鳳山書院。

“三一教”收受的門徒也由讀書人擴及社會大眾,各地紛紛建立祠堂。林兆恩傳教的足跡幾乎遍及了整個福建,還多次到江西、浙江、廣東、南京等地。而林兆恩學說亦隨著“三一教”的傳佈,流傳更為廣遠。


成為人皆尊敬的神靈

樂善好施,抗倭救難,林兆恩用生命踐行真道,成為人皆尊敬的神靈

在明代,公開宣揚三教合一的大有人在,但林兆恩的對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之後的儒道釋三教進行了深刻反思,反對以後人主觀斷定的孔子的是非為是非,認為“不識其原而徒索之流”。他進而全面質疑後世的儒道釋三教,認為後世人心不古、道德淪喪、社會紛擾、百姓哀怨,偏離原初的儒道釋三教之支流末節難逃其責。

林兆恩不但在思想上主張三教合一,更重要的是身體力行。在世時,他採取派遣弟子到各地宣傳三教合一思想的方法,使之影響力迅速擴大,全國許多省份都擁有眾多的門徒。《閩書》記載:“莆田從兆恩者,所謂與夫子中分。魯江以南,方內方外,聞風麇至,北面師之,稱三教先生。”到了清康熙初年,三教合一思想影響更大。

林兆恩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生涯從事學術研究,提倡儒、道、釋三教合一,創立了比較完整、系統的三教合一的思想體系,主要體現在《聖學統宗》、《林子聖學統宗三教歸儒集》、《三教分內集》、《聖學統宗非非三教心聖集》、《林子全集》、《林子三教正宗統論》、《林子會編》等著作裡。他在著作中希期在思想上竭力尋求出路,勸人為善,反對邪惡;主張計口授田、反對豪強兼併土地;農村聯防,對付倭寇騷擾。同時還主張僧尼、道士均可婚嫁,均應從事生產勞動。其學說影響既深且廣、弟子遍及天下。莆仙及省內外均有規模不一的“三教祠”,我國臺灣和東南亞許多國家也有不少“三教祠”,影響很深。

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正月十四日,林兆恩去世,享年82歲,葬於莆田石門山(今莆田市城廂區華亭鎮后角村石門山)。他作古時,前往弔唁者達萬餘人,足見人心之所向。後來人們還給他塑金身神像,奉祀膜拜,林兆恩也因此由人變成了人們尊敬的神靈。


參考陳光庭、薛東、林國平等人及網絡相關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