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 百戲薈戲曲講堂——豫劇簡史(中)

省城族社的風雅柔情

明代伊始,茶樓酒肆中的戲曲演唱逐漸遍。河南都會開封,一直保持著宋代尚娛樂的傳統,有很多演戲唱曲的茶社,一些茶社其實身是小劇場,可容納百人,在演戲回時兼做賣茶生意。清代末年,開封的茶社多演京劇。此時,豫劇已順具實力,沒有理由放棄這片龐大的劑場,其飢渴的雙障開始聚焦在了省城開封。

1914年,豫劇一這個僅流行於荒村郵邑的土梆戲,從高臺、廟會闖入了省城茶社,與京劇狹路相逢。京劇與梆戲,雖同屬清代興起的花部戲,但成熟於帝都,融入了宮廷趣味的皮黃,與濫觴在鄉間、浸屬著民間風土的梆子,不可避免地彰顯出迥異的審美趨向。京劇文雅規範,梆子淺顯粗俗;京劇表現上等社會的人情習慣,梆子刻畫下等階層的形象風俗;京劇腔啁圓熟遲緩,梆子腔調緊急高亢。

百戲薈戲曲講堂——豫劇簡史(中)

陳素真

進城的土梆戲勢不可擋,受到城市民眾的熱烈歡迎,瞬時間便把京劇從統治地位上拉下來,京劇屢演屢級到,梆戲頗能持久。土梆戲得了民心,卻吃罪了官家。報紙指責其粗鄙,警察署以“有傷風化”,甚至以“有礙治安”而對其禁演、取締。但這並不能阻止豫劇佔領城市的腳步。面對著空前的壓力,土梆戲沒有退縮,更沒有氣餒。謙和質樸的品格使之能夠以足夠的氣度去爭取所有觀眾的心。土梆戲深知城市觀眾不同於農村觀眾,從前的演出風格不能滿足他們。無論從觀眾審美層面,還是政府壓力層面,都追使土梆戲要儘快對自身做出改變。逐漸的,在城市舞臺上,粗曠豪放的征戰戲少了,敘事言情、委婉曲折的家庭戲、言情戲開始多起來。這一改變使豫劇完全征服了城市觀眾的心,觀眾們不可救藥地愛上了自家土地上土生土長的豫劇。家庭戲、言情戲的流行,促使旦角名流也在這時備受關注,“戲狀元”李劍雲就是在這時崛起。

坤角戲的受寵大大促進了坤角藝術的發展,隨後,一批女演員也相繼上臺,如馬雙枝、陳素真、孫蘭芳等。旦角行當由原來的四旦——老旦、小旦、正旦、丫鬟旦,又分出花旦、帥旦、刀馬旦、彩旦,被稱為“裡八角”。豫劇“外八角”時代逐漸讓位給“裡八角”。

事物往往是這樣,牽一髮而動全身,加之民國初年整個大時代都處在改革趨勢中,新思想、新文化覆蓋了大江南北,新時代要求豫劇從小範圍改善,走向全方位改革。豫劇的變革包括了思想、內容、表演、舞美、音樂等方面。這其中,樊粹庭、王鎮南的貢獻最大。

百戲薈戲曲講堂——豫劇簡史(中)

樊粹庭

樊粹庭一生創作改編60餘部劇目,是第一個職業豫劇作家,他的戲被後人稱為“樊戲”。樊戲使豫劇在選材、編劇手法和語言上都適應了時代的要求。自此,《楊滿堂》《義烈風》等一系列以女性為主角的作品進入人們視野,豫劇的美學層次和文學品位也得到極大提升。樊粹庭也因為其成就被稱為“現代豫劇之父”。

樊粹庭還有一大貢獻,就是他直接提升了豫劇名伶陳素真的藝術成就,使其達到視野的頂峰。陳素真在開封唱紅之後,便有幸遇到了樊粹庭,他根據陳素真的條件,為陳素真編寫了《凌雲志》《義烈風》《三拂袖》《柳綠雲》《霄壤恨》《滌恥血》《女貞花》等七出新戲,使她在藝術上突飛猛進。陳素真17歲時就享有了“豫劇皇后”和“豫劇大王”的美譽。

在樊粹庭的劇本基礎上,陳素真對豫劇的表演做了飛躍性的改良。她在探究自身表演風格的道路中,將京劇的臺步功、指法功、扇子功等運用到豫劇的正旦、花旦等行當中,又以鮮明的豫劇表演風格體現岀來,創作出嶄新的豫劇旦角表演藝術,成為數代坤伶之宗師。

正當豫劇改良運動蓬勃發展之時,盧溝橋的一聲炮響,震碎了無數戲曲藝術家心中的夢。

百戲薈戲曲講堂——豫劇簡史(中)

抗戰時期遍地開花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要時間,全國掀起抗日熱潮。樊松庭取東方睡獅夢醒之意,將自己所創的象聲劇團改名為“獅吼”劇團,由陳素真主演了樊粹庭創作的愛國名劇《滌恥血》《巾幗俠》等劇,以商丘、開封為中心,宣傳抗日、反對投降。王鎮南則創作了反映抗日戰爭生活的現代戲《打土地》,由常香玉主演,對河南抗戰起了積極作用。

藝術家們的努力還是沒有擋住侵略者鐵蹄的進犯,省城開封失守,豫東廣大地區淪陷。豫劇藝術家們拒絕為侵略者唱戲,眾戲班星散瓦解,眾藝人卸下行頭,豫劇在淪陷區陷入沉寂。一些藝術名家則打起行囊,或西進,或南行,開始了流亡生涯。

此時,西安偏安一隅,隨著大量人口、財富的遷入,成了中國北方的經濟、文化中心。

眾多豫劇團體也在這裡成立,周海水的冠英劇社、以常香玉為頭牌的豫秦劇院、樊粹庭的獅吼劇團都在這裡綻放岀新的異彩。獅吼劇團下屬的獅吼兒童劇團在此期間培養出來大批學生,這些學生後來分散到全國各地,後來大多成了當地劇團的主演、導演和劇團領導,為豫劇在全國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另外,1945年以後,除西安外,一些豫劇名角又進入甘肅,在甘肅組建了中州劇院新光豫劇團、景合豫劇團、香玉劇社等豫劇表演團體。抗戰時期,根據地的豫劇發展也是相當重要的,由大眾劇社等抗日文藝團體所編演的劇目,除了對抗日宣傳起了積極作用外,還對豫劇現代戲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