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这些车企危险了!

上半年车市两级分化明显,排在末位的车企销量大幅缩水。下半年末位淘汰将加剧,部分品牌面临退市危机。

近日,车企半年财报纷纷出炉,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中国品牌中,吉利、众泰盈利明显,一汽夏利、海马大幅亏损。尽管车市旺季到来,但淘汰赛愈发惨烈,弱者几无翻身之力。

这些车企危险了!

看未来:后十名能否翻身?

微增长下,当多数人盯住销量前十名的位次变动时,在车市的另一极——销量后十名车企下半年正愈发艰难。

盯住后十名,才发现淘汰赛已异常紧迫,部分品牌下半年退市风险极大。据统计,上半年后十名中有8家企业销量下降,其中5家降幅在30%以上。这些企业中,不乏非常努力但业绩起色不大的案例。以排名倒数第十的一汽夏利为例,该公司上半年虽然推出多款新车努力脱困,并累计销售12523辆,同比增幅高达11.3%,但依旧陷入亏损的泥潭中难以自拔。据一汽夏利公布的业绩预告显示,上半年该公司亏损达6~6.7亿元。可见,淘汰赛压力下,弱势企业想翻身已是异常艰难。

如果说后十名的境遇异常险恶,那么逃离这一区域的车企是否就一定安全?

看财报:几家欢喜几家愁

上半年财报显示,吉利、众泰大幅盈利,海马出现巨额亏损。

毫无疑问,中国品牌中,上半年吉利盈利能力最强。吉利2018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该集团实现营业收入537.1 亿元,同比增长36%,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达到66.7 亿元,同比增长54%。

尽管利润总额与吉利相差甚远,但众泰利润增幅同样不小。众泰2018年半年度报告显示,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2.51亿元,同比增长77.15%;净利润3.05亿元,同比增长37%。

与吉利、众泰显著盈利相比,上半年海马出现大幅亏损。据海马汽车公布的业绩预告显示,该公司上半年亏损达2.4~3.2亿元。而去年同期,海马还实现盈利2437万元,今年下降幅度高达1085%~1413%。

从盈利看,吉利、众泰应当高兴,而从销量折射出的问题看,某些企业似乎高兴得太早。

看销量:涨跌背后有缘由

如果脱离低端迈向中高端是吉利走向成功的秘诀,那么依旧在低端市场挣扎的众泰、海马其实是殊途同归。

品质升级推动品牌升级,产品溢价能力显著增强推动吉利盈利增长。吉利财报显示,该集团上半年总销量达到766630辆,较去年同期增长44%。吉利称,其业绩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其产品组合(即高利润车型占比较高)及经济规模有所提升。据了解,近两年,吉利高端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单车售价也在逐年攀升。目前,吉利8万~15万元产品销量比重占6成。其中,8万~10万元产品销量比重最大,占比从2013年的10%上升到2017年的38.74%;10万~15万元车型销量比重超过20%。随着热销车型周期变长,吉利单车平均寿命也在加长,而高端车盈利能力不断增强,意味着该公司抢占合资车市场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这些车企危险了!

与不断向上的吉利不同,经常“推陈出新”成为众泰销量增长的诀窍。乘联会数据显示,众泰2018年上半年总销量为146115辆,同比增幅为37.5%。其中,众泰T300、T500、T700三款新车累计销售76934辆,占比高达52.7%。同时,统计显示,众泰在售、停售的20余款产品中,每款车的平均寿命只有2.82年,远低于一款车5年的行业平均寿命。可见,赶在消费者审美疲劳之前快速“换装”是众泰取得成功的秘诀。而尝到甜头的众泰将继续加大新品投放力度。众泰财报称,该公司在2020年之前将推出10款新产品。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未来两年中,虽然众泰新车不少,但或许也会有相应数量的车型逐渐退市。”

相比于众泰源源不断地新品上市,海马亏损则要归因于新车“健康状况”不佳。海马业绩预告中,该公司给出的上半年业绩变动原因是:“销量同比大幅下降导致业绩大幅下降”。乘联会数据显示,海马上半年仅售出41291辆,同比增幅为-42.38%。而上市一年左右被寄予厚望的海马S7、S5H表现不佳,或是导致销量下滑的重要原因。

这些车企危险了!

正则ALI(阿里指数,以下简称“指数”)显示,海马S7、S5H“健康状况”堪忧。“指数”的计算方法是,把海马新车从诞生之日起,到下一代全新车型上市作为一个生命周期。以该款车生命周期内月销量数据,对比乘用车市场所有车型总销量的平均值,从而得出其成长过程中是否能够达到均线标准。生命周期内销量在均线之上的车型,意味着其拥有“健康”的成长轨迹。从销量轨迹看,作为主力的两款新车竞争力有限,随着淘汰赛加剧,海马整体业绩下滑也在意料之中。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后十名车企退市风险极大,但是业绩下滑明显的企业同样面临着被淘汰的危机。”

专家认为:“宏观看,淘汰赛是大势所趋,由于弱势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可度本就不高,未来被边缘化的速度会加快。具体看,规模小、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的企业将越走越窄,走抄袭仿制之路更不是长久之计。大企业平台化、模块化已是轻车熟路,小企业仿制的成本未必小于正向研发,加之产品生命周期过短,竞争力会越来越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