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江蘇徐州豐縣的三輪困惑——霸主為何跌下神壇?

豐縣曾經是一個傳奇。

一群滿懷激情的蘇北人用10年時間將一座國家級貧困縣的產業經濟發展提升到一個新高度,讓“中國最大電動三輪車生產基地”的響亮名聲路人皆知。然而,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面對市場新常態的嚴峻考驗,豐縣並未搭上發展快車,卻陷入了一個自己都看不懂的轉型升級怪圈:明明招招賣力,效果往往不甚理想,甚至南轅北轍,雖然不輕言放棄,也試圖通過變革尋求出路,但屢敗屢戰下的堅持看起來更像是不明所以的迷茫。

江蘇徐州豐縣的三輪困惑——霸主為何跌下神壇?

豐縣怎麼了?曾經佔據國內電動三輪車市場半壁江山的霸主,面對同處一隅金彭、宗申的爆發式增長,反而失去了銳意進取的初心,僅在輾轉徘徊中期待下一個風口的來臨。但是,即將觸及產銷量“天花板”的中國電三產業,還會再給豐縣一次翻身的機會嗎?

抓住風口的豬

做一隻豬十分簡單,但要做一隻抓住風口的豬很難,然而豐縣人在本世紀初一次不經意的小試牛刀,卻從根本意義上顛覆了國內電動車產業格局,鑄就了十餘年高速發展的康莊大道。

2001年,一名叫做康雲清的豐縣人歷經多方努力,終於在創業兩年後,成功組裝出當地第一輛電動三輪車。這輛脫胎於人力三輪車平臺的老年休閒代步車型,將電動三輪車這一概念引入到普通消費者生活中,儘管瑕疵不少,但有幸購得此物的消費者卻視若珍寶。

正因如此,彼時正苦苦尋覓投資方向的一批老闆將企業家當與未來發展重重壓在了這一籌碼上。事實證明,這次頗具勇氣與魄力的選擇給他們帶來的不僅是越滾越大的財富雪球,更為豐縣經濟產業發展尋找到一條極具成長潛力的道路。

江蘇徐州豐縣的三輪困惑——霸主為何跌下神壇?

豐縣電三產業園規劃圖

3年後,豐縣順應電動三輪車產業日漸紅火的發展趨勢,在百事利、平安人家、速利達等先驅企業初具雛形之際,於全縣範圍內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創業活動,集中市場與政府優勢資源,極力引導、扶持民間資本投資電動三輪車產業,並斥巨資新建了配套設施齊全的工業園區。在此高投入、優政策的背景基礎下,大批企業蜂擁而至,一時間,一座座頗具規模的電動三輪車廠房紛紛拔地而起,形成了一條從“一顆螺絲釘”到“一輛新車”的完整產業鏈,同時在工業園區不斷向外擴張壯大之時,豐縣電動三輪車產業集群這一概念正慢慢轉變為現實。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2006年電動三輪車產業在豐縣呈現出井噴式發展:生產企業由2005年時的14家,迅速增長到45家;年銷售產值由2004年的2億元,飆升至10億元;市場份額佔據全國電動三輪車市場的80%……豐縣這片一無產業基礎,二無原材料優勢,三無強勢企業的“三無之地”,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發展春天,電動三輪車產業也順理成章地成為引領豐縣縣域經濟走向復甦,擁抱繁榮的排頭兵。

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原江蘇省委書記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李源潮,時任江蘇省副省長、徐州市委書記徐鳴及政府相關部門領導多次去到豐縣視察指導,並由此帶動多項電動三輪車產業激勵扶持政策的相繼出臺,從另一方面極大地推動了豐縣電動三輪車產業的迅速發展,形成了井噴式局面。

2008年,金融危機席捲全球,中國摩托車行業遭受重創,產銷量萎縮下滑,但豐縣電動三輪車產業卻呈現出逆勢上揚的高速發展態勢,產銷量全線飄紅,全年生產電動三輪車203萬輛,比上年增長23%;實現銷售收入50.6億元,創利稅4.5億元。

“豐縣電動三輪車近年來之所以得到快速發展,這與燃油價格攀高、環保要求增強、城鄉道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一系列大環境因素息息相關,同時也與縣委、縣政府適時抓住市場機遇,廣泛開展全民創業活動,積極扶持全縣電動三輪車的生產,推動產業快速發展密不可分。”時任豐縣縣委書記趙保華對於豐縣電動三輪車產業的崛起如此評價。

江蘇徐州豐縣的三輪困惑——霸主為何跌下神壇?

豐縣電三展會

2010年,首屆中國豐縣電動三輪車展銷會暨中國電動車城開業慶典盛大舉行,來自豐縣本地及國內眾多知名電動三輪車企業前來參展,會議期間達成投資協議和合同項目共計12個,涵蓋整車生產與零部件配套產業,投資金額超過7億元。如此龐大的投資數額在彼時的國內三輪車展會中極為罕見,但豐縣卻憑藉著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優勢資源吸引了國內很多企業前來安家落戶,其綜合實力與市場潛力得到進一步加強,更有很多人喊出了“打造全國最大的電動三輪車生產及研發基地和全國最大的電動三輪車配件集散地”這一口號,一時間,豐縣成為行業內交口相傳的高頻熱詞。

豐縣為何成功?在目睹了豐縣電動三輪車產業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後,許多人心中都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事實上,豐縣並不是第一個涉足三輪車產業的縣市,也並沒有任何先天的基礎優勢,但就是憑藉著一股“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勁兒,才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回首十年發展歷程,我們可以從中尋覓出豐縣電三產業蓬勃旺盛的“基因密碼”。

1.寬鬆的政策平臺。2009年12月7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在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的同時,開展低碳經濟試點。江蘇省於同年4月7號下發了《江蘇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專項規劃綱要》,提出江蘇省要以國家示範推廣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為契機,充分利用現有企業資源和產業基礎優勢,加大關鍵技術的研發力度,加快研發包括電動專用車在內的重點產品,培育龍頭企業,完善服務體系,重點打造包括徐州在內的新能源乘用車產業基地,並且已經將豐縣電動車產業確定為“江蘇省電動專用車特色產業基地”和“豐縣電動三輪車產業集群品牌培育基地”,給予豐縣在生產研發和創新平臺建設、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一系列政策扶持,同時,豐縣作為江蘇省重點扶持基地,對相關企業在土地指標、金融貸款、科技經費、技改資金等方面都給予了重點支持,並不斷完善扶持政策和發展規劃,加大對企業培育力度,進一步做大電動車專業市場,打造國內知名品牌。

2.健全的產業體系。豐縣電動三輪車產業上、下游配套體系基本完善,產品從原材料供應到銷售已形成一套完整體系,產業鏈發展模式基本形成,電池、控制器、充電器等核心配件豐縣企業均可以自主設計、研發生產,產品具備價格和規模優勢。豐縣擁有300餘家國內知名配件生產企業的直銷點,涉及到電動三輪車所有零配件,不出豐縣範圍便可以配齊、配全,而投資2億元、佔地105畝,集住宿、餐飲、倉儲、展示、銷售、信息發佈、物流等於一體,功能完善、配套齊全、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大型電動車配件市場——中國電動車城的投入運營,進一步健全了電動車市場體系,強化了對周邊地區的輻射。

3.廣闊的市場空間。豐縣位於蘇、魯、豫、皖四省七縣交界處,淮海經濟區中心地區,地理區域優勢明顯、交通便利、人力資源豐富,特別是隨著徐濟高速、豐沛鐵路的建成和復新河航道提標升級改造的完成,發展工業的區位優勢得到進一步顯現。良好的區位是豐縣鞏固在全國的產業地位,並向更高產業層次邁進的優越條件,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加快,交通道路條件日益改善,同時在國內外能源資源供應緊張的背景下,輕便省力、環保節能、價格適中的電動車將在國內外擁有巨大的市場空間。豐縣的電動三輪車銷往蘇、魯、豫、 皖、冀等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網點近萬個,在佔據全國近65%市場份額的同時,也已率先成功進入國際市場,出口產品至菲律賓、孟加拉國、俄羅斯等國。同時,豐縣對電動車企業加大扶持力度,使其上規模、擴大產能,把電動車業打造成立足豐縣、輻射全國的重要主導產業,充分鞏固和發揮豐縣全國最大的電動三輪車生產及研發基地和全國最大的電動三輪車配件集散地作用。

4.雄厚的研發實力。豐縣鼓勵、扶持企業不斷加大科技投入,為企業舉辦電動車技術培訓班,培養技術人員,指導產品研發,取得了不錯的成效。豐縣擁有江蘇省輕型電動車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擁有高校、科研院所設在豐縣的多個研發中心,這些平臺利用自身技術優勢,為企業不斷研發新產品新技術,使得整個產業獲得了良性發展。比如,豐縣電動車研發中心的研發企業中創科技公司研製成功的電動車智能充電樁等電動車充電設備,可以自動辨識充電電池的功率並調整充電狀態,並計算充電電量,在國內技術上處在領先地位。車架、車廂、控制器等核心配件的自主設計、研發生產正是豐縣電動三輪車蓬勃發展的關鍵。

豐縣抓住了中國電動三輪車產業發展壯大的絕佳良機,並以此為契機,調整縣域經濟結構,將電動三輪車產業作為本地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和增長極,花費數年時間培育,終於將豐縣電三產業成功推往市場,走向全國。

成績固然可喜,但繁華表面下隱藏的暗流湧動,卻給豐縣出了一道令人十分頭疼卻不得不解決的難題,而這也成為豐縣電三產業發展中的重要轉折點。

後發制勝的逆襲

2009年,就在豐縣還沉醉在其華麗的增長數據和龐大的資本湧入之中時,相距一百公里以外的徐州市,淮海與金彭兩大企業正慢慢拉開屬於他們登場表演時刻的序幕。

淮海與金彭的三輪車產業起步時間並不算晚,但由於初期技術實力較弱,平臺受限,且缺乏政府政策資金支持與產業集群帶動,兩個企業在發展初期的三至五年內,表現都只能算是中規中矩,沒有亮點,也翻不起浪花。然而,潛心摸索的他們,並沒有就此放棄,而是在不斷進取中尋找到一條真正切合自身實際的發展道路。這條路,有別於豐縣模式。

江蘇徐州豐縣的三輪困惑——霸主為何跌下神壇?

淮海集團於2004年與宗申產業集團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利用宗申產業平臺的開放性與獨創性,吹響進軍三輪車產業的嘹亮號角。在經過前期基礎鋪墊、網絡開發、渠道擴充等工作之後,淮海集團迎來了高速發展時期。2006年,旗下江蘇宗申二期工程竣工投產,形成30萬輛的年產能力,其系列產品被認定為“國家免檢產品”、“江蘇省名牌產品”;2009年,江蘇宗申公司工程技術中心被認定為“江蘇省正三輪摩托車工程技術中心”;2012年,江蘇宗申四期工程竣工投產,總佔地1500畝的淮海宗申產業園初具規模,具備年產各類小型車輛200萬輛的生產能力;2013年,淮海集團與宗申產業集團再次簽訂新一輪20年的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兩大集團共同投資組建的“江蘇宗申電動車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

而同處一隅的金彭車業同樣也駛入了發展快車道。2008年,金彭於行業第一家巨資興建的具有行業領先水平和汽車工藝標準的金彭陰極電泳塗裝線順利竣工投產;2009年,金彭實現產銷量翻番目標,銷量蟬聯全國第一,同時簽約明星曾志偉成為其代言人,走上了品牌擴張之路;2010年,金彭產業園順利竣工,形成40萬輛電動三輪車的年產能,規模化發展態勢初具雛形;2015年,金彭年會在雲南昆明盛大召開,憑藉著120萬輛的年產銷量,金彭成為行業首家單品牌年產銷量破百萬的電動三輪車企業,再次蟬聯行業第一桂冠。

江蘇徐州豐縣的三輪困惑——霸主為何跌下神壇?

近五年來,淮海集團與金彭車業兩大企業以近乎“瘋狂”的發展態勢,利用行業優勢資源,不斷擴充實力,迅速在市場上颳起了一陣強勁之風。而與此對應的則是豐縣電三產業發展遭遇不明所以的遲緩、停滯甚至倒退,產銷下滑,渠道受阻,產品落後,似乎一夜之間,豐縣電三產業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滑鐵盧”,發展面臨瓶頸尷尬。

價格混亂、產品單一、質量較差以及缺乏品牌影響是目前很多人對於豐縣電三的第一印象,而這,也與產業在初期時的盲目擴張密不可分。豐縣雖然進入電三產業時間較早,也擁有第一輛電動三輪車誕生地的美譽,但由於基礎薄弱,資源匱乏,其在規模化運營和走向全國市場時出現了極大阻礙,在沒有其他優勢的背景條件下,豐縣電三企業無奈紛紛將價格作為“殺手鐧”,利用低於市場平均的價格差,迅速解決了市場開發與進入的難題,而在嚐到甜頭之後,豐縣企業更將此作為一項長期工作持續跟進,一時間,市場上到處充斥著豐縣產品,魚龍混雜,秩序紊亂。

價格上的低廉優勢儘管在短期內讓豐縣企業解決了渠道鋪設的難題,產銷量也一度出現井噴式增長,但同時也埋下了不小隱患。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過於將價格因素作為追求標準而忽略了生產成本與產品質量,而不得不通過在製造工藝、原材料選取等方面退而求其次,才能保證產品價格優勢,這無疑於是一把高懸在企業頭頂上的達克摩斯之劍。

儘管如此,以“價格換市場”為核心的競爭模式仍然未能存活許久,隨著消費意識的變化,品質、品牌、服務正逐漸成為影響購買的主流因素,這既表現出行業成熟穩定的一面,也宣告著豐縣企業此前花盡心思的努力付之東流。不僅如此,豐縣企業在價格戰中表現出的種種缺陷,也給自己好不容易打造出的金字口碑蒙上了一層厚厚灰塵。實際上,豐縣電三企業在形成一定規模體量的時候,並沒有擺脫作坊式小本經營的落後思想,沒有在產品技術和市場培育上做足功夫,反而兵行險招,將籌碼壓寶在價格這兩個字上,而最終收穫的也只能是獨自吞下的苦果。

平心而論,豐縣現在仍然處於國內電動三輪車產業的主流地位,但影響力已然大不如前,處在江蘇宗申與金彭車業的光環籠罩下,除了那虛高的產銷量與產值,其核心競爭力與行業地位已經與領軍企業拉開一定差距,這一點,與河南偃師三輪車產業何其相似。有趣的是,偃師與豐縣都曾經以產業集群模式吸引了一大批企業投資興業,憑藉著政策引導與資金扶持迅速實現產銷量高速增長,卻都在近年來面臨著嚴峻的市場形勢,而原本遠遠甩在身後的競爭對手,又依靠著獨特的發展模式,實現了全面趕超,前後落差,令人深思。

2012年,國內電動三輪車企業年產銷量的前十位排行榜中,以百事利、平安人家為代表的豐縣企業已然滑落至榜單末尾,並且這一排名延續至今。

下一個路口

豐縣電三產業所表現出與行業發展趨勢背道而馳的低迷,與其競爭方式的簡單粗暴、急功近利有著很大關係,而在電三產業近三年的井噴式行情中,淮海、金彭、小鳥等企業的崛起,更像是給曾經依賴政策資金扶持而無憂無慮企業的一記耳光,不響,但疼。那麼,作為開創電動三輪車產業集群模式先河的豐縣,下一個路口又將在哪裡?

江蘇徐州豐縣的三輪困惑——霸主為何跌下神壇?

豐縣領導關心產業發展

“豐縣是省級貧困縣,但貧困不代表沒有後發優勢,我們有信心把豐縣的電動車產業園做成國內實力最強、環境最優的產業集聚區,也有信心能引領豐縣乃至全國電動車產業向更高層次發展。”豐縣縣委書記邱成表示,“世界電動三輪車、電動專用車看中國,中國電動三輪車、電動專用車看豐縣”。再出發,信心來源於哪裡?

據悉,豐縣將以提升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實現電動三輪車產業升級優化、引導產業規模化和集群式方向發展為指導思想,進一步打造知名品牌,做大企業規模,細化產業分工,推進技術創新,豐富產品類型,推動產業向生產集約化、產業集群化、產品系統標準化的發展目標邁進。

1.實現品牌化發展。產業區域品牌是區域內所有企業發展的共同資源,代表著區域地方化生產體系的競爭力。豐縣將堅持以“百事利”、“速利達”、“富爾沃”、“平安人家”、“康爾斯”等核心企業為依託,以企業現有知名品牌為紐帶,根據電動三輪車的功能類型、銷售的對象區域不同,細化產品的品牌戰略,著力打造出在全省、全國叫得響、有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和名牌企業,樹立產業區域形象,增強產業整體競爭力。

2.實現規模化發展。在豐縣實施電動車產業振興計劃,落實產業扶持政策,提升規模效益、集群效應和參與市場的競爭力。選擇實力較強、發展潛力較大的整車及配件生產企業,進一步在資金、土地、稅收等方面給予傾斜,在生產要素方面給予支持,鼓勵企業實施兼併、聯合,使之快速擴張,形成規模。

3.實現創新型發展。一方面,豐縣將堅持鼓勵具有一定規模實力的企業與江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科研院所聯合,爭取國家、省、市科技扶持政策和項目資金,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的速度,提高新技術、新產品的市場份額。縣級財政和科技部門對縣域有一定規模,發展趨勢較好的龍頭企業在申報專利、品牌、商標和項目經費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引進機制,為企業發展引進所需的各類管理和技術人才,使豐縣成為科技人才發展的“窪地”和“集聚地”,從而提高從業人員整體素質,為產業的發展注入活力。另外,注重戰略性產業規劃和佈局。由政府和電動車協會做媒,積極引導鼓勵企業強強聯合,形成資本雄厚的龍頭企業。或者引進戰略資本,確保達到國標新門檻。

4.實現系列化發展。目前,豐縣企業主要以生產休閒電動三輪車為主,走的是差異化發展道路,抓住了市場機遇,佔有了一定的市場份額,賺到了“第一桶金”。但是,隨著市場進一步的擴大,企業大量的湧入,產業競爭、市場競爭、行業“洗牌”在所難免。這就需要鼓勵企業在做穩、做專、做精、做大現有市場的基礎上,繼續不斷地根據不同的市場、不同的消費群體,開發不同的新產品、系列產品,使豐縣不僅能夠生產傳統休閒型、載貨型電動三輪車,還可以生產電動自車行、多功能車、太陽能電動車、電動四輪代步車等一系列的產品,來推動產業結構不斷調整,提高競爭力,引領市場發展。

5.實現產業化發展。豐縣電動三輪車產業鏈雖然已經形成,配套體系也基本完善,但產業的專業化分工、規模化發展、集約化經營程度還不夠,不能很好地適應市場發展的要求,自身發展往往受制於上游產品供應的制約。根據市場需求,豐縣將積極引進、培育此類企業,提供便利、便捷的服務,讓企業安心、放心進入豐縣,參與、支持豐縣電動三輪車產業的發展,實現共贏。

面對日新月異的市場趨勢,豐縣政府相關部門提出了一攬子轉型升級措施,雖然看似字字珠璣,但從中我們仍然可以發現流於形式的官方色彩和隔靴搔癢的解決辦法,或許在這個時候,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主體應該是企業,而不是政府。

迷茫徘徊的企業與操碎了心的政府,豐縣電三產業的未來並不明朗,產業集群模式再次遭遇到客觀市場和競爭對手的猛烈衝擊而備受爭議。2014年,國內電動三輪車年產銷量逼近800萬輛,雖然豐縣電三在行業內仍然擁有一席之地,但較低的產品附加值與較差的品牌形象還是讓不少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被甩開淘汰。豐縣,這位曾經在行業內叱吒風雲的霸主,已經跌落神壇,而下一個路口,對於迷茫輾轉的豐縣電三產業而言,仍然是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