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8 揭新型汙染案:有毒危廢化身“煤改油”燃料 熱銷市場

一次普通走訪揭開新型汙染案

你以為“煤改油”環保,其實卻是在“燒廢”“燒毒”。有人從上游企業收購未經無害化處理的有機溶劑、清洗劑、萃取劑、高廢物等廢液廢料,經過所謂的“技術員”隨意混合調配,就變身為假冒鍋爐燃油,熱銷市場。

一次普通的走訪,河北省衡水市公安局民警無意中揭開了全國首例用危險廢物燒鍋爐汙染大氣案,發現了控煤政策推行中隱藏的一類新型犯罪。

近日,該案偵辦民警向《法制日報》記者講述了案件偵破詳情。

可疑鍋爐燃油充斥市場

“今年學校鍋爐房不知怎麼回事,味大得嗆人,你們過來看看吧。”

2017年3月,衡水市公安局環境安全保衛支隊民警劉湘冀到該市冀州區一家中學走訪時,老師隨口一句話引起了他的注意:莫非燃料有問題?

劉湘冀立即去學校鍋爐房查看,剛一進門,一股刺鼻的味道就撲面而來。劉湘冀憑經驗判斷,這肯定不是正常燒鍋爐所用的柴油或煤焦油的味兒。

近年來,隨著環保工作的加強,諸多地方採取了“控煤改油、改氣、改電”措施。相對於天然氣、電、柴油等,成本更加低廉的鍋爐燃油應運而生,成為替代燃煤的首選。

如果是鍋爐燃油有問題,那可不是小事。經向領導彙報,劉湘冀與同事馬上開始調查,結果發現在該學校周邊就有16家單位購買了同樣的鍋爐燃油,而且都反映這種油燒起來嗆鼻子,而衡水有600多家單位在使用這種燃油燒水做飯。

民警調查發現,這種鍋爐油的本地經銷商是河北通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從該公司營業執照上看,這是一家灶具和甲醇的銷售企業,既無危險化學品儲存資質,也沒有燃油經營資質。

民警到公司倉庫查看,發現27個3米多高的儲油罐,罐上面標註著“醇基燃料”,但庫管員卻說不清其中的具體成分,這引起了民警的懷疑。依據法定程序,劉湘冀與同事對每個罐體進行檢查、登記,並隨機提取了12瓶樣品。

“這些樣品顏色都不一樣,淺黃、深紅、暗褐、紫黑,黏糊糊的根本就看不出是什麼東西,取樣封存就花了3天時間。”劉湘冀告訴記者,他和兩位同事戴著兩層厚口罩都擋不住沖鼻的酸臭味,噁心得直想吐,半個小時就得出去換換氣。

更為嚴重的是,由於長時間在封閉的空間接觸不明物體,3位民警的身體都出現了異常,頭暈噁心,鼻子和嘴長出大大小小的水泡並開始潰爛。

經進一步調查檢測,民警發現,這些所謂的鍋爐油的來源為外地非法購入的多種危險化學廢液。這些廢液經過簡單調配後,以醇基燃料或鍋爐燃油的名義銷售給河北及外地的飯店、學校、醫院、工廠、浴池等“煤改油”鍋爐用戶。

鑑於該案涉及面廣、銷售量大,其社會影響和危害巨大,當年4月28日,衡水市公安局環安支隊對河北通澤生物科技公司立案偵查。

有毒危廢化身“煤改油”燃料

辦案民警隨機對涉案公司內儲罐液體取樣檢測,並趕赴外地抽取了其中6家下游用戶的鍋爐油樣品,帶著樣品趕到山東青島,找到有危險廢物鑑定資質的山東司法鑑定中心。

42天后,辦案民警拿到了鑑定報告:通澤公司販賣的所謂“鍋爐燃油”根本不是油類,而是多種有毒化學品的混合液,且各樣品的成分和毒性均不相同,含有苯、甲苯、氯萘等多種揮發毒性、吸入毒性、致癌毒性物質,屬於危險廢物。樣品經燃燒檢測,顆粒物及氮氧化物排放均超出國家標準,並均檢出氯化氫等鹽酸氣態物質。“這些危險化學廢液被轉售後,下游鍋爐用戶燃燒的並不是油,而是在‘燒廢’‘燒毒’。”劉湘冀說。

拿到相關鑑定評審,衡水警方依法刑事拘留了通澤公司負責人馬某。民警調取了涉案公司出入庫單、檢驗單和銀行賬單往來記錄,並對相關人員進行詢問。

隨後,辦案民警一路追查,幾天時間裡行程一萬多公里,涉及6省7市12個縣,共抓獲涉案人員12名,查清一年來危險廢物的銷售量高達1.2萬噸。其中,江西某藥業公司倒貼運費,將含多種有機溶劑的廢液交由江西某公司非法轉運;內蒙古一家公司將產生的含有機溶劑的危險廢物,以每噸100元的價格非法對外出售。

衡水警方多方取證查明,這些危險化學廢液由上游的藥企、化工廠、實驗室等單位非法流出,輾轉千里最終流入該市,且數量驚人。不特定廠家和行業未經無害化處理的有機溶劑、清洗劑、萃取劑、高廢物等廢液廢料,只要能夠燃燒就有人收購、倒賣,有害物質最終排入大氣。

衡水市公安局環安支隊相關負責人介紹,正規企業無害化處理危險廢物,每噸費用在數千元到上萬元不等。部分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違法違規處置危險廢物,成為危廢進入市場的源頭。這些未經無害處理的有機溶劑、清洗劑、萃取劑等廢液、廢料,幾經倒手流入市場。通澤公司對這些廢液收購後,再以每噸2600元至3500元不等的價格轉售給下游近千家“煤改油”鍋爐用戶,非法牟取暴利。

從廢料到燃油,關鍵在於所謂“技術員”的調配。據介紹,對收購的液體,經銷商僅測試燃燒熱值和酸鹼度,由“技術員”隨意混合調配,直至清澈。大多環節,僅憑“技術員”目測觀察燃燒殘留和煙氣,對廢液有害成分以及產生的化學反應或毒性,售賣者並不檢測。

嫌疑人落網後,案件是定性為一般的非法經營,還是危害後果嚴重的汙染環境?這直接關係到能否讓犯罪嫌疑人受到應有的懲罰。

辦案民警找到衡水市環保局監測站,通過監測發現,這些危險廢物燃燒後產生有毒的氯化氫氣體。同時,衡水市公安局提請河北省公安廳召集省內環境科學領域4位專家對涉案公司汙染環境問題進行評審。專家組最終鑑定送檢樣品全部為危險廢物,認定通澤公司非法購入和轉售的危化廢液對大氣環境造成了嚴重汙染。

鐵證如山,這起案件定性為汙染環境,7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很快被檢察機關批准逮捕。涉案的多家外省企業已交由當地警方依法處理,馬某等人正在等待法院的最終判決。

揭開鍋爐燃油行業黑洞

這起案件是全國首例危廢液體充當燃料油環境汙染案,但違法手法並非個例,該案揭開了燃料油行業黑洞。衡水市公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之所以出現廢液、廢料經過隨意調配就改頭換面成鍋爐燃油的犯罪案件,既與假燃料油的暴利驅動有關,也與目前缺乏完善的燃料油標準體系和有效的行業監管有關。

該案中,不僅是非法調配燃料油的不法分子見利忘義,在利益的驅動下,“鍋爐燃油”的經銷商也只關注原料的價格,並不在意成分。而對部分監管部門來說,關注點只在是否燒煤,對燃料油的監測則流於形式。

據瞭解,傳統的非法處置危廢物品汙染環境案件多為非法排放或異地傾倒,而衡水警方此次破獲的案件,“鍋爐燃油”產業鏈所涉單位和個人龐雜,環節繁複,且每個環節經手人都會刻意隱瞞、銷燬證據,給案件偵破帶來一定困難。此外,由於廢液調配的“鍋爐燃油”成分複雜,鑑定機構無法對樣品全部成分定性、定量,難以作出充分鑑定,也給公安機關調查取證帶來極大難度。

值得一提的是,這起案件中,從業人員多與化工產業相關聯,但均沒有危險廢物經營和處置資格。在涉案企業的整個供貨環節中,也沒有一家燃油用戶索要生產合格證、批次、產品成分含量等關鍵手續和證明文件。

此案成功偵破後,公安部治安局把這類案件列入汙染環境犯罪的重點打擊類型,河北省把此案揭開的“生產銷售假冒偽劣醇基燃料”列入永久性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和大氣汙染防治範圍,要求加強行業監管、堵塞管理漏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