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什麼是有為和無為?

日行一戒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終不能成一切聖果……

借這個話題聊聊佛教中的有為和無為。

金剛經差不多是中國流傳最廣的佛經,群眾基礎好。我也是通過金剛經接觸佛教的。金剛經中,佛陀多次提到有為和無為,如: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還有那句最有名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差不多每次談金剛經我都會建議大家學習圓覺經,因為這兩部經是上下冊,圓覺經是下冊。其實再金剛經中,有些問題是沒解答完的。譬如金剛經中不斷的提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但究竟什麼是我人眾生壽者,金剛經中並沒有解釋,圓覺經裡才有答案。

而金剛經中的有為是什麼意思,也是在圓覺經中佛陀做了解答?

答案就是上面標題寫的: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不瞭解四相的情況下去修行就叫有為。四相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至於什麼是四相肯定得另外詳談了,這裡就不多說了。

而四相的根本就是我相,在我相的基礎上又衍生出來人眾生壽者。 佛家認為我只是個虛妄的假相,而眾生則執著於這個假我,以為是真實的自己。

所以,把有為這個解釋我們可以再說得簡單明瞭一些:執著於有個我的修行就叫有為。

再提煉一下:有為就是有我,無為就是無我。

金剛經中的壽者相到了圓覺經中叫壽命相,至於什麼是壽命相,佛陀是這樣解釋是: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

就是我在修行,打坐也好進山禪定也好,覺得自己的心很清淨,修為不錯,狀態很舒適,這就叫壽者相,這還是我相,還是有我,還是有為法。

只要是有為,有我,勤苦修行多少劫:終不能成一切聖果……


銳度何老師


先說答案

在《道德經》的語境中,有為指的是“人為”,無為指的是“自化”。

有為、無為

在正統的華夏思想文化看來,人、家、國、天下、天地都是同構的。

上無為,下有為,如此方可長久。

正統的華夏思想文化中的無為,並不是躺倒什麼都不幹,而是對於一個結構的主導者而言,對這個結構自身自然的運行,清靜無為,不要橫加干涉,當有奇異不正之事對這個結構的運行造成影響的時候,則需要擊奇復正。

反對的是由主導者有欲而生的有為,而不是要求主導者無論什麼情況皆不為。

對於人這個結構來說,心神為上,心神不會刻意去幹涉身體各個部分的運行,行無為之事,人體的五臟六腑自然而然的遵循各自的功能運行,人也就會健康長壽。

對於家庭這個結構來說,肩負著家庭責任的家主,首先需要聞道、明道、成道,而後篤守無為之道,讓家庭的每一個成員都發揮出自己的能力,在家庭運行正常的時候,不要橫加干涉,這是無為自正,當家庭成員出現不合道理的行為的時候,設法及時糾正,使之迴歸正常,這是有為復正。

對於國家這個結構來說,聖王無為,百姓各行其是,各為其所,百姓各居其位,將自己的職責處理的都很好,他們自身的價值得到了實現,在精神、物資雙豐收,國家也蒸蒸日上,這便是聖王無為,而臣民有為。而有那些擾亂社會的妄人,敢為奇者,則要執而殺之,消滅這種任性妄為不合道理的現象。《道德經》中“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的道理,說的也是無為自化,擊奇復正的道理。

對於天地這個結構而言,道生天地萬物,天之無恩而大恩生,天生萬物,聽任萬物自然而然的自生自長,並沒有任何施恩於萬物之意。而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共仰一天而得以生存繁衍。

正統的華夏思想文化,為什麼要求人修身成為仁人君子,而後齊家治國平天下,正是因為首先通過合道以修身,治理好人自己這個小結構,成為一個尊道貴德的大丈夫,才可以主導一個家庭,主導一個國家,進而主導一個天下。

天下清淨,聖人無為,

天下混亂,聖人正之。

以上。


平凡2850


道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無為,而是順天。即順應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

其實道家所謂的無為,是指不要做違背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之事。並非不作為。

客觀規律有哪些呢?

暴雨不終日,日中不須臾。過於殘暴,過於剛強不能長久。

這是自然法則,也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最為殘暴的秦朝,成為歷史上最短命的王朝。大唐從不暴政虐民。才能成為華夏政權中,國力最為鼎盛,疆域最為廣袤王朝。

此之謂無為,而無不為。

什麼是有為?

就是去做違背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之事。

老子認為,人類萬物,日月星辰,皆循道而生,循道而終。人之生死亦是如此。

秦始皇尋仙求長生,就是違背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就是有為。





楊朱學派


在佛法裡想要理解無為之義,就先來領會文殊菩薩講的: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這句偈的真實義。「歸元」是指成佛;是指明心見性的意思。「歸元性無二」如果想要明心見性,想要成佛的話,沒有第二個法門!只有你明白了一心三藏法理,這個時候你真正懂得了“離一切相,即一切法”的道理;你這個時候才能明心見性,才能迴歸大光明藏,才能成為入流聖人!這裡是文殊菩薩在強調修行的次第,反覆地強調修行人來修行,必須要從悟門入手,先要弄懂一心三藏的法理。「歸元性無二」除了這條路再沒有第二條路可走!否則的話就不叫無二了。後面「方便有多門」是指修行人從悟門進來了以後,明白瞭如來藏一心三藏的法理之後,這時方便有多門,方便有多門就是指悟後起修的問題,你在明心見性以後,任何的法門這個時候呢你都可以去修,而且法法平等,門門成就!這時才體現出萬法平等,是這個意思。明理以後你可以廣學多聞,乃至你什麼也不修也能成就!你什麼也不修也是一種法門吃飯走路睡覺這就是法門。照樣成就,如果這樣不能成就的話,那就不叫萬法平等。不修行本身也是一種法門,不是說你非要念佛打坐才是修行的法門,不修行本身就是一種法門。佛的兒子羅睺羅在明白一心三藏法理之後,就是什麼也不修,他是密行第一!不明白的人以為佛在偷偷摸摸的啊傳授給他兒子什麼獨特的秘密法門。其實是佛用他自己的兒子來表法的,明理以後什麼也不修,吃飯走路說話睡覺逛超市聽音樂看電影都是修行法門,門門成就。什麼東西也不修也成就,否則就不能叫萬法平等了。

\n【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
\n法界當中的任何一法都是聖性。不管正法還是邪法,不管大法、中法、小法沒有一法不是我們的自性顯現。啊都是聖性,「聖性無不通」就是說我們的本性無所不通。「順逆皆方便」無量的法門講的究竟義都能成就的,比方說在這個房間裡有一張桌子,你開門進來來到桌子的前面,你開門走直線直接地走到桌子前面是可以的,啊直接去就能到;那麼你想反方向走呢也能到,相反方向走要繞地球一週你才能到,路的遠近不同而已。
\n【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
\n「初心」是指剛剛上路的修行人,是指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修行人,「入三昧」剛上路的修行人必須要從明心見性入手,要從悟門而入,先要去明心見性,否則的話你那是盲修瞎煉,無量百千萬億劫不能成就的。只有你明心見性了你才能一步登天。
\n「遲速不同倫」
\n如果你從悟門而入,先去明心見性,然後廣學多聞的話,成就的速度就是非常快的;否則你不明心見性的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成就。那就是遙遙無期了,無量劫也是他啊也都不能成就的。「遲速不同倫」,遲和速,快與慢完全不同的,這就是文殊菩薩在點名一定要先從悟門而入,選擇合適的法門,殊勝圓滿的法門與不殊勝圓滿的法門相比,效果那是截然不同的,不能同日而語啊,差得太大太大!圓頓法門乃至一念就能成佛,誰都想快速能成就!誰願意百千萬億劫都沒有邊的,誰願意去冒這個險,修那樣的法門呢?

下面我們來看看幾位尊者所修的法吧!凡夫是無法做到的。請看經文:

【觸以所觸明,無所不明觸,合離性非定,云何獲圓通?】
\n這四句偈是文殊菩薩在針對跋陀婆羅尊者因地修行的法門,作評判!他修行的是通過關照觸塵而開悟,觸塵是什麼呀?前面我們已經講解過了不要把觸塵理解為觸物,觸塵是指身體接觸外物那種離開和合起來的感覺。合起來的時候有合感,離開的時候有離感,這種合離的感覺叫觸塵。「觸以所觸明」比方說我們去接觸桌子,我就是能觸之物,桌子則是所觸之物,能觸去接觸所觸,從而才會有離合的感覺,啊離合的感覺就是觸塵。所觸就是指你觸的東西啊,啊比方說你去觸桌子啊,桌子、板凳、茶几等等這些叫所觸。“觸以所觸明”也就是說離合這種觸塵,離合這種感覺啊,必須要有所觸之物你才能感到。所觸之物都沒有的話,你哪來的離合的感覺啊,就不會有觸塵「無所不明觸」“無所”就是如果沒有了所觸之物的話,“不明觸”沒有了所觸之物,就顯現不出觸塵來,「合離性非定」觸塵是離合的這種感覺,離合的感覺是觸物而有,「性非定」不適合的感覺就是離的感覺,啊不能恆定;沒有所觸之物的話,也就沒有了離合的感覺。啊是不恆定的!「云何獲圓通?」觸塵離合的感覺總在變化不定當中,初學者怎麼能有此法門下手,想要證得圓通境界呢?是不可能的。

【法稱為內塵,憑塵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獲圓通?】
\n這裡是文殊菩薩點評摩訶迦葉尊者因地修行的法門,他是觀照法塵作為自己的因地法門。法塵我在前面已經多次的解釋過了,什麼是法塵啊?在這裡再跟大家強調一下,法塵是前五根攀緣外面的五塵境界而後在頭腦裡留下的影子,啊留下的這種回憶,叫法塵。
\n「法稱為內塵」這是說法塵是屬於頭腦中的回憶,並不是外面的六塵境界。「憑塵必有所」法塵是怎麼來的呀?說白了就是前五根攀緣五塵境界從而產生的五種俱生意識,五種俱生意識大家知道吧?五種俱生意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五種。法塵就是這五種俱生意識留在頭腦中的回憶。「必有所」就是說法塵離不開五根,五塵,五種俱生意識。啊這叫“憑塵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什麼是能?什麼是所呀?“能”是我們的意根,啊我們的第七識。“所”呢?就是法塵。當意根對某一個法塵打妄想的時候,意根不能把所有的法塵統統的包容起來。比方說我的眼睛看見了一朵蓮花,第一念的知覺刺激是眼識的作用,眼識作用以後留在頭腦中的記憶,這就是法塵。這時當我不再看這朵蓮花的時候,我可以憑著頭腦中留下的對蓮花的回憶繼續打妄想,啊這種回憶就是法塵。那麼我在想蓮花這一種法塵的時候,啊這是意根對蓮花這一個法塵打妄想,我不能同時把所有的法塵通通的包容進來,我想著這蓮花是怎麼回事,我就不會想起我家的電腦這個法塵;何況是所有的法塵那就更不可能!「云何獲圓通?」既然這樣觀照法塵啊,修的這個禪宗入定,在一時一處同一個境界內不能包容無量的萬法,啊法塵它不能夠遍圓之故,因此這個法門怎麼能成就呢?是不能獲圓通的。摩訶迦葉尊者他為何能成就啊?是因為他無量劫都這樣觀,已經達到了什麼境界啊,已經達到了他觀一種法塵就是無量法塵!所以我們一般的修行人修這個法門是不能成就的。


\n【見性雖洞然,明前不明後,四維虧一半,云何獲圓通?】
\n這裡是文殊菩薩針對阿那律陀因地修行的法門來做評判,阿那律陀尊者修的是眼根的法門。我們具體來看一下「見性雖洞然」眼睛的見性雖然能夠洞徹外面的事物,「明前不明後」但是眼睛看了前面就看不了後面,「四維虧一半」思維是指東南西南東北西北,“虧一半”指眼睛啊你看了這一邊,就看不了那一邊,總不能圓滿。「云何獲圓通?」那麼初學者又如何從這個不圓滿的法門下手,想要獲得圓通境界呢?是不可能的!
\n【鼻息出入通,現前無交氣,支離匪涉入,云何獲圓通?】
\n這裡是文殊菩薩針對周利盤特迦尊者,因地修行的法門來做評判,周利盤特迦因地修行的是觀鼻息。「鼻息出入通」鼻息是一出一入是通的,「現前無交氣」我們在呼吸的時候呼出氣和吸入氣之間總要有一個停頓,是要停一下,不能連續的,一呼一吸之間有少許的停頓,他不能連續不能連續這就是障礙,我們這個人也不能只是吸氣不呼氣啊那也不行,也不能只是呼氣而不吸氣也不行!「支離匪涉入」“支”就是表吸氣,“離”呢?是表出氣。“匪”是不的意思。“涉入”呢?是表圓融。這裡就是說鼻根的功德並不圓滿!「云何獲圓通?」初學者來修這個法門如何能證到圓通境界呢?是不可能的。

\n【舌非入無端,因味生覺了,味亡了無有,云何獲圓通?】
\n這裡是在針對僑梵缽提尊者 他因地修的是舌根的嘗性。「舌非入無端」如果沒有食品的味道的話,就不能修舌根的嘗性,叫舌非入無端。就是說這個法門依賴於食品之內,「因味生覺了」這個法門是因為味道啊“生覺了”,因為有了味道舌根才有嘗覺,能夠分別味道,「味亡了無有」有沒有哪個修行人24小時能夠把食物放在嘴裡嘗啊不可能的,所以當口中沒有食品的時候味就亡了。也就是說這時你能嘗的這個嘗性啊,這種知覺也沒有了。「云何獲圓通?」禪定的功夫要求修行人要持久不變的,為了保持動靜的平衡,你必須總是這樣的,需要這樣的一個過程心才能平靜,心才能靜下來動靜才能達到平衡,嘗覺都不連貫你的心就容易亂啊,所以說這個法門云何能獲圓通啊?是不能獲圓通的。


【鼻想本權機,只令攝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獲圓通?】
\n這裡是孫陀羅難陀呀他因地修的是鼻識這個法門。看一下文殊菩薩是怎麼樣評判他的這個法門,「鼻想本權機」什麼叫“本權機”啊?是說他的這個法門是權宜之計,他在觀自己的鼻端白啊。是典型的小乘人修行的法門,「鼻想本權機」是指他關照鼻子端白在這裡,是用意識在觀,而非是從心上修,也就是說他這個法門已經著相了,所以才講本權機啊講這個法門是權宜之計。「只令攝心住」通過觀鼻端白將散亂有離的心神往回收攝,把心收到這一處,「住成心所住」他把心住在鼻端白,這就分出了能住與所住了,能住是心所住是鼻端白,在這裡一點點的用心來加深自己的定力,由開始馬馬虎虎的住,到後來認真的住,這個過程叫“住成心所住”。

而我們真心本來面目是什麼樣啊?我們的心是現有住、現無住的;是亦無所住,無所不住的。所以說他強行的把心收在鼻端白上,一看就是有為法,就著相了。所以這個法門云何獲圓通呢?不能獲圓通。

自古以來,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


如來藏4


無為和有為的含義及區別

雪峰

   無為是天道,有為是人道。

   無為就是一切順應自然,按照客觀規律運行,任憑潮起潮落,花開花落,寒暑往來,陰晴圓缺,無憂無慮,無思無想,“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遠離顛倒夢想,心無掛礙,心無恐怖,心無所住,無私無慾,隨遇而安、隨緣而化、隨性而動、隨機而作。

   有為就是充分發揮和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慾望和所求,用自己的意志來改變周圍的一切,使之按照自己的意願變化轉移。

   無為是海洋,有為是浪花。

   釋迦牟尼佛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區別。”有為,就是普通大眾,就是芸芸眾生;無為,就是聖賢。人之賢愚用是否無為有為來衡量區別,聖賢是無為的,愚痴者是有為的。故《道德經》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上帝之道是“無為而無不為”之道,走上帝之道者必須進入無為狀態,我已經解說過上帝道的八大特徵,在上帝的道面前,人的一切有為不值一談,唯有融入道,我們才能得道,才能與道合一。

   幹嘛要與道合一?因為唯有與道合一我們才能永生,才能成天仙,才能處理萬緣遊刃有餘,才能智慧頓出逍遙於大千世界。實際上,與道合一了,我們就等於與上帝合為一體了,如此,上帝的智慧就是我們的智慧,如此,就進入了極樂世界。

   人只要有私心,人只要擁有什麼或想擁有什麼,人只要心有掛礙,心有所住,心有貪慾,心有掛慮,必然有為,必然成不了聖人成不了仙佛。

   一個人,只要心在婚姻家庭中,心在宗教、政黨、國家中,只要還擁有著什麼想法,只要有血緣上的親人,只要有財產、有地位、有名譽,只要為吃穿住行生老病死發愁,只要有所求、有所依、有所盼、有所怕、有所擔憂、有所焦慮,那麼,你必然是一個有為者,你的一切言行都是有為的,而不是無為的。

   什麼都沒有了,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什麼都沒有了,才能到達天堂這個自由世界。一無所有才能擁有一切,越無私越能成其私,擁有的越多不僅苦惱越多,且越遠離天堂,越無為越能無不為。

   我為什麼要創辦第二家園且要求你們爭取進入第二家園,因為只有在第二家園你們才能逐漸進入無為狀態,在世俗間,你們不僅理解不了什麼是無為,就是理解了也達不到無為的狀態,在世俗間你們只能有為。

   我為你們鋪就了一條通往天國的順暢大道,你們只要按照我導遊的路線圖走,前程似錦,妙不可言。

   記住,“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來源:生命禪院網)


花仙子74


心有十二層境界:

1.混元之心。2.些物之心。3.萬物之心。

4.萬念之心。5.一念之心。6.半念之心。

7.無念之心。8.混沌之心。9.無心之心。

10.圓慧之心。11.造世之心。12.自由之心。

1~4:不知為。眾生相。自然而然的生存狀態。

4~7:有為。即減少執念。或指學習的無雜念。

8~9:無為。即順應自然(規律、內心的潛意識),遵循客觀。褪去自我。

10~12:無不為。即徹悟。無為而無不為。即大自由。即大自在。


urna風之度0


無為就是讓心神中正平衡,虛靜柔和。但心神的中和虛靜並非追求所能形成的。追求(有為)就是意識活動,意識在活動,又如何能形成心神安靜呢?就象奔流著的河水,你想叫它平靜如鏡是不可能的,要使水平如鏡,就必須使河水停止奔流(停止意識活動)。


所以在煉養時,不能時時都在審查自己入靜得怎麼怎樣,是否達到了要求等等。只須要在慾念產生的時候使其淡漠,模糊,既不追思,又不硬性排除,使心神處於似有若無的渾樸中和態(無為),這樣身體中的“元炁”也就會趨於中和,而不會產生強行妄為。身體狀態也就隨之中和虛靜而會慢慢入道。從虛靜中和(無為)中反促“元炁"之動,以無為的心神反促“元炁”的有為治理,這就是中和虛靜無為的妙用。

煉養者強行自己身體所呈何種狀態,如果專注於這種調整,就形成了意識的紛動(有為),從而干擾了中和虛靜,故此種有為之思,所導致的後果就是混亂。所以,實際上只有心神虛靜了,身體也就自然地趨於中和平衡,乃能有道。

故《玉清內丹寶篆》有云:“有為者,日用之心也。無為者,金丹之心也。以有為反無為,然後以無為而蒞正事,金丹之入門也。”


用戶61721938548


古語道:“大智者,窮極萬物深妙之理,窮盡生靈之性,故其靈臺明朗,不矇蔽其心,做事皆合乎道與義,不自誇其智,不露其才,不批評他人之長短,通達事理,凡事逆來順受,不驕不餒,看其外表,恰似愚人一樣。”天縱睿知之人光華內藏,以愚遮慧,看似不為,恰是有為,善做事者,知以不為少為取勝,事事悟,時時醒,持守如一,清靜深藏把握大局,方是無為而為之大智慧。


奇堯最棒


有為,無為? 這問題很深密! 各了義經典幾乎都有開示,而其中開示有為、無為者,以"解深密經"(或解節經)最詳盡,且一開始就說。 有興趣大德們,敬請移步 恭閱之 即詳! (大意是: 有為、無為 皆是 本師為教化、開示眾生、菩薩的假施設句。有為:非有為非無為。無為:亦非無為亦非有為)~~"有為(無為)皆是本師假施設句,…不成實故,非是有為(無為),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等正覺。即於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等正覺故,假立名想,謂之有為(或無為)。 開示的一清二楚! 當注意的是:佛法是可實證的法,而不只是哲學思想體系的邏輯嚴謹而已。所以其中的 有為、無為,非有為丶非無為 的交叉混合,不是遶口令或故意的無義意混扯! 因真相本來就是這樣!! 於聖者自覺聖智 所覺的離言離相 (實有)法性,為對眾開示,以令其也悟入成賢聖故,不得以而說的 施設名想、施設言句,不可執"有為",執"無為"的 墮於二邊的言句、名想! 是有點難,但確是實相的中道義、離言法性!🙏。南無阿彌陀佛🙏。


淨土行者


有為與無為思想之大成,期待藉此陶冶出人生哲學的終極智慧,從而為世人,包括聖人或凡人、能人或庸人、卓越或普通人找到一條共同的通往人生勝境之路。正如聖人所說:"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知其可為而為之,知其不可為而不為,是謂君子之為與不為之道也!"有所為是追求生活的激情,是挑戰未來的勇氣;無所為是養精蓄銳的措施,是減損避患的智謀。人生因為有所為,生命更精彩更富有活力;人生因為無所為,生命更輕鬆也更悠閒。只有道曉有所為和無所為之道,人生才會更美好。

古語云:"治國之道,有所為,有所不為。''其實,''有所為,有所不為"何止是治國之道,它也是做人和做事的一條重要原則。做到了這一點,你將終身受益無窮。恩格斯說:"有所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這絕非誇大其詞。不管怎麼說,有所為都是人生的第一要義,都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主旋律。因為只有有所為,才能創造生命、創造財富、創造世界。

人生的意義主要在於理想境界的到達,而要到達理想境界,是必須有所作為的。如果無所作為、庸庸碌碌,只是空想而不行動,什麼事都靠別人,那麼終其一生也必定一事無成。只有自己有所作為,生活才有意義,才會到達理想的、光輝的彼岸。光想不做是空想,光做不想是蠻幹。想和做要協調,想得到就要做得到,要做得到也得先想得到,這樣的人才是理想與實踐有效結合的有所作為者。

理想的前程,等待的是有所作為者,只有有所作為者才能前程似錦。有所作為者要依據社會的發展而確定自己的奮鬥目標,忘乎所以不行,望而卻步也不行,要切合實際,敢創新、敢為天下先。只要利人、利己又益於社會,有所作為的事情做得越大就越有意義。只要有所為且益於社會,不用你索取,社會必然會給你以應有的回報,不必計較多少,社會自有公道。

然而,有所為並不是事事都為,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窮盡世間所有的事情,不可能什麼都想得到、做得到,而又什麼都不失去。這就要求人們做事必須有所選擇、學會放棄,''放棄是新生的開始'',即''有所為,有所不為''。

人生之道,唯有作為,不做不為,何以存焉?正是由於人們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地有所作、有所為,才有了人類的生生不息,才有了社會的繁榮昌盛。有所為是生命的源頭活水,是人生的立世根本。有為才有位,有為位生輝。''丈夫在世當有為,為民播政太平春"。"有為''二學雖短,卻有千鈞之力。經世濟民、建功立業、萬古留名,都可算是"有為";"有為''重在"為"本身,結果如何則大可不必計較太深,因為天道變易,運數難尋。所以,胸懷著堅定的理想去努力實踐,就可以稱之為"有為",也就對得起"丈夫在世"了。(囉囉嗦嗦的多讓人煩,如有錯漏字,敬請諒解,不好意思,見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