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什么是有为和无为?

日行一戒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

借这个话题聊聊佛教中的有为和无为。

金刚经差不多是中国流传最广的佛经,群众基础好。我也是通过金刚经接触佛教的。金刚经中,佛陀多次提到有为和无为,如: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还有那句最有名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差不多每次谈金刚经我都会建议大家学习圆觉经,因为这两部经是上下册,圆觉经是下册。其实再金刚经中,有些问题是没解答完的。譬如金刚经中不断的提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但究竟什么是我人众生寿者,金刚经中并没有解释,圆觉经里才有答案。

而金刚经中的有为是什么意思,也是在圆觉经中佛陀做了解答?

答案就是上面标题写的: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不了解四相的情况下去修行就叫有为。四相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至于什么是四相肯定得另外详谈了,这里就不多说了。

而四相的根本就是我相,在我相的基础上又衍生出来人众生寿者。 佛家认为我只是个虚妄的假相,而众生则执着于这个假我,以为是真实的自己。

所以,把有为这个解释我们可以再说得简单明了一些:执着于有个我的修行就叫有为。

再提炼一下:有为就是有我,无为就是无我。

金刚经中的寿者相到了圆觉经中叫寿命相,至于什么是寿命相,佛陀是这样解释是: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

就是我在修行,打坐也好进山禅定也好,觉得自己的心很清净,修为不错,状态很舒适,这就叫寿者相,这还是我相,还是有我,还是有为法。

只要是有为,有我,勤苦修行多少劫:终不能成一切圣果……


锐度何老师


先说答案

在《道德经》的语境中,有为指的是“人为”,无为指的是“自化”。

有为、无为

在正统的华夏思想文化看来,人、家、国、天下、天地都是同构的。

上无为,下有为,如此方可长久。

正统的华夏思想文化中的无为,并不是躺倒什么都不干,而是对于一个结构的主导者而言,对这个结构自身自然的运行,清静无为,不要横加干涉,当有奇异不正之事对这个结构的运行造成影响的时候,则需要击奇复正。

反对的是由主导者有欲而生的有为,而不是要求主导者无论什么情况皆不为。

对于人这个结构来说,心神为上,心神不会刻意去干涉身体各个部分的运行,行无为之事,人体的五脏六腑自然而然的遵循各自的功能运行,人也就会健康长寿。

对于家庭这个结构来说,肩负着家庭责任的家主,首先需要闻道、明道、成道,而后笃守无为之道,让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在家庭运行正常的时候,不要横加干涉,这是无为自正,当家庭成员出现不合道理的行为的时候,设法及时纠正,使之回归正常,这是有为复正。

对于国家这个结构来说,圣王无为,百姓各行其是,各为其所,百姓各居其位,将自己的职责处理的都很好,他们自身的价值得到了实现,在精神、物资双丰收,国家也蒸蒸日上,这便是圣王无为,而臣民有为。而有那些扰乱社会的妄人,敢为奇者,则要执而杀之,消灭这种任性妄为不合道理的现象。《道德经》中“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的道理,说的也是无为自化,击奇复正的道理。

对于天地这个结构而言,道生天地万物,天之无恩而大恩生,天生万物,听任万物自然而然的自生自长,并没有任何施恩于万物之意。而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共仰一天而得以生存繁衍。

正统的华夏思想文化,为什么要求人修身成为仁人君子,而后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因为首先通过合道以修身,治理好人自己这个小结构,成为一个尊道贵德的大丈夫,才可以主导一个家庭,主导一个国家,进而主导一个天下。

天下清净,圣人无为,

天下混乱,圣人正之。

以上。


平凡2850


道家的核心思想不是无为,而是顺天。即顺应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

其实道家所谓的无为,是指不要做违背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之事。并非不作为。

客观规律有哪些呢?

暴雨不终日,日中不须臾。过于残暴,过于刚强不能长久。

这是自然法则,也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最为残暴的秦朝,成为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大唐从不暴政虐民。才能成为华夏政权中,国力最为鼎盛,疆域最为广袤王朝。

此之谓无为,而无不为。

什么是有为?

就是去做违背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之事。

老子认为,人类万物,日月星辰,皆循道而生,循道而终。人之生死亦是如此。

秦始皇寻仙求长生,就是违背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就是有为。





杨朱学派


在佛法里想要理解无为之义,就先来领会文殊菩萨讲的: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这句偈的真实义。「归元」是指成佛;是指明心见性的意思。「归元性无二」如果想要明心见性,想要成佛的话,没有第二个法门!只有你明白了一心三藏法理,这个时候你真正懂得了“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的道理;你这个时候才能明心见性,才能回归大光明藏,才能成为入流圣人!这里是文殊菩萨在强调修行的次第,反复地强调修行人来修行,必须要从悟门入手,先要弄懂一心三藏的法理。「归元性无二」除了这条路再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否则的话就不叫无二了。后面「方便有多门」是指修行人从悟门进来了以后,明白了如来藏一心三藏的法理之后,这时方便有多门,方便有多门就是指悟后起修的问题,你在明心见性以后,任何的法门这个时候呢你都可以去修,而且法法平等,门门成就!这时才体现出万法平等,是这个意思。明理以后你可以广学多闻,乃至你什么也不修也能成就!你什么也不修也是一种法门吃饭走路睡觉这就是法门。照样成就,如果这样不能成就的话,那就不叫万法平等。不修行本身也是一种法门,不是说你非要念佛打坐才是修行的法门,不修行本身就是一种法门。佛的儿子罗睺罗在明白一心三藏法理之后,就是什么也不修,他是密行第一!不明白的人以为佛在偷偷摸摸的啊传授给他儿子什么独特的秘密法门。其实是佛用他自己的儿子来表法的,明理以后什么也不修,吃饭走路说话睡觉逛超市听音乐看电影都是修行法门,门门成就。什么东西也不修也成就,否则就不能叫万法平等了。

\n【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n法界当中的任何一法都是圣性。不管正法还是邪法,不管大法、中法、小法没有一法不是我们的自性显现。啊都是圣性,「圣性无不通」就是说我们的本性无所不通。「顺逆皆方便」无量的法门讲的究竟义都能成就的,比方说在这个房间里有一张桌子,你开门进来来到桌子的前面,你开门走直线直接地走到桌子前面是可以的,啊直接去就能到;那么你想反方向走呢也能到,相反方向走要绕地球一周你才能到,路的远近不同而已。
\n【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n「初心」是指刚刚上路的修行人,是指还没有明心见性的修行人,「入三昧」刚上路的修行人必须要从明心见性入手,要从悟门而入,先要去明心见性,否则的话你那是盲修瞎炼,无量百千万亿劫不能成就的。只有你明心见性了你才能一步登天。
\n「迟速不同伦」
\n如果你从悟门而入,先去明心见性,然后广学多闻的话,成就的速度就是非常快的;否则你不明心见性的话,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成就。那就是遥遥无期了,无量劫也是他啊也都不能成就的。「迟速不同伦」,迟和速,快与慢完全不同的,这就是文殊菩萨在点名一定要先从悟门而入,选择合适的法门,殊胜圆满的法门与不殊胜圆满的法门相比,效果那是截然不同的,不能同日而语啊,差得太大太大!圆顿法门乃至一念就能成佛,谁都想快速能成就!谁愿意百千万亿劫都没有边的,谁愿意去冒这个险,修那样的法门呢?

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位尊者所修的法吧!凡夫是无法做到的。请看经文: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n这四句偈是文殊菩萨在针对跋陀婆罗尊者因地修行的法门,作评判!他修行的是通过关照触尘而开悟,触尘是什么呀?前面我们已经讲解过了不要把触尘理解为触物,触尘是指身体接触外物那种离开和合起来的感觉。合起来的时候有合感,离开的时候有离感,这种合离的感觉叫触尘。「触以所触明」比方说我们去接触桌子,我就是能触之物,桌子则是所触之物,能触去接触所触,从而才会有离合的感觉,啊离合的感觉就是触尘。所触就是指你触的东西啊,啊比方说你去触桌子啊,桌子、板凳、茶几等等这些叫所触。“触以所触明”也就是说离合这种触尘,离合这种感觉啊,必须要有所触之物你才能感到。所触之物都没有的话,你哪来的离合的感觉啊,就不会有触尘「无所不明触」“无所”就是如果没有了所触之物的话,“不明触”没有了所触之物,就显现不出触尘来,「合离性非定」触尘是离合的这种感觉,离合的感觉是触物而有,「性非定」不适合的感觉就是离的感觉,啊不能恒定;没有所触之物的话,也就没有了离合的感觉。啊是不恒定的!「云何获圆通?」触尘离合的感觉总在变化不定当中,初学者怎么能有此法门下手,想要证得圆通境界呢?是不可能的。

【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n这里是文殊菩萨点评摩诃迦叶尊者因地修行的法门,他是观照法尘作为自己的因地法门。法尘我在前面已经多次的解释过了,什么是法尘啊?在这里再跟大家强调一下,法尘是前五根攀缘外面的五尘境界而后在头脑里留下的影子,啊留下的这种回忆,叫法尘。
\n「法称为内尘」这是说法尘是属于头脑中的回忆,并不是外面的六尘境界。「凭尘必有所」法尘是怎么来的呀?说白了就是前五根攀缘五尘境界从而产生的五种俱生意识,五种俱生意识大家知道吧?五种俱生意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种。法尘就是这五种俱生意识留在头脑中的回忆。「必有所」就是说法尘离不开五根,五尘,五种俱生意识。啊这叫“凭尘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什么是能?什么是所呀?“能”是我们的意根,啊我们的第七识。“所”呢?就是法尘。当意根对某一个法尘打妄想的时候,意根不能把所有的法尘统统的包容起来。比方说我的眼睛看见了一朵莲花,第一念的知觉刺激是眼识的作用,眼识作用以后留在头脑中的记忆,这就是法尘。这时当我不再看这朵莲花的时候,我可以凭着头脑中留下的对莲花的回忆继续打妄想,啊这种回忆就是法尘。那么我在想莲花这一种法尘的时候,啊这是意根对莲花这一个法尘打妄想,我不能同时把所有的法尘通通的包容进来,我想着这莲花是怎么回事,我就不会想起我家的电脑这个法尘;何况是所有的法尘那就更不可能!「云何获圆通?」既然这样观照法尘啊,修的这个禅宗入定,在一时一处同一个境界内不能包容无量的万法,啊法尘它不能够遍圆之故,因此这个法门怎么能成就呢?是不能获圆通的。摩诃迦叶尊者他为何能成就啊?是因为他无量劫都这样观,已经达到了什么境界啊,已经达到了他观一种法尘就是无量法尘!所以我们一般的修行人修这个法门是不能成就的。


\n【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n这里是文殊菩萨针对阿那律陀因地修行的法门来做评判,阿那律陀尊者修的是眼根的法门。我们具体来看一下「见性虽洞然」眼睛的见性虽然能够洞彻外面的事物,「明前不明后」但是眼睛看了前面就看不了后面,「四维亏一半」思维是指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亏一半”指眼睛啊你看了这一边,就看不了那一边,总不能圆满。「云何获圆通?」那么初学者又如何从这个不圆满的法门下手,想要获得圆通境界呢?是不可能的!
\n【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n这里是文殊菩萨针对周利盘特迦尊者,因地修行的法门来做评判,周利盘特迦因地修行的是观鼻息。「鼻息出入通」鼻息是一出一入是通的,「现前无交气」我们在呼吸的时候呼出气和吸入气之间总要有一个停顿,是要停一下,不能连续的,一呼一吸之间有少许的停顿,他不能连续不能连续这就是障碍,我们这个人也不能只是吸气不呼气啊那也不行,也不能只是呼气而不吸气也不行!「支离匪涉入」“支”就是表吸气,“离”呢?是表出气。“匪”是不的意思。“涉入”呢?是表圆融。这里就是说鼻根的功德并不圆满!「云何获圆通?」初学者来修这个法门如何能证到圆通境界呢?是不可能的。

\n【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n这里是在针对僑梵钵提尊者 他因地修的是舌根的尝性。「舌非入无端」如果没有食品的味道的话,就不能修舌根的尝性,叫舌非入无端。就是说这个法门依赖于食品之内,「因味生觉了」这个法门是因为味道啊“生觉了”,因为有了味道舌根才有尝觉,能够分别味道,「味亡了无有」有没有哪个修行人24小时能够把食物放在嘴里尝啊不可能的,所以当口中没有食品的时候味就亡了。也就是说这时你能尝的这个尝性啊,这种知觉也没有了。「云何获圆通?」禅定的功夫要求修行人要持久不变的,为了保持动静的平衡,你必须总是这样的,需要这样的一个过程心才能平静,心才能静下来动静才能达到平衡,尝觉都不连贯你的心就容易乱啊,所以说这个法门云何能获圆通啊?是不能获圆通的。


【鼻想本权机,只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n这里是孙陀罗难陀呀他因地修的是鼻识这个法门。看一下文殊菩萨是怎么样评判他的这个法门,「鼻想本权机」什么叫“本权机”啊?是说他的这个法门是权宜之计,他在观自己的鼻端白啊。是典型的小乘人修行的法门,「鼻想本权机」是指他关照鼻子端白在这里,是用意识在观,而非是从心上修,也就是说他这个法门已经着相了,所以才讲本权机啊讲这个法门是权宜之计。「只令摄心住」通过观鼻端白将散乱有离的心神往回收摄,把心收到这一处,「住成心所住」他把心住在鼻端白,这就分出了能住与所住了,能住是心所住是鼻端白,在这里一点点的用心来加深自己的定力,由开始马马虎虎的住,到后来认真的住,这个过程叫“住成心所住”。

而我们真心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啊?我们的心是现有住、现无住的;是亦无所住,无所不住的。所以说他强行的把心收在鼻端白上,一看就是有为法,就着相了。所以这个法门云何获圆通呢?不能获圆通。

自古以来,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


如来藏4


无为和有为的含义及区别

雪峰

   无为是天道,有为是人道。

   无为就是一切顺应自然,按照客观规律运行,任凭潮起潮落,花开花落,寒暑往来,阴晴圆缺,无忧无虑,无思无想,“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远离颠倒梦想,心无挂碍,心无恐怖,心无所住,无私无欲,随遇而安、随缘而化、随性而动、随机而作。

   有为就是充分发挥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和所求,用自己的意志来改变周围的一切,使之按照自己的意愿变化转移。

   无为是海洋,有为是浪花。

   释迦牟尼佛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区别。”有为,就是普通大众,就是芸芸众生;无为,就是圣贤。人之贤愚用是否无为有为来衡量区别,圣贤是无为的,愚痴者是有为的。故《道德经》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上帝之道是“无为而无不为”之道,走上帝之道者必须进入无为状态,我已经解说过上帝道的八大特征,在上帝的道面前,人的一切有为不值一谈,唯有融入道,我们才能得道,才能与道合一。

   干嘛要与道合一?因为唯有与道合一我们才能永生,才能成天仙,才能处理万缘游刃有余,才能智慧顿出逍遥于大千世界。实际上,与道合一了,我们就等于与上帝合为一体了,如此,上帝的智慧就是我们的智慧,如此,就进入了极乐世界。

   人只要有私心,人只要拥有什么或想拥有什么,人只要心有挂碍,心有所住,心有贪欲,心有挂虑,必然有为,必然成不了圣人成不了仙佛。

   一个人,只要心在婚姻家庭中,心在宗教、政党、国家中,只要还拥有着什么想法,只要有血缘上的亲人,只要有财产、有地位、有名誉,只要为吃穿住行生老病死发愁,只要有所求、有所依、有所盼、有所怕、有所担忧、有所焦虑,那么,你必然是一个有为者,你的一切言行都是有为的,而不是无为的。

   什么都没有了,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什么都没有了,才能到达天堂这个自由世界。一无所有才能拥有一切,越无私越能成其私,拥有的越多不仅苦恼越多,且越远离天堂,越无为越能无不为。

   我为什么要创办第二家园且要求你们争取进入第二家园,因为只有在第二家园你们才能逐渐进入无为状态,在世俗间,你们不仅理解不了什么是无为,就是理解了也达不到无为的状态,在世俗间你们只能有为。

   我为你们铺就了一条通往天国的顺畅大道,你们只要按照我导游的路线图走,前程似锦,妙不可言。

   记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来源:生命禅院网)


花仙子74


心有十二层境界:

1.混元之心。2.些物之心。3.万物之心。

4.万念之心。5.一念之心。6.半念之心。

7.无念之心。8.混沌之心。9.无心之心。

10.圆慧之心。11.造世之心。12.自由之心。

1~4:不知为。众生相。自然而然的生存状态。

4~7:有为。即减少执念。或指学习的无杂念。

8~9:无为。即顺应自然(规律、内心的潜意识),遵循客观。褪去自我。

10~12:无不为。即彻悟。无为而无不为。即大自由。即大自在。


urna风之度0


无为就是让心神中正平衡,虚静柔和。但心神的中和虚静并非追求所能形成的。追求(有为)就是意识活动,意识在活动,又如何能形成心神安静呢?就象奔流着的河水,你想叫它平静如镜是不可能的,要使水平如镜,就必须使河水停止奔流(停止意识活动)。


所以在炼养时,不能时时都在审查自己入静得怎么怎样,是否达到了要求等等。只须要在欲念产生的时候使其淡漠,模糊,既不追思,又不硬性排除,使心神处于似有若无的浑朴中和态(无为),这样身体中的“元炁”也就会趋于中和,而不会产生强行妄为。身体状态也就随之中和虚静而会慢慢入道。从虚静中和(无为)中反促“元炁"之动,以无为的心神反促“元炁”的有为治理,这就是中和虚静无为的妙用。

炼养者强行自己身体所呈何种状态,如果专注于这种调整,就形成了意识的纷动(有为),从而干扰了中和虚静,故此种有为之思,所导致的后果就是混乱。所以,实际上只有心神虚静了,身体也就自然地趋于中和平衡,乃能有道。

故《玉清内丹宝篆》有云:“有为者,日用之心也。无为者,金丹之心也。以有为反无为,然后以无为而莅正事,金丹之入门也。”


用户61721938548


古语道:“大智者,穷极万物深妙之理,穷尽生灵之性,故其灵台明朗,不蒙蔽其心,做事皆合乎道与义,不自夸其智,不露其才,不批评他人之长短,通达事理,凡事逆来顺受,不骄不馁,看其外表,恰似愚人一样。”天纵睿知之人光华内藏,以愚遮慧,看似不为,恰是有为,善做事者,知以不为少为取胜,事事悟,时时醒,持守如一,清静深藏把握大局,方是无为而为之大智慧。


奇尧最棒


有为,无为? 这问题很深密! 各了义经典几乎都有开示,而其中开示有为、无为者,以"解深密经"(或解节经)最详尽,且一开始就说。 有兴趣大德们,敬请移步 恭阅之 即详! (大意是: 有为、无为 皆是 本师为教化、开示众生、菩萨的假施设句。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亦非有为)~~"有为(无为)皆是本师假施设句,…不成实故,非是有为(无为),諸聖者,以聖智聖见离名言故,现等正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正觉故,假立名想,谓之有为(或无为)。 开示的一清二楚! 当注意的是:佛法是可实证的法,而不只是哲学思想体系的逻辑严谨而已。所以其中的 有为、无为,非有为丶非无为 的交叉混合,不是遶口令或故意的无义意混扯! 因真相本來就是这样!! 于聖者自觉聖智 所觉的离言离相 (实有)法性,为对众开示,以令其也悟入成贤聖故,不得以而说的 施设名想、施设言句,不可执"有为",执"无为"的 堕于二边的言句、名想! 是有点难,但确是实相的中道义、离言法性!🙏。南无阿弥陀佛🙏。


净土行者


有为与无为思想之大成,期待藉此陶冶出人生哲学的终极智慧,从而为世人,包括圣人或凡人、能人或庸人、卓越或普通人找到一条共同的通往人生胜境之路。正如圣人所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谓君子之为与不为之道也!"有所为是追求生活的激情,是挑战未来的勇气;无所为是养精蓄锐的措施,是减损避患的智谋。人生因为有所为,生命更精彩更富有活力;人生因为无所为,生命更轻松也更悠闲。只有道晓有所为和无所为之道,人生才会更美好。

古语云:"治国之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有所为,有所不为"何止是治国之道,它也是做人和做事的一条重要原则。做到了这一点,你将终身受益无穷。恩格斯说:"有所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这绝非夸大其词。不管怎么说,有所为都是人生的第一要义,都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旋律。因为只有有所为,才能创造生命、创造财富、创造世界。

人生的意义主要在于理想境界的到达,而要到达理想境界,是必须有所作为的。如果无所作为、庸庸碌碌,只是空想而不行动,什么事都靠别人,那么终其一生也必定一事无成。只有自己有所作为,生活才有意义,才会到达理想的、光辉的彼岸。光想不做是空想,光做不想是蛮干。想和做要协调,想得到就要做得到,要做得到也得先想得到,这样的人才是理想与实践有效结合的有所作为者。

理想的前程,等待的是有所作为者,只有有所作为者才能前程似锦。有所作为者要依据社会的发展而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忘乎所以不行,望而却步也不行,要切合实际,敢创新、敢为天下先。只要利人、利己又益于社会,有所作为的事情做得越大就越有意义。只要有所为且益于社会,不用你索取,社会必然会给你以应有的回报,不必计较多少,社会自有公道。

然而,有所为并不是事事都为,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穷尽世间所有的事情,不可能什么都想得到、做得到,而又什么都不失去。这就要求人们做事必须有所选择、学会放弃,''放弃是新生的开始'',即''有所为,有所不为''。

人生之道,唯有作为,不做不为,何以存焉?正是由于人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有所作、有所为,才有了人类的生生不息,才有了社会的繁荣昌盛。有所为是生命的源头活水,是人生的立世根本。有为才有位,有为位生辉。''丈夫在世当有为,为民播政太平春"。"有为''二学虽短,却有千钧之力。经世济民、建功立业、万古留名,都可算是"有为";"有为''重在"为"本身,结果如何则大可不必计较太深,因为天道变易,运数难寻。所以,胸怀着坚定的理想去努力实践,就可以称之为"有为",也就对得起"丈夫在世"了。(啰啰嗦嗦的多让人烦,如有错漏字,敬请谅解,不好意思,见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