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明史第一谜案:建文皇帝下落之谜

明史第一谜案:建文皇帝下落之谜

客观的评价建文帝朱允,他应该是一代明君。

朱允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孙子,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长子英年早逝,他临终的时候便把帝王之位传给了长子的儿子,长孙朱允。

朱允登基之后即为建文帝。朱允的性格宽容仁厚、温良恭俭,在他的统治之下,出现了民风淳朴、路不拾遗的安定局面,历史称这一时期为“建文新政”。朱元璋在位期间,为维护开国大臣和诸皇子的利益,分封了不少的“诸侯王”,事实证明不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建文帝为了巩固政权,加强中央集权制,接受了大臣齐泰等人的“削藩”策略,开始剥夺叔叔们的藩王之位。这当然就触动了很多权贵人物的利益,这中间就包括他的皇叔燕王朱棣。

皇帝宝座从古到今都是人人觊觎的崇高之位,为争夺帝位,历史上弑君杀父、兄弟相残的现象比比皆是。为尽可能地减少皇族内部矛盾,帝位之传逐渐演变成了传长不传幼、传嫡不传庶的规定。但是这个规律由于权力的诱惑仍有人不断地挑战。

燕王朱棣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的周围团聚了一大批手握重权或是重兵的人物,他对父皇传位朱允本来就不满,朱允这一“削藩”,首先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的利益。心有不甘的朱棣在一帮谋士的筹谋拥立下,就有了起而代之的野心。而建文帝是个不崇尚武力的人,是个以文治国的皇帝。他本人文质彬彬、柔柔弱弱,他理想中的社会崇尚礼仪,是以辅佐他的大臣都是些满腹经纶推崇儒家思想的文人。

所以说面对来势凶猛的造反者燕王朱棣,整个朝廷都显得心有余、力不足。

这一场皇族内讧很没意思,也很没悬念,没多久,就到了最后,建文帝的臣子们有傲骨的,誓死不降,被诛了十族;更多的“软骨病”们,弃戈卸甲,俯首就擒。

所以说,历史对建文帝很哀叹,空有一副博学多才的皮囊,却没有面对危机时该有的策略。

从起兵到占领都城南京,朱棣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

然而当他杀入南京踏入宫门的一刻,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他发现后宫早已是火海汪洋,浓烟滚滚。一番扑救之后,在火堆里发现了马皇后和七岁的太子的尸体,却没发现建文帝。

建文帝朱允到底去了哪里了呢?这成为了“明史第一谜案”。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古来争议颇多,逐渐形成了几个观点:

一. 宫中自焚说

据《明太宗实录》记载,明成祖进入南京后望见宫中烟起,就急忙派人去救火,可已经太迟,建文帝就此被烧死。史书中记载了建文帝已死,并记载朱棣为建文帝预备葬礼,然而却没有记载葬礼场面和墓地在何方。因此,有很多学者怀疑,这个实录缺乏客观性,应该是明成祖为了留下千古威名而命史官特意撰写的。

《明史》中也有记载说“宫中火起,帝不知所踪”。有学者就推测一个太监穿着建文帝的衣服做了替身,葬身火海之中,而建文帝则由贴身侍卫程济等人帮着从地道里逃走了。

二. 隐姓埋名做道人或和尚说

明代书籍《自身录》和《革除遗事》中也有记载,靖难之役之后,建文帝为逃避朱棣的追杀而藏在三清山,做了全真道人,并化名“詹碧云”,建设了大规模的三清宫等道教场所,而山上“明冶山詹碧云藏竹之所”就是他的墓冢。

不过,对于建文帝出家的地方,也有多个版本,有的说是重庆的龙行古镇,有的说是云南武定狮子山,有的说是江苏普济寺等。

三. 归来说

《英宗实录》中有记载,英宗年间,有一位90岁的和尚到了北京城中,称自己是建文帝,得到了英宗的厚待,最后终老北京城。

四. 逃亡海外说

《明史·郑和传》中有记载说,明成祖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派郑和下西洋,是因为他怀疑朱允没有死,而是逃到了海外。

甚至还有人说他去寻找张三丰,寻访得道之法。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史料记载明朝时有不少人冒充自己是建文帝,到处招摇撞骗。

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观点,史学家们认为,这多半是因为朱棣暴虐无常、凶狠毒辣,人们对之心生怨气,与建文帝“文治的对比,演绎附会的一种讽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