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珠城」一座小城的千年历史文化

淮河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古文明的发祥地,有“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之说佐证。传说盘古开天辟地,血液流成了淮河,毛发长成了森林,骨架形成了山脉,双目生成了日月。

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淮河流域的人民世代劳作、生息繁衍他们勤劳勇敢、奋发有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不断改造着自己、不断创造着人类文明,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

据考察,蚌埠双墩新石器遗址据今已有7000年左右,出土文物包含山川、河流、太阳、动物、植物、房屋等,也有猎猪、捕鸟、网鱼,甚至涉及双墩人的衣食住行、宗教信仰,几乎涵盖了生产、生活、精神的全部内容,堪称原始社会的“档案馆”。

「珠城」一座小城的千年历史文化

双墩遗址位于蚌埠市小蚌埠镇双墩村境内,现存面积12000平方米。1986年、1991年、1992年先后三次发掘,发掘面积共375平方米,出土了大量文化遗物,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珠城」一座小城的千年历史文化

「珠城」一座小城的千年历史文化

1989年,徐大立先生在吴郢乡双墩遗址试掘工作的基础上,发表了第一批出土于该遗址的陶器符号资料。

2008年,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双墩遗址发掘报告。该报告比较详尽的登记、描述了633件出土于该遗址的陶器符号信息。

双墩遗址在三次发掘中共计出土陶器刻画符号600余例,其发现数量之多,这在以往的史前遗址中是少见的。从考古类型学上考察,双墩遗址地处淮河流域中游地区,是一处独具文化内涵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

「珠城」一座小城的千年历史文化

双墩符号在时代上比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等类型的陶器符号都要更早一些,而且彼此的文化面貌各不相同。

双墩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记录了双墩时期大量的原始社会形态,其内容为原始社会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探讨中华文化关于宇宙观、大禹治水等重要思想观念和历史传统的形成提供了难得的线索;对研究早期文字的形成和汉字起源问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材料。虽然还没有证据表明双墩刻画符号与汉字的起源有直接关系,但是其主要思维特征和某些符号的构成方式与汉字系统有明显的相关性。

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谦认为,文字起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大约9000-4000年前为文字起源和初步发展阶段,4000年前直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是文字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是文字最后定型并广泛推广使用的阶段。双墩刻划符号已具有表意的功能,应当是中国文字起源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是中国文字源头之一。

就双墩符号的性质而言,它应该是一种地域性的具有特定表意功能的符号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也可以把双墩符号看成是一种地域性的原始文字。这类符号主要应用于新时期时代中期淮河中游地区而且在双墩文化达到繁荣阶段。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来分析,双墩文化符号和黄河上中游的仰韶文化及马家窑文化符号、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符号、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符号、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符号渊源各不相同,但又都是在不同时空、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富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远古符号类型。

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开拓了新的思路。今天来看,发明中华文字的人物远远不止一个仓颉,我国文字的起源与演进过程也并不是一条单纯的主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