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章丘相公庄发现80多年前房屋土地典当契约,其背后有故事,你看看

民间拆迁,不经意间常有重要发现,既使是一张带字的老纸,有时堪比黄金。近日章丘相公庄某村拆迁时就发现了一份八十多年前的房屋土地典当契约,记述了一户人家典当土地宅院,以偿还学校借款一事,从中可以了解民国教育基金的管理使用问题。

章丘相公庄发现80多年前房屋土地典当契约,其背后有故事,你看看

典契全文如下:

立字据人颜振声,因家父颜锡纯在时曾息借第五区立相公庄小学基金国币两仟圆,比至家父故去,家庭现状已频破产,不但基金不能如数偿还,即所有利息亦不能按期缴纳。敝人为清楚此项债务起见,情愿以本庄东首自己私产南北地一段官亩九官亩(略四至),本庄半壁街445号房子一所,计地官亩壹亩壹分壹厘贰毫九丝七忽,上带房子十九间,大小树株四十株(略四至),四至明白,偿还学校基金两贰仟圆,地内粮糟,照上地过拨。兹招集该校基金保管委员会(人名略)等共同商讨,各委员等均表赞同。兹于三月二十日邀请房地邻佑及县政府第五科科长常经庸、县督学马丹臣,各委员等眼同丈量清楚。自此之后,该房子地亩所有权永归相公庄小学管理,恐后无凭,立字存证。

颜振声 章丘县第五学区区立相公庄小学基金保管委员会委员(略)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三月二十日

章丘相公庄发现80多年前房屋土地典当契约,其背后有故事,你看看

整张典契为毛边纸质,呈白色,二尺见方,毛笔书写,竖排繁体字,无标点,盖有“章丘县第五区相公庄镇验讫”的蓝色大章。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典契的时代背景,我们先从民国年间的“章丘教育基金”说起。 章丘历代重视教育,教育基金古已有之。即使战乱年代,也未中断。据《章丘县教育志》中“教育经费”一栏中记载:“晚清的县学和书院,经费来源多靠捐资和临时筹措。民初,各系军阀交替执政,教育经费由地方自筹,区、村立小学经费由区、村自筹,县教育费给以必要的补助。区村立小学经费主要来自附捐、学田、房租等。”

民国年间,章丘县的各小学都有自己的教育基金。基金除县政府教育科少量拔附外,大多来自附捐、学田、房租等。笔者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读于浅井小学,那个小学校园内就有十多亩稻田,当时我以为是文革学生学农种地之用,后来听老人们说这是学校的“校田”,学校就是地主,把校田租出去收租金,以用于发展教育。从这份典契上看,当事人借了相公庄小学国币贰仟圆,可见相公小学的教育基金还是不少的。当时教育基金有剩余时,一般是放在盐行、典当行生息,这样相对来说保险,借给个人可能利息高,但风险也高,本地契中的相公庄小学就出事了,正如典契中所言,当事人去世时,“不但基金不能如数偿还,即所有利息亦不能按时缴纳。”好在当时民风尚好,政府官员也积极作为,县政府第五科科长常经庸、县督学马丹臣亲自参与,迫使当事人的儿子以一官亩土地和一处宅院移主,偿还了学校的两千元教育基金(连同利息)。

章丘相公庄发现80多年前房屋土地典当契约,其背后有故事,你看看

半壁街上的大门

典契中提到的相公庄“半壁街”,民国时期为相公庄的最北端,因只有南面有住户,北面为麦田,故名半壁街。如今半壁街还在,街北早已房屋连连,但仍称半壁街,解放后属前进大队,文革中称东方红大队,现在叫相三村。至于文中提到的半壁街445号,因年代久远,院号多有变更,早已无处查询,询问街上老者,也不知此处曾有民房民国时期转主为相公庄小学一事。

章丘相公庄发现80多年前房屋土地典当契约,其背后有故事,你看看

1933年章丘分庭对另一教育基金案催缴文书

笔者曾收藏一份1933年济南地方法院章丘分庭催交审判费的通知,原告是章丘第一学区第三小学基金保管委员会,也是教育基金出了问题,不过这次就没有前文那么幸运了,双方打起了官司,至于官司如何,未见正文,不便表述,但由此可知民国年间章丘教育基金还是出了不少问题的。(图文:赭山居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