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定增兜底容易誤傷市場

證券時報記者 李曼寧

日前,由於大股東定增兜底違約,環能科技股東間陷入訴訟糾紛。上市公司大股東或實控人為定增兜底並非新鮮事,甚至一度盛行於定增市場。

此前拓日新能、*ST東南出現過類似違約事件,法院最終均認定兜底協議有效。法院判定主要基於三方面:協議是雙方真實意思表示;沒有違反效力性強制性規定;沒有損害上市公司及其利益相關方的利益。

在環能科技事件中,上市公司方面曾回應,訴訟既不會導致公司控制權變更,也不導致公司管理層和戰略發生變更。也就是說,圍繞定增兜底產生的糾紛主要集中於股東層面。不過,兜底定增即便未直接衝擊上市公司,但容易誤傷市場。

部分投資者過分注重保底收益,造成資金流向以短期逐利為目標,不利於資源的有效配置。兜底協議通常約定,投資者在認購公司定增股份解禁後的三個月內,若交易均價不能大於或者等於增發價的保底收益持續一定的天數(一般15-30天),投資者有權通過大宗交易向大股東或其指定機構出售其股權。

這就導致,一方面,有的大股東為了“護航”定增,避免回購,在定增股票解禁前後頻頻釋放利好,涉嫌利用信息優勢抬升股價;另一方面,套利資金在限售期滿後集中減持,對市場形成較大的衝擊,也不利於保護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

從法理上講,若不涉嫌操縱股價、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定增兜底行為不屬於法律法規禁止行為,但定增兜底作為一種“抽屜協議”,上市公司未嚴格履行信披義務,並不獲監管層認可。問題是,為何會存在定增兜底這樣的設計?大股東又為何樂於為定增項目提供兜底承諾?

實際上,無論行情好壞,大股東都可能存在兜底的動機。早在2011年定增市場冷淡的時候,一些基本面無亮點、募投項目不被看好的公司定增項目並不受關注,為避免無人捧場的尷尬,大股東便用兜底承諾來吸引投資者。

而此後隨著市場轉暖,“定增”主題逐漸表現出賺錢效應,定增項目的承銷也開始變得容易了。據記者瞭解,市場行情好的時候,大股東承諾的保底收益率高達15%。在2014-2015年牛市時,投資機構幾乎不問項目、不問定增方向,甚至不計成本地高溢價參與定增報價。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大股東或實控人兜底的“安全墊”吸引。

與此同時,大股東心態也開始發生變化,除了承諾給投資者保底,還主動要求兜底收益之外的部分進行收益分成。不少市場人士對此有過質疑,認為該行為屬於監管套利。若公司在定增過程中配合各種資本運作拉昇股價,使定增股票在解禁時盈利,大股東屆時按比例分成,相當於“空手套白狼”。

不過,受定增新規與減持新規的影響,A股定增增速已大大放緩,定增新規降低了資方的安全邊際與收益,減持新規則增加了定增項目的退出難度。在此情形下,定增破發逐漸成為常態。而隨著定增價格倒掛,圍繞定增兜底產生的訴訟糾紛大概率會增加。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