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什麼史界比較關注明朝1566年?

陳公町


1566年之所以受到關注,不僅僅是因為明朝的既定國策在這一年後發生了重大變化。也因為在當時的世界,正在醞釀一次新的大規模變革。類似的標誌性事情在這一年還有很多。所以,1566年可以說是世界歷史上的關鍵性年份之一。

首先,從世界大勢的角度來說,這一年最大的事情其實是尼德蘭革命的爆發。以奧倫治家族的威廉為首,尼德蘭的地方貴族們開始向暴斂無度的西班牙王室抗議。這種以新興資產階級向傳統封建權力叫板的事情,在當時絕對是一個大新聞。


鬧事者本身擁有著歐洲地區最大的港口和最繁華的城市商業區域。被投訴的西班牙王室則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並作用新大陸的廣袤領地上發現的鉅額貴重金屬。這些資本促使了西班牙人一方面在傳統封建權力基礎上,強化後來流行的絕對君主權威。另一方面也陷入了四處開戰,軍費透支的噁心循環。富得流油的尼德蘭,必然成為被增加稅賦的地方。

當時的西班牙國王是著名的菲利普二世,他為了自己的絕對君主權威,不僅要彈壓各地的封建領主與資產階級,還要在歐洲內外緊緊抱住天主教衛道士的大旗。這種互相聯繫的雙重負擔,促使他更加強化自己的個人權威。尼德蘭北部,也就是今天荷蘭地區的新教徒勢力,背靠不少德意志的新教諸侯,與其不斷抗爭。這既是在限制西班牙帝國的財力,也是在削弱菲利普的權威。1566年的風波,最終引發了荷蘭獨立的八十年戰爭。


在海對岸,新教徒伊麗莎白一世成為了英格蘭女王。過去與西班牙關係非常親近的英國,瞬間成為了西班牙霸權的不穩定因素。1566年之後,已經拒絕菲利普二世求婚的伊麗莎白,將用錢和軍隊去幫助尼德蘭人對抗西班牙軍隊。英國的海盜船隊將不斷出現在大西洋、印度洋,甚至是太平洋。他們對西班牙經濟生命線的打擊,也重挫了天主教普世帝國的實力。

夾在英國、荷蘭和西班牙之間的法國,自然不可能在這場風波中倖免。天主教與新教徒的宗教內戰,已經開始。前者有傳統對手西班牙人的支持,後者則獲得荷蘭、德意志諸侯與英國的幫助。1566年是,戰爭才剛剛起步,但也不可避免的成為了周圍不同陣營國家來插手的藉口。這次嚴重的內部洗牌,將會在之後孕育出一個嶄新的法國,併為周圍所有國家所忌憚。

其次,1566年也奧斯曼蘇丹蘇萊曼一世統治的最後一年。這位大帝的一生,就是奧斯曼帝國步入頂峰的寫照。他的去世,也就意味著奧斯曼帝國從神壇上開始慢慢退下。由西班牙人大量引進貴重金屬,所引發的全球通貨膨脹,開始折磨經濟基礎陳舊的奧斯曼各地。大量的地方封建軍事貴族破產,直接影響了奧斯曼軍隊的戰鬥力與國力。


在蘇萊曼統治時期,奧斯曼人還可以通過中央不斷編練新的中央軍部隊,來緩解這種衰退所引發的軍隊崩潰。但在蘇萊曼死後,這種權宜之計已經不再能阻擋世界總體走勢的發展。帝國做出的本能反應就是編練更多軍隊,並準備對外的新一輪擴張。從1566年開始,日後入侵塞浦路斯並與歐洲聯軍發生勒班陀大海戰的結局,已經無可避免。奧斯曼人將經歷一場更為持久的長期衰退。

奧斯曼人的力量衰退,還會向東輻射到中亞等地。隨著他們為了擴張需要而繼續威脅波斯,老對手薩法維王朝也勢必做出強勢回應。這個階段內,薩法維王朝繼續依靠與土耳其邊境上被壓迫來的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人,發展自己的中央權威。外國人大量加入官吏隊伍與軍事集團,就是這種忠臣氛圍的最好保障。波斯人也比過去更加註重對東方的影響,轉而加強對阿富汗地區的控制。

當然,這種輻射在更東方的印度,就不那麼明顯了。阿克巴大帝治下的印度,進入了一個黃金時期。10年前才重新佔據德里等地的莫臥兒王朝,正在開啟自己的印度本土化進程。但對於以阿富汗作為龍興之地的莫臥兒王朝來說,他們在實際上正一點一滴的失去對中亞地盤的控制。更為強勢的波斯人,終究有能力將他們從興都庫什山以北地區趕出去。這也促成了阿克巴時代對於印度本土的大力經營。雖然1566年的莫臥兒王朝,堪稱盛世的開始。但光鮮外表下隱藏的,卻是一個地緣政治困局。阿克巴這樣的統治者也明白,自己必須義無反顧的投入印度。

最後再說1566年的明朝,因為明朝在實際上是以上國家和地區內,最自我封閉的一個。但到了這個時期,他們也不得不開始考慮如何利用逐步全球化的趨勢,加強自身的統治。只是保守的嘉靖皇帝,是無法心平氣和的看到這點。他的統治生涯,就是一個明朝保守勢力強大,拒絕承認外部格局變化的悲慘時代。這種反噬浪潮,集中體現在肆虐沿海的倭寇問題。絕大部分以中國人為主的倭寇,不斷被加強海禁控制的明朝官軍打壓,最終釀成了他們的抱團與激進化。


嘉靖所能採取的措施,無非是派遣得力幹員去地方維持局面,支持戚繼光這樣的名將去進行軍事鎮壓。但無論戚繼光打了多少勝仗,倭寇問題都無法被禁止。聚居採納更為靈活的經濟政策與不斷維持高壓的軍事開銷,都進一步摧殘著明朝的脆弱財政。1566年的明朝,就處於這麼一個困苦局面當中。嘉靖帝在這一年的死,總算是為這種自毀進程,打上了一個小小的休止符。

新繼位的隆慶皇帝,任用比較實用主義的名臣張居正,開啟了著名的隆慶開海。這樣,明朝的民間商業力量,第一次可以正大光明的出海貿易。他們的新貿易對象,就在東南海外的菲律賓。這裡在被西班牙人控制後,成為了美洲-菲律賓航線的亞洲終點。引發全球通脹的美洲白銀,也從這裡輸入亞洲。但對於嚴重缺乏貴重金屬的明朝而言,這反而成為了增加收入、緩解財政疲軟的利好消息。


所以,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1566年都是世界歷史上的關鍵之年。引領世界進入近現代的歐洲,開啟了新一輪的洗牌。受到歐洲輻射的世界各地,也開始步伐不一的跟進了這個大變局。


米南德王問道


大家都比較關注明朝1566年,可是明朝1566年到底發生了什麼?讓這個風起雲湧的朝代變得異常熱鬧。


當年也是嘉靖皇帝在位的最後一年,甚至著名的清官海瑞都買好了棺材,那麼世界上究竟有何重大變化,讓整個明朝為之震撼。當時的航海貿易和歐洲的殖民地開始興起,首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進行瓜分世界。還記得當時明朝的朝貢貿易以及大航海振奮人心。


這一年,明朝僅僅是比較強的國家之一,當時不管是歐洲還是非洲,甚至是中東地區都已經有很多強國。我們些算乃明朝人,他堅持了276年,而清朝僅僅存在了268年,彷彿超過300年的朝代很少。這276年的風風雨雨,其中代1566年最為關鍵,因為當時不僅是國外形勢發生鉅變,而且國內的政治權謀也異常激烈。還當時記得名城末年經歷的小冰河時期。當時明朝末期的商業萌芽一。



最為震驚的就是江南製造局的案件。怎一個愛字,不僅牽制住了皇帝,甚至是整個朝廷的經歷,它涉及的人數之廣,堪稱明朝之最。當時,明朝嘉靖45年,很多朝中重臣,都牽扯到江南製造局。也揭露了明朝後期官員的貪汙腐敗。又在想小的江南街道渠竟和內務府何朝宗一品大員相互勾結。

在這個問題上牽制住了明朝很大的精力,使得後來明朝末年,崇禎皇帝也無力迴天。


高舉老叔叔


公元1566年是明朝嘉靖四十五年,也是執掌大明王朝四十五年之久的明世宗朱厚熜最後的歲月。

而明年公元1567年則是隆慶元年。

因此,1566年作為一個分水嶺,標誌舊時代即將落幕,新時代即將來臨。

嘉靖皇帝以藩王身份繼承大統,執掌天下四十五年,是一位聰明而自負,二十幾年不上朝卻能緊握權柄,威儀不減的帝王。然而,重權術而輕治世,卻將嘉靖朝搞得烏煙瘴氣,尤其是縱容權臣嚴嵩長期把持政權。這一切在1566年畫上句號。

以裕王,徐階,高拱,張居正等新興力量逐漸戰勝嚴嵩一黨。而嘉靖皇帝因長期服用丹藥,同時受到千古直臣海瑞上書的刺激,身體與精神狀態已經每況愈下,走到生命的盡頭。

大明王朝1566嘉靖與海瑞,這一部豆瓣評分很高,重新受熱捧的歷史劇,也讓1566年這一歷史年份得以走入觀眾視野,受到廣泛關注。


生說


1566年是嘉靖四十五年,也是嘉靖帝在世的最後一年。1566年是明朝衰弱走向中興的一個分水嶺。1566年,海瑞為了改變朝政之風氣,死諫下獄,1566年,蒙古俺答汗兵伐大明,逼迫閉關鎖國政策的明朝施行朝貢貿易。1566年,嘉靖帝去世,開啟了中興明朝首輔“張居正”時代。


夏有涼風61


在我看來,1566是明朝舊制與新制的轉折點,1566改元隆慶,在這以後明朝採用首輔高拱的奏意與蒙古韃靼達成共識,在海陸方面,解除了多年的海禁。史稱隆慶開關,1566也是隆萬中興的起點,也是明朝煥發了第二春。


津門小胖兒


明朝最強大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