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阿祖講苗族:關於苗族分支的祕密

苗族,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民族。為什麼苗族又稱“三苗”“猛”“蒙”呢?“紅苗”“白苗”“青苗”“黑苗”又有什麼區別呢?

這就要從苗族的族稱來說起。苗族族稱最早見於甲骨文中,苗族曾經自稱“蒙”“猛”“卯”,這幾個字在黔東南苗語中是楓樹樹心的意思,意指苗人為“蝴蝶媽媽”的子孫:也有些地區自稱“嘎腦”“果雄”,帶叟”“答幾”等,與古代烏氏族圖騰有微妙的聯繫:在歷史上,也曾根據服飾、居住地等不同,在“苗”字前冠以不同的名字以示區分,這就產生了“長裙苗”“短裙苗”“紅苗”“白苗”“青苗”“花苗”等稱謂。唐代以前,曾有過“三苗”“荊蠻”“南蠻”“五陵蠻”等稱呼,但這些稱謂是含混的。正如我們所瞭解的,“蠻”是中原居民對當時幾個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直到宋代以後,苗才才從若干混稱的“蠻”中脫離出來,作為單一的民族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苗族。

阿祖講苗族:關於苗族分支的秘密

“花苗”作為苗族的一個支系稱呼,實際上是針對其服飾多花飾這一特徵而言,它所包括的不是同一個支系,而是一個很廣泛的支系稱謂。在今天分佈東至福泉、貴定,西至川南雲南的廣大地區,每一縣均有一支被當地其他民族稱為“花苗”的支系,這些支系因各地不同可能屬於不同的支系群體。“青苗”也是個對各地穿青色服裝的苗族群體的稱呼,他們不一定是同一個支系。在今貴定以西至川南、雲南,“青苗”是一個重要的苗族支系群體。在雲南,“青苗”自稱“蒙斯”“蒙格令查”意為穿青色衣、穿青色裙子的苗族。“白苗”不是同一支系,而是所有穿白衣的苗族構成的群體。在貴定、龍里、黔西、清鎮、羅甸、紫雲、大方、畢節、納雍、威寧和川南以及雲南彝良、富寧、馬關、寧南、文山和廣西隆林西林均有穿白衣面被稱為“白苗”的苗族支系雲南“白苗”支系的苗族自稱為“蒙豆”“蒙格勒”,意為穿白衣、穿白裙子的苗族。“西苗”的稱呼來源與“東苗”相同,而且史書記述常把它與“東苗”連在一起。今在凱里、黃平、貴定、環用江等縣仍有“西苗”生活,他們自稱“古苗”。這些是苗族的主要支系,此外還有黑苗、紅苗、天苗、平伐苗、紫薑苗等。

阿祖講苗族:關於苗族分支的秘密

如今,苗族主要集中生活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海南、廣西等省(自治區),人口約900萬。族民大多居住在一起,在黔東南和湘鄂川黔的交界地帶(以湘西為主),有較大的聚居區,在廣西大苗山、滇黔桂和川黔滇交界地帶和海南也有小聚居區,由於多次的遷徙,一些地方的苗族則與其他各民族雜居,比較分散。在聚居區,苗族村塞少則幾戶、十幾戶,多則百戶、千戶,各地居住環境差別較大多為山坡或較平坦的山腳,也有高寒山區。地理環境決定了這些地區以農業為主、狩獵為輔的生產方式,形成了獨特的居住與飲食習慣,也塑造了苗族人浪漫而堅毅的民族特色。

阿祖講苗族:關於苗族分支的秘密

每一個民族都有它獨特的歷史淵源與發展脈絡,褪去神話的神秘面紗,透過苗族古歌與史詩中的記載,苗族的族源和遠古時代的“三苗”“南蠻”有著密切的關係。距今五千多年前,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和黃河下游一帶,古人在這片上地上艱苦勞作,經過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逐漸形成一個部落聯盟,叫做“九黎”九黎部落日漸發展,實力日益強大,後來在戰爭中敗給了黃帝部落,但實力仍在。到堯、舜禹時期,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聯盟,即史書上所說的“三苗”。到商、周時期,“三苗”的主體部分仍在長江中游地區,並與其他幾個少數民族一起被稱為“荊楚”“南蠻”。後來,這一地區的經濟日漸昌盛,居民聚集勞作,這些苗族先人創立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大國:楚國,這些人也就是楚國國民。因此,有人認為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是苗族人,這並無定論,但我們不難看出“九黎”“三苗”“南蠻”之間有著脈相承的淵源關係,而且這些稱呼裡都包括苗族的先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