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在古代如果截殺外地來的新官,然後冒充對方的可能性大嗎?

滿血原地復活的南恩寵


別說冒充官員,在清朝時還有冒充皇帝的記錄,今天以史為鑑,給大家講兩個故事,第一個是水賊冒充官員的故事,另外一個是一個唱戲的冒充皇帝的故事。




電影《讓子彈飛》裡面,姜文飾演的張麻子冒充鵝城知縣的故事大家都很熟了。

而在西遊記裡面,唐僧的父親陳光蕊就是在赴江州上任時被水賊劉洪打死,霸佔了唐僧母親,足足當了十七年的官才被發現。

當然這是影視劇小說中的橋段,但實際上也是有殺官冒充的歷史故事的。今天以史為鑑就給大家講一個這樣的故事。


古代要當官就要讀書,官員還要參加一些詩詞大會,現場作詩作文等等,可以說不是隨便一個普通人就可以殺官冒充的。

另外古代做官需要提供兩件文件證明,一個是朝廷的給的任命書,也就是吏部給發的“敕牒”、“旨授”等;

另外一樣東西就是告身: 告身上會寫明新任縣令的姓名、年齡、籍貫、體貌特徵等信息,這兩樣東西就是赴任時必備的“官憑”。但是古時候沒有照片,畫像不準,單憑文字描述,冒充不要太簡單。

明朝時期,一名金陵人從部曹被任命為雷州縣知縣。結果在坐船的時候遇到水盜,把他和隨從全乾掉了,只留下了妻女,然後在群盜中找了一個讀過書的,讓他冒充知縣,其他人冒充隨從來到雷州上任。

這幫強盜當了知縣之後,一不加稅,二不貪腐,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就成功獲得了清廉能幹的名號,當地吏治一下子好轉不少。

然後為了避免暴露,假知縣又公佈了一項政策:凡是金陵老家來的人,一概不見。

老百姓紛紛稱讚知縣嚴於律己,一絲不苟。

結果真知縣的兒子趕了過來投奔老爹,到了雷州發現壓根沒人理自己這個金陵人。偶爾在路邊看到了知縣,發現不是自己老爹,才知道出事了,於是密報給了監司使。

於是監司使秘密派人包圍了致縣縣衙,然後經過一番搏鬥,只抓住了七個人,剩餘的都逃走了。

但是等到這件事情公佈之後,雷州的老百姓卻紛紛上書求情,因為這個假知縣比真知縣要廉潔許多。

記載這個故事的人諷刺的說到:

聞而嘆曰:“異哉!盜乃能守若此乎?今之守非盜也,而其行鮮非盜也,則無寧以盜守矣。其賊守,盜也;其守而賢,即猶愈他守也。”

另外冒充官員,這都不算是什麼,在清朝末年時期,還有一個人在武漢冒充了光緒皇帝,甚至差點騙過了湖廣總督張之洞,這才是奇蹟!

話說在,戊戌變法失敗之後,六君子血灑菜市口,光緒皇帝被慈禧給囚禁。全國有志之士都情緒低落。

在這時候,武漢一名官員出租自己的房屋時,發現自己的租客是來自北京的,一老一少,老的上一個太監,年輕的又非常雍容富貴,這兩人在用的吃的,穿的都有金龍標識,老太監對你年輕的,口稱聖上,兩人派頭十足。

於是光緒皇帝微服私訪的消息一下子穿了出去,許多人都以洗澡的名義騙太監出去,結果發現是一個真太監,然後一些見過皇帝的人也偷偷的發現,這個年輕人跟光緒皇帝長得非常相似,於是大家都認為,光緒皇帝在維新變法失敗之後,被有志之士秘密救出了京城,來到了武漢。

許多人都紛紛過來,三拜九叩,然後給光緒皇帝,敬奉各種禮物。還有各種不怕事兒的小報,號稱光緒皇帝被革命黨救出了金城,來到了武漢投靠張之洞,圖謀東山再起。

然後這事兒一直傳到了湖廣總督張之洞的耳朵裡,張之洞大驚失色,連忙向京城裡的同事打聽,京城官員證實光緒皇帝依然被囚禁在北京。

你是張之洞派人拿下,親自審問:原來是一個八旗的伶人,之前在皇宮戲班子裡面工作,見識了光緒皇帝,所以模仿起來特別的像,這個太監,也是之前宮裡的老太監。事情真相才告已大白。

我是頭條號以史為鑑,埋沒的歷史真相、誤解的歷史人物、不為外人所知的關係......我來為您講述,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古代冒充官員的事件時有發生,從神話到現實、從影視到歷史,都有許多相關記載。

最有名的,當屬唐朝新科狀元陳光蕊,赴任江都途中,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被水賊劉洪劫了道,推入江中。

不可思議的是,這個劉洪腦洞大開,拿了陳光蕊的官憑、文牒,摟著陳光蕊的嬌妻,頂替陳光蕊去江都赴任了。而且,劉洪這一冒名頂替就是十八年,直到唐僧出馬為父申冤,才把這件離奇的冤案揪出水面。

大家可能會說這是《西遊記》裡的情節,太過玄幻 ,不可信。

其實,明朝崇禎年間發生了一件類似的頂包事件。有一個山賊,劫殺了過路的赴任官員,並效仿水賊劉洪,拿了官員的文牒等物,去地方上任做了兩年知府。

厲害的是,這哥們做官這兩年口碑還賊好。要不是被害官員的兒子投奔父親,發現冤情,不知這山賊還會冒充多久。在古代,信息不暢通,沒有身份證,沒有照片,沒有電子檔案,沒有指紋識別,沒有DNA認證,沒有電子監控……

官員上任,只要拿著兩個證件就行,一個是朝廷的委任狀,就是吏部發的“敕牒”;另一個東西就是“告身”。

敕牒跟大學錄取通知書差不多,寫著“某某同志各項考核合格,經組織研究決定,特任命為壽川市委—書記”。

告身跟個人檔案差不多,上面會詳細的記錄著新任官員的姓名、年齡、籍貫、體貌特徵等信息。

新任官員拿著敕牒和告身,就是赴任時的“官憑”。看似天衣無縫,其實漏洞很大,因為沒有照片啊!

這個漏洞明眼人都知道,為了防止有人鑽空子,冒名頂替,從五代開始,“告身”上就增加了詳細的官員相貌、體態及歲數等描述。

但描述終究是抽象化的,而且符合描述的人不止一個。

例如,當代文豪老舍的父親當年在紫禁城當差,是禁軍軍官,他出入宮門全憑一張腰牌,腰牌上有一個相貌描述“面黃無須” ,每天出入紫禁城的官員成百上千,門頭兵簡單看下腰牌就放人了。

我想,要是秦瓊穿越回大清,拿著老舍他爸的腰牌,絕對比紫禁城的旅遊年卡都好使。

還記得電影《讓子彈飛》中,姜文扮演的馬匪,半道劫了進城當官的馬縣長,搖身一變取而代之,做了鵝城縣長。電影拍的非常精彩,不管是姜文、葛優還是周潤發,都是影帝級別的表現,姜文把這場冒充官員的戲演繹得毫無違和感。

據說電影中冒充官員這情節,取材於清朝真實發生過的一件事。

所以說,在古代那種信息閉塞的環境下,只要你運氣好、有文化、智商高、情商高、演技好,拿著“官憑”到偏遠地方冒充新任地方官員是可行的。

古代冒名頂替官員的事,雖說偶有發生,但在實際執行上,也是很容易被戳穿的。

一方面,朝廷每隔幾年會要求地方官員進京述職,述職的時候難免會遇上幾個熟識的官員吧?哪個當官的在朝廷還沒個熟人的。

另一方面,在外當官的,誰還沒個老家親戚投奔或探親的;再怎麼說,也總有幾個故交舊友來拜訪或探望的吧。

到那時,即使你是金馬影帝,也裝不過去了。

這畢竟是一個人情社會,每一個人都不是單獨無依的個體。當你回頭時,你會發現你的身後一直都站著許多人。要是你當官了,背後的人就更多了。

誰想冒充你,恐怕並沒那麼容易。


南宮尋歡


難於上青天!

下面,以清朝為例,我們來說說官員如何“防偽”。

在當官之前,這些人的簽名可能比較隨意。但是,只要外放當官,所有官員都會練一個固定的簽名和字體。這個簽名就是防偽!以後,朝廷所有的往來文書,都要有這個簽名才行。這就是留在吏部的“押字”!

清朝官員在外放之前,都要到吏部去“簽名留檔”,學名“押字”!說白了,就是讓官員去吏部把自己的筆跡留檔。一般情況下,都是隻留下自己的簽名就行了。

而且,這個“押字”不一定是字,也可以是“畫”;或者幾個字拼湊在一起而成的新字!有這個字在,就能起到防偽的作用。

清朝名臣李鴻章的“押字”就是一個“肅”字!

李鴻章在和列強籤的《辛丑條約》、《馬關條約》等不平等條約時,也是用的這個字。

為什麼李鴻章寫一個“肅”字,有兩種解釋。第一種,這個字是“李鴻章”三個字組成的,只是寫的很像“肅”字的模樣。第二種,李鴻章曾被封為“肅毅伯”,這個“肅”字就是“肅毅伯”的第一個字。

無論哪種解釋,吏部通過李鴻章寫的這個“肅”字,就能“驗明正身”!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古代官員到外地任職,是需要憑證的,以前叫告身,就是委任狀,上面寫清楚了當什麼官。

那有沒有把這個任命狀搶了自己去當官的呢?

清朝人徐芳寫了一個《雷州假太守》,就講了這麼一個故事。話說崇禎年間,有一個南京人去雷州當太守。雷州很遠,坐船走到長江時,就碰到了強盜,強盜劫殺了這個江南人,搶走了他的妻子和女兒,然後在強盜中找了一個人去當假太守,拿著公文赴任,其餘的人假裝是僕人。

到了雷州之後,這位假太守假戲真作,真的治理起雷州來,而且治理得很好,百姓都很愛戴。但是,這個太守有個怪規定,禁止南京人來,要是有南京人來了,不得接待,不然要治罪。

大家也搞不懂,但太守很有威望,有什麼意見保留,遵照執行就是了。

不久後,真太守的兒子來到雷州找爹了。一來,雷州所有的客棧都不收留他,因為他是南京人啊。他就很奇怪,蹲到衙門的門口,等太守出來,他一看,這不是自己爹啊,難道換人了?他跑去打聽,可聽到的太守情況跟他的爹一模一樣。

他知道,自己爹可能被人替換了。

兒子找到了監司使,彙報了情況。監司使答應試一下,請假太守來吃飯。

吃飯期間,把兒子叫出來一對質,假太守就此暴露,被抓到南京處死了。

這個故事不知真假,作者寫這個故事的原因,主要是諷刺當官並沒有什麼牛的,而且強盜當太守竟然比真太守當得還要好,還受百姓歡迎。

那有沒有真實的呢?

有的,清末光緒年間,武昌來了三個人,一男一女一僕人。

他們住店以後,很快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因為這個僕人像個太監,而這兩個主人用的東西都是有龍的。金龍被、金龍碗,還有御用之寶的字樣,再一聽,這三人一口京片子。

這不會是皇帝來了吧。當時光緒已經被慈禧軟禁了,社會上有很多光緒的傳聞,有的說光緒可能逃出來了,這三位不會就是光緒以及娘娘和太監吧。

這一傳,武漢人都知道了,不少人跑過來面聖,送了一大堆的禮物。這時候,也有懷疑的,把這個僕人騙到澡堂子,脫了褲子,肥皂一扔,咦,這個還真是動過大手術的。

這一下,連張之洞也給驚動了,趕緊給北京打電報,問皇帝是不是跑了啊,人家答,還在北京呢。

張之洞有了底,把這三人抓回來一審就清楚了。“皇帝”是個旗人,在宮裡演過戲,太監倒是宮裡的太監,因為犯了事被趕了出來,而娘娘則是八大胡同的工作人員。那些龍被龍碗都是太監從宮裡偷出來的。

這是古代的事,其實現在也有啊。

比如曼德拉追悼儀式,奧巴馬在講演講,後面有一個人在比劃手勢,把世界感動壞了,這還配有手語翻譯啊。

結果一查,這位比劃手勢的哥們根本不是什麼翻譯,就是路人甲。而他也壓根不懂手語,比劃全靠感覺。


腦洞歷史觀


冒充的案例有,但冒充官員難度極大,實際上非常稀少。明末的廣東雷州,就發生過一起強盜殺了來上任的雷州知府,自己假扮雷州知府的案件。強盜做知府的那段時間,風評竟然還不錯。

崇禎初年,有一個金陵人調任雷州知府,在前往雷州任職的途中,遭遇了一夥強盜。強盜殺了雷州知府和他的隨從,以其中最為狡猾的一個人拿著官府公文和官服,偽裝成雷州知府上任,其它人偽裝成隨從。

強盜冒認的知府幾個月內沒有被發現,竟然還獲得了不錯的官聲。可能因為不是官場中人,反而可以做點有利於百姓的事。強盜知府不久後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境內都不許接待金陵人,百姓以為是知府嚴禁家鄉人過來搞裙帶關係,對其更加欽佩。

不久後,正牌知府的兒子來雷州,無人敢讓其住店,知道知府禁止接待金陵人的命令很疑惑。正牌知府的兒子偷偷守在道路旁,看到知府面目後確認不是自己父親。

知府的兒子隨即去報官,強盜假扮的知府被捉拿歸案,判處斬首之刑。

但這個案例的成功非常難複製,且成功假扮時間也不長,只有不到一年。雷州是當時廣東最為偏遠的州郡,廣東當時在全國也是比較落後的地區,一般官員也不願意去這麼偏遠的地方任職,這類地方官原本就是在官僚體系中很邊緣的人物,要求也不高,與其它官員迎來送往的機會相對也較少。正常地方能成功的幾率非常小。

現代也有冒充官員的成功案例。上世紀90年代的廣西柳州,有個叫劉和平的人,冒充中央來人掛職擔任副市長,幾年後才被識破。任職期間,評價還相當不錯。柳州還是一個大城市,不是偏遠小地方。


仁勇校尉


古代沒有照片這樣證明身份的手段,是否就有可能截殺外地官員,然後冒名頂替他呢?

截殺新上任的官員可能是有,但是成功頂替官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古人只是技術手段落後,但是不代表古人傻,他們肯定會想出辦法來阻止頂替的事情發生。

殺害官員然後頂替的事情就和河裡的魚被汽車撞死一樣,是有可能發生,但是概率非常低。

古人防止新官冒任的手段有三種,它們是互相驗證的:

首先任命官員後,皇帝會給地方發一個叫敕牒的通知,通知地方上有新官到任,原來的官員做好交接等候新官到任。如果沒有這個通知,而貿然出現一個新官要接任,這個新官肯定會被抓進大牢。

官員本身還有一個輔助證明放在自己身上,叫告身。告身這個東西上會記載官員的姓名,籍貫以及官員的體貌特徵,例如身高7尺2寸,微胖,面白,須長三寸等。有了這個告身,即使截殺了官員,也要找一個和能符合體貌特徵的人頂替才行,這個難度就很大了。戰國時期,商鞅就發明了照身帖,上面刻有持有人的頭像來證明持有人的身份防止冒認。

最後還有一種措施,就是敢冒名官員被發現就會施以重罰。有了重罰的威懾,任何一個想冒名的人都會在冒名前掂量一下被發現的後果。畢竟冒名官員和搶劫不一樣,搶劫就是一錘子買賣,搶完就可以轉移,冒名官員要長期和官場打交道,這個被發現的概率就太大了。同鄉,親朋,同學這些社會關係冒名者是不可能複製的,如果這些社會關係來找冒名官員,冒名官員馬上就會被揭穿,被揭穿後還會受到重罰,面對這樣局面,大多數人肯定都不敢嘗試。

綜上,古代殺害上任官員然後冒名他的事有可能發生,但是概率極低。現在能看到的記錄也就是《虞初新志·雷州盜記》的一個案例,結果也是後來被受害者的兒子發現了自己的父親被人殺害,官位被人頂替,然後兒子一告發,殺人頂替者就馬上伏法了,你看這種事成功的概率太低了。

截殺官員然後冒名的事更多是古代老百姓的想象,就和有的農夫會爭論皇帝是用金斧頭還是用銀斧頭砍樹一樣,一個階層的人沒法理解另一個階層人的生活方式,所以會按照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幻想。


西山講歷史


可能性不大。不能說完全沒有,但是做起來不僅很難也很容易露餡。

一個省的總督巡撫就不必說了,不管是出門還是上任基本都是車駕扈從一大幫,想見他一面都很難,更別說還要殺了後頂替上任了,想都別想。

再往下巡撫道臺也是類似,這種中高級官員上任歷來都是當地的一件大事,出門不僅是扈從保衛,沿途各驛站也是全力接應,陌生人想下手也是很難的。

一般說起來,相對容易的也就是縣級官員,縣令,縣丞,主簿,典史之流。在一些偏遠地區,一些山賊土匪不是沒這麼幹過,但是一般也是殺人劫財而已。殺人之後在冒充其人去上任,那風險極其大,正常人不會這麼幹。

現在假設一夥人成功的把一位赴任的縣令劫殺,然後偽裝成縣令赴任地方。這名偽裝者將面臨很多不確定性風險,而且每一個風險只要爆發都足已至偽裝者於死地。

首先就是官場這一關。去地方當縣令不是說,往那裡一紮就沒人管你了,你會經常要面對上級的工作檢查,過路同僚的應酬,或者本人親自去知府衙門省城彙報公事。而這些需要面對的人裡面保不齊就有被害官員的同年同窗甚至是恩師故友,這就和現在一樣,不管你咋化妝,只要是熟人,一打眼就能看出來你是個冒牌貨。

還有就是縣官擔任,一般先做的就是拜訪當地的仕紳。注意,這些仕紳可不是說那些暴發戶土財主,而是那些本縣退休的官員、在家守孝的官員、舉人等,這些人才是當地的實力派,縣官上任首先就得去拜會一下。都是文人出身,盤起道來很容易露餡。

再有就是,官員到任前,地方上一般會提前接到吏部的諮文,也就是告知原縣令或留守的縣丞主簿,接任縣官的情況,也是為了讓當地安排迎接事宜。別忘了,縣丞主簿也都是進士出身,有的還是貶官,所以都是官場老人,基本就是一打眼就能看出新任的能力水平,更別說真假了。

所以啊,殺人後偽裝上任這事多的也是小說電影裡的事,現實裡很少能出現。偶爾有一起,也會成為轟動一時的大事。


冬眠要趁早


可能性是有的,不過比較小,但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可能有人為了過把官癮,還真敢去冒這種風險。

殺官冒充這種事更多出現在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裡,如《西遊記》中唐僧他老爹就是被人殺了,十幾年後才被發現,而且還是因為託夢。另外在電影《讓子彈飛》裡面,張麻子就劫了未上任的鵝城縣長馬邦德,還冒充他大搖大擺去上任。

文學戲曲都源於生活,歷史上還真有這種事。

古代信息傳遞很慢,也沒有圖像傳輸、電子檔案什麼的,官員走馬上任基本就靠兩樣憑證,一個是敕牒,另一個是告身。敕牒是朝廷發的委任狀,上面有吏部的印章,告身則是用於證明上任者本人的真實身份的,上面也有官印。所以從理論上來說,只要有了這兩樣東西,冒充新官不成問題,問題是能夠冒充多久。

在明朝崇禎初年,一個金陵(今南京)人被任命為雷州(在今廣東湛江)知縣,雖然是偏遠的雷州半島,但好歹也是官,金陵人收拾收拾就帶著家小隨從上路了。

結果天有不測風雲,一行人在坐船的時候遇到水盜,金陵人和隨從全都被幹掉了,只剩下了他的妻女。水盜們經過商量,找出一個讀過書腦子活的人去冒充知縣,其他人則冒充隨從,他們帶著正主的妻女來到雷州上任。

強盜也是良民出身,要是日子過得去,誰願意當強盜,這幫人都是底層上來的,深知民間疾苦,當了知縣之後,不貪不淫,光顧著處理政務了,也不撈錢。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就獲得了當地百姓和官吏的愛戴擁護,大家紛紛稱讚新知縣廉潔能幹,是個難得的好官。

強盜們安心做著官,但為了避免暴露,他們宣佈了一項政策:禁止遊客留境,尤其是金陵人,雷州人絕對不能收留他們。百姓們聽了還以為知縣是為了防止有親戚來託關係,於是又大讚知縣嚴於律己。

然而百密一疏,真知縣的兒子年紀比較大,留在金陵沒來,現在趕來探親,可是到了雷州一說自己是從金陵來的,發現根本沒人理他。他起了疑心,等在路邊偷偷看知縣,發現不是自己老爹,這才知道出事了,就去密報給監司使(監察州郡官吏的官)。

監司使經過確認,秘密派人包圍了縣衙,一番搏鬥後,只抓住了七個人,其餘的都逃走了,這七人被押往南京受死刑。

這個故事出自清初小說家徐芳的《諾皋廣記》,名叫《雷州盜記》,用來諷刺官府的腐敗,徐芳在文末闡述了自己的諷刺言語。

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一部文學作品,堪稱明朝,《讓子彈飛》,雖然真實度相對要高一點,但也不排除可能是徐芳自己編造活著根據原型改造的。

還有馮夢龍的《警世通言》裡也有這樣一個故事,永樂年間一個叫蘇雲的人赴任浙江蘭溪知縣,路上遇到強盜徐能截殺。蘇夫人被徐能霸佔,而其不久後生下的孩子也被徐能收為養子,取名徐繼祖,後來徐繼祖長大成人中了進士,當了監察御史,才發覺真相,報仇雪恨。當然這個比較扯,跟唐僧那個很像。

要說正史記載,我只知道一個,那就是明朝嘉靖年間,一夥強盜假扮錦衣衛,到處勒索知縣,最後被滑縣縣令張佳胤識破用計擒獲。(見《明史.張佳胤傳》)

不論有沒有真實案例,假扮官員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首先,會去幹殺人越貨這生意的人一般文化水平不高,好不容易有幾個你讓他剛好碰上一個赴任的新官,成功殺之,可能性太低。

其次,當官以後要不被發現,這在繁華地帶很難辦到,因為得知你在富庶之地做官,會有不少人來拜訪你,偏遠的地方就比較少了,不是至親至交一般不會來。

還有當地的大家族,為了跟官府搞好關係,他們往往會事先通關係打聽新官的各種信息,如果讓他們發現你種種行為與之不符,難免會生波折。

最後也是最困難的一條,當了官也不是一了百了了,官員每隔幾年要進京述職,述職的時候總會遇上幾個熟人,這就幾乎不可能躲過去了。

綜上所述,殺官取而代之的可能性很小。


平沙趣說歷史


在和平時期可能性很低,基本沒有。有這個疑問,實際是對官員任免、交接的不熟悉。我就從舉例子談談吧。

明朝官員上任,首先要拿到朝廷的敕書。

比如1634年鄖襄遭到較大破壞,前任巡撫戴罪,吏部推薦盧象升擔任巡撫,皇帝給下的詔命就是:“是,盧象升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提督軍務兼撫治鄖陽等處地方,寫敕與他,欽此欽遵”。

‘寫敕與他’,這個‘敕’就是敕書,通俗講就是任命文書,一般由翰林院翰林起草,有基本模板,也不算難。目前《明檔》、《四鎮三關志》都保留了大量的敕書,關注的人還不多。

(中國明朝檔案總彙)
在拿到敕書之前,一般看邸報就得知自己的任免信息,會做準備。諸如把大印交給誰,事務誰暫時代理。

然後等拿到敕書,搞個儀式就出發。

這種上任,沿途走的驛站,每一站都會留下登記表格,走路走的官道。有興趣的可以看楊一清的《西征日記》,他寫自己去寧夏鎮作戰,沿途寫的詳細。

(楊一清)

在古代,有劫道的,劫官道的極少,風險係數太高。地方衙役可保不住這種土匪。整體基本不會被劫。

如果劫了呢?官員被殺,文件丟失。

土匪要選擇上任,有什麼風險呢?第一:這種劫掠事件很可能就暴露;第二,不暴露,每天的行程多少,劫掠到整頓好出發,肯定會耽誤時間。第三,去了那邊交接也是麻煩事。

那邊一系列文件、程序,各種官場規矩,去了能混過去也是難。

再者劫掠的土匪是為了發財,誰會冒那麼大風險去上任。

(讓子彈飛)

看《讓子彈飛》看多了也不好。

許多問題從制度細節角度、人的基本行為角度考量基本都會較為輕鬆的理清。就像看一人屁股位置比分析他語言更重要一樣。歷史並沒有那麼複雜,也不花裡胡哨。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這貌似是電視劇裡的橋段,可能很多人會說,古代連照片都沒有,更何況指紋、人臉驗證這些現代辨別技術呢?

道路上也沒有攝像頭,即便殺個官員奪了官防印信去冒充上任也是很有可能的,其實不然,歷史上冒充官員成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在古代準備截殺新官冒充時,你需要先搞懂這三個問題。

首先,為什麼要冒充新官?

可能你會說有的人窮瘋了或者有官癮,說的偉大點是給老百姓謀福祉。於是選擇鋌而走險的試一把,如果僥倖成功了就醜小鴨變成白天鵝了。

那就要看你生在啥時代了,封建王朝裡即便是高級官員,也不可以隨意貪汙腐敗的,更何況這還是個冒牌的。



然後,怎麼去冒充新官?

冒充也是個高難度的技術活。既然是官員,跨地上任身邊肯定會帶上秘書和幾個武力值不差的護衛,單憑區區幾個人能幹掉他們嗎?

再說,即便你拿到官防印信又能如何?人家朝廷和地方政府早就備份了該官員的信息記錄,身高多少、什麼體貌特徵、就連人家老媽的生日是多少號交接部門都知道。

而且冒充者還要具備官員的素質,即便你僥倖達到了以上的要求,那麼朝廷地方官員隔三差五的還要進京述職,那時候你該怎麼糊弄過去呢?



最後,殺官冒充會有什麼後果?

被抓到殺官冒充可不只是到牢裡喝幾年的白開水,在古代殺害朝廷命官是大罪,不僅要殺頭還有牽連家人,犯罪成本實在太高了,基本是沒人會這麼幹的,大家千萬別被電視劇情給忽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