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合纵连横,秦国与赵魏韩大战,为何全是输家?

公元前328年,秦国获得整个河西的这一年,急切想要获得爵位的秦军将士,从上郡北上,再东渡黄河,攻克赵国黄河东岸的要塞蔺。

蔺城是蔺相如的故乡,位于黄河东岸,是赵国的西大门,这里失守意味着黄河的天然防线已经没有意义,对赵国的心理影响很大。

合纵连横,秦国与赵魏韩大战,为何全是输家?

图-前328年秦国攻占赵国蔺、离石后疆域

秦军继续东进,攻克另一座要塞离石,斩杀赵军在这里的统帅赵疵。

在短短两年中,秦国以很小的代价,获得了魏、赵大片领土,纵横家张仪功不可没。

张仪在秦国颇为得志,他可能没有想到,被他挤走的公孙衍在魏国,也位居高职,很快就会在合纵连横的外交场上与张仪一较高下。

公孙衍本来是秦国相国,因为张仪一番话,被秦惠文王送到魏国为将,取代他秦国相国之位的正是张仪。

若是张仪与公孙衍在战场上交锋, 多少个张仪也不是公孙衍的对手。张仪学的不是兵法,而是纵横术,两人并没有机会在战场上对峙。

公孙衍虽然得魏惠王信任,在魏国担任相国,但他对张仪夺走自己秦国相国之位耿耿于怀。在公孙衍看来,张仪夺走的不只是秦国相国之位,更是夺走了他在秦惠文王心中的地位。

公孙衍想跟张仪斗一斗,不比兵法,就比纵横术。

历史上的合纵连横,西部的轴心始终是秦国,东方六国,重心则在魏、楚、齐、赵之间切换,在这一时期,东方合纵的重心在魏国。

由于秦魏两国已经公开结盟,秦魏合纵连横之争,秦在明,魏在暗,魏国的目标,是要将齐、楚、赵、韩、燕拉到自己阵容下,再挥兵与秦国决战。

秦国这时候的形势非常好,与魏国达成同盟,随时可以出兵赵国,继续蚕食赵国的领土。赵肃侯也就在这时候去世,少年赵武灵王还掌控不了一个大国,赵国的处境非常低迷。

合纵连横,秦国与赵魏韩大战,为何全是输家?

武信君张仪也没闲着,他正忙着给秦惠文王举行称王仪式。秦国咸阳郊外,张仪令人筑一高台,方圆三里,四方四正。

加冕大典当日,秦惠文王登台,用天子仪仗,文官武将拜舞,高声三呼万岁,声闻数里。

台上台下旌旗飘扬,众臣皆依次排列,宦官捧进冠冕诏玺。按照礼俗,秦惠文王三次谦让,最后才“勉强”同意加冕王位。

高台之上,秦惠文王南面而坐,受文武百官拜贺,即王位。

至此,秦国由西陲之地,到伯爵加身,再到加冕王位,一步步完成蜕变。下一步,无疑就是统一天下。

这个时候魏国魏国在合纵连横的道路上,走的非常踏实。

魏惠王将太子魏嗣送到齐国做人质,将公子魏高入质于楚,魏国与齐、楚两个大国结盟,与赵、韩两个兄弟国也重归于好,五国合纵的形势逐渐形成。

魏国相国公孙衍,往来于魏、赵、韩、楚、齐、燕之间,诸侯都对其敬重备至。公孙衍出行,仪仗旌旄,前遮后拥,车骑辎重,连接二十里不绝,威仪如同王侯。一路官员,望尘下拜。

有一回公孙衍路过东周洛邑,周显王派人清扫道路,设供帐于郊外以迎之,给足公孙衍面子。

公孙衍逐渐成为东方六国炙手可热的大人物,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几年前被张仪从秦国挤走,如今公孙衍比在秦国时还要风光得意,真不知是否要感谢张仪。

公元前323年,魏国作为东道主,更是发动了一场称王运动,魏、韩、赵、燕、中山共同称王,五国称王得到齐国的首肯,连横的形势一蹴而成,公孙衍的号召力不言而喻。

魏国都城大梁附近,公孙衍指挥民力筑坛布位,以待诸侯。

先后到来的诸侯有五位,除魏惠王外,还有赵武灵王、韩威侯、燕易王、中山王厝。

盟会的日子到了,各大诸侯各登盟坛,照位排立。

合纵连横,秦国与赵魏韩大战,为何全是输家?

公孙衍在台阶下面宣读:“诸君都是山东大国,位皆王爵,地广兵多,足以自雄。秦乃牧马贱夫,据咸阳之险,蚕食列国,诸君能以北面之礼事秦乎?”

诸侯闻言,皆表态,不与秦国为盟友,更不向秦国称臣。

公孙衍捧盘,请五王依次歃血,拜告天地,及五国祖宗,互相承认王位。一国背盟,四国共击。写下誓书五卷,五国各收一卷,然后皆大欢喜地就宴。

那边五王堂而皇之地结盟,秦国这边也没有坐以待毙,张仪秘密出使楚国,约楚国出兵魏国。

我们在来看看楚国的情况。此时楚威王已经去世,其子熊槐即位,是为楚怀王。

楚怀王的妹妹芈八子,正是秦惠文王宠爱的夫人之一,秦楚两国关系不错,楚怀王曾将张仪留在楚国的妻子礼送到秦国,并且责备过昭阳不该殴打张仪。

张仪到了楚国,面见楚怀王,禀明秦魏有盟约,秦国不好出面攻魏,但是会暗中支持楚国。张仪并未费太大周折,便说服楚怀王出兵攻魏。

楚怀王攻魏,这并不需要张仪来游说,因为魏国侵占了楚国大片领土,就连大梁都曾是楚国故土。张仪游说楚王,不过是顺势而为,火上浇了点油。

当魏国发起的“五国相王”运动刚刚结束,楚国派昭阳打败魏军于襄陵,取得八个城邑。

合纵连横,公孙衍刚取得些许优势,张仪立刻扳回一局。

为了进一步破坏合纵国的联盟,张仪策划先破魏,再破齐的战略。魏国是合纵国的轴心,齐国则是合纵国中实力最为强劲的一国,破了这两国,这个联盟就自然散伙。

对付魏国,张仪以其魏国宗室独特的身份拜见了魏惠王,魏惠王按照秦惠文王的意思,封张仪为魏国相国。当然这个相国是象征性质的,魏国真正的相国还是公孙衍。

对付齐国,秦国就要硬朗的多,出兵穿越魏国,进入齐境。只是秦国这一次出兵颇为不顺,被齐威王的大将匡章击败,灰头土脸地撤兵。

公孙衍借齐国的力量击败秦国,借刀杀人,让齐国坚定地站在合纵国一边,在合纵连横中,公孙衍又胜一局。

公孙衍自然不会满足于此,他启程前往楚国,决心啃一啃楚国这块骨头。

合纵连横,秦国与赵魏韩大战,为何全是输家?

其实公孙衍到楚国,无论如何机会都不大,因为楚魏的仇恨不会因为公孙衍一个人而改变,楚秦的友好也不会因他一人而破坏。

公孙衍在楚国给楚怀王带足了高帽子,请楚怀王为诸侯之首的“纵约长”,等于是请楚怀王做了合纵国的最高指挥官。

公孙衍清楚,在接下来的战争中,楚国即使保持中立,合纵国也达到了目的。

公元前317年,公孙衍的合纵战略终于修成正果,魏、赵、韩、齐、楚五国联军,浩浩荡荡在韩国集结,准备杀奔秦国。

在集结的过程中,五国互相推诿,谁也不愿充当先锋,尤其是楚国,在接到秦国发来的秘信后,楚军竟然率先退兵。

对公孙衍来说,楚国即使退兵,只要不背后捅刀,也是合纵军的胜利。对于张仪来说,一封竹简就让楚国退兵,也是一场胜利。

合纵国剩下的四国,齐国考虑到三晋的威胁比之秦国更大,此番也是抱定先作壁上观的打算,如果三晋胜利则乘机灭秦国威风,如果三晋战败则退兵。

因此真正的合纵国,只剩下魏、赵、韩,三国地理上与秦国都是接壤的,地缘冲突明显,这三国是没有退路了。

三国联军以魏国为首,公孙衍任主将,赵国派公子赵渴,韩国派太子韩奂,组成二十余万大军,兵临函谷关。

秦国这边,公子疾临危受命,前往函谷关,担纲御敌的大将。

公子疾和公孙衍,曾联手在雕阴之战击败魏军,当年的生死好兄弟,现在成了敌手,战争就是这么残酷。

两边的大军在函谷关对峙,联军强攻数日未果,关前道路狭小,根本摆不下千军万马。

相持数日之后,公子疾派出的小股奇兵沿着秦岭不断骚扰联军粮道,公孙衍则派重兵把守粮道,守住联军的生命线。

战争的转机在这时候出现了,公孙衍在合纵连横的外交中获得了重大突破,他统领三国大军,令齐、楚不在背后捅刀,已实属不易。这个时候公孙衍派出的使臣,抵达秦国北方部落联盟义渠,说服义渠王,共同出兵秦国。

义渠一直是秦国北方的不安定因素,不过这些年义渠处于衰退周期中,近一百年的时间内没有大举南侵关中,这次在公孙衍的合纵大计蛊惑下,义渠王决定豪赌一把。

若义渠发兵关中,三晋这次绝对有可能重创秦军,公孙衍将创造不世功绩。

由于义渠人加入了联军,公孙衍在战略上,也做了重大的调整。

合纵连横,秦国与赵魏韩大战,为何全是输家?

公孙衍是这么设计的:三晋先向魏国方向撤军,吸引秦军主力尾随,然后在远离秦国本土的修鱼阻击秦军主力,此时义渠趁机南下关中。若秦军主力回援关中,三晋则穷追猛打。

公孙衍的计谋非常毒,对中原地形的把握也目知眼见,修鱼地处黄河分叉之处,这里由黄河和济水围城一个三角,秦军若进了这个三角包围,由于两条河的存在,退兵是非常困难的。

身在函谷关之下,却在千里之外的修鱼设下包围圈,公孙衍的想象力,远远高过常人。当年雕阴之战,本来公子疾是主将,但是头功被公孙衍夺走,绝对不是偶然。

公孙衍令三晋大军有秩序撤退,他此前游走列国,对赵、韩的各级将领都不陌生,这位担任过秦军统帅的将领,指挥联军也驾轻就熟。

当三晋之军撤退之时,秦军公子疾立即挥师追击。不过公子疾很快就会发现,三晋的军队退而不乱,秦军虽然紧追不舍,却并没有找到很好的战机。

联军每隔十里就凭高筑有烽火台,台上备有柴草烟火,牛皮大鼓。若见敌踪,白天发烟,晚上举火,按预定信号显示来敌人数与距离、远近等情报。

联军白天开拔,晚间休整,后队将一辆辆战车联结起来,形成一道长达数里的防线,撤退的队形非常严密。

联军还在沿途遍布陷阱尖桩,减缓秦军的追击速度。

其实联军撤退的速度并不快,公孙衍特意放慢节奏,以免秦军跟不上,达不到吸引秦军进包围圈的目的。

不过公子疾也并没有这么容易上当,他与公孙衍曾并肩作战多年,知道公孙衍颇有战略头脑,不可能就这么一直退兵到大梁,肯定有什么奇谋诡计。

当三晋之军抵达韩国境内,韩军过新郑而不停留,继续往魏国方向撤退,公子疾几乎断定,三晋联军将在前方某处阻击秦军。

公子疾当机立断,下令就地扎营,不再追击联军。同时派出大量斥候,乔装前往联军前方,打探联军的伏击地点在哪。

公孙衍见秦军不再追来,他清楚公子疾的能力,知道撤退的戏已经演不下去了,也令联军开始扎营,准备就在韩国境内阻击秦军,此处离魏国已经不远了,公孙衍虽然没有把秦军吸引到修鱼,但也基本达到远离秦国关中的目的。

公孙衍不急于发起进攻,他在等待关中的消息,一旦义渠南下关中,就是三晋发起总攻的时候。

合纵连横,秦国与赵魏韩大战,为何全是输家?

双方在韩国对峙数天之后,一个消息同时从关中传到两军中军大帐:义渠十余万大军从北方轰隆而下关中!

形势急转直下,对秦军非常不利,二十万大军陈兵韩国,关中却被义渠袭击!

公子疾下令封锁消息,以免混乱军心,恰在此时,秦军斥候探知,魏国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附近秘密囤积粮草,修筑工事。

公子疾这时候冷静地思考,秦军撤退是绝对不行的,秦军重攻轻守,军士的盔甲只覆盖身前,背后则完全没有盔甲,若是背对敌人,这对秦军来说几乎是灾难。而公孙衍也清楚这一点,才设计了这么一个让秦军陷入被迫撤兵的境地,然后挥师猛击。

有时候一个名将与败军之将的区别,就在于心念电转之间,做出的一个判断,是秒棋还是昏招。公子疾现在就做出了一个果断的决定:不退反进,越过联军,攻入魏国,抢占修鱼的地利和物资!

一支五千人的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奔赴魏国,随后数支骑兵,先后向魏国进发,目的是偷袭修鱼。

秦人本是陇西高原下来的,骑兵的发展一直领先于其他诸侯,这回骑兵派上了大用场,连续几波骑兵开拔修鱼,三晋的军队根本阻止不及。

就这样,秦军闪击修鱼,占领修鱼城和附近几个据点,截获粮草物资不少。

随后公子疾的秦军分几批,紧锣密鼓陆续开拔,目的地仍然是修鱼。以秦军自带的粮草,再加上在修鱼缴获的粮草,秦军在修鱼坚持一个月不成问题,这坚定了公子疾要与联军在修鱼决战一场的决心。

接下来的数日,秦军陆续抵达战场,三晋的军队也按照计划去形成合围之势。魏军依托修鱼城,修筑营垒,将东面围起来;赵军沿着黄河修筑壁垒,将西北方向围起来;韩军沿着济水修筑壁垒,将西南方向围起来。三晋将秦军围在一个三角形之内,达到了公孙衍在战前的部署。

现在的战局,虽然联军丢了修鱼,看似也完全在公孙衍的掌控之中,但实际情况与公孙衍的预期又有所不同。第一个不同,秦军钻入包围圈的时间错位了,是在义渠南下关中之后才进来的,这意味着秦军也不会再回援关中,联军没有机会在背后追击秦军。第二个不同,秦军取得了修鱼城,以及附近的粮草补给,不会产生迅速缺粮的窘境。第三个不同,联军丢失了许多修筑壁垒的器械和物资,包围圈势必不会那么牢靠,修筑起来也更加费时。

合纵连横,秦国与赵魏韩大战,为何全是输家?

实战当中,在联军的先锋军抵达战场的第一天,公子疾就指挥秦军对北岸的赵军进行了突袭。赵军还没来得及修筑壁垒,在人数不占优的情况下遭遇一场败仗。

第二日,秦军又对南岸的韩军进行打击,双方不分胜负。

修鱼之战只开始了两天,秦军实际上就在南北两线捅破了两个缺口,而且派驻军队镇守缺口。

三晋联军若要继续合围大计,不得不再投入重兵,与秦军争夺南北两面这些缺口。修鱼之战,大规模的人口绞杀大战,便拉开了帷幕。

在黄河与济水沿岸,每一个山头,每一片密林,每一块土丘,都成为了秦军与赵、韩两军反复争夺之地,双方你来我往,杀的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合纵连横,秦国与赵魏韩大战,为何全是输家?

图-前318年秦与赵魏韩修鱼之战

公孙衍指挥魏军,向秦军大营发起冲击,而秦军则依托修鱼城,利用缴获的魏军物资,修筑了一座座垒城,再挖了数条壕沟,阻止魏军的进击。

秦军与三晋的军力总体上相当,秦军二十万,联军也只有二十余万,一场势均力敌的遭遇战,正在上演。

如果说秦军有什么优势,那就是整个秦军来自同一国,归公子疾统一指挥,而三晋联军来自三个诸侯,赵国方面是公子赵渴统领,韩国方面则是太子韩奂统领,公孙衍既非太子也非公子,在实际指挥过程中,并不能让这些出生在王宫的人完全听令。

公子疾何等聪明,利用这秦军唯一的优势,以十二万人的兵力登陆黄河北岸,对赵军痛下杀手,斩首赵军达两万余人,等公子赵渴重新收拾残局时,赵军的气势已一泻千里。

公子疾又用同样多的兵力渡过济水,狠狠地打击韩军。这一次有个奇特现象,许多秦军士兵,身上挂着血淋淋的赵军人头,面露峥嵘与韩军作战。

韩军虽然骁勇,也从没见过这么野蛮的军士,这就是军功爵位制的威力。这回韩军折损的军队达三万余人,将近损失一半兵力,就连大将申差都被俘了。

在这个过程中,韩国太子韩奂多次派人请求公孙衍出兵相助,公孙衍为了整个战场局势,并未发兵支援,而是加大攻打秦军壁垒的力度,但秦军利用坚城和壁垒,防守也很坚韧,虽然损失不小,依然守住了阵地。

这场战争的胜负手,就在掌控修鱼战场的先手上,如果公孙衍占据修鱼城以及物资,那秦军将变得极为不利,现在情况反过来,公子疾先一步抢占修鱼城,这才没有让三晋的包围圈给困住。

三晋当中,韩军损失最为严重,太子韩奂在没有魏军支援的情况下,率先撤离战场,领残兵回国。随后赵国公子赵渴也撤兵,只剩下公孙衍孤军一支。

公子疾考虑到秦军自身伤亡非常大,也并没有与老朋友公孙衍继续鏖战,而是火速撤兵,去对付义渠人。

合纵连横,秦国与赵魏韩大战,为何全是输家?

修鱼之战,秦军斩首韩军三万六千,赵军三万二千,魏军一万二千,合计斩首八万。

当然,此战秦军自身亦损失超过七万人,与三晋军接近,是一场惨胜。

当公子疾率军回到关中的时候,义渠人已经在关中小村李帛,击败前去平乱的秦军。面对十几万回援的秦军,义渠人识趣地离开关中。

若算上义渠人对秦军造成的损失,整个三晋合纵攻秦的战役,就没有胜利者。但从各国的损失来看,秦国反而损失最大,其次才是韩国和赵国。

修鱼之战,三晋第一次合纵对付秦国,不分胜负。公子疾在这一战中没有升爵,二十万秦军损失八万,生还的人进爵名额非常少,军功爵位,可不是那么好得到的。

这个时代,公孙衍和张仪的合纵连横烜赫一时,他们一纵一横,声势都足以倾动天下,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此战之后,张仪和公孙衍却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公子疾和公孙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