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为什么说巷战是最难打的战斗?

蝎子莱莱爱喝酒


图注:1995年格罗兹尼之战中的俄军士兵,图片来自网络

巷战绝对是最难打的战斗,这个说法一点也不错。曾经有人问一个参加过激烈巷战的老兵,巷战是什么样子的?老兵只回答了四个字:“一片混乱!”


我们来看一下巷战的环境吧,巷战顾名思义,就是在城市环境中进行的战斗。战争中的城市不仅高楼林立,而且遍地废墟,视野受阻,而且不便于运动,这有利于防守方。防守一方往往能够利用高低错落的建筑物布置兵力和火力,在熟悉的街道中安放爆炸物,规划最佳的反击和撤退路线。

图注:巷战的环境错综复杂,图片来自网络


对于拥有优势兵力的进攻方来说,城市环境是他们最不愿意遇到的,因为在巷战中几乎无法发挥重型武器的作用,火炮和飞机很难发挥作用,坦克在狭窄的街道中也容易受到对方反坦克武器的近距离攻击。在狭小的空间里优势兵力无法展开和发挥作用,有的时候甚至成为极佳的目标,遭到伏击。

图注:再强大的装甲部队也无法在巷战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在街道上遭遇德军伏击的加拿大士兵,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防御方的优势在巷战中是相对的,因为巷战的战斗往往在近距离爆发,双反的战线犬牙交错,一座建筑物往往会易手多次。巷战对于士兵经验和心理都是极大的考验,毕竟经常与敌人狭路相逢,甚至会爆发血腥的肉搏战。

图注:二战中在城市中防御的苏军士兵,图片来自网路


正是由于巷战的特殊性,其非常难打,而且伤亡率非常高,可以说是最血腥的战斗。除了双方军队的伤亡,巷战还会造成城市居民的伤亡,这种伤亡是非常惨重的。

图注:在柏林巷战中战死的德国士兵,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在格罗兹尼巷战中战死的俄军士兵,图片来自网络


在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惨烈巷战:斯大林格勒战役,此战是二战东线的转折点。德军精锐的第六集团军被拖入了巷战的泥潭,与苏军在城市中反复争夺,后来被反击的苏军包围吃掉;柏林战役,拥有绝对优势的苏军占领第三帝国首都之战,苏军损失超过50万人。在激烈巷战中杀红了眼的苏军经常是将重型火炮拉上前线直接瞄准射击,就算是误伤友军也不在乎;格罗兹尼之战,第一次车臣战争中,苏军进攻车臣首都格罗兹尼,装甲部队突入城市之中,由于没有步兵掩护,结果一个营在恐怖分子的围攻下几乎全军覆灭。血腥巷战的例子不胜枚举,残酷的战斗中谁也占不到便宜。

图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进攻的苏军,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在街道上前进的德军,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柏林战役中,苏军的SU-76自行火炮正在向建筑物内的德军射击,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柏林战役中苏军将炮兵阵地架设在市区内,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格罗兹尼战役中被击毁的俄军坦克和装甲车,图片来自网络


巷战难打,但是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已经成为最常见的战斗模式,所以各国都在探索巷战战术。今天最擅长巷战的还要算是美军了,伊拉克战争中的费卢杰之战便是代表。在费卢杰之战中,美军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和新战术,比如使用卫星、无人机、电子技术侦测对方的位置和行踪,使用制导武器进行定点清除,利用机器人寻找对方的狙击手,给坦克加装各种设备和防御手段提高生存力,步兵与坦克合理搭配进行清除作战等等。最终美军以很小的代价占领了费卢杰,清除了反美武装,造成的居民伤亡也并不多。

图注:作战之前进行周密计划的美军,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城市作战中的美军狙击小组,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M1主战坦克最新型号M1A2SEP就是为巷战设计的,图片来自网络


今天,激烈的巷战依然在进行着,比如叙利亚战场,这些战斗为各国提供了现实的例子,攻防双方在战斗中使用了战术和技术为各国的巷战战术和研究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图注:叙利亚巷战中的T-72坦克,图片来自网络


古生物探索


最近准备去法国自驾游。

之前也自驾出去玩过,是跟朋友们一起,朋友们一般都是老司机,所以就他们开车。我负责导航,主要就指指路,他们负责更多事情,我只是个辅助人员,所以觉得还挺轻松的。

这次准备自己出去玩儿了,全程自驾,所以担心自己的车技,长时间不开,可能会生疏了。尤其之前经常开高速,路况简单,现在有可能开省道甚至市区,路况相对复杂,所以想要提前练一练。

练了几个小时,发现不管市区还是高速,只要小心谨慎,安全第一,开起来都还是比较简单的。但唯独有一项确实比较困难,那就是停车。


因为不管是一头扎进去,还是侧方停车,还是倒车入库,操作步骤其实都不难,原理也都很简单。可是实际执行的时候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

  • 首先出国开车一定是租车,车的大小可能和自己平时习惯开的并不一样,尤其国外的SUV,前后车距并不像国内的L款那么长。

  • 其次国外的车位大小也并不一样,尤其是法国,很多城市甚至郊区的停车位,都是出了名的拥挤,非常小,就刚好停得进一辆车。

  • 以及实际停车的路面,前后车之间的距离,当时的光线等等因素都不可能在练习时一一穷尽。

所以停车是最难的一个项目,同时也是一个很难通过练习来熟悉的项目。


这个逻辑其实就是现代战争中,巷战是最复杂的战斗形态之一的根本原因——因为巷战就有点像倒车入库。

好比你每次可能开的都是不同的车,在巷战中,你可能每次遇到的都是不同的敌人,可能在不同的街景、不同的路面,使用不同的枪械,面对不同的打法,当时不同的光线效果,甚至遭遇巷战时自己的身心状态也是不同的。这些东西要怎么在训练时一一穷尽从而做好万全的准备呢?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方面情况无限复杂,另一方面无法提前做好准备,这时对一个士兵在复杂状态下的实际作战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以及团队之间的配合要求极度默契。

因此巷战是最复杂的战斗形态,当然也就最难打。


用户5824975172


淞沪会战的时候,戴笠突发奇想,向蒋介石建议建立一支城市游击队,招募上海当地人组成,利用他们熟悉当地情况的优势和日军做城市游击战。

蒋介石批准后,戴笠联合杜月笙等人组建了这支游击队,大概是一万人。成员包括军统特务、青帮成员、部分军人、学生和招募的当地人。

按照戴笠的设想这支游击队是应该和日军进行城市游击战,也就是当正规军失败后,在城市中和日军进行巷战。然而参战之初,上面的指挥官居然让他们投入了正规作战。

帮派人士打架斗殴是把好手,但真到了战场却完全没有战斗力,所以一开始就损失惨重。

后来中国军队挡不住日军,全面撤退。这支城市游击队奉命掩护其他部队撤退,他们的长处才发挥了出来。

日军进入上海后,在游击队的巷战中进展很慢。

最后,整个上海还有两支中国军队在抵抗,一支是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另外一支就是游击队把守的南市。

南市守军一直苦战不肯撤退。

最后,军委会认为他们已经完成了掩护的任务,命令他们撤退。这支部队的指挥官却不肯听命,因为他是军统的人,只服从戴笠的命令。再后来,是戴笠亲自下令,他们才撤退。


这场战役过后,杜月笙的门徒损失惨重,杜谢绝所有宾客,闭门不出数日。


故纸汇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说来说去,主要还是战场观察和组织火力问题。

正常的野战,敌我双方视野都相当开阔。

以二战为例,诸如库尔斯克会战这种野战,双方都有侦察机和侦查部队,将对方阵地的大体情况侦查的很清楚。

进攻一方要做的是,根据敌人布放情况,选择敌人组织火力弱的一部分阵地以及地形有利的阵地,进行突破。

说起来就是这么简单。

野战这种作战模式,由于双方都是名刀明抢硬打,重武器很容易发挥威力。

无论苏军还是德军进攻,首先以炮兵和空军轰击敌人阵地,将坚固工事破坏大半甚至基本破坏以后,这才全面发动进攻。

在进攻期间,同样以重武器进行火力压制,使得敌人的火力难以发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然而得以突破。

然而,巷战的作战模式却有很大的区别。

野战中,重武器往往可以在数公里外发挥威力,在防御一方轻武器的火力范围内消灭敌人,最大程度减少自己上网。

然而,巷战的地形非常复杂,建筑物和建筑物之间往往相距几百米甚至几十米。

这种情况下,进攻一方重武器不容易发挥威力,相反很容易遭到防御一方在较近距离组织的强悍火力的突袭。

同时,野战战场敌我双方的移动相对是公开。防御一方增援,进攻一方开始前进,都可以被有效侦查。

然而,巷战中由于复杂地形和建筑物的遮挡,进攻一方难以侦测到防御一方的兵力调动。

尤其对于富有巷战经验的一方,往往将建筑物打通,利用下水道或者挖掘的地道进行移动。

进攻一方无法确定这栋建筑物是否有敌人,往往只有被袭击以后才可以确定。

另外,虽然今天武器已经有很大发展,然而依靠单兵武器想要摧毁坚固建筑物还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巷战的进攻一方,多要借助重武器的掩护进攻,常见的就是坦克和装甲车。

然而,在单兵反坦克武器。尤其是反坦克导弹盛行的今天,坦克和装甲车随意进入巷战很困难。

反坦克导弹射程可以达到数公里,具有很强的破甲能力,是强悍的坦克杀手。

如果坦克、装甲车被击毁,依靠单纯的步兵难以有决定性的突破。

但擅自使用坦克装甲车突击,又很容易被击毁,这就是难点。

所以,现代化的巷战很难打。

反例就是第一次车臣战争的俄军,胡打乱冲,死伤累累,最后靠用重武器将格罗兹尼轰平才算胜利,导致大量平民丧生,包括很多俄罗斯族人。

比较经典的就是美军攻打费卢杰等战役,就是现代化技术巷战相对经典的作战。


萨沙


为什么巷战是最难打的战斗,原因非常简单,巷战能够拉平一切的武器差距。如果说其他战争模式不能玩游戏,做比喻的话那么非常适合用现在层出不穷的吃鸡游戏讲解

你穿着三级头三级甲三级包,左手一个八倍镜的狙,右手一个六倍镜的突击步枪。

然后跑到城市里,非要和对面的正面钢,这个时候你装备再好有啥用??


不照样被喷子干掉,如果点儿背的,信不信用大砍刀砍死你?

毕竟你就是装备再好,撑死了,多挨两发子弹,(甭管是硬抗还是防弹)要知道,劣势,军队面对优势之类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可不是一个打一个,而是一群打一两个。

并且在夏天的时候,敌人可能出现的任何角落,叫什么阳台呀,房顶,这两个地方像这样打的时候都不想去的,这些地方太简单。

而是什么下水道这边可能有人也可能有地雷,你上楼梯的时候可能有人可能有地雷你开个门的时候门口可能有诡雷。

并且当你以墙为掩体向前面摸的时候,天知道对面会不会直接用你发榴弹炮给你吧,墙一块炸掉.....

甚至如果说对面的楼房修得更好那么想要进攻这座城市,就需要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去打,甚至于一个厕所你都得打七回.....

甚至于你都不知道你会不会在你即将攻下某座建筑的时候,然后建筑在一声巨响就被炸平了......

并且在打的时候,你还不知道低音会是从哪出来的,可能从衣柜可能从厕所,甚至可能从某个厕所的坑里边蹦出来了。

再加上现在普遍吊顶,所以很可能从吊顶上面给你扔下来两颗手榴弹。

.....是个人就得疯


啸鹰评


中东近些年战乱频仍,很多地方激战正酣。尤其巷战,像叙利亚的阿勒颇、东古塔、拉卡、代尔祖尔、大马士革,伊拉克的摩苏尔,也门的荷台达等,都爆发过激烈巷战!多种势力互相争夺,死伤枕籍,流血漂橹!巷战为何残酷难打?原因如下——





一是城市环境太复杂。野外是个二维空间,而城市是三维空间!城市周边有厂房、小型居民点、平房区,环境已经比野外复杂。而市中心,则是遍布楼宇,建筑高密集;而且还拥有大量地下设施,包括地下室、地下停车场、下水道和地铁等。这么复杂的三维空间,进攻方很难面面俱到!稍微一不注意,就得踩上地雷,或者挨防御方火箭筒、机关炮、反坦克炮射击,到处被伏击……像俄罗斯第一次车臣战争中的格罗兹尼之战,俄军极为轻敌、指挥混乱,其131摩步旅和81摩步团,被大量以前是苏联老兵的车臣武装,反复伏击,损失巨大!仅131摩步旅竟然战死789人!



二是城市中建筑太多,攻坚要求太高!现在即使中东这些发展中国家,也满是钢筋混凝土房子,武器威力小一点,都打不动!进攻方必须用大量航空兵、重炮、坦克,甚至使用重炮直瞄射击,并使用很多爆破器材,才能压制、打破守方的防御体系!举个例子,ISIS的首都——叙利亚拉卡市,面对美阿联军,一度被ISIS武装建成要塞!早在2014年,美阿联军就开始进行长时间攻坚,仅2014年年底就进行了多达30轮轰炸!但是,拉卡市依然有很多街区未被占领,大量武装分子躲藏在建筑内,不断顽抗。及至2017年10月17日,打了整整3年,才由库尔德武装主导的“叙利亚民~主军”,最终完全夺取拉卡!



三是城市"通视距离"太短,必须进行近战,有利防御方!"通视距离",就是你从某处放眼望去,能看到的最远距离。城市里建筑物太多,遮挡太多,"通视距离"太小,进攻方即使有很多坦克、重炮、航空兵,反正看不远,最后还是要近战,还是没法迅速打破防御!而防御方既然占据地利,搞点地雷、火箭筒、机关炮、反坦克炮,都是些轻型武器,不用多少资源,就足以拖住大量进攻方重装部队!所以,最后最重要的是步兵,就是堆人!在斯大林格勒、在柏林、在布达佩斯、在贝鲁特、在约旦河西岸,在格罗兹尼……每次巷战,都在证明这一点!近年在中东,更是这样!


所以,巷战毕竟发生在环境复杂、建筑密集、遮挡极多的城市,动不动就要近战、就要爆破、就要堆人!它当然非常残酷,血腥!


军事作家陈曦


作为专门研究军事理论的人,笔者从军事理论上分析一下,相信将会是这个板块最专业的分析了。

从军事地形学角度考虑,城市和居民区作战地形属于一种特殊地形下的作战。这种地形以广泛分布的密集房屋和建筑物为主要特征。在分布上,以大、中城市为核心,以卫星城市为拱托,四周分布有高密度的集镇与村庄以及工业区。在连接各个卫星城市和主城市的主要交通线两侧,居民地密集。建筑物的分布格局和其所处的地貌有关,平坦地上多为网格状或辐射状,街区较为规则,而丘陵地貌上则多沿谷地分布为不规则的条状地带。在第二种情况下,地处丘陵地带的城市作战,也存在山地作战的一些特征,属于极端特殊的山地城市战役。

大规模的火力震慑,在城市战役中依然有效,但是造成的附带伤害较大。


城市建筑物的障碍性,使得炮兵和防空兵部队地面机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装甲部队的战斗车辆也只能沿着街道和建筑物间的空地机动,其狭窄和弯曲的街道会影响诸军兵种的机动,这其中步兵除外,城市战是最能发挥步兵作用的战役地形。密集的建筑物使得重型装备的观察和射击条件受到了限制,直视和直射的距离通常只有几百米,观察所也只能看清楚邻近的区域,在现代高科技的条件下,城市作战更需要依赖于高技术的电子探测手段来观测目标。

智能化武器是城市战中的新成员。


城市居民地地形通常是敌我双方攻防的要点和决战爆发的集中地,不论是二战的基辅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列宁格勒保卫战、柏林战役还是现代的巴格达围攻战、费卢杰攻防战都属于决定了整个战略局势的决战性战役。同时,城市也是航空兵、炮兵、核生化部队、导弹部队等新型军事理论的高价值袭击目标。

直升机在城市战中带来了部队机动的便利,但是也只能投送轻型步兵,一旦落地就会陷入鏖战。


某些大中城市是经济、文化、和铁路交通的枢纽地带,属于物资和思想以及人力高度转运的重点地区,这些地区有利于机动、便于宿营和后勤补给,便于利用城市的电讯设备组织部队的通信和联络,那么这些地区如果有作战行动,一定是双方争夺的焦点所在。较大规模的城市居民地在现代的大国对决中,往往面对着原子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胁,一个城市对原子武器的防护能力,主要取决于建筑物坚固的程度和有无地下建筑物(如地铁和地下停车场、地下掩体、民防设施)等,通常居民地能缩小杀伤范围,但是容易造成间接杀伤和引起火灾,街巷易滞留毒剂和放射性沾染物质。

坦克在城市战中的施展空间很小,机动性受到限制,只能当作攻坚的堡垒使用。


在现代战争中,由于现代城市建筑物极端密集,具有良好的隐蔽条件,甚至一座几十层高的大厦可以有无数种隐蔽埋伏战术,可以在一座大楼里逐层逐屋争夺一周甚至上月,甚至于,在现代城市中密布的地下停车场、楼洞、车间厂房等地方,都非常适合隐蔽大量的待命部队,使得冒冒失失进入一座城市的入侵之敌,往往遭遇到立体式的,来自不同方向和高度的打击,遭受惨痛的损失。

我军在演练城市作战。


居民地建筑物对于常规武器的杀伤力具有较好的防护作用,地下室和钢筋混凝土人防工程对于核袭击有较好的防护能力。密集高达的建筑物,使电台和无线电的通信效率降低,只能通过转播或用直升机开设机载中继站才能使得进攻军队实施通信联络。战时,应该特别注意对现有通信设施的夺取和保护,以及对电台、电视台的利用。

城市居民地战斗指挥困难。战斗队形经常被分割,整个作战变成一系列小分队战斗。炮兵和防空兵可以布置在城市的外缘,居民地内的广场和公园中可以建立导弹和炮兵的发射阵地,不过容易受到建筑物的阻挡。

不过由于城市所具备的重大战略价值,因此实施城市战仍然是很多时候不得不做的抉择,毕竟,击败一个人口几千万人的国家,只需要夺取几座人口几百万人的大城市,也就基本上消灭这个国家的作战潜力了。


回答者简介:张浩,亚太智库研究员,《舰载武器》杂志评论员,在《兵器》、《舰载武器》等多家军事期刊发表《现代山地战怎么打》、《共和国炮艇小传》、《夺滩奇兵》等文章30余篇,在海军作战理论和海上作战武器装备等领域有独特见解,著有《预警机、电子战机》一书,获得军迷群体一致好评。


海事先锋


常德保卫战打到一半的时候,由于第57师死战不退,日寇伤亡急剧上升,主攻的第116师团长岩永旺有点抗不住了,跟顶头上司横山勇商量,能否给余程万的部队留个口子突围。第11军司令官忽然想起来读过中国兵法的“围城必阙”,亦知岩永旺师团必有难言之隐,居然就同意了,这是侵华日军攻城作战中破天荒的记录。



(喋血孤城剧照)

可惜余程万一点都不领情,只是安排几百名重伤员从日军故意卖出的破绽南门撤出,第57师将士继续血拼不止,这下岩永旺无奈了,只能督师猛攻。其实鬼子是很怕打巷战的,他们的装备与训练优势很难得到发挥,又不能完全依靠火力覆盖。

在此之前的城市保卫战中,虽然许多国军将领高喊巷战到底,然而一旦城破后便即崩溃逃出,所以每当日军陷城之日,战斗实际已经结束。不过在1943年10月的常德,黄埔一期的余程万是来真的了,因为他接到的命令是不许撤退,面对30000多攻城日军,8000虎贲只能坚守到底。



常德城与后来的衡阳不同,城外没有多少可供作为防御支撑点的山地,大部分战斗是在城内进行,日军突破城垣后双方主要打的就是巷战。战前,第57师将所有木制房屋抽去板壁、所有砖墙全部凿通,条条巷子串通,每个窗口和大小门都垒上沙包。即便是黑濑平一大佐的133联队从北门蜂拥而入时,中国士兵还在朝麻袋里装土,加固街头上的战斗工事。

第57师善守,早在1941年上高战役时就得到印证,也是“虎贲”称号的得因。面对冲进城的鬼子,他们没有惊慌失措,反而冷静的令人不寒而栗。中日两军随即开始对每一个街口和每一栋房屋展开反复争夺,由于建筑被完全打通没有防御死角,日军只能以逐屋占领的方式向前推进,伤亡激增。



(岩永旺剧照)

通常情况下,日军战场伤亡比例为伤三死一,个别情况下达到伤五死一,而在常德这个比例达到了一比一,足见巷战之残酷。日军每推进几十米就要倒下一批,根据第11军老兵森金千秋在《常德:幻的重庆攻略》书中的记述,日军在巷战中每前进10米,付出的代价是平均死亡4个、负伤3个,第57师士兵在近战对射中几乎人人成为狙击手,“抗日铁军”的训练水平不是盖的。

岩永旺见状,下达了两个命令,第一是命令炮兵联队将大口径加农炮运进城来,直接轰击拿不下来的建筑;第二是下令火烧常德街市,不给57师官兵留下藏身之所,于是常德全城火光与杀声四起。由于中方援军推进迟缓,能够给余程万助战的只有中美混合航空团的轰炸机,但仗打到后来,双方部队已纠缠在一起,炸弹也不能投了。



日军116师团的前锋黑濑联队突入城垣是1943年11月28日凌晨,该师团完全占领常德是12月3日上午,亦即残酷的巷战整整打了五天,常德城已彻底是断壁残垣。由于制空权易手,占领常德城的日军遭到肆无忌惮的轰炸,因此大部队未及扫荡便撤了出来,由此300多57师官兵在废墟中得以存活,成为蒋介石战后扣押余程万的重要原因。

自然,第57师同样伤亡巨大,余程万不得不把所有的运输兵、担架兵编入战斗部队,300多名没有炮弹的炮兵也成为了步兵,师部机关的军官全部顶到一线,战至最后,留下来的40多名警察和师部杂役也填了进去。虎贲师军官伤亡已达到95%,重武器损失90%以上,而当横山勇无耻地下令使用毒气弹的时候,第57师的最后时刻来临了。



1943年11月30日夜,余程万给第六战区代司令长官孙连仲发去决别电:“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副师长、师附、政治部主任、参谋部主任死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划分区域,各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74军万岁!”

一寸山河一寸血,余师长的电文壮怀激烈,这是8000虎贲最后的怒吼。



(余程万将军)

为了给第57师留下点种子,在所有剩余军官的苦劝下,余程万率200多人于12月3日凌晨2时突围,第169团上校团长柴新意则带领残兵继续抵抗,柴团长在肉搏战中英勇牺牲。

此战日军伤亡逾万,战死联队长两名、大队长四名以及大批战斗骨干,第116师团一度失去战斗力,当“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要求已经撤退的第11军重占常德的命令下达时,司令官横山勇居然抗命不遵,充分说明日军确是伤亡惨重强弩之末。

1943年12月7日,余程万率领援军新编第11师的一个团和几十名57师部下,光复常德。

(战后的常德)

喜欢研究抗日战争史的答友可以关注我,还有很多军史文章可供阅读和探讨。


度度狼gg


巷战是在城市外围与城防被突破后进行的最后决战。在战史上,巷战占城市攻防战的比例并不多。守方确定为死守地区或者坚信援兵的到来才会进行巷战。

我们所熟悉的傅作义太原保卫战与方先觉衡阳保卫战都集中在城郊与城池防御,并没有进行真正巷战。陈明仁的四平作战、池峰城的台儿庄战斗是成功的巷战;陈长捷的天津战役、王耀武的济南战役巷战占的比重太少。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吧。

(四平巷战)

1、原平保卫战

1937年,日军在贡献南口、张家口、大同、平型关后,继续南下。二战区为了为忻口布防赢得时间,决定死守原平以迟滞日军前进。姜玉贞的196旅承担了防御任务,从10月1日开始算起,在城外与日军血战,8日日军突入成为,姜旅进行逐屋争夺,惨烈的巷战进行了两日,十日晚开始突围。

(血战原平)

2、常德保卫战

1943年11月,余程万的57师负责防御常德。25日,常德外围、城厢阵地相继丢失,守军退入城中与日军血战。

这时候除了有一定空军优势之外,国军的火力、给养都不如日军。而且由于外围消耗巨大,在城内逐步被日军分割。

(常德保卫战)

在这种条件下,57师并没有瓦解,而是不断的进行反突击。日军在燃烧弹燃烧后发起总攻,相继失败。

到28日,横山勇直接让炮兵抵近射击。而57师也丧亡惨重,将辎重部队、警察都编入作战序列,进行最后抵抗。

到12月1日,全师丧亡殆尽,余程万开始准备突围,寻找第十军。

一般而言,城池攻防战在外围阵地、城防阵地丢失后,守军伤亡就会比较大,再进行巷战显然力不从心。但凡事有例外,承担了死守任务的部队就得守下去,有援兵希望的也自然会守在城内等待援兵。

(天津战役)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你看过地道战就明白了,隐蔽性非常好,目标神出鬼没,厚重隐体多,使一些炮弾失去威力,用少量的游击分队,可以使进攻部队损失惨重。敌暗我明。

以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为例,巷战中美军与伊军游击队进行了正面开战,首先使用了穿甲弹,然而穿甲弾效果并不明显,只在墙上打了个窟窿,杀伤力己被厚重的墙面抵挡了大部分。



后来使用了一种霰弹,这种霰弹中包袌着1000多颗钨钢珠,先把霰弹打进墙体后再引爆,威力相当不错,炮弹爆炸后这些钢珠,以每秒1410米速度全面爆发,使隐体内的士兵伤亡惨重,有的打成了马蜂窝。


这就是美军打伊拉克费卢杰,在这次巷战中,美军武器先进,兵员达到1万多名,伊军3000多名。灭伊军1500名,但美军也伤亡600多名士兵,所以说不管武器多先进,巷战不好打。

关注我。 欢迎评论 点赞 后续更多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