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全軍覆沒!3000家農產品電商無一盈利,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全軍覆沒!3000家農產品電商無一盈利,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導語

目前,全國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已超3萬家,其中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已達3000家。然而,農產品電商卻集體都在虧本運營。

“虧本促銷、燒錢引流、信息刷屏”,這些詞彙是大多數農業電商的標籤,虧損經營是絕大多數農產品電商的現狀。一個備受政府支持的行業,一個被圈內人稱為風口上的產業,為什麼全是虧損?

全軍覆沒!3000家農產品電商無一盈利,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想象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電商在中國正大火特火。阿里遠超亞馬遜的交易量和市值,京東、順豐也是一路高歌猛進,勢不可擋。

但是,無論是農資電商還是農產品電商,都遠沒有普通城市電商和農村電商發展那樣順利。

全軍覆沒!3000家農產品電商無一盈利,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以往戰無不勝的電商大佬們在農資電商和農產品電商領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一畝田”泡沫破裂,聯想的藍莓和獼猴桃叫好不叫座,“田田圈”把連鎖經營打扮成電商,還有些電商把線下的銷售業績搬到線上,阿(裡)京(東)順(豐)等電商大佬們在農資和農產品電商領域也是雷聲大、雨點小……

全軍覆沒!3000家農產品電商無一盈利,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這還是電商大佬,小一點規模的就更別提了。

以菜管家為例,運營4年來總計投資3500萬元,到目前仍是虧本運營;武漢家事易短短兩年半時間電子菜箱覆蓋了1200多個社區,累計投入6000多萬元,雖然每日成交量不小,但基本上都是虧本支撐。

全軍覆沒!3000家農產品電商無一盈利,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不難發現,農產品電商玩不轉,虧就虧在這些地方:

1.運輸中容易損耗。一般生鮮產品的損耗率可以達到10%到30%,也就是說,如果保存不當,你運過去100噸,到了發現只剩下70噸能賣。2.配送時間要求高。和普通快遞不同,如果家裡面沒人還可以過一天再配送。而生鮮商品如果配送時間不精確,則會造成食品無法食用。

全軍覆沒!3000家農產品電商無一盈利,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3.物流成本高昂。平均物流成本佔15%到20%,有的則高達30%到40%。以餘姚楊梅為例,30元一斤的頂級楊梅,2斤裝,用泡沫塑料加冰袋進行包裝,加上順豐隔天到配送,包裝和物流成本要在45元,在淘寶零售價128元,也就賺23元。

全軍覆沒!3000家農產品電商無一盈利,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4.產品標準化低,老百姓意識尚待提高。中國農產品的標準化程度比較低,同樣是3斤豬肉,肥或者瘦,什麼部位的肉價格,品相,烹飪需求都差很多。但電子商務往往無法讓老百姓看到實物,所以自然購買體驗就不會好。

傳統的思維註定死路一條

可見,農產品電商千萬別以傳統的B2C的思維去搞,那樣去搞絕對死路一條。

顧客買的不僅僅是產品,是健康生活,因此農產品電商需要讓消費者從商品背後的故事、種植基地、採摘體驗、物流體驗、可追溯、供應鏈可視化等維度全程展現,所以傳統B2C的思維是致命的傷。

全軍覆沒!3000家農產品電商無一盈利,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農產品電商目標人群多半是都市女性,以白領為主,有追求健康生活+互聯網購物需求,同時還有時間成本太高的高富帥人群。

下一個農產品、生鮮電商的爆點是90後一代成家後的家庭主婦,因此農產品電商必須重視這一類人群。

基地整合+營銷+流量+交易+供應鏈服務+口碑營銷,這個閉環是農產品缺一不可的玩法。

全軍覆沒!3000家農產品電商無一盈利,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當前不少農產品電商存在重大的經營管理誤區,認為中心在“營銷+流量+交易”三項,僅僅重視“電”而忽視了“商”;其實真正要實現盈利,關鍵在商。

農產品電商後端的服務的角色沒有做好,前端的營銷、流量都是噱頭,當然最終肯定是虧了。

培養一批忠實的吃貨粉絲

行業數據顯示:如果客單價低於200元,那將是致命的傷,因為物流成本和損耗將虧出血本。

就目前農產品、生鮮電商的經營情況來說,每單40元的物流成本+損耗是必然的,因此如果客單價起不來,物流成本降不下來,盈利那隻能是一種幻想。

全軍覆沒!3000家農產品電商無一盈利,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就連順豐優選做高檔的進口食品和應季商品,在選擇品類上都會從客單價上來定位的。

忽視對基地的整合是當前農產品電商面臨的問題,很多農產品電商僅僅是以定向採購方式與基地合作,談不上打造什麼戰略協同的供求關係。至於是否以市場導向來指導基地有計劃地種植產品,這個國內還僅僅是一種遠景。

未來的農產品電商一定要培養忠實的吃貨粉絲群,這是粉絲經濟發展的商業價值,拴住一個人就可能拴住一家人,更有可能拴住一群人。

全軍覆沒!3000家農產品電商無一盈利,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還有一個農產品電商的案例,把目標人群定位在IT互聯網圈,這些人是典型的網購人群,屬於小白領,而且消費能力不低,同時比較宅,通過滲透IT互聯網的圈子去做電商,以良好的口碑快速佔領這個領域的客戶。

玩不轉這些,就別搞農產品電商了

農產品電商的本地化,趨勢是要和社區服務站、便利店等機構整合的,傳統的B2C電商要滲透到社區末端,需要龐大的運營支撐,而且需要較大的資金和人力的整合,一般的農產品電商是玩不好的。

全軍覆沒!3000家農產品電商無一盈利,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玩農產品電商,冷鏈是永遠無法迴避的問題,不僅僅你要建庫房,同時還必須要有冷藏+冷凍的混合配送車輛,以及冷藏週轉箱及恆溫設備,否則再好的商品,送到客戶那裡都會成問題商品。

全軍覆沒!3000家農產品電商無一盈利,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冷鏈投入不是一般的農產品電商企業能夠玩得好的,連續的資產投入,投資回報週期長,這都是單獨玩農產品電商所面臨的問題。

從供應鏈角度來看,作為品類驅動的供應鏈,在電商平臺選擇品類的科學性就決定了你的盈利潛力。

全軍覆沒!3000家農產品電商無一盈利,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筆者曾經與國內知名電商的供應鏈總監探討,當品類增加10倍,供應鏈的管理複雜度會增加100倍,甚至更高。

這是農產品電商必須重點考核的KPI指標,一個退貨帶來的損失不僅僅是商品的損失,重要的是客戶購物體驗及口碑的損失,所以農產品電商控制退貨比例已經成為業內關注的重點。當然前面也說到了,寧可送客戶,也儘量避免退貨帶來的損失。

全軍覆沒!3000家農產品電商無一盈利,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可見,農產品電商之所以虧損,農產品標準化不足,供應鏈過程的損耗過大,缺乏社會化冷鏈物流整合,農產品品類定位錯誤,農產品採購整合不到位……眾多原因疊加,也無怪乎整個農產品電商平臺一片叫苦連天。

要實現真正的減虧,歸根到底一句話:顧客體驗要做加法,供應鏈運營成本要做減法。

除此之外,你還有更好的意見和建議嗎?歡迎來評論區與我們交流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