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4 說說古代的“蒙汗藥”

《水滸傳》中的“智取生辰綱”,晁蓋、吳用等好漢在黃泥崗用下了蒙汗藥的酒,麻翻了楊志和眾軍士,奪取了生辰綱。類似描述,在我國古典小說中頻有出現。

在中國人的傳說中,“蒙汗藥”總是與神秘莫測的江湖文化緊密聯繫,它是盜賊們慣用的一種神奇藥劑。相傳,被坑害的事主只要服用此藥,便會立即暈倒,長睡不起,沒有解藥難以救治;或等藥性散失後,方能甦醒,但往往已經人去樓空,錢物兩盡了。

蒙汗藥當真是神奇,不禁讓人浮想聯翩,感嘆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然而,這終究是傳說與文學的描述,以科學的角度來考量蒙汗藥,人們不禁要問:真的有如此神奇的藥劑存在嗎?若有,它的藥物成分應是什麼呢?

說說古代的“蒙汗藥”

洋金花(曼陀羅花)

其實,我國傳統醫學很早就在使用與傳說中的蒙汗藥藥性相似的麻藥來治病救人了。

史籍中關於使用麻藥的記載,首推東漢三國時期的神醫華佗和他著名的“麻沸散”。《後漢書》中對華佗在外科手術前給病人使用麻沸散進行麻醉做了詳細的記載:“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跨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前洗,除去疾穢……”。可見,在外科手術前服用麻沸散,病人能迅速昏睡,且疼痛全無,即使開膛破肚也不會知覺。由此我們不難發現麻沸散與蒙汗藥之間實在有殊途同歸之妙。

那麼,中醫中以麻沸散為主要代表的麻藥其成分是什麼呢?

說說古代的“蒙汗藥”

洋金花(曼陀羅花)

《本草綱目·草部》中記載了一種叫做曼佗羅花的草藥具有麻醉的神奇功效。曼佗羅相傳從印度傳入,是茄科草本植物,其花冠可以入藥。《本草綱目》中說曼佗羅花又被稱為風匣兒、山茄子,氣味辛、溫、有毒,可以“作麻醉藥。秋季採曼陀羅花,陰乾,等分為末,熱酒調服三錢。為一會即昏昏如醉。割瘡、炙火宜先服此,即不覺痛苦。”

可見最遲至明朝,曼佗羅花作為麻醉藥,已普遍為中醫所採用。現代中醫則把曼佗羅花稱為洋金花,明確指出該花有強致幻和麻醉作用,可以作為麻藥使用,並在臨床實踐中,洋金花的效果已經得到了成功的證明。洋金花現已用於麻醉和治療多種疾病。以洋金花配草烏、川芎、當歸等煎湯內服,可進行中藥手術麻醉,術後一般恢復良好。

說說古代的“蒙汗藥”

洋金花(曼陀羅花)

洋金花在中國的分佈極廣,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名稱。此花遍生原野,可方便了中國人使用,醫生採之制麻藥救人,盜賊也可採之作為蒙汗藥使用。洋金花的藥性特點與傳說、小說中關於蒙汗藥的描繪基本吻合。洋金花自身氣味辛苦,所以要用酒來調和,掩蓋其味道。同時酒精本身就有麻醉作用,與洋金花配合更有相得益彰之妙。

說說古代的“蒙汗藥”

洋金花(曼陀羅花)

通過化學分析,我們瞭解到,洋金花的主要成分有東莨菪鹼、莨菪鹼、阿斯托品等。此三種成分在臨床上都有麻醉致幻的作用。其中洋金花裡含量最高的是東莨菪鹼。東莨菪鹼存在於茄科植物中,是一種粘稠糖漿狀的液體,味苦而辛辣。可以算是中藥中麻醉效果最強的一種,它可用於阻斷人的副交感神經,也可用作人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劑。

說說古代的“蒙汗藥”

洋金花(曼陀羅花)

洋金花全草有毒,花、葉、果實、種子均能使人中毒,誤食的中毒量,種子為2~30粒,果實為1/4~10枚(一般中毒量約為3枚,有服5枚致死者,但亦有服12枚而得救者),乾花為1~30克,用葉而致中毒的病例僅見於外敷。

中毒後開始發病的時間,間隔短者僅10分鐘,最長可至3小時,一般約為半小時至1小時。主要臨床表現為,顏面及皮膚潮紅,躁動不安,脈率增快,步態不穩,頭暈,幻覺,幻聽,口乾,口渴,口發麻,嘔吐,言語不靈,瞳孔放大,對光反射消失,甚至高燒,昏迷,大小便失禁,陣發性抽搐等。

說說古代的“蒙汗藥”

洋金花(曼陀羅花)

北宋沈括在《補筆談》中寫道,如誤服,一種叫做“坐拿草”的葉子可以作蒙汗藥的解藥。

現代醫學給出的應急方法是:如果有人誤食曼陀羅,應立即給其喝濃茶或蘇打水催吐,然後送醫院洗胃、導瀉。要解毒的話,還須皮下注毛果芸香鹼或肌肉注射新斯的明,中毒嚴重呼吸衰竭時要注射山梗菜鹼及吸氧救治。

說說古代的“蒙汗藥”

洋金花(曼陀羅花)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日本等國專家重新研製成功以曼陀羅為主的中藥麻醉劑,同時也找到了其“解藥”,即毒扁豆鹼,據說以曼陀羅花麻醉劑完成手術後,靜脈注射毒扁豆鹼,大約10分鐘後就能完全清醒。但毒扁豆鹼同樣是一種高毒物質,能使人瞳孔縮小、呼吸困難而死亡,看來,這解藥也不能隨便吃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