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他曾是血吸虫病患者,“送瘟神”后编成话剧电影全国轰动

黑白故事片《枯木逢春》是上海燕电影制片1961年拍摄完成的一部故事片。影片通过女主人公苦妹子这个形象,生动集中地反映了解放后在党的亲切关怀下,千百万血吸虫病患者命运发生的巨大变化。影片以饱蘸激情的叙事和艺术特色打动了观众:党和毛主席对群众疾苦的关怀;苦妹子悲欢离合的个人命运;富有诗情画意的山光水色;浓郁民族地方色彩的音乐……特别是影片的摄影在画面构图、层次和光线处理相当杰出,一部黑白片,却拍出了强烈的光线感。影片放映后,不仅受到农村观众的欢迎,也得到城市观众的喜欢,可以说轰动全国。


他曾是血吸虫病患者,“送瘟神”后编成话剧电影全国轰动

电影《枯木逢春》宣传画


他曾是血吸虫病患者,“送瘟神”后编成话剧电影全国轰动

剧作家王炼肖像

影片是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而话剧和电影的剧作者皆同一人,是我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著名剧作家王炼。他于1925年出生在山东济南的一个旧官吏家庭。从小就酷爱话剧。1943年考入北平辅仁大学中文系,攻读古典文学。1948年8月还在担任济南某中学语文教员的他,毅然奔赴山东潍坊解放区,参加华东大学文工团,投身革命。后来文工团南下,1949年之后文工团并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1958年,王炼与人合作编写了两个话剧剧本并成功上演,奠定了他成为专业编剧的基础。话剧《枯木逢春》正是他的代表作和成名作。然而该剧最初却是一部“命题”之作。

他曾是血吸虫病患者,“送瘟神”后编成话剧电影全国轰动

电影《枯木逢春》中的苦妹子

1958年,在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怀重视下,经过数年全民防疫战争和艰巨的努力,全国15个县(市)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人民日报》公布了血防典型冮西余江县消灭吸血虫病的消息,毛泽东主席读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一气呵成了著名的七律二首《送瘟神》。毛主席的诗气势磅礴,境界高超,具有极大的艺术概括力,这使全国许多文艺工作受到极大鼓舞和启发,纷纷有心用艺术形式反映这一史无前例的“人间奇迹”。王炼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奉中共中央防止血吸虫病领导小组之命开始构思创作话剧作品的。

他曾是血吸虫病患者,“送瘟神”后编成话剧电影全国轰动

电影《枯木逢春》剧照

虽然是上级按排的任务,但王炼内心却立刻就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和自豪感。因为王炼在10年前恰恰也曾是一个血吸虫病患者,不仅对这种疾病的痛苦有过切身的体验,更有一种疾病治愈后重获健康的感恩心态。

那是1949年在随军南下路过苏州时他不幸感染了血吸虫病。患病后,他的心情十分惶恐,住进了上海江湾的部队医院。但由于医治及时,再加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很快他就恢复了健康。在住院期间,邻床有个战士属晚期病人因病重被迁入单人病房。王炼去看他时,那位战士请他代写一封家信。王炼这才知道对方一年前带着病被国民党抓了壮丁,逃跑没成又被打了个半死。后来在淮海战役中被我军“解放”过来,马上就被送进医院治疗。他要王炼在信中告诉妻子:自己死而无怨,只是还没来得及在解放全中国的战斗中出点力,心里觉得过意不去。

他曾是血吸虫病患者,“送瘟神”后编成话剧电影全国轰动

电影《枯木逢春》中的方冬哥

这位农民出身的“战士“,一身质朴的泥土气,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因过于瘦削而显得特别大的两只眼睛里闪着泪花。当王炼出院前再去探视时,那间病房里已换了新的病人。

但是自身的这段经历还不足以支撑一部剧作的架构,尤其对未来剧作以什么为主线,艺木地反映血吸虫病从泛滥到被有效治理的巨大变化过程,王炼心中更是茫然。

王炼知道艺术创作没有捷径,只有先去深入生活。为搜集丰富详实的创作素材,王炼一连走了三、四个省。亲眼看见曾是“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歌唱”的洞庭湖、黄益湖和鄱阳湖等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地区变成了“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良田美湖,许多昔日的“无人村”、“寡妇村”、“独子村”……变成有托儿所、公共食堂、社办工厂、水力发电站等设施齐全的现代化村庄。

他曾是血吸虫病患者,“送瘟神”后编成话剧电影全国轰动

电影《枯木逢春》剧照

在江苏昆山千灯乡,王炼访问了一位病已晚期的妇女,她没说几句话眼圈就红了。原来几年前,她的丈夫因为她得了病不能参加劳动,不能生儿育女,便与她离婚了。王炼不忍心再问下去了。但幸亏陪同采访的公社医院院长岔开了话题,这位妇女才开朗起来。她告诉王炼,虽然离婚孤身一人,但公社对她很照顾,给她送药、治病,还送粮食、新被子……这才使她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在归途中,王炼从公社医院院长口中进一步了解到,那位妇女的丈夫已经再婚,而且住得也不远,每天一早一晚,前夫和他的妻子双双从田里归来,都要从她门前走过。……呵,这种起起伏伏的病情和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不正是一部戏剧的“戏眼”和张力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王炼突然醒悟到,这才是自己要写的!写一个深受血吸虫病折磨的家庭重获新生的故事。

他曾是血吸虫病患者,“送瘟神”后编成话剧电影全国轰动

电影《枯木逢春》剧照

创作一旦找到突破口,才华横溢的王炼便文思泉涌,一鼓作气完成了这个初名为《江南春早》的话剧剧本。王炼不露痕迹地将自己得病之初的切身感受以及那个“战士”的遭遇都溶化在戏剧情节中。在塑造苦妹子这个人物时,王炼着力表现她身患晚期血吸虫病后,对劳动、对爱情、对社会主义的强烈向往,揭示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还通过她与方冬哥母子戏剧纠葛的描写,细腻动人地展现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使这个形象产生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

剧本完成立即被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采用并投入排练,导演和演员们又强化了以血防站站长罗舜德为代表的党的领导者形象。有关领导对此剧也关心备至,并苦思冥想将此剧易名为《枯木逢春》,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

他曾是血吸虫病患者,“送瘟神”后编成话剧电影全国轰动

话剧《枯木逢春》剧照

1959年8月,此剧在上海艺术剧场首演,即受到戏剧界普遍好评。不久即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上海的献礼剧目正式公演。

由于此剧通过一家人的命运,以苦妹子为主角,形成解放前后的生活对比,表现出党对人民的关怀,主题明确、深刻,情节生动、感人,艺术上新颖完整,各报和各地文艺团体纷纷给予高度评价,并改编移植搬演。为了满足观众的要求,剧院两个剧组分南北两线,还去全国各地及曾遭受血吸虫病侵害严重的江西余江等地区巡演,皆受到当地观众欢迎,引起强烈共鸣。此剧在1959年至1963间共演出256场。

他曾是血吸虫病患者,“送瘟神”后编成话剧电影全国轰动

电影《枯木逢春》剧照

1961年5月日本泉座剧团将此剧译成日文,在东京等地公演,反响同样强烈。1959年著名电影导演郑君里亲自找到王炼,提议合作将此剧改编成电影《枯木逢春》,并在1961年顺利完成上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