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蕭何要是不追韓信的話,韓信會去哪裡,會不會再次投奔項羽?

山東呼保義



如果蕭何不去追韓信,我認為韓信不會再次投奔項羽那裡,按照韓信的性格,他會去投靠另一個有潛力的人。

早年的韓信雖然很窮,但是他是一個很有抱負的人,從他整天腰間配一把劍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不甘於現狀的人,只是沒有遇到合適的機會去表現自己。果然等到陳勝、吳廣起義後,韓信投奔了同為楚人的項梁,在項梁死後,韓信又隨大流投靠到項羽的麾下,在項羽麾下的時候,韓信就曾經向項羽出謀劃策,但是項羽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韓信的建議他根本聽不進去,在項羽軍隊得不到重要,韓信就投靠了劉邦。


韓信是因為到劉邦軍隊還是得不到重用,所以才覺得逃走的。這也比較符合韓信的性格。之前在項羽那裡得不到重用,在劉邦集團中韓信也沒有得到重用,自然沒有什麼成績,如果再次投到項羽的軍隊中,韓信還是得不到重用,雖然韓信出生寒門,但是他很有軍事才能,對當時的形式還是比較瞭解的,所以他會選擇繼續投靠別人。

項羽在分封天下時,除了自封自己為西楚霸王和冊封劉邦為漢王外,還分別冊封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豹、河南王申陽、韓王成、殷王司馬卬、代王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在這些王中,韓信會投靠誰,我們來簡單地分析一下,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他們是秦朝的敗將,是投靠項羽的,他們的雄心壯志早已經被項羽打沒了。韓信也不會去投靠河南王申陽、殷王司馬卬、代王歇、常山王張耳、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因為這些人都是響應或者聽話於項羽的人,這些人在韓信看來是沒有潛力的人,韓信作為項羽的背叛者,也不會去投靠於他們。九江王黥布是囚徒出身,專業盜賊,韓信這麼清高的人,肯定看不上他。至於韓王成,韓信也不肯去投靠,那時候韓王成身邊有張良,韓信去了,肯定還是得不到重用。就剩下膠東王田市了,韓信應該會去投靠他。


韓信回去投靠膠東王田市,不是說他本人有多厲害,還是他背後有一些能人,就像劉邦集團一樣,在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的時候,齊國田氏貴族後裔田儋帶領堂弟田榮與田橫也在齊地揭竿起義,田儋在齊國很有聲望,不久就平定了齊國舊地,然後自立為王。

那麼韓信到齊國會得到重用嗎?我認為會的,原因如下:


其一、田氏是先秦貴族,田氏在當地很有威望,而且田氏兄弟禮賢下士,這一點就足夠吸引韓信過去。


其二、齊國是一塊寶地,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埶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夫齊,東有琅邪、即墨之饒,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濁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萬,縣隔千里之外,齊得十二焉。故此東西秦也。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矣。”這是一位叫田肯的謀士對劉邦說的,大致意思是:秦地(含齊地)現在地理位置很重要,又有天時地利的條件,如果出兵向諸侯進擊,我們勝利在望。這就好像站在高高的屋頂上往下倒水,勢不可擋。至於齊國的位置,也是有山河險阻的保護,雖然山河之險不及秦國,但齊地富庶呀。諸侯帶同樣帶百萬大軍來進攻,只需十二萬人就能防守得固若金湯。所以自古以來都稱之“東齊西秦”。田肯告訴劉邦,不是你的親生兒子,這兩個地方都不能封王。韓信最為一個軍事家,對當時地理形勢還是比較敏銳的,這兩點都比較吸引韓信去投靠。


沫一凡


話說韓信在項羽那裡連個小屁官職也輪不上,於是就跑到劉邦這邊來當差。

可是,劉邦也只是讓他當個小軍官,一次犯了軍法,還差點兒受刑處死。免死後,只讓他充當一名管理糧草的小官( 治粟都尉)。

那時,劉邦剛被封為漢王,封地在漢中,地區偏狹,難以發展。手下的人覺得跟著劉邦沒有未來,紛紛逃跑。韓信也跟著大夥跑了。

蕭何聽說韓信才能不錯,正準備向劉邦推薦他。卻發現韓信不見了。於是顧不得報告給劉邦,馬上上馬去追。

這邊蕭何才出去,那邊就有人報告劉邦說原蕭何也逃跑了。劉邦那個氣啊,恨不得把蕭何生吞了。後來得知蕭何竟親自追回韓信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官,罵蕭何是小題大做。

蕭何極力向劉邦推薦韓信,他說:“韓信是傑出的軍事人才。您若甘願做一輩子漢中王便罷,如要奪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

由於蕭何的力薦,劉邦終於同意拜韓信為大將軍,並選擇吉日良時,舉行隆重的拜將儀式。

現在問題來了,假設蕭何不去追,韓信會去哪裡?會不會再次投奔項羽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他絕對不會去投奔項羽。以他的性格,是不願意再回去受辱的。那他會去哪裡?

我想,最有可能就是回去淮陰。他是淮陰人,在那裡有一定的名氣。回去以後照樣可以招兵買馬,自立山頭。

他最初確實沒有這樣的想法,只希望歸附一個英雄來施展自己的才華。但現在天下最有名的兩個英雄自己都見識了,他們也不過如此,並不能很好地用人,何不自己來?

那時,他只要自立,自然會有很多人才來追隨他,比如李左車、蒯通。他們一直都挺看好韓信的。在這種情形下,韓信一定會聽取他們的建議。因為處境不一樣了。

如果真的是那樣,歷史很有可能就會改寫了。一定可以改寫!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73055185558737454"} --}

知行史話


帥帥讀史為您解答。

韓信從一介布衣,經蕭何推薦被劉邦拜為大將軍。之後韓信奇謀百出、百戰百勝,策劃垓下之戰,逼的項羽走投無路,再無顏見江東父老,最後自殺身亡。

如果當時韓信逃走時,蕭何不追他,韓信會去哪裡呢,會不會再次投奔項羽?

答案是否定的,他不會投奔項羽,蕭何月下追韓信這出戏,本來就是韓信和蕭何自編自導自演的,目的只是讓劉邦重視極具將才的韓信。


韓信身具將才、擅長兵法,獨自投奔項梁項羽叔侄處。因韓信出身卑微,沒有得到項羽的重視,韓信數次向項羽進言,均未被採納。

韓信得不到重用心灰意冷,無奈投奔劉邦處。起初韓信並沒有引起劉邦的重視,只是在兵營當一個小卒。

一天,韓信犯錯要被殺死,恰巧劉邦的心腹夏侯嬰經過,韓信大喊:“漢王難道不想取得天下了嗎,為什麼要誅殺人才?”這句話引起了夏侯嬰的注意,通過交談他發現韓信是一個人才就向劉邦舉薦。

韓信經夏侯嬰舉薦得到一個管理糧草的小官,正因為管理糧草,韓信和蕭何交流密切,通過接觸,蕭何發現韓信是一個極具將才之人。


蕭何雖數次引薦韓信,但沒有得到劉邦的重視,蕭何有些不滿,韓信也心灰意冷。

無奈韓信只好拿出張良的推薦信,原來韓信和張良有數面之緣,通過交流張良發現韓信是個人才,於是寫了一封推薦信給劉邦。

韓信來到劉邦軍營並沒有立即取出推薦信,他是想觀察:一是劉邦是否禮賢下士。二是劉邦是否有容人之度。

結果韓信很失望,蕭何看到張良的推薦信,心中立刻有了計策。

為了引起劉邦對韓信的重視,蕭何並沒有立即把推薦信拿給劉邦,而是他倆策劃了一出增加韓信分量的戲。

由韓信先偷偷逃跑,蕭何假裝顧不得通知劉邦,隻身快馬去追韓信,倆人在約定的地點匯合後,並沒有馬上返身,等了兩天後倆人才回到劉邦的軍營。

劉邦由關中遷至漢中,中途確實有一些士兵和將領逃跑,劉邦都未放在心上。當得知蕭何不辭而別時才大驚失色,心中焦急萬分,如同失去左右手一般。



過了兩天看到蕭何回來,劉邦才鬆了一口氣。

劉邦埋怨他:“為什麼不辭而別”?

蕭何說:“我是去追韓信了”。

劉邦說:“那麼多將士你不追,為什麼偏偏去追他”?

蕭何說:“沛公想取得天下,必須重用韓信為大將軍,他是國士無雙”。

蕭何這才把張良的推薦信拿給他看,之前張良在鴻門宴力救劉邦,去漢中的路上獻計劉邦,燒燬棧道麻痺項羽,所以劉邦對張良十分的信任。

見到這封信,聯想到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努力,劉邦這才真正重視韓信這個年輕人,最後決定舉行隆重儀式,築壇拜將,正式將隊伍交給韓信管理。

小結

正是由於蕭何和韓信策劃的這一齣戲,加上張良的推薦信,韓信才有了真正發揮自己本領的平臺。所以說,韓信不會真正的逃走,更不會去投奔項羽,只是他和蕭何給劉邦演了一出一將難求的戲罷了。


帥帥讀史


絕對不會,因為在秦末農民戰爭中,韓信曾仗劍投奔過項梁軍,項梁兵敗後歸附項羽。他曾多次向項羽獻計,始終不被採納,因為貴族出身的項羽相信自己過高的個人能力,剛愎自用,看不起韓信,想靠自己一己之力,不像劉邦一樣順勢而為,於是離開項羽後才去投奔了劉邦。


韓信自以為自己是個將才,曾經是項羽的部下,因為看透了項羽,知道項羽註定不會是成大事的人,所以才會離開項羽轉投劉邦,這就註定韓信即使不被劉邦重用,韓信也不會再次投靠項羽,而是轉投他人或者自力更生,韓信永遠會站在項羽的對立面。



花開別落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首先我們得知道韓信為什麼離開項羽的;

韓信從項梁時便投奔到項羽隊伍中了,項梁戰死後自然歸屬項羽了。項羽讓他做郎中。韓信多次給項羽獻計,項羽不予採納。因此認為無法得到項羽重用因此離開了項羽。

劉邦入蜀後,韓信離楚歸漢,劉邦沒有發現他與眾不同的地方,只封韓信一個管理糧餉的官職。

韓信多次同蕭何交談,蕭何也十分賞識他。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實為排擠到漢中),從長安到達南鄭,就有數十位將領逃亡。韓信估計蕭何等人多次在劉邦面前舉薦過自己而劉邦不用,因此也逃走了。

由此可知兩次逃走的原因都是一樣的,不同的是項羽處無人舉薦,劉邦處有人舉薦。如果蕭何不追回來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了。

重投項羽的可能性也是沒有的,即使有了范增的舉薦,項羽最多也只是安排一個無關緊要的官職並不會得到重用。其根本原因在於項羽太強了,項羽是什麼人,力拔山兮氣蓋世,而韓信呢?甘受胯下之辱。因此項羽十分看不起韓信,不屑於一顧,認為他這種人以後不會再受別人的尊敬,以後也難有作為,要不是看在他的愛將鍾離昧的份上,恐怕連執戟郎中都不會給他當,再加上他的謀略和項羽的行事風格南轅北轍,就更雪上加霜了。

最後我們來討論韓信最有可能的去處。韓信從劉邦處出走時天下勢力已不再是劉邦項羽了,除去劉邦項羽外還有其他十六路王,他們分別是:

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佔據關中,合成三秦,漢王劉邦佔據巴蜀也是原秦國一部分。

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分封原韓國領地;西魏王魏豹、殷王司馬邛分封原魏國領地;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分封原趙國領地。

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分封燕國領地;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分封齊國領地。

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分封楚國領地。

個人分析從各路大王和地形上來看,韓信最有可能去的只有章邯處,章邯有勇有謀,周邊都是前朝舊臣,地形上秦就是從此地發家,只要說服三個秦朝舊臣新立秦王,先攻劉邦,再出關平定天下,到時韓信就是開國功臣即可實現他的夢想。


光頭哥1234


現在“蕭何月下追韓信”處位於漢中留壩境內的馬道鎮,旁邊就是“寒溪”,現稱樊河。後人詩云:不是一夜寒溪漲,焉得漢室四百年。

關於韓信當時會朝哪個方向出走?分析如下:1.從留壩越秦嶺是有待商榷的。當時關中已是項羽封的“三秦”之地,為章邯等佔據,中原地區盡為項羽所有。故此,此方向無遺是死路一條,2:朝東沿漢江東下到荊楚之地也行不通。首先,東去路途艱險不說,東出漢江之後,那裡依舊是項羽的勢力範圍,反投項羽,無異於自絕。

3.最有可能的方向是越過巴山,南下進入四川,另做他圖。雖然當初,劉邦雖然王巴蜀漢中,其實其勢力幾乎全部在漢中地區,當時的四川等於是無主之地。後人推斷,當時韓信極有可能從南鄭南越巴山,經四川南江縣進入成都平原。有學者推論:蕭何月下追韓信處是在今天南江縣境內大巴山裡的“截賢嶺”...。




自由無限江山


韓信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兵仙,韓信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劉邦給了他一個施展才能的平臺,正是因為有了劉邦這個伯樂,韓信這匹千里馬才能盡情施展才能,最終創下天下無二的戰功,成就千年名聲,韓信個人能力固然強大,但沒有劉邦提供的平臺,是不可能成功的。

所以才會有了那句俗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千里馬能否成為千里馬,關鍵是會不會遇到伯樂,伯樂和千里馬是相互成就的,才能取得成功。

韓信在沒有投靠劉邦之前,最早是在項梁手下的,項梁戰死後,韓信跟隨項羽,雖然韓信有能力,有才華,屢次想要提供建議給項羽,但由於項羽本身就是軍事能力超強的人,對於韓信並不重視,所以韓信在項羽處基本上沒有前途可言,只當了個執戟郎中。

韓信

韓信是個有遠大理想的人,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出相入將、封侯晉王,但是在以軍功爵位製作為社會主要晉升手段的秦漢時期,韓信要想成功,就必須得有功勞,想有功勞就必須得有平臺,一個執戟郎中是沒有任何成功的希望,所以韓信離開了項羽,投靠了劉邦。

韓信是在秦朝滅亡,項羽分封天下,各諸侯王回到封地後,投靠劉邦的,當時劉邦正從關中進入漢中,由於劉邦手下士兵大部分都是原關東六國的人,所以很多人不願意跟隨劉邦南下漢中,因此中途很多人逃走,韓信在這個時候投靠劉邦,顯得相當另類,但韓信在投靠劉邦之後,也並沒有得到重用,劉邦給了個倉庫管理員的小官吏給韓信。

韓信與蕭何

後來韓信犯法要被殺的時候,被夏侯淵所救,推薦給劉邦,又封了個管理糧食的官職,比之前大一些,韓信也因此結識了蕭何,並在工作中與蕭何多次打交道,蕭何也向劉邦多次推薦韓信,劉邦還是沒有重用韓信,韓信這個時候就待不住了,覺得在劉邦處沒有前途,於是又跑了,蕭何發覺後,親自把韓信追回來才成就一段兵仙的傳說。

如果蕭何沒有把韓信追回來,韓信會去哪裡呢?

韓信要去的地方至少有三個可能:一是雍王章邯、二是九江王英布、三是彭越

章邯

1、雍王章邯

韓信如果從漢中向北逃,首先到的地方就是關中,關中有項羽分封的三秦王,分別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這三個人都是原來秦朝的降將,被項羽分封在原來秦朝的核心地區關中,而三秦王中屬雍王章邯最有能力。

章邯本是秦朝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由於受到趙高的猜忌,迫不得及投靠了項羽,被項羽坑殺了20萬手下士卒,然後還被項羽封到關中為王,直接面對劉邦,項羽的用意就是用最能打的章邯來堵住劉邦北進的道路,章邯雖是秦朝降將,只是迫不得及投靠項羽的,如果有機會,他會擺脫項羽而自立的,再加上他是當時最能打的將領,韓信投靠章邯是有機會的。

再加上韓信如果從漢中逃出來首先就到達關中,能投靠章邯韓信肯定投靠,至少能不能被重用,就只能看章邯和當時的形勢了,不過韓信可不傻,只要在章邯面對說劉邦要出關攻打他,如何才能防住劉邦,恐怕劉邦這輩子還真沒有機會能出漢中呢!

英布與劉邦

2、九江王英布

就算章邯不願意用韓信也關係,韓信還會向東出函谷關,肯定是不會投靠另兩個: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因為他們兩個實在是能力太差,實力也不行,投靠了立馬就完蛋,韓信還是看得出來的,韓信出了函谷關肯定會投靠九江王英布。

韓信是個傑出的軍事家,雖然這個時候還沒有出名,但是韓信對於天下的局勢顯然還是有過一番分析的,韓信能夠投靠的,也只有項羽所分封的十八路諸侯王了,關中地區雍王章邯最強,中原地區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殷王司馬卬實力太弱小,韓王韓成被項羽抓走了,常山王張耳與劉邦關係較好,其他邊遠的諸侯王只想自保,無意圖天下,看來看去,這個九江王英布最有可能。

再說了,韓信還認識英布了,當年韓信在項羽手下做執戟郎,英布是項羽手下最勇猛的將領,現在英布被封王,等於是獨立了,當項羽要求英布出兵一起攻打齊地時,英布只派出了手下人去,沒有親自去,項羽很不滿,因此韓信有希望投靠英布。

彭越

英布是個有野心的人,這一點沒有疑問,只要韓信跟他說說如何奪取天下,英布馬上就有興趣了,當然會重用韓信了,有野心的人最好利用了。

3、彭越

彭越不是項羽所封的諸侯王,也沒有跟隨項羽進入關中,一直都是以獨自的勢力在梁地打游擊戰,規格已經發展了數萬人,而且彭越是一步一步打出來的勢力範圍,當田榮反對項羽時,曾經拉攏了彭越和陳餘,彭越也接受了田榮的印信一起反項羽。

至少在當時來看,彭越是一個比較有實力的割據小勢力,而且很有發展前途,不受任何一方控制,有絕對的自主權,這是韓信看重的,如果英布不願意重用韓信,韓信最後可能會投靠彭越,當時田榮被項羽攻打,無法脫身,陳餘勢力還不大,項羽所封的那些諸侯王大多是牆頭草,誰強就投靠誰,因此獨立性較強的彭越是韓信的選擇。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

至於彭越會不會重用韓信,則要看時局發展,和韓信能給彭越帶來多大的幫忙,以韓信的軍事能力,肯定能夠看到項羽可以擊敗田榮,建議彭越迅速向北方發展,兼併其他諸侯國勢力,趁機發展壯大,只要實力強大了,就能與劉邦、項羽相抗衡,說不定還會來個三足鼎立呢!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個人認為,如果沒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的話,應該會投奔除項羽劉邦以外的其他人,或者隱居山林懷才不遇而鬱郁寡終。絕對不可能投奔劉項二人或者自己割據稱王。為什麼這樣說呢?

為什麼說不會投奔項羽:韓信出於寒門,受過胯下之辱。在秦末天下反秦四起之時,他首先想到的是投靠項家部落。先是在項羽叔父項梁,項梁讓他做雜役,後面又去項羽處,項羽讓他做倉管。這段被項羽看低的經歷給寒門出身的韓信造成了嚴重的心理陰影,以至於後來在劉邦處這樣評論項羽“心胸狹隘,目光短淺,婦人之仁,優柔寡斷”等等差評,可見他對項羽是失望透頂,再加上身負才華的傲氣,他是絕對不會再去項羽處。

為什麼說不會自己割據:第一,韓信出身寒門,在古代招兵買馬需要花費大量的財產。割據一方,兵馬充足的無不是一方名門望族。就連劉邦也有呂太公的支持。所以韓信沒有財力讓自己割據一方自己招兵買馬。第二,韓信的個人性格註定他不能割據稱王。當韓信在人生事業頂峰是,稱齊王楚王時,身邊謀士勸他自立為王,脫離劉邦。但韓信沒有,因為他性格沒有王霸之氣。

所以,如果沒有蕭何月下追韓信,韓信或為除劉項以外的諸侯所用,或為一生懷才不遇而鬱郁寡終!

以上是個人觀點,歡迎指正!





等你醒悟


有句話說的好,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政治總是佈滿荊棘。

首先我們假設韓信投奔了項羽會怎樣?韓信早年家境貧寒,常從人寄食,秦末農民戰爭中,他孤身一人投奔到項梁軍中,後項梁戰死,便歸屬於項羽。項羽覺得韓信有些才華,便提拔他做了執戟郎(高級侍衛)。

但韓信本人自視才高,不甘心只做一個小小的郎官,於是屢屢向項羽出謀獻策。項羽何許人也?怎會聽從籍籍無名的韓信的建議,便屢屢不予理睬。心灰意冷的韓信便做出了叛離項羽,暗投劉邦之事。

對於韓信的背叛,作為天下共主的西楚霸王項羽,定會惱羞成怒,下令全力緝拿。倘若蕭何真的沒有追到韓信,則會有很大的可能被項羽擒獲,依照項羽的性格,韓信定不能活命。

因此我覺得韓信不會再次投奔項羽。

我們再考慮一下蕭何會不會追韓信?其實我覺得一定會追的,因為這其實是一場政治博弈,是韓信和劉邦,蕭何和劉邦的政治博弈。

1.韓信的逃跑是故意的,是欲擒故縱之計?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韓信知道蕭何有識人之能。

  韓信最初叛楚投漢之時,沒有得到任用,有一次因為觸犯軍法按規定應當斬首,臨刑時看見漢將夏侯嬰,就問到:“難道漢王不想得到天下嗎,為什麼要斬殺壯士?”夏侯嬰以韓信所說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釋放,並將韓信推薦給劉邦,但未被重用,只是擔任治粟都尉。

  由於擔任這個官職,便結識了劉邦的重要謀士相國蕭何,幾番高談闊論,令蕭何無比信服,答應定會向劉邦舉薦,重用自己,但由於蕭何擔任相國事務繁忙,又恰好分封完畢,劉邦即將入蜀,故一直未能兌現承諾。

  韓信深知蕭何愛惜人才,未達到目的,便自行實施了“逃跑”的計劃,誘使蕭何來追。

  如果不是韓信有意安排,軍務繁忙的高級將領蕭何,一個下級官吏的逃跑,怎會在第一時間知道?況且在晚上,如果不是韓信有意為之,蕭何又怎會發現他,並追到他呢?

2.蕭何去追韓信也是有目的的,我們先看資治通鑑上的記載:信度何等已數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

這句話的明面上是講,韓信覺得在劉邦這裡也得不到重用,準備到其他諸侯國去。蕭何聽說後就來不及向劉邦報告就直接去追韓信了。

而把蕭何追韓信的行為放在當時的具體環境中,我們就會覺得此時有點微妙了。之前,“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說明蕭何與韓信有深入的交流,對韓信的才能有充分的認識。但事實是,當蕭何數次向劉邦推薦韓信,劉邦一直都不用。這說明兩點:1、劉邦覺得韓信不重要。2、劉邦覺得蕭何不重要:這才是要命的。蕭何屬於劉邦在豐沛起家的“老人”,在是豐沛集團中的領軍人物,在劉邦的隊伍中獨一無二。但是就是這樣一個舉足重輕的人物,向劉邦推薦一個人才,即便劉邦不打算任用韓信,但多少要給蕭何一個面子,至少也得見一下韓信。但是劉邦根本就沒有反應,這就極大地刺激了蕭何,進而可能產生了失落感,甚至是挫敗感。韓信出走事發突然,蕭何可以派人去追。即便要親自去追韓信,也可以派個人去向劉邦報告。但是蕭何根本就沒有這麼做,僅此一點就說明蕭何內心的不平衡。

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蕭何“月下追韓信”的行為藝術,一搞就是兩天,害的劉邦“大怒,如失左右手”。為什麼劉邦會如此憤怒和震驚?蕭何是劉邦隊伍中的核心人物,重要性和影響力毋庸置疑。如果蕭何也隨其他人一樣逃亡東方諸侯國,那這樣的政治影響力實在是太壞了。蕭何作為劉邦的左右手,對劉邦隊伍的底細一清二楚,這樣的人如果叛變投靠其他諸侯國,對於劉邦的革命事業的打擊是致命性。

而此時的劉邦也充分發揮了一名優秀政治家的權衡水平和表演能力,反其道而行之。不僅對蕭何言聽計從,任命韓信為大將軍。而且還專門“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拜韓信為大將軍,給足了蕭何的面子。

至此蕭何韓信皆大歡喜,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卻也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埋下了伏筆。


herloo


若是談到大將韓信,大家對他的瞭解或許還不太充足。而在眾人印象之中,對於他的理解更多是來源於多多益善的一個歇後語,除此之外其他的小故事瞭解的並不多。更別說他曾經又是怎樣的出身,最後經歷了怎樣的結局。不過對於歷史愛好者來說,還是喜歡研究一下韓信這樣一個傳奇人物的。畢竟他出身卑微,最後卻能夠幫助劉邦打下漢朝天下,可是卻因為又不懂官場生存之術。自己也不想擁兵自立與劉邦三分天下。一生最後慘死在了一個女人的手中,整個人生也是充滿了一定的戲劇性的。

在他小時候家裡面就特別貧困,尤其在他母親去世之後,他更是像是失去了生活的依靠,根本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不知道從哪裡能夠獲得食物生存下去,而他的生存狀態也更是像極了現在的啃老族。當時他待在他們本地官員的家裡面混吃混喝,自然也就受到了人們的厭惡。在鄉里面眾人都覺著他是一個廢人,雖然說每天都扛著刀劍走在大街上,但是卻沒有一個人願意正眼看他。內心也是充滿了唾棄,畢竟當時他不學無術,每日就知道溜達在大街之上像極了一個吊兒郎當的人。即便擱到現在,也不會有幾個人會在意如此落魄的流浪之徒。

有一次一個殺豬的實在看不下去了,他就告訴韓信,你雖然每天揹著大刀在大街上走來走去,而實際上你就像一個廢人一樣的存在,根本沒有任何的本事。他當時將韓信說得滿臉通紅,感覺無地自容。隨後又說道,若是想證明你是條漢子,今天你就拿手裡的大刀砍我。如果你要認慫了的話,就從我的胯下鑽過去。當時韓信憋得滿臉通紅,最後他終於咬牙做出了一個決定,從對方的胯下鑽過去。雖然這樣的一個事情成為了後人勵志的故事,但是對於當時的韓信來說,簡直是一個天大的羞辱。正是從那以後他決定,不要再過如此荒愕的日子。

之後他就投奔到當時的義軍之下,由於個人比較聰明,對於軍事上面有著一定的天賦,所以在項羽的軍隊之中很早就嶄露頭角。後來慢慢的成為了一個小小的官員,並且有足夠的機會和項羽接觸。他覺得自己還是有機會被賞識的,就拼命的表現自己,努力的去提出很多的想法還有建議,結果都沒有被項羽採納。因此他也看出來,項羽並不是一個成大事的人,而自己跟著他也不會有多少發展空間,所以就來到了劉邦的陣營之下。在他看來他和劉邦的出身相似,二者定會惺惺相惜,提拔的機會就相對較快一點。

而現實並不是像他想象的那麼圓滿,他剛來到蜀中地區的時候,並沒有得到劉邦的待見,只不過當時劉邦的手下一直在逃離蜀中蠻荒之地,所以也就象徵性的給到來者一個官位。讓他去負責自己的後勤管理,但是在此之後卻鬧出了一點矛盾,被關到了大牢之中,甚至被判處了死刑。後來幾經週轉也就被放了出來。後來在認識了蕭何之後二者稱為好朋友,蕭何覺著他並不是一個一般人,所以就拼命的向劉邦引薦。甚至在他得知韓信要離開蜀中之後,他深夜出去將他給追了回來。若是沒有蕭何去追韓信的話,恐怕就不會有劉邦後來的歷史故事了。

劉邦當時也看出蕭何如此重視此人,他身上肯定有自己的發光點。所以第二天就接見了韓信,兩個人交談之後的確覺著韓信是一個有本事的人。於是直接將他給冊封為了大元帥,並且找了一個黃道吉日,在公開場合之下對他進行冊封大典。畢竟韓信是一個出身低微的人,他能夠得到漢王如此重視,內心自然也就感激不盡,自然韓信對於劉邦也有忠誠的沒得說。所以在後來即便多人勸他三分天下的時候,他仍然選擇忠誠於劉邦,和這件事情有著很直接的關係

得到提拔之後他的確通過自己出色的軍事才能幫助他擊敗了項羽。雖然他擅長帶兵打仗,但是在政治官場上卻並沒有什麼經驗,反而因為人太過於耿直,自然也就遭到了劉邦的懷疑。在劉邦聽說他要造反的時候,就找了個藉口將他抓了起來,並且奪走他手裡的兵權,將其關押在長安城之中。而後來呂后覺著只要他活著遲早會成為一個隱患,所以就找蕭何藉助劉邦的一個名號將韓信給除掉了。可他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用兵神一生,最後卻栽到了一個女子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