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只有相对的事,没有绝对的事,那么是非对错如何界定?

活动中心17653708


看来你很迷茫,这句话只是理论,任何理论都需要从实践中获得进一步改进的空间,这句话本来是一个物理论点,你非要把它应用到个人的方方面面,人的思维,比较复杂,个人情感,跟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度有关系,每个人理解程度不一样,如果你感到迷茫,劝你多读读书,增强一下自己的认知能力,也许会对你有帮助!


布加迪43


只有相对的事,没有绝对的事,这句话本身就是绝对的错误。我们在讲唯物辩证法的时候,常说的一句是“矛盾运动的规律是对立统一,那就是说,矛盾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当两物体相撞矛盾出现了,分离是绝对的,两力相当的平衡与通过相撞挤压的相融就是相对的了。我们人类在进化中所经历的所有事,战争、瘟疫、地震、火灾、虫灾、洪灾、人祸等等各种自然灾害,不断的优化我们人类的基因,使人类在一次次自然的和人为的(也是自然的一部分)突发灾变中改变着我们人类,所以说相对的事是绝对存在的,绝对的事是从属于相对的事而存在,不管是相对的事还是绝对的事,都是矛盾运动中绝对存在的。


百性哲学


我说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您会不会认为我这是胡扯?呵呵,很多人会这么认为的。

然而事实就是如此残酷,你无法界定一件事的绝对对错,只能是在特定情况下的相对判定。不过有些事情达成了共识之后,可以在某段时间里成为一种判定标准,也就是我们说的“良知”。

“良知”就一定是好的吗?不一定。有一个心理学的小故事,“奴隶突然离开了奴隶的身份,反而不会生活了,陷入了很多困境和尴尬选择症”。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被安排,不习惯自己去做主。但是“良知”就是要解救他们,不是吗?往往我们很多人,用自己的“良知”去做了一件非常有“爱心”的事情,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那么这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呢?我们是不是还要坚持去做这样的事情呢?我非常赞成我们现在的扶贫方向,就是不仅仅要扶贫更要扶智、扶志,这样才能彻底地解决贫困的问题。但是,有些习惯于被“施舍”的人,真的很难去习惯“自力更生”的美好生活!

有人说,这是个案,其实这不是个案。懒惰是天性,没有几个动物吃饱了主动去觅食的,都是等饿了再去觅食。这就是现实!

在中东,美国人和西方世界的很多善人,悲天悯人、自以为是地去“和平解救”了好多国家,这些国家无一例外地陷入了凄惨、连绵的战争,但我们能说有些人的善意就是错的吗?真的很难说。这些案例真的很多!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是非对错都是辩证的,对错互相交织,矛盾对立统一,不断推动事物往前发展,很多你认为错的、负面的也可能成为推动事物发展的决定力量。只能辩证去看,看哪个更符合你的需求,你主观的设想和客观的需求是否能结合,是否能朝一个好的方向去发展,如果能,就是对的。反之亦然!

所以,对错就是概率的问题,绝大多数认可的,我们就认为它是对的;绝大多数人不能接受的,我们就姑且认为它是错的。当然真理有时候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就是如果你认为这是对的,并且你有足够的能力去推动、足够的信息去证明、足够的决心去实现,那么你就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去推动。

哈哈,这问题说到最后,也许就只能这么说了,有点似是而非,但有一点肯定是对的,比较绕人,也是一个悖论:


绝对不存在绝对的事情!


哈哈,祝好!


殷亮老师


人类的思维之所以与其他的动物🐒相比具有质的不同,是因为我们人类具有抽象的思维。该思维使人类的认识摆脱了现象的束缚,以讲故事的方式将各种不同的现象联系了起来。

当然,所谓的讲故事,并不是真的叙说过去的轶闻。在原始社会,人类讲述的是鬼神的故事。到了古希腊时期,则是借助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来构建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逻辑系统。

因此,讲故事实际上是我们人类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和认识工具🔧。只是,这一工具用久了,就发生了异化,被当作自然界本身了。

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将认识绝对化,从而使我们的认识反而陷入了抽象思维的困境之中。实际上,由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因此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独立的事物,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

比如,爱因斯坦在其狭义相对论中,将光速的绝对化。他认为,光速是一个绝对不变的物理常数,相对于不同速度的参照系,相对于不同密度的量子空间,相对于不同能量的光子,光速都是完全相同的,即认为光速的不变性是绝对的。

然而,实际上光速仅只是光子维持其相对于量子空间势能的速度。因此,光速只有相对于作为物理背景的量子空间,才是有意义的,只是相对于量子空间的不变性。

比如,运动的恒星发出的光,在其传播的过程中,会逐渐地由相对于该恒星以速度c运动,转变为相对于量子空间以速度c运动。所以,我们看到的星光🌟发生了实际的速度变化,由部分势能转化为了动能。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宇宙中的星光大都具有光谱红移现象的原因。这说明大多数的星系正在相互远离,说明我们的宇宙曾经是膨胀的。

此外,随着宇宙的不断膨胀,宇宙的物理背景即量子空间也会逐渐地降低其能量密度,从而减少了对光子运动的束缚。这也会使光子的部分势能转化为其动能,使光速增大。

从极限的角度来说,当量子空间的密度趋近于零时,就回到了经典力学的情况,物体的能量都是以动能的形式存在。此时,它们的速度最大,且其能量完全与速度相关。

因此,不同能量的光子,它们的速度是不同的。只是,当量子空间密度较大时,光子的能量主要是其相对于空间的势能,从而具有了相对的不变性。确切地说,不同能量的光速差并不绝对为零,而是它们的速度差与光速之比近似为零。

综上所述,任何物理公式及其相关的常数,都是一定环境下的产物,是描述宇宙演化的物理规律和物理参量,它们都只具有相对性。

所以,理论没有绝对的对错,它们只具有相对的意义。抛开了具体的情况,笼统地判断理论的对错是没有意义的。

比如,万有引力公式是正确的吗?相对于太阳🌞系内的各种行星🪐的运动,该公式的确是正确的。然而,对于遥远的巨大天体,围绕其运动的恒星具有大于万有引力公式计算的离心速度,产生了现象与理论的偏差。

即便是万有引力常数,其也会随着宇宙的膨胀而发生改变。当宇宙无限小或无限大时,该常数都会趋近于零,使万有引力消失。

因此,万有引力仅只是量子空间对称性破缺的结果。目前的万有引力之所以非常弱的原因,就是因为宇宙膨胀的结果。

总之,我们人类的认识是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我们人类所创造的理论也仅只是相对于已有的现象关于自然界的同构系统。

所以,理论没有对错,只有认识效率的不同。我们并没有一把绝对不变的尺子来衡量理论的对错,而只能借助于比较不同理论认识效率的高低来选择理论。

因为,即便是实验,其结果也只具有相对性。根据不同的理论和不同的分析方法,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淡漠乾坤


呵呵!这似乎是个大神提出的问题,老朽乃正宗小老百姓一枚,弄不清这种专用术语。

中式道德规范里也没有这种语言,一看见什么“相对”、“绝对”之类外来词儿就懵啦!

古来是非曲直之分辨,也不需要这些西西。感觉词汇太不够用了,还是不说了吧!惭愧之至,有劳垂问,愧谢了吧!



西山逸隐


显然,对本问题感兴趣,愿意回答和读这些回答的人,是愿意思考的人,否则何必费时间看这种一定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东西?

题目从对辩证逻辑的怀疑开始,最终引入到价值观的对错标准思考,这说明,以简单的辩证逻辑作为底层思考工具,带来的思考结果也一定是浅薄的,当进一步追问答案时,疑惑必将出现。

人们要处理任何事物信息,都需要运用逻辑工具才能思考与分辨。所谓辩证,就是要在一团乱麻似的信息当中,做简单的分辨,比如左右分开、前后分开、多少大小分开,主次分开,等等。这样的简单区分,可以最快的让我们对事物有一定的粗浅认识。当然,因为是粗略分辨,所以会十分简单有效,人们也就常常使用这种思维工具。但是,不能因为经常使用辩证逻辑,就认为辩证逻辑是最高级的逻辑思维工具了,恰恰相反,越是经常使用的,越是简单有效的,越是说明了辩证法的低端性。

举例来说。颜色只是光的频谱粗略分辨。

如果仔细分辨,每两纳米之间,视觉上就会有色差,也就是说,从400——700纳米可见光,人类是可以分出150种颜色的。既然颜色实际上是如此复杂,为什么一旦用语言表述时,人类只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说明呢?答案当然是——简单有效。猴子摘桃,绝不会去选一个青色的,一定会选红黄相间的,红色越多越说明成熟度高。在自然条件下生存,食物总量是一定少于食物需求的,也就是食物总是不够吃的。只有最快速地获取最大量的食物,才能保证猴子的生存。

再用日常生活的实例,来说说辩证分析给人的生活带来的方便。一般而言,人们会把方向分为四种,或者前后左右,或者东南西北。假如我向别人问路,人家会说“向前走,到下一个路口左转,再走到路口右转就到了”。如果是旷野或山里,则需要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之类的语言。如果是大海上呢?如果是飞机飞行时呢?如果是太空飞行呢?随着环境复杂程度的不同,表述方向的方式会越来越精确,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粗略分辨目的就是节约思考时间,减少生存成本,最大化的保证生存安全度。这就是辩证逻辑真正的价值。

当我们问“世界上有没有绝对的对错”之时,这就是在精确讨论问题了,这时再用辩证分析显然就是不合适的。这种问题只是哲学概念的思考。这时,就必须使用更为复杂的精密逻辑意识作为思考工具,对整个世界进行思考,对整体世界有一个完整判断。这就是哲学当中的世界观是价值观的基础,价值观是人生观的基础,三者是同一逻辑体系构成。

有一只搅人清梦的“猫”叫,薛定谔的猫,这只猫搅乱了人们的思维。这是一个理想实验,具体内容大家可以去网上查。它的实验结果非常有意思,竟然是“死与活叠加”,也就是说没有结果,你必须实际操作这个实验才知道,人为因素会干扰结果。

还有那个波粒二象性问题同样如此,同样是因为人类的观察方式不同,竟然使得对同一物质的观察,得到不同观察结果。

当科学给不出定量分析之时,我们只好退位到哲学的定性理解。

对任何事物的认知,人类都只能通过自身的感知能力去感知,这种感知的结果一定是带有人类的偏见,哪怕是所谓科学思考,也一定是且只能是人类自身可以认知的。

我爱用“山洞里人和蝙蝠”做比喻。在同一个山洞里,人和蝙蝠由于运用不同的感知方式去构建自己的世界,各自都有偏见,结果是达成了完全不同的效果。蝙蝠可以一口一个吃掉蚊子,人要想捉住蚊子比登天还难。这是因为,人与蝙蝠的感知,目的只在于不同环境之下的生存,人类的感知根本不适合山洞的环境,因此无法达成有效感知。

显然,感知目的不在于求真,不在于是否能求得事物最本质的真实,只在于达到人类的理性思维最精确的定量表达事物可感知信息,而这种感知目的的达到,所求的只是生存结果而已,也就是说,一切感知只为了求存的需要。

薛定谔的猫和波粒二象性之类感知结果,只说明一点,人类的感知是有极限的,一旦想超越这种极限去求得“真知”,所得必然是困惑与茫然。

那么是不是说,因为人类无法求得真知,所以就没有对错之分了呢?显然不是的。对错是非是有清晰标准的,那就是生存安全度能否得到保证。能够加强人类的生存安全度,就是对和是,反之就是错和非。

这可以说是对价值观的一种颠覆。这是因为,过去人类认为,感知就是求真的,只有真才是对和是,非真就是错和非。今天,当我们发现感知目的不是为了求真,只是为了求存之时,评判标准当然也就颠覆了以往。

我喜欢用“开车爬喜马拉雅山”的比喻来说明这一点。爬山适合手脚并用,如果非要改为开车爬山,哪怕开始能有效爬一段,后面不论再怎么改装汽车,恐怕也无法登上珠峰。

感知目的如果不是求真,用感知求得的结果与真实又会有什么关系呢?开车爬山,最初也是有效的,但不妨碍结果的必然失败。二者是可以类似看待的。


何处是家乡


是非对错要看你以什么为标准。符合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是对,符合少数人利益的为错。

是非对错要看你从什么角度看问题。狗咬人和人吃狗。你从狗的角度看,都是生命,狗为什么要给人吃?吃狗肉是不对的。站在人的角度看,天赋人权。狗是我驯养的家畜,我可以吃狗肉,但绝对不允许狗咬人。我没有理由养条畜牲当祖宗。

是非对错要看你的信仰。你的信仰对你来说永远是对的。



生死有多远


是非对错,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我看来有三:第一不能碰红线,既法律,违法不行。第二看具体事情,鸡毛蒜皮小事,得过且过。第三要传播正能量的事,毕竟“和”万事兴。



皓海安全


哲学角度的问题,很开心可以表达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可以引起共鸣。

中国的思想,大多中庸,讲究相对,极少绝对。是我们大多数人的行为准则。行为准则,不恰好似乎是非的界限吗!

那换个角度来讲,是否有是非的界限那?如果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红线不能碰。

新儒学:我们新建的思想体系!

道德底线:至少不损人!


混不吝的大叔


挑、

起争?

斗起论、

煽动战争?

皆无良人趣、

怎存知良人矣?

…………

这?

就是!

矛盾论、

如影随形?

两极分化久、

逐鹿各春秋矣?

悲哉昼夜寡离别、

痛也阴阳各路歧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