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古建築掃盲,中國古建築檐樑上的精靈—雀替

如果您喜歡古建築,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建築,請關注作者頭條號

“古建築設計師”後面長期更新中華民族建築文化,如果您有古建築設計項目,文物修繕設計,寺廟規劃設計,仿古街改造項目,祠堂項目等仿古建設計及施工請關注並私信作者,請認準古建築設計師,專項古建築設計二十年!

古建築掃盲,中國古建築簷樑上的精靈—雀替


古建築掃盲,中國古建築簷樑上的精靈—雀替


古建築掃盲,中國古建築簷樑上的精靈—雀替


雀替,是中國古代建築物特有的結構構件。它主要起著増加梁端剪力並減少梁枋跨距的作用.還在它上面裝飾各種圖案而使之具有獨特的裝飾美化效果.

一、何為雀替

雀替用於大式建築外簷額枋(簷枋)與簷柱相交處。雀替在清代的別名較多,如“雀替”“插角”“託木”“牛腿”等。雀替是一種成熟較晚的構件,它的雛形在北魏就已經存在,而到宋代還只是一根託闌額的拱形橫木,還沒有正式成為重要構件。明代,雀替得到廣泛使用,並發展出多種藝術風格,逐漸向裝飾構件發展。清代以後,雀替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裝飾構件,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外觀。雀替原為兩側連作,卡入柱中的構件,起承託額(簷)枋,增加額(簷)枋榫部的抗剪能力,拉結額枋並減小枋間跨度的作用。清代雀替兩側分作,做半榫插入柱子,另一端則釘在額枋底部,並在表面雕刻花紋,這時雀替從力學構件發展成為純粹的裝飾構件。用於進深方向單步梁、雙步梁或其他梁下的被稱為“替木”,與雀替有所不同。清代雀替長為淨面寬(面寬減1柱徑)的14,高同上面承託的枋類構件,厚度為簷柱徑的3/10,其下的斗拱長為1/2瓜拱,高2鬥口,厚同雀替。

古建築掃盲,中國古建築簷樑上的精靈—雀替


古建築掃盲,中國古建築簷樑上的精靈—雀替


古建築掃盲,中國古建築簷樑上的精靈—雀替


二、雀替的起源

雀替最常見的別稱有“角替”、“替木”、“綽幕枋” ,據有關考古文獻資料記載,它最早發現於北魏的雲岡石窟中(圖1)。有更多文獻記載的朝代是在宋代,宋代對於雀替的稱謂有兩種:替木及綽幕枋。雀替在宋代:它可能由實拍棋演變而來,河北新城開善寺遼代大殿中,已有由兩層實拍棋組成的綽幕枋,而正定隆興寺宋代轉輪藏殿則為楷(tuo)頭式,端部與底部且作成折線。金、元及以後,發展為蟬肚及出鋒,有的下面還附以插棋。替木,古建築大木作樑架構件,宋式建築稱謂,又稱“柎”、 “復棟”等。 《魯靈光殿賦》:“狡兔銓伏於柎側”,村,鬥上橫木,漢時的 “替木”刻成兔子的形狀,雖為文學作品之描述,但反映了“替木”產生的年代。東漢時期的建築明器,所反映的鬥供上的橫木條,與後代建築“替木”形制基本一致。現存元以前建築,所用“替木”多見於簷檁、脊檁、金檁之下;明清官式建築,“替木”已不再使用。漢代畫像石中的“鬥上橫木”,具有後世枋木的作用,應是宋代“替木”的前身。據宋 《營造法式》記載,“替木”在補間鋪作相近的情況下,可做成一個構件連接使用,表明此件向枋子演變的發展規律。明清時期的大式建築,其“替木”完全由枋子替代,一些小式建築尚存“替木”做法。又:雀替由替木發展而來,長條替木架在柱子上托住兩邊的梁枋,減少梁的跨度。 後來又從柱子上伸出橫棋從底下托住替木,使雀替形式又發展了一步。無論雀替如何演變,至明清兩代,雀替的發展進入了一個高潮階段,它的發展開始達到多量化與多樣化。至今,雀替已經取代替木及綽幕枋的稱呼而更為大眾所熟悉。

古建築掃盲,中國古建築簷樑上的精靈—雀替


古建築掃盲,中國古建築簷樑上的精靈—雀替


古建築掃盲,中國古建築簷樑上的精靈—雀替


三、雀替的功能

雀替最初的產生與後續的發展都是將雀替作為支撐構件開始的,經由明清兩代,雀替的廣泛使用使其不斷演變,逐漸由結構作用轉化為裝飾作用。雀替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結構作用、裝飾作用以及擴大空間的作用。第一,結構作用。 雀替扮演著支撐梁枋構件的角色是毋庸置疑的。 它的出現就是由此而來。雀替雖然之於體量與建築地位來說似乎沒那麼重要,但雀替也發揮著應有的作用:縮短梁額淨跨的長度; 減小梁額與柱相接處的剪力,防阻橫豎構件間角度之傾斜。它在結構上對建築的安全與穩定具有一定幫助,不可或缺。第二,裝飾作用。 雀替在清代成就它的發展高潮,它所體現出的裝飾作用已經毋庸置疑。 雀替由於力學原因產生,後又由於美學原因發展壯大,獨立成類。 從雀替的紋飾與雕刻日益複雜精美來看,雀替的裝飾作用越來越成熟。第三,擴大空間的作用。雀替一般位於建築廊部外簷梁枋之下,還多見於有抱廈的建築之上,建築立面出抱廈結構也是增大其使用面積的一種方式。 雀替處於這樣的位置安排不僅起到結構作用與裝飾作用,還將原有殿座的建築面積擴大至廊部,開間及進深方向均有所增加,達到整體空間擴大的效果。

古建築掃盲,中國古建築簷樑上的精靈—雀替


古建築掃盲,中國古建築簷樑上的精靈—雀替


古建築掃盲,中國古建築簷樑上的精靈—雀替


古建築掃盲,中國古建築簷樑上的精靈—雀替


古建築掃盲,中國古建築簷樑上的精靈—雀替


四、雀替的分類

1、大雀替

大雀替的結構特點是在柱頭的頂端加上與枋接觸的橫木,這種雀替在漢式傳統古建築中並不常用。大雀替是由兩個雀替相連而成,和“騎馬雀替”相似,但實際上二者有著很大的區別,騎馬雀替是在兩柱間相連為一體,而大雀替是一根柱子的兩側連為一體。同時,兩側的雀替相連後,夾在柱頂,雀替和柱子相互不穿過。大雀替被應用在純藏式的喇嘛廟,在西藏自治區和內蒙古、青海、甘肅各省區,許多喇嘛廟的柱頭幾乎都是這種大雀替,如色拉寺、千佛廊等。雕鏤繁縟、彩畫濃豔是大雀替的特色。

古建築掃盲,中國古建築簷樑上的精靈—雀替

青海省西寧市塔爾寺的大雀替


古建築掃盲,中國古建築簷樑上的精靈—雀替

青海省西寧市塔爾寺的大雀替


2、龍門雀替

龍門雀替多被用在牌坊上,其為鳥巢中最複雜的一個,因為除了它本身,它還增加了小的組件,如雲墩、框架、大麻頭,以及伏雲這些純粹的裝飾件,在水平方向上產生的鳥的圖像向垂直方向移動,是龍門雀替的特色所在。

古建築掃盲,中國古建築簷樑上的精靈—雀替

北京市大玄高殿牌樓龍門雀替(實物已於1950年拆除)


古建築掃盲,中國古建築簷樑上的精靈—雀替


3、官式雀替

雀替就是指明清建築中常用的雀替,按照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的規定,它的長度是面闊的四分之一,高度與簷枋相同,厚度則為校徑的十分之三。“官式”或說是“官式建築”,它是古建築學界對古建築做法的劃分。 主要指以官方頒佈的建築規範為藍本,營造的宮殿寺廟等建築形式,施工中按照規範要求進行,體現古代工官制度。官式雀替應當是雀替樣式最為多姿多彩的類目了。在明清時期的建築物中,除了塔樓外,雀替幾乎無處不見,而且大部分都有非常漂亮的雕刻,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建築掃盲,中國古建築簷樑上的精靈—雀替

北京故宮的官式雀替


古建築掃盲,中國古建築簷樑上的精靈—雀替


古建築掃盲,中國古建築簷樑上的精靈—雀替


4、小雀替

在江南尤其徽式建築非常流行小雀替。那是因為巨大的“廊川”、“軒梁”或稱月梁等構件都採用了扁作的方式。 江南穿鬥式或軒式建築的柱子較細,所以柱子上的大梁不能做得很粗,為了解決大梁的抗彎能力,所以只能加大其截面高度,做成了誇張的扁梁後,這樣的結構再用大替木也起不了什麼作用了,所以它被退化為不起眼的裝飾件-一一小雀替。小雀替與江南小巧秀氣的建築相得益彰,其“小”主要指向它的尺寸纖細.

古建築掃盲,中國古建築簷樑上的精靈—雀替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自治州黃絲橋古城的小雀替


古建築掃盲,中國古建築簷樑上的精靈—雀替


5、通雀替

所謂“通”意味著連通性的意義,但它不是作為柱頭放在柱子的頂部,而是夾在柱子的頂部,可以說是大雀替的不同的施工手法,外觀有較大不同。其屬於早期樣式,主要在室內使用,明清之後少有這樣的形式出現。由於其破壞了柱端材料的強度,而且雀替木材的厚度也受到限制,一般很少被採用。

古建築掃盲,中國古建築簷樑上的精靈—雀替

山西省大同市善化寺三聖殿通雀替

善化寺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最為完整的遼金寺院。

2.1.6騎馬雀替

騎馬雀替這種形式多用於垂花門和德柱與金柱間的聯繫枋下,多用在建築的梢間、盡間或是廊子等處,這些地方的空間相對較窄,柱子之間的距離很小,整個跨度連接在兩根柱子之間,所以也被稱為“騎馬”。無論是官方的宮殿建築,還是寺廟以及園林中的廳軒,都不乏這種雀替的實例。騎馬雀替被用於懸掛花門,長按垂直梯架,高壓按鈕五分之五寬。

古建築掃盲,中國古建築簷樑上的精靈—雀替

北京故宮鹹若館


2.1.7花牙子

花牙子是把雀替做水平延伸,把相對的兩個雀替連接起來成為一體。因為它是純粹的裝飾部分,也被稱作花楣子和花罩。花牙子雀替用較小的欞條拼成整個圖案,卷草紋等紋樣的雕刻使得其形式不僅簡單、輕盈,更顯得靈巧透明。我國北方和南方木裝修考究的建築,都經常運用這種手法,如山西襄汾丁村民居,介休、萬榮后土屆,雲南面江五鳳樓等例子都很典型,其雕刻纖巧輕盈、玲瓏剔透,大大增強了建築物的觀賞性。

古建築掃盲,中國古建築簷樑上的精靈—雀替

陝西省西安市清真大寺


古建築掃盲,中國古建築簷樑上的精靈—雀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