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古建筑扫盲,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雀替

如果您喜欢古建筑,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请关注作者头条号

“古建筑设计师”后面长期更新中华民族建筑文化,如果您有古建筑设计项目,文物修缮设计,寺庙规划设计,仿古街改造项目,祠堂项目等仿古建设计及施工请关注并私信作者,请认准古建筑设计师,专项古建筑设计二十年!

古建筑扫盲,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雀替


古建筑扫盲,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雀替


古建筑扫盲,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雀替


雀替,是中国古代建筑物特有的结构构件。它主要起着増加梁端剪力并减少梁枋跨距的作用.还在它上面装饰各种图案而使之具有独特的装饰美化效果.

一、何为雀替

雀替用于大式建筑外檐额枋(檐枋)与檐柱相交处。雀替在清代的别名较多,如“雀替”“插角”“托木”“牛腿”等。雀替是一种成熟较晚的构件,它的雏形在北魏就已经存在,而到宋代还只是一根托阑额的拱形横木,还没有正式成为重要构件。明代,雀替得到广泛使用,并发展出多种艺术风格,逐渐向装饰构件发展。清代以后,雀替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装饰构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外观。雀替原为两侧连作,卡入柱中的构件,起承托额(檐)枋,增加额(檐)枋榫部的抗剪能力,拉结额枋并减小枋间跨度的作用。清代雀替两侧分作,做半榫插入柱子,另一端则钉在额枋底部,并在表面雕刻花纹,这时雀替从力学构件发展成为纯粹的装饰构件。用于进深方向单步梁、双步梁或其他梁下的被称为“替木”,与雀替有所不同。清代雀替长为净面宽(面宽减1柱径)的14,高同上面承托的枋类构件,厚度为檐柱径的3/10,其下的斗拱长为1/2瓜拱,高2斗口,厚同雀替。

古建筑扫盲,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雀替


古建筑扫盲,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雀替


古建筑扫盲,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雀替


二、雀替的起源

雀替最常见的别称有“角替”、“替木”、“绰幕枋” ,据有关考古文献资料记载,它最早发现于北魏的云冈石窟中(图1)。有更多文献记载的朝代是在宋代,宋代对于雀替的称谓有两种:替木及绰幕枋。雀替在宋代:它可能由实拍棋演变而来,河北新城开善寺辽代大殿中,已有由两层实拍棋组成的绰幕枋,而正定隆兴寺宋代转轮藏殿则为楷(tuo)头式,端部与底部且作成折线。金、元及以后,发展为蝉肚及出锋,有的下面还附以插棋。替木,古建筑大木作梁架构件,宋式建筑称谓,又称“柎”、 “复栋”等。 《鲁灵光殿赋》:“狡兔銓伏于柎侧”,村,斗上横木,汉时的 “替木”刻成兔子的形状,虽为文学作品之描述,但反映了“替木”产生的年代。东汉时期的建筑明器,所反映的斗供上的横木条,与后代建筑“替木”形制基本一致。现存元以前建筑,所用“替木”多见于檐檩、脊檩、金檩之下;明清官式建筑,“替木”已不再使用。汉代画像石中的“斗上横木”,具有后世枋木的作用,应是宋代“替木”的前身。据宋 《营造法式》记载,“替木”在补间铺作相近的情况下,可做成一个构件连接使用,表明此件向枋子演变的发展规律。明清时期的大式建筑,其“替木”完全由枋子替代,一些小式建筑尚存“替木”做法。又:雀替由替木发展而来,长条替木架在柱子上托住两边的梁枋,减少梁的跨度。 后来又从柱子上伸出横棋从底下托住替木,使雀替形式又发展了一步。无论雀替如何演变,至明清两代,雀替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潮阶段,它的发展开始达到多量化与多样化。至今,雀替已经取代替木及绰幕枋的称呼而更为大众所熟悉。

古建筑扫盲,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雀替


古建筑扫盲,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雀替


古建筑扫盲,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雀替


三、雀替的功能

雀替最初的产生与后续的发展都是将雀替作为支撑构件开始的,经由明清两代,雀替的广泛使用使其不断演变,逐渐由结构作用转化为装饰作用。雀替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结构作用、装饰作用以及扩大空间的作用。第一,结构作用。 雀替扮演着支撑梁枋构件的角色是毋庸置疑的。 它的出现就是由此而来。雀替虽然之于体量与建筑地位来说似乎没那么重要,但雀替也发挥着应有的作用:缩短梁额净跨的长度; 减小梁额与柱相接处的剪力,防阻横竖构件间角度之倾斜。它在结构上对建筑的安全与稳定具有一定帮助,不可或缺。第二,装饰作用。 雀替在清代成就它的发展高潮,它所体现出的装饰作用已经毋庸置疑。 雀替由于力学原因产生,后又由于美学原因发展壮大,独立成类。 从雀替的纹饰与雕刻日益复杂精美来看,雀替的装饰作用越来越成熟。第三,扩大空间的作用。雀替一般位于建筑廊部外檐梁枋之下,还多见于有抱厦的建筑之上,建筑立面出抱厦结构也是增大其使用面积的一种方式。 雀替处于这样的位置安排不仅起到结构作用与装饰作用,还将原有殿座的建筑面积扩大至廊部,开间及进深方向均有所增加,达到整体空间扩大的效果。

古建筑扫盲,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雀替


古建筑扫盲,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雀替


古建筑扫盲,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雀替


古建筑扫盲,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雀替


古建筑扫盲,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雀替


四、雀替的分类

1、大雀替

大雀替的结构特点是在柱头的顶端加上与枋接触的横木,这种雀替在汉式传统古建筑中并不常用。大雀替是由两个雀替相连而成,和“骑马雀替”相似,但实际上二者有着很大的区别,骑马雀替是在两柱间相连为一体,而大雀替是一根柱子的两侧连为一体。同时,两侧的雀替相连后,夹在柱顶,雀替和柱子相互不穿过。大雀替被应用在纯藏式的喇嘛庙,在西藏自治区和内蒙古、青海、甘肃各省区,许多喇嘛庙的柱头几乎都是这种大雀替,如色拉寺、千佛廊等。雕镂繁缛、彩画浓艳是大雀替的特色。

古建筑扫盲,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雀替

青海省西宁市塔尔寺的大雀替


古建筑扫盲,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雀替

青海省西宁市塔尔寺的大雀替


2、龙门雀替

龙门雀替多被用在牌坊上,其为鸟巢中最复杂的一个,因为除了它本身,它还增加了小的组件,如云墩、框架、大麻头,以及伏云这些纯粹的装饰件,在水平方向上产生的鸟的图像向垂直方向移动,是龙门雀替的特色所在。

古建筑扫盲,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雀替

北京市大玄高殿牌楼龙门雀替(实物已于1950年拆除)


古建筑扫盲,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雀替


3、官式雀替

雀替就是指明清建筑中常用的雀替,按照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的规定,它的长度是面阔的四分之一,高度与檐枋相同,厚度则为校径的十分之三。“官式”或说是“官式建筑”,它是古建筑学界对古建筑做法的划分。 主要指以官方颁布的建筑规范为蓝本,营造的宫殿寺庙等建筑形式,施工中按照规范要求进行,体现古代工官制度。官式雀替应当是雀替样式最为多姿多彩的类目了。在明清时期的建筑物中,除了塔楼外,雀替几乎无处不见,而且大部分都有非常漂亮的雕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建筑扫盲,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雀替

北京故宫的官式雀替


古建筑扫盲,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雀替


古建筑扫盲,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雀替


4、小雀替

在江南尤其徽式建筑非常流行小雀替。那是因为巨大的“廊川”、“轩梁”或称月梁等构件都采用了扁作的方式。 江南穿斗式或轩式建筑的柱子较细,所以柱子上的大梁不能做得很粗,为了解决大梁的抗弯能力,所以只能加大其截面高度,做成了夸张的扁梁后,这样的结构再用大替木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了,所以它被退化为不起眼的装饰件-一一小雀替。小雀替与江南小巧秀气的建筑相得益彰,其“小”主要指向它的尺寸纤细.

古建筑扫盲,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雀替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自治州黄丝桥古城的小雀替


古建筑扫盲,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雀替


5、通雀替

所谓“通”意味着连通性的意义,但它不是作为柱头放在柱子的顶部,而是夹在柱子的顶部,可以说是大雀替的不同的施工手法,外观有较大不同。其属于早期样式,主要在室内使用,明清之后少有这样的形式出现。由于其破坏了柱端材料的强度,而且雀替木材的厚度也受到限制,一般很少被采用。

古建筑扫盲,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雀替

山西省大同市善化寺三圣殿通雀替

善化寺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辽金寺院。

2.1.6骑马雀替

骑马雀替这种形式多用于垂花门和德柱与金柱间的联系枋下,多用在建筑的梢间、尽间或是廊子等处,这些地方的空间相对较窄,柱子之间的距离很小,整个跨度连接在两根柱子之间,所以也被称为“骑马”。无论是官方的宫殿建筑,还是寺庙以及园林中的厅轩,都不乏这种雀替的实例。骑马雀替被用于悬挂花门,长按垂直梯架,高压按钮五分之五宽。

古建筑扫盲,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雀替

北京故宫咸若馆


2.1.7花牙子

花牙子是把雀替做水平延伸,把相对的两个雀替连接起来成为一体。因为它是纯粹的装饰部分,也被称作花楣子和花罩。花牙子雀替用较小的棂条拼成整个图案,卷草纹等纹样的雕刻使得其形式不仅简单、轻盈,更显得灵巧透明。我国北方和南方木装修考究的建筑,都经常运用这种手法,如山西襄汾丁村民居,介休、万荣后土届,云南面江五凤楼等例子都很典型,其雕刻纤巧轻盈、玲珑剔透,大大增强了建筑物的观赏性。

古建筑扫盲,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雀替

陕西省西安市清真大寺


古建筑扫盲,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雀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