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明朝的皇后為何大多出身寒門?

傲世寶寶


千里萬里路,不如讀書路。

我是千河,我來回答。

明朝時期的皇后為何大多出身寒門?

這個問題呢,很好解釋。從古至今,朝綱霍亂,外戚專權。一直未停止過。所以明朝吸取了前朝外戚干政的教訓,嚴格控制後族的勢力,因此明朝的皇后多為小家碧玉,來自民間。

據《明史·后妃傳》記載,朱元璋於洪武元年修纂《女訓》,作為管理后妃的“家法”,在後妃的遴選上,為防範朝中權臣與後宮勾結,規定“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而且偏重於選擇清貧之家的女子,試圖以此輔佐皇帝去節儉勤政,後族爵位雖高,卻基本沒有實權。

朱元璋還在宮內掛了一塊紅牌,上面鐫刻著警戒妃嬪不能亂政的話,而明代歷代的皇帝也一向對此嚴加防範。

那麼,明朝是怎樣確定這些妃嬪的“最高領導人”——皇后呢?

據史料記載:明代選後妃的制度十分規範,並逐級加以篩選淘汰,大概來說有以下七個步驟:

第一步是“海選”,每當皇帝到了大婚年齡時,皇宮都會派遣宦官到全國各地挑選年齡在十三到十六歲之間的少女,從中選出5000名由皇家支付路費,由父母在規定的時間內送到京城進行第二輪選拔。

第二輪選拔時,宦官們選擇一個較大場地,把少女每百人排成一行,按年齡大小排序,一番察看後,把那些過於高矮胖瘦的少女淘汰,這一輪大概會淘汰五分之一。

在初選的第二天進行第三輪選拔,宦官們採用第一天的列隊方式,仔細察看每人的五官、頭髮、皮膚以及音色、儀態,只要有一項不合規定,便被淘汰,這一輪又會淘汰剩餘人數的一半。

剩餘的大約2000人會進行第四輪的精選,這一輪,太監們不僅會用尺子細量少女的手足,還會考察少女的步姿與風韻,這一步又會淘汰1000名少女,最終留下的1000名美女召入宮中繼續參加選拔,而太監們的使命也至此畫上了句號。

過了這四關的女子大概只有1000名,都成為了宮女,但是能否成為后妃,還要進一步的觀察。

入宮後,宮中宮娥們將那些宮女分別引入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捫其肌理,察其貞潔”,身上不能有一絲疤痕,肌膚必須細膩光澤,這樣,從這1000人中再選出300人為宮女頭目

第五關是由皇帝派遣的宦官詳細觀察這300名留宮的美女一個月,依據她們的性情言語,判斷性格是否溫柔敦厚,是否具有智慧並且賢惠。

據此,再篩掉250人,剩下的50人便自動晉級為嬪妃。

第六關是“選三”,就是由皇太后或太妃從50人中選出三個供皇帝欽定。

最後由皇帝欽定一名皇后,一般“選三”後陪選的兩名美女,都會被封為貴妃。

但也有被賜予金銀幣退回家的,如明光宗當太子時選太子妃,劉氏與郭氏姐妹進入最後一輪角逐,郭氏老大被選為太子妃,其妹與劉大姑落選,賜給金幣後返回家中,據載,這位劉氏自感身價百倍,回故里後不願再嫁凡夫俗子,做了一輩子剩鬥士。

  • 題外話

第一代皇后-馬皇后

明朝時期,最為人熟悉的女人肯定是馬皇后。早年朱元璋加入郭子興的時候,不斷建功立業的朱元璋娶到了郭子興的義女馬氏。從此開始,朱元璋在郭子興陣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到了之後接收了郭子興的餘部。

明朝建立之後,馬皇后被立為皇后,此時的馬氏到達了權力的巔峰,馬皇后在歷史上都是有名的賢后。這一點是其她明朝皇后不具備的,在馬皇后的輔佐下,朱元璋少殺了很多人。這樣的話,馬皇后還是出身挺好。

最具權勢,權利大的皇后

誠孝張皇后的一生經歷了六朝,這一點是歷朝歷代皇后都不具備的。早在明成祖朱棣時期,誠孝張皇后就是孝順賢德的,這一點得到了明成祖和徐皇后的欣賞和喜愛。誠孝張皇后的父親是節度使張麒,當時的張麒並不是什麼顯赫的官員。

洪武二十八年,朱高熾被立為燕王世子,同時封張氏為燕世子妃。到了永樂二年的時候,朱高熾被立為皇太子。後來朱高熾即位之後,張氏被立為皇后。成為了皇后的張氏,沒有權勢的慾望。

明仁宗的在位時期非常短,僅僅不到一年的時間。之後明仁宗與張皇后所生的長子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到了這時候張氏已經成為了皇太后。由此張氏的權力不斷擴大,有了左右朝廷的能力。明宣宗即位的時候,年齡還不大,很多大事都需要向母后請示。

不過張氏是遵從祖訓的,當初馬皇后就是參政而不亂政,這一點張太后也做到了。可以說張太后有太后之權,但是絕不弄權,更為主要的是,張太后與明宣宗不玩弄心術,因此張太后沒有成為武則天一樣的女人。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

張太后輔佐明宣宗,達到了重才納賢的朝政,這讓明朝走入了一個新的巔峰,永樂盛世得到了延續。在張太后的盡心盡力輔佐下,出現了“仁宣之治”。可惜的是,明宣宗在位僅僅十年就駕崩了,終年38歲。

於是明英宗即位了。張太后成為了太皇太后。不過明英宗即位的時候僅僅9歲,什麼事都不懂。於是大臣們要求張太后垂簾聽政,可是她拒絕了,並且告訴大臣們:“我不能壞了祖宗的規矩。”就這樣張太后更加得到敬重。面對這樣的朝政,張太后將老臣召集到了一起。

張太后召英國公張輔和楊士奇、楊榮、楊溥及禮部尚書胡濙入內,並且對他們說:“如今皇帝年幼,需要各位齊心協力,共同創造輝煌。希望你們盡心盡力輔佐皇帝。”在張太后輔佐朝政期間,最為主要的就是張太后協調君臣之間的關係非常厲害。

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張太后病逝。同時明英宗給了這位太皇太后非常高的諡號——“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可以說張太后的一生就是不平凡的。在《劍橋中國明代史》中,給予了張太后高度的評價。書中的評價很多,只截取一部分內容。

書中的內容是“她在朝廷中,不論在禮儀上和事實上都取得了最受人尊敬的地位。此外,在前一代皇帝統治時期,她作為皇太后已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政治的決策。”由此張太后在明朝的權勢不可小覷,但是也沒有壞了祖宗規矩,這一點要比很多皇后強。

好了,我是千河。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


小主千河


朱元璋是古代史上出身最苦的人家,先是佃戶,後來淪落為乞丐,而朱元璋當的乞丐可不是如今以要錢為目的的假乞丐,更不可能像和平時期的乞丐一樣,好壞總能吃上飯,再不濟還能扒垃圾桶,吃些殘羹剩飯。元朝末期的乞丐,那是真吃不上飯的,是時刻面臨著餓死的風險的。

苦出身的朱元璋成為皇帝后,很懂得珍惜,更想讓自己的子孫能夠守住江山,不要重蹈元朝被抄家滅族的風險,因此朱元璋開創了皇帝史上一系列新河,其中就包括對皇后及後宮女子出身的規定。

朱元璋主導編制的《女訓》規定,“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妃、後多采自民間,這是朱元璋對後世子孫長治久安的尊尊教誨。

朱元璋本人也是這方面的表率,朱元璋自在起義過程中娶了郭子興的女兒馬皇后為妻後,直到稱帝及終老,都沒有廢棄糟糠之妻的想法,從這方面來看,朱元璋是個厚道人,也具有深深的受苦人思想。

在明朝十六任皇帝,二十多位皇后中,絕大多數都出身寒門,這和朱元璋立下的組訓分不開。而鍾情寒門皇后、妃子的做法,也是朱元璋總結前人案例得出的經驗。

如元朝末期,在混亂的皇權爭奪中,不僅男性子弟有爭奪互相殘殺,皇后都有直接的官員任免和生殺予奪的權利,而其憑藉的就是皇后背後權利很大的外戚。

這是近期案例,歷史上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外戚勢大,有史學家稱她都可能有稱帝的實力。因此,明朝外戚干政的案例很少,這和朱元璋樸素的經驗認知,以及防微杜漸很有關係。


詩雨花魂


古代婚姻講究門當戶對,門弟觀念很重。明朝作為典型的漢族王朝也不例外。皇帝本來就已經是最牛的人了,地位最高,誰來跟皇帝門當戶對呢,這在古代歐洲根本不是問題,無非是各國王室來聯姻,俄國、法國、西班牙,大家互相嫁娶,所謂戰神能讓你得到的東西,愛神也同樣可以,因為婚姻最後老公死了,繼承人家國家的例子比比皆是。哈布斯堡王朝最狠,為了穩住國土,近親結婚,最後一代被各種遺傳病折磨地無後早死。說遠了。

中國皇帝一般是娶公侯大臣的子女,或者外藩的貴族子女,在外藩這一點上,明朝偏好朝鮮人,清朝偏好蒙古人。

總得來說,明朝的皇后寒門女子多應該是一種故意安排的結果。明太祖肯定是看到很多後宮干政的不良例子,後宮靠什麼干政?一是靠皇帝,猛吹枕邊風,二是靠兒子,一朝兒子繼承大統,就是太后,三是靠孃家,也就是外戚,外戚勢力靠宮中皇后的力量迅速崛起,架空皇帝,或者幹各種壞事,史書不絕於耳。如果皇后孃家本來就是大家巨室,本來就門生故吏親族遍天下,那麼外戚成長為重要政治勢力,那就是分分釧的事。如果皇后孃家只是一般人家,即使受到皇帝的寵愛,成長成政治勢力也是一件概率不大的事情。明太祖良苦用心,皇帝、太子、皇后孃家,當然先把孃家這條給卡嚓了。當然最終效果如何,那就不一定了,有實力的人家即使把女兒弄到宮裡,就一定會想辦法幫助女兒當上皇后,在政治利益和情愛面前,祖訓、慣例什麼的也並不見得奏效。所以明代皇后也不全是寒門女子,只能說不是勳貴家庭的比較多罷了。


達瓦里希


縱觀明朝的皇后,高官後代很少,很多都是低級官員的女兒,甚至還有些是平民。一般來說,封建社會說的是母儀天下,那麼大明王朝為什麼如此挑選皇后呢?

我認為原因有二個,第一是朱元璋出身也是很貧寒,在他的觀念裡,沒有一種門第的觀念,寒門家的女兒家也可以進入帝王家,明代選秀的門第觀念並不高。

第二個是明朝政權對於外戚勢力的防範比較嚴密,不允許手握重權的高官插足皇家事務,從源頭上杜絕外戚干政的危險。如果我們翻閱西漢的歷史,我們會特別心驚肉跳。當過皇后的呂氏一族、竇氏一族、霍氏一族、上官一族都是被滿門抄斬、誅滅九族。而最後的外戚王莽(王政君皇后的兄弟)乾脆直接篡權,廢了西漢皇帝,自己當起皇帝來,後來也被更始軍給誅殺了。可以說,皇后這個職業對於家族來說,具有高危風險性,一家人簡直是提著腦袋過日子。所以明朝的皇帝們腦子還是比較清醒的,就算立了皇后,一般也不給皇后家族實權,避免潛在的危機發生,皇后自己家族也可以保全下來。


科壇春秋精選


朕以為,歷代賢君莫如洪武。
——順治

說朱元璋“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夠吸取歷史上的各種經驗教訓。朱元璋曾經下旨修撰《通鑑博論》和《漢唐秘史》兩書,其中探討了歷代王朝的興衰問題。再加上耳聞目睹的前元亂政,朱元璋對於外戚干政一向非常忌憚。(元末順帝皇后奇氏就曾經大加干政,甚至干涉到了高麗頭上——她是高麗人)

洪武元年,命儒臣修《女誡》,諭翰林學士硃升曰:“治天下者,正家為先。正家之道,始於謹夫婦。后妃雖母儀天下,然不可俾預政事。至於嬪嬙之屬,不過備職事,侍巾櫛;恩寵或過,則驕恣犯分,上下失序。歷代宮闈,政由內出,鮮不為禍。惟明主能察於未然,下此多為所惑。卿等其纂女誡及古賢妃事可為法者,使後世子孫知所持守。”升等乃編錄上之。
——《明史·后妃傳》

明代后妃多從寒門武將家出,限制外戚勢力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朱棣的皇后是開國第一功臣徐達的女兒,不過這是朱元璋為了籠絡功臣才讓諸王與功臣通婚的,估計他也想不到百年之後朱棣會篡位成功)


直江信綱


無他,為了防止後宮干政,外戚專權,以維護皇權,保江山社稷,並不是因為明朝開明大度,無門戶之見,也不是明朝寒門上升渠道通暢。歷史上後宮干政、外戚專權,擾亂朝綱、致天下大亂者屢見不鮮,皇權旁落、謀朝篡位、改朝換代,見諸史冊,所以不得不防。

到明朝時,已有足夠豐富的前朝的經驗可借鑑,也有足夠的教訓可以汲取,封建專制和集權制度已發展得比較完備。專制皇權不容任何人分享和置喙,後宮干政和外戚專權對皇權形成干擾、構成威脅,不是正常的國家政權狀態,不能正常施政,必將產生很多問題,對江山社稷不利,不管從哪方面看都對天下有害,於家國兩不利。為天下黎民計,也是為家天下計,為了國家長治久安,為了江山永固,必須防止後宮干政,外戚專權。縱觀明朝,基本沒有出現這個問題,這與明朝制定嚴密的規章制度防止後宮干政有關。在明朝的制度中,為皇子選擇配偶時,從來不考慮名門望族,只選擇那些小門小戶家中的女兒。一是名門望族擁有巨大的勢力,一旦成為後宮幫手和外援,很可能出現外戚專權。二是名門望族的女子往往飽讀詩書,有良好的教育,受權勢薰陶,有較高的心性,一旦進宮,能力平庸的皇帝很可能無法駕馭,而小家碧玉入深宮、見天威,心理上就處於弱勢,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因此明朝一朝無論是皇后還是后妃在選拔中,家庭不是平民就是低級官員,內閣六部九卿和朝中勳貴連想都不要想。


雁77


據《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后妃記載:明太祖鑑前代女禍,立綱陳紀,首嚴內教。洪武元年,命儒臣修女誡,諭翰林學士硃升曰:「治天下者,正家為先。正家之道,始於謹夫婦。后妃雖母儀天下,然不可俾預政事。至於嬪嬙之屬,不過備職事,侍巾櫛;恩寵或過,則驕恣犯分,上下失序。歷代宮闈,政由內出,鮮不為禍。惟明主能察於未然,下此多為所惑。卿等其纂女誡及古賢妃事可為法者,使後世子孫知所持守。」升等乃編錄上之。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汲取歷朝後宮亂政的教訓,於洪武元年修纂《女訓》作為管理后妃的“家法”。在後妃的遴選上,為防範朝中權臣與後宮勾結,規定“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而且偏重於選擇清貧之家的女子,試圖以此輔佐皇帝去節儉勤政。

但是初衷雖然是好的,可是後來的繼任者們到底是否秉承祖宗的遺訓呢?

我們按照明朝皇帝的順序一個一個的扒,這裡就不說朱元璋的皇后孝慈高皇后馬氏,我們從建文帝說起。

一、建文帝 朱允文 的皇后孝愍讓皇后

孝愍讓皇后也姓馬,但是和明太祖的馬皇后卻沒有親屬關係,其父是當時的光祿少卿馬全,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光祿少卿是什麼官職,在明朝時候,光祿寺是專門管理御膳食材的採買,凡祭饗、宴勞、酒醴、膳羞之事,正職是光祿寺卿,相當於現代的京城機關事務局的局長吧,這少卿相當於副局長,五品官職,放到現代也就是副廳級幹部,五品外放可能是管理一個州的長官了,但是在天子腳下,這五品的官職實在不起眼,所以這位馬皇后出身不是特別好,但是起碼也是出身官宦之家不算寒門。

二、明成祖 仁孝皇后

仁孝徐皇后叫徐儀華閨名妙雲,這位皇后或許並不出名,但是他的父親卻赫赫有名,是明朝著名的開國將軍徐達。徐皇后和朱棣成婚的時候,徐達已經位極人臣。所以你要說這位堂堂明朝開國第一功臣魏國公的女兒出身寒門的話,確實有點不恰當。

三、明仁宗誠孝張皇后

這位張皇后的史料並不多,明仁宗上臺不到一年就因病逝世,張皇后當了不到一年的皇后就升級成了皇太后。後世史書對她的出身只有寥寥幾筆,據明史記載:仁宗誠孝皇后張氏,永城人。父麒以女貴,追封彭城伯。說明張家出身並不好,父親因為外戚的原因才被封了爵位。

這位也是明朝最傳奇的一位皇后,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關注筆者,我會單獨開一篇文章仔細謝謝這位傳奇皇后,太后,太皇太后的。

四、明宣宗

明宣宗朱瞻基有兩個皇后。

第一位恭讓皇后胡氏,在胡皇后的墓誌銘上有這麼一句話,明宣宗皇后姓胡氏,諱善祥,世為州右族, 右族是豪門大族的意思,而且胡皇后的父親當時是錦衣衛的百戶,所以這一位也不是出身寒門,不過也不是世家大戶。後來因為朱瞻基和當時孫貴妃感情很好,這位胡皇后無緣無故就被廢除皇后打入冷宮,確實有點悲劇色彩。

第二位孝恭皇后孫氏,是永城縣主簿孫忠之女,小官之家,愣說是寒門也可以,畢竟沒啥權勢。

五、明英宗孝莊錢皇后

錢皇后海州人,都指揮僉事(後封安昌伯)錢貴的女兒。都指揮僉事是正三品的武官,所以也不算出身寒門。

六、明代宗

孝淵景皇后汪氏,汪氏是順天府人(今北京)。在成為皇妃以前,其家族世代為金吾左衛指揮使。祖親汪泉,父親汪瑛。 世代武官自然也不是寒門。

七、明憲宗

明憲宗有吳皇后和王皇后兩位皇后,其實史載有四位,但是後兩位是被後代皇帝追諡的就不細表了,但是明憲宗的兩位皇后才是真正的出自寒門,是憲宗為太子的時候,明英宗為其選擇合適的配偶,於是選出十二名美女,最後留王氏、吳氏、和柏氏三人於後宮。明英宗中意王氏,但在太監牛玉的勸諫下,最後由憲宗嫡母錢皇后、生母周妃選中吳氏。但是朱見深即位一個月後因為寵幸萬貴妃所以把吳皇后給廢了,其實依著明憲宗的性子是想立乳母萬貴妃的,但是阻力太大,沒辦法立了王氏為後。

其實當了皇后也未必幸福。與她同時代的萬貴妃侍寵而驕,橫行後宮,王皇后便成為大明赫赫廟堂樓宇陰影中的影子,尚未學會綻放,就要習於凋零。

八、明孝宗

孝康敬皇后張氏,這位明孝宗是千古帝王中唯一一個一夫一妻制的皇帝,她的出身也不是特別好,父親是國子監生張巒原只是一個秀才,以鄉貢的名義進入國子監,也就是說從地方學校保送進了國立最高學府讀書。

這位皇后晚景非常淒涼,這個以後再說。

九、明武宗

孝靜夏皇后,正德元年(1506年),夏氏被冊立為皇后,夏皇后雖美貌,卻不受寵。而且明武宗多年居於宮外,因此夏皇后沒有子女,可能仍是處女之身。至於出身史書併為著墨,所以筆者不敢亂寫。畢竟歷史是一件很嚴謹的事情。

十、明世宗

孝潔皇后陳氏,都督同知陳萬言女。嘉靖元年(1522年),陳氏經選美入宮,九月冊立為皇后。都督同知是從二品官職,所以出身官宦之家的陳皇后也不是出身寒門。

孝烈皇后方氏,廢后張氏 史書中並未介紹出身,筆者也不妄自揣測。

孝恪皇后杜氏 這個因為是被兒子追封的就不細表了。

十一、明穆宗

孝安陳皇后,明穆宗朱載垕皇后,通州人是錦衣衛副千戶陳景行之女,也是出於官宦之家。

十二、明神宗

孝靖皇后王氏,出身於中下級軍官家庭,父親王朝窶,在女兒未被選入宮之前考中武舉人,官任錦衣衛百戶(正六品)。算是比較寒酸的出身吧。

十三、明光宗

這位在位一個月,沒冊封皇后,後來的光宗孝元皇后郭氏 是被追諡的,這裡就不細表

十四、明熹宗

懿安皇后張氏,開封人,史載張嫣“頎秀豐整,面如觀音,眼似秋波,口若朱櫻,鼻如懸膽,皓牙細潔”。為中國古代五大豔后之一,出身普通百姓之家,可以說是寒門美女。

十五、明思宗崇禎皇帝

孝節烈皇后周氏,其先蘇州人,徙居大興。這位出身並沒有過多的史料,不過她的父親確實史載赫赫有名的鐵公雞,據說國丈周奎家財萬貫卻極其吝嗇無情。這個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筆者就不一一細表了。

往後南明流亡政府的就不在細述,縱觀有明一朝,皇后出身寒門未必準確,但是所有朝代裡面,明朝是極少數沒有外戚干政的朝代,其中緣由莫過於朱元璋開國之初所立的《女誡》。


這麼多終於寫完了,不管對不對,給個關注和好評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談古論斤


說明皇家是無產階級出生,不用勢利眼看人,是一種高貴的品質,明朝比唐朝皇帝的人品好多了吧,明朝的文明是連中山都公認的,為什麼叫民國呢。


攜手繡中華


因為明朝開國皇帝也是出生於寒門。


用戶4908118893876


出身權貴的女人多是腐敗奢侈,即沒有底層的質樸有沒有底層的對權貴的敬畏,驕縱任性,多幹夫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