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明朝的皇后为何大多出身寒门?

傲世宝宝


千里万里路,不如读书路。

我是千河,我来回答。

明朝时期的皇后为何大多出身寒门?

这个问题呢,很好解释。从古至今,朝纲霍乱,外戚专权。一直未停止过。所以明朝吸取了前朝外戚干政的教训,严格控制后族的势力,因此明朝的皇后多为小家碧玉,来自民间。

据《明史·后妃传》记载,朱元璋于洪武元年修纂《女训》,作为管理后妃的“家法”,在后妃的遴选上,为防范朝中权臣与后宫勾结,规定“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而且偏重于选择清贫之家的女子,试图以此辅佐皇帝去节俭勤政,后族爵位虽高,却基本没有实权。

朱元璋还在宫内挂了一块红牌,上面镌刻着警戒妃嫔不能乱政的话,而明代历代的皇帝也一向对此严加防范。

那么,明朝是怎样确定这些妃嫔的“最高领导人”——皇后呢?

据史料记载:明代选后妃的制度十分规范,并逐级加以筛选淘汰,大概来说有以下七个步骤:

第一步是“海选”,每当皇帝到了大婚年龄时,皇宫都会派遣宦官到全国各地挑选年龄在十三到十六岁之间的少女,从中选出5000名由皇家支付路费,由父母在规定的时间内送到京城进行第二轮选拔。

第二轮选拔时,宦官们选择一个较大场地,把少女每百人排成一行,按年龄大小排序,一番察看后,把那些过于高矮胖瘦的少女淘汰,这一轮大概会淘汰五分之一。

在初选的第二天进行第三轮选拔,宦官们采用第一天的列队方式,仔细察看每人的五官、头发、皮肤以及音色、仪态,只要有一项不合规定,便被淘汰,这一轮又会淘汰剩余人数的一半。

剩余的大约2000人会进行第四轮的精选,这一轮,太监们不仅会用尺子细量少女的手足,还会考察少女的步姿与风韵,这一步又会淘汰1000名少女,最终留下的1000名美女召入宫中继续参加选拔,而太监们的使命也至此画上了句号。

过了这四关的女子大概只有1000名,都成为了宫女,但是能否成为后妃,还要进一步的观察。

入宫后,宫中宫娥们将那些宫女分别引入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肌理,察其贞洁”,身上不能有一丝疤痕,肌肤必须细腻光泽,这样,从这1000人中再选出300人为宫女头目

第五关是由皇帝派遣的宦官详细观察这300名留宫的美女一个月,依据她们的性情言语,判断性格是否温柔敦厚,是否具有智慧并且贤惠。

据此,再筛掉250人,剩下的50人便自动晋级为嫔妃。

第六关是“选三”,就是由皇太后或太妃从50人中选出三个供皇帝钦定。

最后由皇帝钦定一名皇后,一般“选三”后陪选的两名美女,都会被封为贵妃。

但也有被赐予金银币退回家的,如明光宗当太子时选太子妃,刘氏与郭氏姐妹进入最后一轮角逐,郭氏老大被选为太子妃,其妹与刘大姑落选,赐给金币后返回家中,据载,这位刘氏自感身价百倍,回故里后不愿再嫁凡夫俗子,做了一辈子剩斗士。

  • 题外话

第一代皇后-马皇后

明朝时期,最为人熟悉的女人肯定是马皇后。早年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时候,不断建功立业的朱元璋娶到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从此开始,朱元璋在郭子兴阵营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到了之后接收了郭子兴的余部。

明朝建立之后,马皇后被立为皇后,此时的马氏到达了权力的巅峰,马皇后在历史上都是有名的贤后。这一点是其她明朝皇后不具备的,在马皇后的辅佐下,朱元璋少杀了很多人。这样的话,马皇后还是出身挺好。

最具权势,权利大的皇后

诚孝张皇后的一生经历了六朝,这一点是历朝历代皇后都不具备的。早在明成祖朱棣时期,诚孝张皇后就是孝顺贤德的,这一点得到了明成祖和徐皇后的欣赏和喜爱。诚孝张皇后的父亲是节度使张麒,当时的张麒并不是什么显赫的官员。

洪武二十八年,朱高炽被立为燕王世子,同时封张氏为燕世子妃。到了永乐二年的时候,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后来朱高炽即位之后,张氏被立为皇后。成为了皇后的张氏,没有权势的欲望。

明仁宗的在位时期非常短,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之后明仁宗与张皇后所生的长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到了这时候张氏已经成为了皇太后。由此张氏的权力不断扩大,有了左右朝廷的能力。明宣宗即位的时候,年龄还不大,很多大事都需要向母后请示。

不过张氏是遵从祖训的,当初马皇后就是参政而不乱政,这一点张太后也做到了。可以说张太后有太后之权,但是绝不弄权,更为主要的是,张太后与明宣宗不玩弄心术,因此张太后没有成为武则天一样的女人。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张太后辅佐明宣宗,达到了重才纳贤的朝政,这让明朝走入了一个新的巅峰,永乐盛世得到了延续。在张太后的尽心尽力辅佐下,出现了“仁宣之治”。可惜的是,明宣宗在位仅仅十年就驾崩了,终年38岁。

于是明英宗即位了。张太后成为了太皇太后。不过明英宗即位的时候仅仅9岁,什么事都不懂。于是大臣们要求张太后垂帘听政,可是她拒绝了,并且告诉大臣们:“我不能坏了祖宗的规矩。”就这样张太后更加得到敬重。面对这样的朝政,张太后将老臣召集到了一起。

张太后召英国公张辅和杨士奇、杨荣、杨溥及礼部尚书胡濙入内,并且对他们说:“如今皇帝年幼,需要各位齐心协力,共同创造辉煌。希望你们尽心尽力辅佐皇帝。”在张太后辅佐朝政期间,最为主要的就是张太后协调君臣之间的关系非常厉害。

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张太后病逝。同时明英宗给了这位太皇太后非常高的谥号——“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可以说张太后的一生就是不平凡的。在《剑桥中国明代史》中,给予了张太后高度的评价。书中的评价很多,只截取一部分内容。

书中的内容是“她在朝廷中,不论在礼仪上和事实上都取得了最受人尊敬的地位。此外,在前一代皇帝统治时期,她作为皇太后已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政治的决策。”由此张太后在明朝的权势不可小觑,但是也没有坏了祖宗规矩,这一点要比很多皇后强。

好了,我是千河。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


小主千河


朱元璋是古代史上出身最苦的人家,先是佃户,后来沦落为乞丐,而朱元璋当的乞丐可不是如今以要钱为目的的假乞丐,更不可能像和平时期的乞丐一样,好坏总能吃上饭,再不济还能扒垃圾桶,吃些残羹剩饭。元朝末期的乞丐,那是真吃不上饭的,是时刻面临着饿死的风险的。

苦出身的朱元璋成为皇帝后,很懂得珍惜,更想让自己的子孙能够守住江山,不要重蹈元朝被抄家灭族的风险,因此朱元璋开创了皇帝史上一系列新河,其中就包括对皇后及后宫女子出身的规定。

朱元璋主导编制的《女训》规定,“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妃、后多采自民间,这是朱元璋对后世子孙长治久安的尊尊教诲。

朱元璋本人也是这方面的表率,朱元璋自在起义过程中娶了郭子兴的女儿马皇后为妻后,直到称帝及终老,都没有废弃糟糠之妻的想法,从这方面来看,朱元璋是个厚道人,也具有深深的受苦人思想。

在明朝十六任皇帝,二十多位皇后中,绝大多数都出身寒门,这和朱元璋立下的组训分不开。而钟情寒门皇后、妃子的做法,也是朱元璋总结前人案例得出的经验。

如元朝末期,在混乱的皇权争夺中,不仅男性子弟有争夺互相残杀,皇后都有直接的官员任免和生杀予夺的权利,而其凭借的就是皇后背后权利很大的外戚。

这是近期案例,历史上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外戚势大,有史学家称她都可能有称帝的实力。因此,明朝外戚干政的案例很少,这和朱元璋朴素的经验认知,以及防微杜渐很有关系。


诗雨花魂


古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门弟观念很重。明朝作为典型的汉族王朝也不例外。皇帝本来就已经是最牛的人了,地位最高,谁来跟皇帝门当户对呢,这在古代欧洲根本不是问题,无非是各国王室来联姻,俄国、法国、西班牙,大家互相嫁娶,所谓战神能让你得到的东西,爱神也同样可以,因为婚姻最后老公死了,继承人家国家的例子比比皆是。哈布斯堡王朝最狠,为了稳住国土,近亲结婚,最后一代被各种遗传病折磨地无后早死。说远了。

中国皇帝一般是娶公侯大臣的子女,或者外藩的贵族子女,在外藩这一点上,明朝偏好朝鲜人,清朝偏好蒙古人。

总得来说,明朝的皇后寒门女子多应该是一种故意安排的结果。明太祖肯定是看到很多后宫干政的不良例子,后宫靠什么干政?一是靠皇帝,猛吹枕边风,二是靠儿子,一朝儿子继承大统,就是太后,三是靠娘家,也就是外戚,外戚势力靠宫中皇后的力量迅速崛起,架空皇帝,或者干各种坏事,史书不绝于耳。如果皇后娘家本来就是大家巨室,本来就门生故吏亲族遍天下,那么外戚成长为重要政治势力,那就是分分钏的事。如果皇后娘家只是一般人家,即使受到皇帝的宠爱,成长成政治势力也是一件概率不大的事情。明太祖良苦用心,皇帝、太子、皇后娘家,当然先把娘家这条给卡嚓了。当然最终效果如何,那就不一定了,有实力的人家即使把女儿弄到宫里,就一定会想办法帮助女儿当上皇后,在政治利益和情爱面前,祖训、惯例什么的也并不见得奏效。所以明代皇后也不全是寒门女子,只能说不是勋贵家庭的比较多罢了。


达瓦里希


纵观明朝的皇后,高官后代很少,很多都是低级官员的女儿,甚至还有些是平民。一般来说,封建社会说的是母仪天下,那么大明王朝为什么如此挑选皇后呢?

我认为原因有二个,第一是朱元璋出身也是很贫寒,在他的观念里,没有一种门第的观念,寒门家的女儿家也可以进入帝王家,明代选秀的门第观念并不高。

第二个是明朝政权对于外戚势力的防范比较严密,不允许手握重权的高官插足皇家事务,从源头上杜绝外戚干政的危险。如果我们翻阅西汉的历史,我们会特别心惊肉跳。当过皇后的吕氏一族、窦氏一族、霍氏一族、上官一族都是被满门抄斩、诛灭九族。而最后的外戚王莽(王政君皇后的兄弟)干脆直接篡权,废了西汉皇帝,自己当起皇帝来,后来也被更始军给诛杀了。可以说,皇后这个职业对于家族来说,具有高危风险性,一家人简直是提着脑袋过日子。所以明朝的皇帝们脑子还是比较清醒的,就算立了皇后,一般也不给皇后家族实权,避免潜在的危机发生,皇后自己家族也可以保全下来。


科坛春秋精选


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
——顺治

说朱元璋“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够吸取历史上的各种经验教训。朱元璋曾经下旨修撰《通鉴博论》和《汉唐秘史》两书,其中探讨了历代王朝的兴衰问题。再加上耳闻目睹的前元乱政,朱元璋对于外戚干政一向非常忌惮。(元末顺帝皇后奇氏就曾经大加干政,甚至干涉到了高丽头上——她是高丽人)

洪武元年,命儒臣修《女诫》,谕翰林学士硃升曰:“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至于嫔嫱之属,不过备职事,侍巾栉;恩宠或过,则骄恣犯分,上下失序。历代宫闱,政由内出,鲜不为祸。惟明主能察于未然,下此多为所惑。卿等其纂女诫及古贤妃事可为法者,使后世子孙知所持守。”升等乃编录上之。
——《明史·后妃传》

明代后妃多从寒门武将家出,限制外戚势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朱棣的皇后是开国第一功臣徐达的女儿,不过这是朱元璋为了笼络功臣才让诸王与功臣通婚的,估计他也想不到百年之后朱棣会篡位成功)


直江信纲


无他,为了防止后宫干政,外戚专权,以维护皇权,保江山社稷,并不是因为明朝开明大度,无门户之见,也不是明朝寒门上升渠道通畅。历史上后宫干政、外戚专权,扰乱朝纲、致天下大乱者屡见不鲜,皇权旁落、谋朝篡位、改朝换代,见诸史册,所以不得不防。

到明朝时,已有足够丰富的前朝的经验可借鉴,也有足够的教训可以汲取,封建专制和集权制度已发展得比较完备。专制皇权不容任何人分享和置喙,后宫干政和外戚专权对皇权形成干扰、构成威胁,不是正常的国家政权状态,不能正常施政,必将产生很多问题,对江山社稷不利,不管从哪方面看都对天下有害,于家国两不利。为天下黎民计,也是为家天下计,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为了江山永固,必须防止后宫干政,外戚专权。纵观明朝,基本没有出现这个问题,这与明朝制定严密的规章制度防止后宫干政有关。在明朝的制度中,为皇子选择配偶时,从来不考虑名门望族,只选择那些小门小户家中的女儿。一是名门望族拥有巨大的势力,一旦成为后宫帮手和外援,很可能出现外戚专权。二是名门望族的女子往往饱读诗书,有良好的教育,受权势熏陶,有较高的心性,一旦进宫,能力平庸的皇帝很可能无法驾驭,而小家碧玉入深宫、见天威,心理上就处于弱势,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此明朝一朝无论是皇后还是后妃在选拔中,家庭不是平民就是低级官员,内阁六部九卿和朝中勋贵连想都不要想。


雁77


据《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后妃记载:明太祖鉴前代女祸,立纲陈纪,首严内教。洪武元年,命儒臣修女诫,谕翰林学士硃升曰:「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至于嫔嫱之属,不过备职事,侍巾栉;恩宠或过,则骄恣犯分,上下失序。历代宫闱,政由内出,鲜不为祸。惟明主能察于未然,下此多为所惑。卿等其纂女诫及古贤妃事可为法者,使后世子孙知所持守。」升等乃编录上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汲取历朝后宫乱政的教训,于洪武元年修纂《女训》作为管理后妃的“家法”。在后妃的遴选上,为防范朝中权臣与后宫勾结,规定“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而且偏重于选择清贫之家的女子,试图以此辅佐皇帝去节俭勤政。

但是初衷虽然是好的,可是后来的继任者们到底是否秉承祖宗的遗训呢?

我们按照明朝皇帝的顺序一个一个的扒,这里就不说朱元璋的皇后孝慈高皇后马氏,我们从建文帝说起。

一、建文帝 朱允文 的皇后孝愍让皇后

孝愍让皇后也姓马,但是和明太祖的马皇后却没有亲属关系,其父是当时的光禄少卿马全,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光禄少卿是什么官职,在明朝时候,光禄寺是专门管理御膳食材的采买,凡祭飨、宴劳、酒醴、膳羞之事,正职是光禄寺卿,相当于现代的京城机关事务局的局长吧,这少卿相当于副局长,五品官职,放到现代也就是副厅级干部,五品外放可能是管理一个州的长官了,但是在天子脚下,这五品的官职实在不起眼,所以这位马皇后出身不是特别好,但是起码也是出身官宦之家不算寒门。

二、明成祖 仁孝皇后

仁孝徐皇后叫徐仪华闺名妙云,这位皇后或许并不出名,但是他的父亲却赫赫有名,是明朝著名的开国将军徐达。徐皇后和朱棣成婚的时候,徐达已经位极人臣。所以你要说这位堂堂明朝开国第一功臣魏国公的女儿出身寒门的话,确实有点不恰当。

三、明仁宗诚孝张皇后

这位张皇后的史料并不多,明仁宗上台不到一年就因病逝世,张皇后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后就升级成了皇太后。后世史书对她的出身只有寥寥几笔,据明史记载:仁宗诚孝皇后张氏,永城人。父麒以女贵,追封彭城伯。说明张家出身并不好,父亲因为外戚的原因才被封了爵位。

这位也是明朝最传奇的一位皇后,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笔者,我会单独开一篇文章仔细谢谢这位传奇皇后,太后,太皇太后的。

四、明宣宗

明宣宗朱瞻基有两个皇后。

第一位恭让皇后胡氏,在胡皇后的墓志铭上有这么一句话,明宣宗皇后姓胡氏,讳善祥,世为州右族, 右族是豪门大族的意思,而且胡皇后的父亲当时是锦衣卫的百户,所以这一位也不是出身寒门,不过也不是世家大户。后来因为朱瞻基和当时孙贵妃感情很好,这位胡皇后无缘无故就被废除皇后打入冷宫,确实有点悲剧色彩。

第二位孝恭皇后孙氏,是永城县主簿孙忠之女,小官之家,愣说是寒门也可以,毕竟没啥权势。

五、明英宗孝庄钱皇后

钱皇后海州人,都指挥佥事(后封安昌伯)钱贵的女儿。都指挥佥事是正三品的武官,所以也不算出身寒门。

六、明代宗

孝渊景皇后汪氏,汪氏是顺天府人(今北京)。在成为皇妃以前,其家族世代为金吾左卫指挥使。祖亲汪泉,父亲汪瑛。 世代武官自然也不是寒门。

七、明宪宗

明宪宗有吴皇后和王皇后两位皇后,其实史载有四位,但是后两位是被后代皇帝追谥的就不细表了,但是明宪宗的两位皇后才是真正的出自寒门,是宪宗为太子的时候,明英宗为其选择合适的配偶,于是选出十二名美女,最后留王氏、吴氏、和柏氏三人于后宫。明英宗中意王氏,但在太监牛玉的劝谏下,最后由宪宗嫡母钱皇后、生母周妃选中吴氏。但是朱见深即位一个月后因为宠幸万贵妃所以把吴皇后给废了,其实依着明宪宗的性子是想立乳母万贵妃的,但是阻力太大,没办法立了王氏为后。

其实当了皇后也未必幸福。与她同时代的万贵妃侍宠而骄,横行后宫,王皇后便成为大明赫赫庙堂楼宇阴影中的影子,尚未学会绽放,就要习于凋零。

八、明孝宗

孝康敬皇后张氏,这位明孝宗是千古帝王中唯一一个一夫一妻制的皇帝,她的出身也不是特别好,父亲是国子监生张峦原只是一个秀才,以乡贡的名义进入国子监,也就是说从地方学校保送进了国立最高学府读书。

这位皇后晚景非常凄凉,这个以后再说。

九、明武宗

孝静夏皇后,正德元年(1506年),夏氏被册立为皇后,夏皇后虽美貌,却不受宠。而且明武宗多年居于宫外,因此夏皇后没有子女,可能仍是处女之身。至于出身史书并为着墨,所以笔者不敢乱写。毕竟历史是一件很严谨的事情。

十、明世宗

孝洁皇后陈氏,都督同知陈万言女。嘉靖元年(1522年),陈氏经选美入宫,九月册立为皇后。都督同知是从二品官职,所以出身官宦之家的陈皇后也不是出身寒门。

孝烈皇后方氏,废后张氏 史书中并未介绍出身,笔者也不妄自揣测。

孝恪皇后杜氏 这个因为是被儿子追封的就不细表了。

十一、明穆宗

孝安陈皇后,明穆宗朱载垕皇后,通州人是锦衣卫副千户陈景行之女,也是出于官宦之家。

十二、明神宗

孝靖皇后王氏,出身于中下级军官家庭,父亲王朝窭,在女儿未被选入宫之前考中武举人,官任锦衣卫百户(正六品)。算是比较寒酸的出身吧。

十三、明光宗

这位在位一个月,没册封皇后,后来的光宗孝元皇后郭氏 是被追谥的,这里就不细表

十四、明熹宗

懿安皇后张氏,开封人,史载张嫣“颀秀丰整,面如观音,眼似秋波,口若朱樱,鼻如悬胆,皓牙细洁”。为中国古代五大艳后之一,出身普通百姓之家,可以说是寒门美女。

十五、明思宗崇祯皇帝

孝节烈皇后周氏,其先苏州人,徙居大兴。这位出身并没有过多的史料,不过她的父亲确实史载赫赫有名的铁公鸡,据说国丈周奎家财万贯却极其吝啬无情。这个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笔者就不一一细表了。

往后南明流亡政府的就不在细述,纵观有明一朝,皇后出身寒门未必准确,但是所有朝代里面,明朝是极少数没有外戚干政的朝代,其中缘由莫过于朱元璋开国之初所立的《女诫》。


这么多终于写完了,不管对不对,给个关注和好评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谈古论斤


说明皇家是无产阶级出生,不用势利眼看人,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明朝比唐朝皇帝的人品好多了吧,明朝的文明是连中山都公认的,为什么叫民国呢。


携手绣中华


因为明朝开国皇帝也是出生于寒门。


用户4908118893876


出身权贵的女人多是腐败奢侈,即没有底层的质朴有没有底层的对权贵的敬畏,骄纵任性,多干夫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